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老吴

友风子雨,明月入怀。
个人资料
吴友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八十年代(十三):古册店和录像厅

(2019-08-19 10:22:17) 下一个

如果你听说过什么是“古册”,可能就是那些古人的字贴,但是我们闽南人所说的“古册”,就是连环画小人书。

    小时候石码有不少“古册店”,都是开在自家的骑楼的门厅里。石码骑楼的门面都是直立的活动的门板,一片片拆开就是厅堂,四周墙壁上挂着小人书的封面,提供目录给读者,靠墙是一排椅子,需要租看的人到里面给店主取书。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一般是64开页。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古册”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我记得看过的“古册”有《西游记》、《水浒》、《封神榜》、《岳传》、《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和《哪吒闹海》等等,文革开始后,又有八大样板戏的小人书。1957年,连环画《三国演义》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全套共60册,7000多幅画图,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作品。

    看小人书可以到店里看,也可以租回家看,很多小朋友们都是租回家看,然后互相交流,一周之内还给书店。我对看“古册”不是很感兴趣,我就喜欢看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看了《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又看了《安娜·卡列尼娜》、《美国的悲剧》等等。很多看过的书已经记不得了,唯有《美国的悲剧》印象至深,里面很多细节描写美国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那是我看着就会脸红的的书。

     1969年下乡之后,我基本上不看小人书了。在书洋山区也没有“古册店”。直到八十年代初回城,石码的“古册店”还是很兴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1978年后,连环画越来越多,题材更为广泛,两年后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连环画专业,我的朋友就出版过连环画作品。

      但是,八十年代初期的“古册店”已经悄然地发生转变,港台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开始取代小人书。1980年,我的一位朋友陈滨(化名)回城之后,自谋生路,开一位开“古册店”,第一次出租港台小说。他有亲戚在香港,书都是从香港带来的,那时港台小说传入国内,一般只是私人持有,没有人敢公开出租的。

    陈滨的胆子特大,前台出租小人书,后台出租港台小说。他对我说,每月有500元收入,比县长的工资还高,在1980年的500元收入有多高?那是一个工人接近一年的收入。那一年我当工人,每个月就三十几元。

    我担心他被查封,他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四类分子反革命都平反了,要抓我没理由啊。是啊!那时的文化管理部门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结果他没事,看来还是他有远见。

    没过多久,街头的黄色地摊小说泛滥,几个没到香港的山东大汉冒名雪米莉写香港言情小说,在中国城乡风行一时。那时陈滨也是闻风而上,在八十年代初那几年,从正宗的港台小说到冒牌的雪米莉小说身上,陈滨赚了第一桶金。几年后他关了“古册店”,卖起建材,看自家的骑楼太老旧,干脆夷为平地,按商品楼规格重建。我说,你的家是石码最早有马桶的,有马桶生活水平是提高一个档次,你有马桶和你“古册店”分不开的,蹲在马桶看“古册”舒服多了。

    八十年代初期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开录像厅,起先都是用黑白的电视机反映,后来才有彩电。我的妹妹和弟弟分别在79年和80年到美国,可能是1982年吧?这个时间我记不起来了,我的母亲到美国探亲半年,母亲回国时,带回一部20寸的日立彩电,在街坊邻里很轰动。

      那时在石码只有闹区打石街一家放映彩电,但只是电视台的节目,没有自己的影片,要看的要交钱。看彩电就像看彩色电影,非常的享受。整个石码没有几部彩电,有位朋友得知之后,就要租我们的彩电放映。这位朋友是乒乓球高手,打乒乓球的人可能因为手脚比较灵活,头脑也比较灵活,他是在石码最早开录像厅的。不知为什么我们就把彩电租给他了,可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彩电的的福利吧,每天租金多少我也记不起来了,至少5元吧。

    他的录像厅开在他的家里,也是骑楼楼下的大厅,放置两台20寸彩电。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家的这部彩电很清晰,另外一部就模煳多了,观众都很喜欢看我家的彩电。后来可能是他们有了新的彩电,把我家的彩电归还我们,看来他也是赚了不少。我看彩电有些灰尘,就使用酒精涂擦,结果边框的银色表层都脱落了,很难看。后来这部彩电卖出去,就因为边框问题被扣了50元。但是为什么要卖出去?原因我也想不起来了。

     这是很遥远的故事了,很多细节想不起来。骑楼里的古册店的变化和录像厅的出现,这些故事看起来很平澹,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只有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敢带头走出一步,那是需要聪明的大脑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

    我们的生活要更美好,就要打破一些常规,才能赚大钱办大事,但是究竟什么常规需要打破,这才是最艰难的选择。比如,贸易战问题可能要打破常规,香港问题也可能要打破常规,如何打破?不是我所能回答的。

下图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石码骑楼:

最近博文:

夏日里的人间恩怨

聊聊演员的脸蛋、身段和脖子

从汽车冲进健身房的游泳池说起

我的八十年代(十二):死亡和遗忘

我们家的李树

解不开的迷

亚洲人和欧美人体质的区别

陈依范和他的《美国华人史》(五):以天下为己任

我所认识的越南人

我是这样处理外伤伤口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通州河' 的评论 : 你记得很清楚,我都记不清了。
通州河 回复 悄悄话 连环画在四川小地方是一分钱看一次,厚一点的2分钱。80年代后香港的武打连环画进入大陆,我们那里是2角看一本,和大陆的连环画不同,大陆连环画是一页一张图,香港连环画一页上有好几幅图,记得当初看的第一本是七剑下天山。后来满街录像厅放香港武打片,5角看一次。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这是随笔【我的八十年代(十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