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那些老是想“转行”的艺术家们……

(2022-08-30 16:25:00) 下一个
 空空 意外艺术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如果说有谁很会写诗,那应该是拜伦;如果说有谁很会写戏剧,那应该是易卜生;如果说有谁很会写小说,那应该是狄更斯;如果说有谁很会画画,那应该是梵高。
 
如果有一个人,会写诗,会写戏剧,会写小说,还会画画,那一定是雨果。
 
(如果说有谁既会吃又会睡,那是我)
 
没错,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写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维克多·雨果。
 
▲ 里欧·博纳《维克多·雨果》
 
象征派诗歌先驱波德莱尔夸赞雨果:“我们的诗人,是诗歌中的风景画家之王。”
 
画出了《自由引导人民》的画家德拉克罗瓦也说,“如果您决心当画家而非作家,成就会高过这个世纪全部艺术家。”
 
那么问题来了,跨界画家维克多·雨果的画到底哪里好?有多好?
 
 
 
 
 
让人羡慕的是,雨果作画的能力并不是靠后天勤学苦练,报多少个培训班,画多少张废稿才有的,他的天赋加上人生经历就足够让他成为一个“被文学耽误的画家”。
 
雨果从小就跟着父亲四处辗转,看过很多城市的风景,自己长大后更是游历各国,布鲁塞尔、太平洋小岛的风光他都领略过,这些自然景象定格在他脑海里某个角落,让雨果拥有了天高海阔的想象力。
 
一朵蘑菇底下能容纳十方天地,一颗行星就像黑暗里一只向上望的眼睛 。
 
▲ 维克多·雨果《蘑菇》
 
文字有到不了的地方,画笔也有,但两者互补,就能捕捉到相对完整的世界。
 
所以雨果的4000多张画稿,大部分是和文字一起出现,还有一些,是单纯为了记录偶然的奇遇,也为了让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奔驰,哥特式的古堡、沉没的帆船、汹涌的海浪……
 
有人觉得他的画风和透纳很像,都描绘了恢弘壮丽的自然。
 
但对比一下,透纳的画有色彩,有立体的光线和阴影,这些造就了他画里自然的力量感,而雨果的画只有黑与白。
 
但你要说他画得不澎湃吗?我分明觉得这浪头都快冲着我打下来了。
 
▲(上)维克多·雨果《波浪或我的命运》
(下)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
 
如果你熟悉中国艺术,应该会觉得,雨果的画和我们的泼墨画很像,颇有点写意山水的味道。
 
诗人王维曾经说过“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雨果想必早早就领悟到了这句话。
 
他画画总是随性而为,不拘于什么题材,也不用做任何准备工作,一有想法,就把手边剩余的墨汁或者清咖啡往画布上一泼,找不到画笔就用羽毛、火柴梗之类的东西来勾勒。
 
就像这幅《斑点与指纹》,画的是山谷里逆光的树,那些形状各异的树是雨果用手指一个个摁出来的。
 
▲ 维克多·雨果《斑点与指纹》
 
这样的画法,看着似乎不够工整细致,甚至有时候我也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整幅画却充满活力(还觉得雨果有点俏皮?),也恰恰表现出雨果是个心灵十分自由的人。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的其实是一种感受,不管是感叹于自然之美,还是与画家的悲伤、快乐共情,这些都是感受。
 
而雨果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赞誉,也就是因为他的画呈现出的是一种“精神风景”,只为表达自己的内心,就像一本画出来的日记。
 
他画画不为参加沙龙,不为养家糊口,所以不必迎合观众的口味;他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技法并不十分纯熟,所以他画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风格,就只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信笔涂抹”。
 
雨果说“这些乱涂乱画的东西是留给我亲近的宽容的挚友的”,仅仅把绘画当成自娱。正是这样的他画出来的画,让我们能自由解答、自由感受,正确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发现了新的景象,从中找到了我们自己。
 
▲ 维克多·雨果《大提琴家》
 
 
 
 
艺术大概都是相通的,雨果从文学跨到绘画,并没有影响他表达自己。
 
如果你对时尚圈有所了解,一定会认识他——尼克·奈特 (Nick Knight),这位20世纪以来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他合作过许多时尚品牌,深知时尚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前提就是要高速向前,而在高速向前的同时,他又成为了一个时尚传统的“逆行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定义时尚。
 
▲ Nick Knight
 
尼克·奈特有过起用八十多岁模特的经历,也曾经在搜罗了市面上最新的胶片之后,故意不遵守冲洗程序,用非常规的冲洗时间和温度,试图产生与传统摄影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当然,他也成功了,摄影成为他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方式。
 
那当一位时尚摄影师把镜头转向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威士忌呢?又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从去年开始,尼克·奈特与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威士忌品牌麦卡伦合作,时尚摄影师和威士忌的联合,看似不合常理,其实有迹可循。
 
尼克·奈特一直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一直在寻求突破,对他来说,改变总是在进行,而这种理念与麦卡伦不谋而合。
 
尼克·奈特把璀璨系列三款威士忌一一置于冰块之中,清透的金色锁在冰块里,被不规则的冰裂包裹,快速转动着。
 
光影变幻,色彩丰富,像一幅浪漫主义画作,既体现了麦卡伦与自然的紧密融合,又暗示了与流淌过麦卡伦庄园的斯佩河的内在联系。
 
 
 
 
 
麦卡伦作为高端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对待自家的威士忌从来都像对待一件艺术品,有许多和艺术家合作的先例。
 
这次不仅有尼克·奈特操刀拍摄,还有著名创意总监法比恩·贝伦 (Fabien Baron)提供构思,将璀璨系列的酒樽设计成六面体,拥有130多年历史的法国水晶制造商莱俪则用他们的精湛技艺,让六面体造型落地,变成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精致无暇的酒樽。
 
 
璀璨系列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背后熠熠生辉的麦卡伦世界。
 
麦卡伦这个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品牌成立在1824年,紧挨着斯佩塞河畔,再两年就能过两百岁生日。
 
▲ 斯佩塞河
 
即使不喝威士忌,应该也听过苏格兰威士忌的大名,而麦卡伦这个享有盛名的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里品牌,不仅曾作为007的待客之酒,更是横扫各大拍卖市场榜单,这样一个威士忌品牌,是有它近两百年的坚持和传承的。

 

正如麦卡伦品牌基石 -六大精神支柱:麦卡伦庄园、超小型壶式蒸馏器、酒液的天然色泽、出众的橡木桶、雪莉酒润桶工艺,以及精湛的制酒技艺。

 

麦卡伦庄园、壶式蒸馏器、橡木桶
 
这一次的璀璨系列,正是为了致敬麦卡伦品牌的六大精神支柱。
 
全新的璀璨·金,旨在致敬超小型壶式蒸馏器——这是蒸馏工艺中具有决定性的特征之一,也是制作麦卡伦珍贵酒液的关键所在。
 
这种拥有独特外形和尺寸的蒸馏器,让酒液与蒸馏器内壁充分接触,蒸馏出具有黄油般绵密口感,还有一丝甜麦芽香味的醇厚酒液。古铜金色的莱俪水晶酒樽看起来华丽高贵,亦是呼应了铜制蒸馏器。
 
▲ 口感:梨汁、焦糖香蕉和果子露,
然后是麦芽和辛香的橡木风味。
 
璀璨则采用了透明酒樽,可以直观看到酒液的天然琥珀色。
 
要拥有这样的色泽,酒液需要在手工挑选的优质雪莉橡木桶中长期陈年,麦卡伦一直坚持传统制酒技艺,采用上好的纯天然原料和雪莉酒润桶工艺。用璀璨来此致敬六大精神支柱中酒液的天然色泽再合适不过。
 
▲ 口感:甘草和茶叶的草本香味,
混合着丝滑香草奶油和香橙巧克力的味道,
还带有一缕木本的清香风味。
 
另外这款璀璨·黑代表着麦卡伦对精湛制酒技艺的执着和对自身工艺的坚定信心。
 
威士忌制酒师团队挑选了盛装烟熏风味酒液的稀有黑底雪莉桶,不断突破创造力和工艺的界限,制作出了这款特色单一麦芽威士忌。
 
璀璨·黑的酒樽呈现出一种绝对高级的黑,黑色水晶的制作工艺比透明水晶更复杂,采用这样复杂的水晶制作工艺,一方面是展现了麦卡伦对复杂工艺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暗示酒液的烟熏风味。
 
▲ 口感:糖渍柳橙、烘烤过的蜜桃,
蜜饯无花果伴有葡萄干以及黑巧克力的混合味道,
然后是一丝暖暖的烟熏和微辣的生姜风味。
 
除了在酒樽的设计上下功夫,麦卡伦在设计外壳的时候,还特意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用了来自苏格兰的特殊材料,让外包装盒的重量减轻一半。
 
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们还在包装盒的底部附上了一个六角扳手,让你可以更方便地拆掉外壳,用完以后还能直接回收。
 
我想,麦卡伦在即将拥有近两百年历史的今天,也在借他们的璀璨系列,来传达一些精神:他们在坚持,坚持灵感来源于自然,坚持六大精神支柱,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也在创新,让威士忌外观更有标志性,让酒液的口感更加醇厚,层次更丰富,和尼克·奈特、比恩·贝伦以及莱俪合作,让威士忌和艺术碰撞出新的效果……

 

 
我们常认为艺术是高深莫测的,但其实,所有的艺术形式大概都是共通的,就像我们能从文字里看出卡西莫多纯粹的灵魂,也能从尼克·奈特的摄影作品里、比恩·贝伦和莱俪的外观设计中,看出他们想表达的麦卡伦的清冽和热忱。
 
而这些也许能归因于他们在作品里注入了自由表达,只有当自己动情,才能动人以情。
 
也许我们在观赏艺术品时会觉得困惑,但艺术原本就没有唯一答案,每一种理解都真实地反映你当下的感受,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感受本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