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脱轨“现场曝光”,今夜全网为他刷屏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2-06-06 08:00:56) 评论 (1)这两天,全网都被一个司机的责任心感动着。他叫杨勇,是动车D2809的司机,牺牲在6月4日的事故中。
6月4日上午9点,动车D2809次从贵阳北出发,向着广州南站驶去。
上午10点21分左右,列车经过榕江站。就在D2809驶出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突然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土石方侵入正线轨道,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
来不及等乘客反应,D2809的车头冲过轨道上的泥堆,撞上了月台,严重受损。7号、8号车发生脱线。
事故发生时,列车上共有143名旅客。
贵州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发现1名列车员与7名旅客受了伤,其他乘客平安无恙。
唯有司机杨勇牺牲,年仅46岁。
经车载数据分析,在行驶至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内时,司机发现了线路异常。危急关头,他在5秒钟内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
原本以250公里时速快速行驶的动车,经过一路减速最终低速进入榕江站。
绞断的支柱、电网阻碍列车继续前进,车头冲上站台,最终停下。全车乘客的生命得以保全。
如果在那5秒钟里,杨勇心里一慌,错失操作良机,这辆动车很有可能会冲出隧道和车站间的桥梁,坠入河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死关头,他来不及害怕、紧张。他将全车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保护一百多人的生命做了最后一搏。
他努力地救下了那么多条生命,不幸的人只有他一个。
大家都说,他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全网都该记住他的名字,向他致以无限的敬意。
可是,翻看从前的新闻,这样的“英雄司机”岂止杨勇一个。他们都该被铭记、被时时提及,被后辈学习。
杨勇的事迹传遍全网后,很多人想起了2011年那场动车事故。
2011年7月23日晚,动车D301次列车从北向南行驶在甬温线上,忽然与同样从北向南行驶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
动车D301的驾驶员叫潘一恒,他眼看着两辆车发生事故,意识到列车的前面几节车厢将会一节节坠落高架桥。
那一个瞬间,他有2-3秒的时间从座位上跳起,逃生,且生还机会比较大。
但是他没有。他把动车刹车推到底,紧急制动,对列车的坠落做了最后的挽救。
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车厢受损,刹车手柄在力的作用下直直地戳进了自己的胸腔,刺进心脏。
当武警从严重变形的D301次动车司机室将潘一恒救出时,医护人员和消防战士都哭了。
潘一恒的心脏位置上有一条20厘米长、七八厘米宽的伤口。心脏被刺穿,血几乎流干,情景异常惨烈。
参与抢救的护士说,从业16年来,生离死别见过很多,但是看到这样的伤口,想到亡者在那样危急的关头还坚守岗位,真的触动很大。
后来业内人士分析现场情况,说多亏了司机及时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使得列车在相撞瞬间,时速从201KM降至99KM,至少保住了两节车厢坠落。
那些车厢中的乘客,就这样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们并不知道,救了他们的人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司机,也是一个生活极其俭朴的人。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刚上小学,他们都指望着潘一恒这根“顶梁柱”。
事后,同事们回忆说,潘一恒是个很有责任心的好司机。有次值乘途中正逢吃饭时间,一个姓黄的同事想边开车边吃饭,潘一恒知道后,就替他值乘,让同事到司机室外安心用餐。
他还跟同事说:“边吃饭边开车,这样会可能因为走神而中断瞭望,影响行车安全。”
他身边还有个新来实习的年轻司机,潘一恒总想结合行车实践,尽快把机车故障处理和非正常行车经验传授给他。年轻司机偷懒,总是借口说“累了”。后来他才明白,有些话一时不听,就永远也听不到了。
最近网上总是谈到一个词——职业素养。有人说,动车司机之所以能及时救人救车,是因为上岗前的培训系统、科学,心中有责任,身体有肌肉记忆,所以遇到问题反应极快,几秒钟时间也能救出一车人。
但是有些职业的岗前培训可能不够规范,招聘的就业者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即便有一两个小时的富裕时间,也容易误人性命。
这让人想到去年,北京顺义发生的一起特殊“交通事故”。
2021年8月16日下午一点半,司机王舰像往常一样,在车队完成了班前身体健康状况问询、发车前的例行车辆检查后,开上一辆顺31路公车,开始工作。
到了下午6点19分,王舰突然开始不舒服。他不时地用手捶打头部,并按压太阳穴。此时,公交车驶入了新俸伯桥,桥下就是潮白河。
没有乘客发现司机的不对劲,大家安静地坐在车上,打盹、看手机、听音乐。
6点22分,公交车缓缓地驶入公路局公交站台,前后门打开,被拉上手刹。车辆打开了双闪,警示后车。
王舰用尽最后的力气,向上车的乘客指了指自己,表示身体不适,摆手示意乘客换乘车辆,就倒在了方向盘上。
乘客们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然而,医生抢救了十几个小时,王舰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死因是脑梗。
事后,有乘客回忆说,当时车上大概10名乘客,刚刚经过了新俸伯桥,如果司机当时一个走神,没握稳方向盘,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突发脑梗的患者,死前的痛苦自不必说,还会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里,让这样一个病人稳稳地控制着方向盘,安全护送乘客最后一程,并完美完成停车操作流程,对普通人类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可王舰做到了,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的责任心给了他超人的力量。
希望他的名字不会被人们遗忘。
危急关头,司机抢救一辆公交车、一辆动车,往往需要“急智”,如果把操作环境换成飞机,那抢救过程就更困难,也更让人震撼了。不知你们还记不记得,当年那个“中国机长”?
2018年5月14日6时27分,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7点06分,飞机突然爆发一声巨响。机长刘传健发现,驾驶舱右前座风挡玻璃内层竟然出现了网状裂纹。
通常来说,民航客机的内层玻璃破裂后,中层和外层仍然能抵挡机舱内外两倍的压差。但出于职业敏感,刘传健第一时间拿起话筒向地面管制部门报告:申请下高度、立即返航成都。
报告刚结束,飞机再次发出“砰”的声音。这次,挡风玻璃完全爆裂。
在9800米的高空,驾驶室暴露在了零下40℃的低温和缺氧环境中。
在刘传健的身边,副驾半边身体飞出窗外,幸好他还有安全带。
此时,乘务员正在给乘客们发早餐,飞机突然剧烈颠簸,一股强大的气流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机舱骤然变暗、氧气面罩脱落,推着餐车的乘务员整个人腾空而起又跌落过道。
刘传健试图拉副驾回来,但根本够不到。飞机开始急速下降,下面就是青藏高原。刘传健的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不要让飞机掉下去。
还好,他发现操纵杆还能用。
在“破了一个大洞”的驾驶室内,飞行控制组件面板被吹翻,许多设备出现故障,巨大的风噪让无线电指令难以被听到。缺氧的刘传健艰难地操作着飞机,小心谨慎。
7点11分左右,3U8633航班下降到7200米高度,刘传健完全凭借目视和驾驶经验飞行,靠毅力在掌握方向杆,让飞机进入了相对平稳的状态。
他的整个身体都在发抖,第二机长只能为他抚摸胳膊取暖。
此后,3U8633航班继续平稳下降,在事故发生34分钟后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副驾驶头、面部擦伤,一名空乘腰部受伤,其他人除耳鸣外身体基本无恙。
飞机终于落地的一刻,刘传健和第二机长握了个手,说了第一句话:“我们现在还活着”。
后来,这次事件被拍成电影《中国机长》。其中,袁泉饰演乘务长。面对混乱的乘客,她平静地说了一段让人难忘的话: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
每一次交通意外发生,英雄出现时,人民都会说,要感谢英雄,铭记英雄。
可是你会发现,每一个被采访的“英雄”都很平静,从来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只是在岗位上坚守了自己的本分。
中国民航界有一句话:民航界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安全。所以一个优秀的驾驶员在工作时,不会将乘客安全之外的任何事放在心上,无论是情绪的起伏、环境的变化,还是自身的安危。
“职业素养”这个词,其实非常冰冷,它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做了事无巨细的要求。如果一名驾驶员能将“保护乘客生命”当作工作期间的至高准则,他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多么“热血”,但他绝对足够专业。
同样,如果任何行业的从业者因为操作失当,延误了工作时机,甚至耽误了人命,从业者的人品如何先按下不提,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乃至于行业规则、管控制度,是不是都出了严重的问题。
评论 (1)
谢谢你的分享!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