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老照片 - 从前的上海和上海人

(2017-08-14 09:46:49) 下一个

2017年上海这座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地铁、道路、火车站、学校医院,上海越来越繁华,城市越来越富强。一个个的上海人从小弄堂迁到了大公寓,一个个的上海人从脚踏车变成了小轿车。 一个个的回忆却又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一处处的情怀在时过境迁之中陨灭了  

你还记得那些狭小却简单的生活吗?

 

香蕉车。车上,售票员会用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报站:侬要去阿里厢?

老虎灶这是一个老上海人都会觉得亲切的地方。这里不是高档奢华场所,这里只有白开水,但是每天到这里打热水,总能听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这里是八卦的中心地段,这里是趣文的集散站。

混堂还记得被叫做“混堂”的浴室么?

石库门解放前上海约有20万石库门里弄式建筑,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80年代以来,约有70%的石库门被拆除,不知道你们是否曾经居住在这里呢?

弄堂石库门是老弄堂的一种,而老弄堂却几乎是老上海人生活的全部。狭窄的小巷子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公用电话。那时候,打个电话需要排队,家里面如果有电话,那一定是大佬倌。


 

胶卷时代。虽然相机和胶卷珍贵,但每年还是都会拍一张全家福,然后印出来摆在相框之中,而今,手机都能高清拍摄,却没有一张和家人再拍过一张全家福。

你还记得那些已经泛黄的少年往事吗?

那时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学会的第一首儿歌。

想要白相,就去大世界。哈哈镜是多少人的最爱呢?如今虽然重开了,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飞毛腿、擦炮、甩炮,那是属于新年最美好的玩具。而今,外环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了噼噼啪啪,没有了青春的追逐

小时候玩具不够多,但就算是一颗弹一张画片一根跳绳,都好好的放在床头,不准别人动。而今,什么都可以随意的丢弃。
 

你还记得那些给我们带来笑容、泪水的他们吗?

当这部剧的主题曲一响起:“百年的上海滩,世纪新大道,眼前的变化快得不得了”多少上海家庭搬好了凳子椅子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这个幸福小区里又发生了什么真实有趣的市井故事。

没错,他就是《老娘舅》。如今,它已经停播十年了。

还记得他吗?三毛,一个可怜巴巴的形象,不过当时更喜欢把那种辛酸可怜看做一种搞笑滑稽。

红茶坊的故事,多少人还记得?抠门却善良的王老板、小阿姨娇娇、打工妹水香、凑成一对的大卫和小兰,还有来来回回的那些茶客们……

《开心公寓》,一部曾被年轻小伙伴们追捧的上海话剧集,比《老娘舅》多了几分朝气,比《红茶坊》少了几分市井。对了,还记得那时候的嗲妹妹吗?

你还记得小时候住在一个弄堂的那些小伙伴吗?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 同学就是朋友,朋友就是邻居我们一起放学,一起上学,一起迟到,一起早退。因为我们住在同一个弄堂。


我们会吵架,会生对方气,会发誓这辈子都不再理对方,然后用一块牛轧糖又收买了对方的笑容。

眼保健操。看看这是第几节,嗯,应该是叫揉四白穴。


邻里间的窜门聊天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你家的排骨年糕,我家的红烧肉,你尝一口,我夹一块。


而今,对面住着谁,几个人,叫什么名字,却不知晓。

你还记得小时候曾经热切期盼着的声音吗?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脑海中依然记得那回荡在弄堂里的声响……

那一声“嘭”,曾让我又爱又恨。我们围着它,却不敢靠近它。爆米花的香味和响声总是让人又爱又怕.

削刀……磨剪刀来……这是弄堂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弄堂里,穿来穿去的身影。

修...洋伞!阿有啥格坏格皮鞋修伐!”那时候的雨伞不会坏了就扔,缝缝补补就能过三年...

那些家长里短,那些嘎讪胡的话,偶尔会传来几声自行车清脆的铃声,那时候的弄堂,有着浓烈的市井气息,有着浓烈的家园情怀。

你还记得那些年你热爱的避暑神器吗? 

纳凉的方式大伏天的时候,睡个好觉是一种奢望。吃过夜饭,很多人早早就在弄堂口、家门口、人行道两边占据有利地形纳凉。

纳凉的道具。实在太热了,就蹲在家门口给自己来一桶凉水那时候,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全靠一张蒲扇,晚上热了,奶奶就会给扇啊扇,直到我们入睡。

那时的特殊福利:洒水车。每当听到了外面洒水车的喇叭响,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小鬼头们几乎全都跑到街上,赤膊大军汇聚并跟在洒水车后面,享受着片刻的清凉和欢乐...

夏天从雪糕开始。冰砖、三色杯、雪糕、盐水棒冰……每一样都让人沉醉至今,光明冰砖是土豪专用的。

有时候,某些街道会来放一场免费露天电影,那时候是我们最热爱的时刻,一家家搬着板凳过来……

你还记得那些年你曾经梦想天天去的地方吗?

它叫西宫,是上海三大宫之一,全称沪西工人文化宫。门口的武宁路天桥你还记得吗?

南市影剧院,老南市的人一定记得吧?

莘庄地铁站附楼。风风雨雨20年,这座小红楼见证了闵行的飞跃发展,是多少上海人以及外来务工者亲切而熟悉的地标。

第二百货。第一百货很出名,第二百货你还记得吗?它曾是淮海路上第一家国营百货。

上海北站老火车,过街天桥,他们要去哪,他们在等待谁的到来?

延安东路摆渡口阿拉都在这里过黄浦江。


虹口区第二粮店。粮店和供销社是好多地方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孩子们都非常热爱,因为,那里总是不缺各种吃的。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西餐馆,整个装饰让人无法联想到西餐,才要都是用分和角来计算。如今的这家店也不知道在何方了。

卢工邮币卡市场这可是多少人曾经理财、交友、冶情的地方啊。

淮海中路上的人民照相馆,有多少人在这拍过照片?

上海市体育馆。这个体育馆可不是现在的上体馆哦!

南市游泳馆。还记得那年夏天学游泳的时刻吗?

蓬莱电影院。听这个名字就很老了吧,以前上海有个区叫做蓬莱区……1997年,蓬莱电影院拆除。

南京路西藏路圆形天桥。它被人称 “钻石” 路口,站在这座大圆天桥上看,就会对南京路的繁华有着最直接的体验!

延安路西藏路天桥。大家应该对这个天桥的印象很深刻吧?

王家沙S形天桥看到这些照片,脑子里就飞快地闪过曾经的少儿书店、光艺照相、飞翔百货、开开品牌、万象照相、丽新绸布等等等等,但好像现在只剩王家沙了……

东大名路提篮桥人行天桥。

嵩山电影院。这个名字曾经也是上海的一个区——嵩山区。90年代,蓬莱电影院拆除。

八埭头。曾经被称作杨浦南京路的地方。

铜川路。曾经上海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去年10月份正式关闭。

月亮船沙特馆。还记得那些年一起做小白菜的日子吗?还记得那一张张排队排得生无可恋.jpg的脸吗?去年10月,沙特馆正式关闭。

你还记得你曾是哪里人吗?

南市。上海最最早的市中心,2000年,南市区结束使命,并入黄浦。只下了310102的绝版代号。图为南市区图书馆。

卢湾。曾经的法租界地段,2011年,卢湾区结束使命,并入黄浦。下了310103的绝版代号。图为卢湾区政府所在地。

上海县。1992年,上海县结束使命,并入闵行。下了310221的绝版代号。图为上海县县镇府,在如今的莘庄。

闸北。2015年,闸北区结束使命,并入静安。下了310108的绝版代号。图为1987年上海北站最后运营的那一天。

吴淞。1988年,吴淞区结束使命,并入宝山。下了310111的绝版代号。图为吴淞口。

南汇。2009年,南汇区结束使命,并入浦东。下了310119和 310225的绝版代号。图为惠南镇东方电影院。

川沙。1993年,川沙县结束使命,并入浦东。下了310224的绝版代号。图为川沙县政府大楼。

你还记得那些独特的上海词汇吗?

一逮东西向的联排屋,东笃底叫“东山头”,西笃底叫“西山头”;一排三个单元叫“三间头”,一排九个单元叫“九间头”。

单元里面再分:前房间、后房间、前天井、后天井、东厢房、西厢房、三层阁、亭子间、灶披间、马桶间、后楼梯、后阳台

这些东西你都见过吗?五斗橱、夜壶箱、八仙桌、长板凳、方矮凳,小矮凳、竹交椅、三泡台、梳妆台、玻璃橱、博古架

弄堂里,日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舍隔壁,一般讲“晏歇会”。

如果约好了下次的碰头辰光,那就“明朝会”、“后日会”,年前散伙则讲“年会”或“开年会”。 生活当中,吃不准的事情总归比吃得准的事情多得多,所以上海人还有一句万试万灵的“改日会”。

不知道你们的老弄堂里是否有过这样的称谓小苏州、老山东、小皮匠、老裁缝、新嫂嫂、老爷叔、新倌人、新娘子、过房爷、过房娘、小懂经、小诸葛。

学校里,应该也会有这样的绰号吧:大块头、斜扁头、铲扁头、小眼睛、塌鼻头、大嘴巴、烂苹果……

你还记得那些年你迷恋的味道吗?

马头牌冰棒。被吃货们誉为“童年的哈根达斯”的马头牌冰棒是不少老上海的童年记忆。

麻糖。小时候每当听见有节奏的锤子和铁片发出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高兴的找父母要钱去买,买一块半天都舍不得吃完。

上海麦乳精。那时,上海人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都要放一罐麦乳精,客人来了,给人泡一杯麦乳精,那可比上好的茶叶还要有面子。那时我有个奢侈的梦想——干吃麦乳精!

柴爿馄饨。香就香在这柴爿,就是用木柴烧火煮出来的猪肉馄饨,加点猪油膏,香得让人口水直流,小时候,非常期待那种流动的小推车。

如今的上海繁花似锦,高楼林立。刀锈了再买一把。要吃东西,饭店餐馆。天热了,空调一开,一秒入春。但是总让人觉得空落落,明明得到了很多,却又总感觉我们的身边消失了什么。我们都知是好事,上海经济腾飞,但是不断传承的城市文化不应就此掩埋。记得将最珍贵的本质留下来,这才是上海,这才是上海人的腔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