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还是那个江南吗?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19-07-29 12:37:07) 评论 (2)曾几何时,江南是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引自唐·韦庄《菩萨蛮》)
曾几何时,江南是画。家喻户晓的《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将江南山水之精华集于尺寸之间。正所谓:“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引自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诗情画意之外,江南还是人人为之向往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今日依然游人如织的南京夫子庙)
▼
有三秋桂子,有十里荷花。
(杭州湘湖风景区荷花庄采莲桥)
▼
然而时至今日,诗情画意、小桥流水已然无法概括江南的全部。我们不禁要问:江南还是那个江南吗?
江南确实变了,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即便千百年过去生命力却依然旺盛的“现代江南”。
(关于江南的范围有多种说法,李伯重在《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中,曾提出以清朝“八府一州”为江南范围的观点,江南的历史和发展可见往期文章《中国人为何偏爱江南》,本文所引用的“江南”概念,主要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
▼
01 最现代
这里是全国2.2%的土地,但也就是在这2.2%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11%的人口,楼宇参差密布,铺满整个地表
(苏州)
▼
也是在这2.2%的土地上产生了全国近20%的GDP,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绍兴、南通、嘉兴、镇江等十余个现代都市在这里连接成片,放眼全国可谓独一无二。
(我国东部夜间卫星图,中间大面积连续的明亮区域为长三角地区)
▼
城市乡镇之间,道路交错纵横、四通八达,公路网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长三角地区公路网)
▼
国家高铁规划中的“四纵四横”近一半都经过或由长三角发出。
(上海虹桥站)
▼
内河航道更是长达13000千米,占全国通航总里程的12%。
(京杭大运河拱宸桥)
▼
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让这里也成为了中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全国的工业百强县(市)有41个位于江浙两省。规模庞大的园区、井然有序的厂房,在这里俯仰皆是。
(2018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分布)
▼
而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则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这座以3万亿GDP领跑全国的大都会是中国浪潮奔腾的金融中心,也是首屈一指的消费天堂。在财富中心陆家嘴,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如同一片真正的钢铁森林。
(上海陆家嘴)
▼
以城市为“心脏”,交通网络如同密布的“血管”向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辐射蔓延。从上海港出发,航线可连接全球5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我国大陆航线最多、最密、覆盖最广的第一大港。
(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
▼
高楼大厦之外,上海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城市,大至重型装备的制造基地,小到生活用品的制造工厂,都在此聚集成群。
(上海宝山一工厂)
▼
发达的交通和物流体系更让长三角大多数地区都被赋予了强大的工业基因。在广阔的太湖腹地是庞大的苏锡常工业集群。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仅2018年的生产总值就达2570亿元,连续三年登上中国经济开发区榜首,甚至堪与一些省会城市比肩。
(苏州城区,远处的东方之门十分醒目)
▼
园区内除了传统工业,更多的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其比例达到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从太湖周边再向外扩展是地处长江之滨的南京。
(南京城区)
▼
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也是仅次于上海的区域商贸中心。在面积不足0.3平方千米的新街口,商业用地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4倍。每年的消费额更是占到整个南京市的近20%,如同一个繁华的“垂直空间”。
(南京新街口)
▼
杭州则是在西子湖畔崛起的一座“互联网之城”。从一部手机就可解决的公共交通,到中国首家无人超市,再到率先打造的5G之城,可谓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雪后的杭州钱江新城)
▼
经济发达,工业繁荣,科技前沿,这2.2%的土地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列。但当我们透过城市森林的缝隙,却又不难发现一个依旧古朴的江南。
02 最古朴
江南的传统文化中,最有形的符号莫过于建筑。在工业强盛的苏州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达487处之多。不仅数量众多,建筑状况也依然良好。
(苏州虎丘塔)
▼
(南京鸡鸣寺与玄武湖、南京站、幕府山同框,其中鸡鸣寺始建于晋代,今天看到的是明朝后不断修缮的结果)
▼
当建筑与“山水”融合便诞生了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在全国近300个古典园林中有超过120个分布于此,占比超过40%。苏州更以44个园林数量位列第一。通过修缮与适当地改造,这些园林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粉墙黛瓦的古老时空。
(苏州园林)
▼
从建筑到园林,再到一条河、一条街,传统的建筑文化在这里也实现了从点到线的扩展。
(浙江嘉兴西塘)
▼
河中是往来如梭的游船,街上是摩肩接踵的人潮。每当夜幕降临时,尽是灯火阑珊处。
(夜晚的秦淮河)
▼
无论是一块砖瓦,还是一片青石板,力求尽量还原古代风貌,正所谓“修旧如旧”。
(乌镇的街道)
▼
河道之上古桥众多,街边建筑鳞次栉比,加上水、电、网络的覆盖,在现代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人们重现了江南水乡,却又超越了江南水乡。
(大雪后的苏州阊门山塘街)
▼
即便城市规模日益庞大,但整座古城依然被完整保留,新城环绕在古城之外犹如众星拱月。
(以苏州为例,江南城市古城-新城-自然环状结构)
▼
古城之内建筑标准格外严格,高度不可阻挡传统风光的视野,整体风格也要与传统建筑相符。
(从“姑苏”到“苏州”)
▼
古城之外更广阔的空间中,则是星罗棋布的古镇。纵观中国现存古镇,江、浙两省独占近1/3。
(江南一带古镇分布)
▼
古镇的青砖黛瓦之下,亦能窥见江南文化的掠影,从街边的评弹、评书、戏曲,
(苏州评书)
▼
到坊间的书画、乐器、饮食,以及传承至今的手工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保留、在此呈现。
(绍兴柯桥安昌古镇中晾晒的腊肉和腊鱼)
▼
而院落街巷间,更不乏仍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时代变迁下的古镇命运,他们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周庄中的人们)
▼
不仅如此,也正是江南的“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人们开垦农田、建造工程、建设城市,打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山水江南。
03 新山水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江南都堪称是一场江河湖海的盛宴。只不过现代江南的江河湖海已无法脱离人类文明而单独存在。在曲折的海湾沿岸,曾经临海而建的渔村,升级为依山傍海的城镇。代替摇橹和双桨的,是汽笛和引擎。
(浙江台州温岭石塘镇)
▼
更多时候,人们已不再“靠天吃饭”。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这里不仅有泊满万吨巨轮的宁波-舟山港,更坐落着中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深蓝的海面上,遍布海水养殖的网箱,鱼、虾、蟹、贝,从这里走向万千中国人的餐桌
(网箱密布的舟山渔场)
▼
大陆和岛屿,被钢筋水泥紧密相连。怒涛霜雪犹在,已不见天堑无涯。
(舟山嵊州枸杞岛)
▼
舟山北部的杭州湾,则是钱塘江入海之处。跨越两岸的杭州湾大桥在广袤无垠的海面上横空出世,全长36千米,跨越南北两岸,如同海面上的钢铁巨龙。
(杭州湾跨海大桥)
▼
海岸边的滩涂、湿地,又有数千亩的生态保育区。这里仅鸟类就有200余种,其中不乏多个珍稀物种。其它动植物更是多达550余种。在此之上,人们建起邻近城市的湿地公园,大片的绿地净化空气。水库则成为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
(上海市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
▼
而离开海岸线,江南的河湖则逐渐铺展在眼前。位于长三角中心的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丰富的鱼类资源让其成为至关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太湖捕捞船)
▼
其周边土地肥沃,粮食格外高产。如今更是遍布大大小小的鱼塘,水中养鱼、岸边植桑。
(航拍太湖的桑基鱼塘)
▼
太湖流域还是中国水面最多,河道最密集的区域。3.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河道长度超过12万千米。
(长三角地区水系分布)
▼
除了太湖以外,天目湖、阳澄湖等大小湖泊共有1000余个。河湖之畔山水如画,自古以来便是引人入胜之地。
(无锡太湖鼋(yuán)头渚樱花谷)
▼
河湖之上船舶穿梭,大小船舶数量超过10万艘。至今这里57%的运量仍由内河航运承担。
(京杭大运河,拍摄于杭州)
▼
另一个重要元素则是山。江南的低山丘陵是一道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而在浙江省山地面积更是占比70%以上。
(江浙沪地形)
▼
为了拥有更多耕地,收获更多粮食,人们在山坡上开垦梯田。发展立体农业也让青山之上增添了别具一格的纹理。
(浙江仙居杨丰山上的梯田)
▼
丘陵也是种植茶树的极佳环境。江浙两省的茶园面积共有200余万亩,茶叶产量占全国的20%。
(杭州龙坞茶园)
▼
山与人相互依存,或是环抱村落。
(宁波塘溪镇雁村)
▼
或是“包围”城市,让江南地区的许多城镇拥有可观的森林覆盖率。
(浙江台州,森林覆盖率达61%)
▼
当然,最原始的山林依然存在。横亘在浙江西北的天目山被称为浙西山地之祖。这里山高林深,在多雨的江南时常云雾缭绕。
(浙江临安东天目山)
▼
这里也是国家级的禁伐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8%,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就有26株,百年以上的更是多达709株。粗壮的树干常要3-5人才能环抱,被赞为“大树华盖闻九州”。而位于天目山余脉的湖州安吉,尤以中国大竹海最为闻名遐迩。这里的竹林面积超过100万亩,竹子的覆盖率达34%。人们用竹、食竹、画竹、赏竹,形成山林之间的独特文化。
(安吉大竹海)
▼
纵观今日之江南,现代的激情与传承的温度,文明的力量与自然的美感,在此兼容并蓄、和谐并存。
评论 (2)
美不胜收!
读来很亲切,好像回到了家乡。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