纳尔其斯与哥尔德蒙
离离:) (2010-08-19 10:41:13) 评论 (0)
是我喜欢的黑塞的一部小说。我发现和人谈自己看过的书,很难有听众。毕竟碰巧遇到和你看过同样一本书的人,几率太小。在这里颇具讽刺味道的说法是“开书单”。
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它探讨的话题是任何时代都会有的:感情和精神(不过这个概括有些狭隘)。年轻的哥尔德蒙抱着一种献身上帝的愿望进入神学院,他视只比 自己年长几岁的纳尔其斯为偶像。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但纳尔其斯却指出两人有着迥异的命运之途。纳尔其斯的世界是父性的,精神的,他的对象是少年;哥尔德 蒙的世界是母性的,感官的,他的对象是少女。
被纳尔其斯唤醒之后,哥尔德蒙离开神学院,成了一名流浪汉,在漫游中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饱尝生活的欢乐与痛苦。“他并不感到更幸福,但心灵却更丰富。”后来他成为一名艺术家,将内心的感受通过雕塑表达出来。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成名作《彼得。卡门青特》(也译作《乡愁》)写于27岁,带有自传的性质。书里大段大段描写家乡的岩石,云, 燥热风,与一个少年到成年男子的故事交织在一起,默默烘托。在小说结束的时候,卡门青说到自己准备了很多年的作品,比作品更珍贵的是已成往事却又永不消失 的生活,和一些可爱的人物形象。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川端康成。他也是在27岁时写就成名之作《伊豆舞女》。诗样的语言,风俗民情的生动描写,与《彼得。卡门青 特》大同。但两者都有的忧郁之情,在我感觉,却是大异。《伊豆舞女》里的忧伤,是一种告别青春的忧伤,在它之中生长着喜悦。而《卡门青特》的忧伤是那么恒 久。美国的F. Scott Fitzgerald,Bob Dylan, 等等,风格则完全不同,尽管同样富于洞察力与表现力。这个话题超出我的能力,就此打住。
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它探讨的话题是任何时代都会有的:感情和精神(不过这个概括有些狭隘)。年轻的哥尔德蒙抱着一种献身上帝的愿望进入神学院,他视只比 自己年长几岁的纳尔其斯为偶像。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但纳尔其斯却指出两人有着迥异的命运之途。纳尔其斯的世界是父性的,精神的,他的对象是少年;哥尔德 蒙的世界是母性的,感官的,他的对象是少女。
被纳尔其斯唤醒之后,哥尔德蒙离开神学院,成了一名流浪汉,在漫游中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女人,饱尝生活的欢乐与痛苦。“他并不感到更幸福,但心灵却更丰富。”后来他成为一名艺术家,将内心的感受通过雕塑表达出来。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的成名作《彼得。卡门青特》(也译作《乡愁》)写于27岁,带有自传的性质。书里大段大段描写家乡的岩石,云, 燥热风,与一个少年到成年男子的故事交织在一起,默默烘托。在小说结束的时候,卡门青说到自己准备了很多年的作品,比作品更珍贵的是已成往事却又永不消失 的生活,和一些可爱的人物形象。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川端康成。他也是在27岁时写就成名之作《伊豆舞女》。诗样的语言,风俗民情的生动描写,与《彼得。卡门青 特》大同。但两者都有的忧郁之情,在我感觉,却是大异。《伊豆舞女》里的忧伤,是一种告别青春的忧伤,在它之中生长着喜悦。而《卡门青特》的忧伤是那么恒 久。美国的F. Scott Fitzgerald,Bob Dylan, 等等,风格则完全不同,尽管同样富于洞察力与表现力。这个话题超出我的能力,就此打住。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离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