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名博

上不了岸的年轻人,都在沉迷上香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2-10-29 15:31:39) 评论 (0)

作者 / 宇宙紫薇星

今天想唠一个假期观察。我国庆一个人留在了北京,朋友怕我闲的长毛,几次三番喊我去寺庙转转。

咱过去对寺庙的印象,都是上了岁数的大爷大妈爱拜佛,不是为孩子考试求高分儿的,就是为家人健康保平安的。

没成想,国庆去戒台寺这一路,我放眼望去,压根不见老年人,全是年轻人。

有骑着公路车去烧香的车队,也有山系朋友组团拜佛的聚会。

也有身穿始祖鸟夹克外套,进了内殿绕着菩萨虔诚地念叨。

少数几个大爷大妈在门口合影留念的功夫,年轻的烧香部队已经冲到了第一个大殿前,双手合十,开始拜佛。

现如今去拜佛的年轻人,为啥越来越多了?

这一代人爱去逛寺庙,是真的开始信命了吗?

两年内失业五次的小高,抢过雍和宫的头香,也在金山寺花过一千多块供了佛牌。

她说寺庙术业有专攻,她不想求发财,欲望太大怕没法实现,要许就许一个好前程。

小高本身不懂寺庙的门道,和大部分在北京上班的年轻人一样。

起初去寺庙纯粹为了打发时间,你去商场要花钱,去寺庙还能免费许个愿。

“这种事也没所谓灵不灵的,多拜拜也没有坏处。”

直到20年以后,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先是换工作后是换城市,她去寺庙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去年离开北京,定居到杭州,周末只要不加班,小高就拉着男朋友去爬山和逛寺庙。

“像灵隐寺金山寺这种大寺肯定要去的,小的寺庙偶尔坐坐也挺舒服的。”

回想去过的寺庙,她最喜欢的是北京的法源寺。

法源寺挨着中国佛学院,寺庙没有商业化,不接受上供,人少安静,还有人去喂猫。

一般去寺庙都花不了什么钱,进门有免费的三炷清香,去殿里拜拜就可以,也不是真的信这个,感觉就是到了这个阶段,拜一拜求一求,图个心里安慰。

唯一花钱那次,是去金山寺,当时朋友临时找了导游,教小高怎么供奉佛牌。

供佛牌就是僧人在牌子上写下祝福,对着牌子念经祈福,留在寺庙供奉,小高觉得这个仪式感听起来就很“灵”。

不过去完金山寺没过多久,定居杭州的小高又失业了。

很多人觉得寺庙就是这样,有的人去求姻缘,求完就分手了,这可能是菩萨帮你挡了孽缘,指了明路。

小高也是这么想的,顺势而为,运气总会好起来的。

不过现在再去许愿,她会特别报一下自己身份证号和祖籍地,怕自己许愿的时候说得不精确,菩萨就把许愿的人给搞混了。

像小高这样有下坡感的年轻人,不是少数。

拿北京的雍和宫来说,这两年就火成了年轻人的头号玄学阵地。

在当地人的印象里,雍和宫以前都不算是啥著名景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逢年过节大家都抢着去雍和宫烧头香,尤其是法物流通处的香灰手串,还成了年轻群体的网红爆款,且售价不低。

随便打开小红书,大数据也会告诉你,烧香最上头的花钱最多的,全是年轻人,甚至定期去寺庙买周边,批量购入不亚于去迪士尼。

早上十点去雍和宫游玩的李姐挺感慨的,进了门发现这乌泱泱的都是年轻人。

有排队买手串的,也有排队等着进去烧香的,队伍里的人群低头沉默不语,乍一看场面有序的甚至有些离奇。

李姐弄不懂为啥现在的年轻人都跑到寺庙里求神拜佛,但从雍和宫各殿排队密度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雍和宫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它的“灵验”之处,主要是财运和事业,尤其是学业。

工作上有项目接手,先去求个手串;

考研考公之前,去求考试一战上岸;

事业停滞不前,生活跌到低谷,绕着宫外走几圈,也能去去晦气。

小玲去过几次雍和宫,第一次也是听说朋友拜过之后,事业运蹭蹭往上走。

“这种事儿都是身边的人去过才可信。”

她到雍和宫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图,哪个殿是管事业的,哪个殿是管财运的,哪个是负责健康的。

按照类型挨个拜,还要在心里分清愿望的主次,进了殿就往垫子上磕,看见菩萨就往下跪。

以前信玄学能招桃花,偶尔去的都是红螺寺,这两年去雍和宫的明显多过红螺寺。

整个群体的玄学思路都在转变,感情求来了也会散,只有搞事业和搞钱,才能稳稳抓在自己手心儿里。

之前网上有人发了寺庙的一个对比图。

左边的“前程似锦”挂得玲琅满目,右边“早生贵子”和“永结同心”无人问津。

除此以外,在小红书上发关于寺庙的笔记,似乎也成了一种流量入口。

点赞过万评论过千,评论区全在留言接“上岸”。

有人去了杭州的香织寺,求了学业御守,从此学业开挂,一路连过考研初试复试,英语笔译专八。

有人没去成寺庙,也要发一个电子寺庙,隔空拜佛,祈求公办上岸,赛博接好运。

有人考研上岸,特意回到珠海金台寺还愿,说自己考研期间来这拜过,还贴心附上了拜佛攻略。

也有人在静安寺拜菩萨,被一对情侣同步拜佛的动作吸引,觉得画面虔诚美好,仿佛看过就能心想事成。

寺庙成了这届年轻人的实体锦鲤,他们把生活砸过来的难题都留在了庙里。

管年轻人越来越热衷求佛问道,但寺庙氛围却大不如前。

以前拜佛的主力还是旅游团,进了寺庙既热闹又吵闹,导游和游客挤在一起,寺庙是纯粹的景点,大家各取所需。

可被年轻人占领后的寺庙不太一样,尽管不懂佛学,但95后和00后对拜佛烧香的忌讳却不少。

有的在去之前会做足功课,来月经能不能去拜佛?进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

请回家的手串被别人摸过了该怎么办?通通都要在网上搜索一遍,生怕犯忌。

除此之外,踏进寺庙的年轻人,个个脸色沉重又压抑,感觉都是带着心事来的。

老实说,玄学之所以成为年轻人的倚仗,归根结底是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所致。

大厂offer随时被毁,毕业即失业,996不再是福报,考研考编随即成了救命稻草。

去年披露的考研人数首次突破了450万,而今年的考研人数预计要达到520万;

根据劳动保障局的一份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灵活就业的人数已经达到2亿人次。

30岁左右的互联网民工,裁员失业,房子断供;

刚步入社会的20岁年轻人,怀抱着明天会变好的期许,等来的却是努力也没什么用,抬头就身处持续性的就业寒冬。

年轻人拧巴地活着,一半是内卷一半在内耗,身边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考,生活中的失控感和时代的随机性却不断在加重。

在如此湍急的河流中,你总要去试图捞住点什么。

与其说年轻人去寺庙是依靠玄学,开始信命。

不如说年轻人把寺庙当成缓释焦虑的地方,把拜佛视作为一种安慰剂的作用。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下,讨一个上上签。

或许就是暂时的确定,也是暂时的“上岸”了。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