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名博

自由的茨冈 | 1990年,王昌龄的高光时刻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4-12-21 10:11:33) 评论 (0)
 盘丝洞 洞见 自由的茨冈
 

           —— 1990年王昌龄的高光时刻

盘丝洞姐妹问我:看我移步凌烟阁,书生也封万户侯!封了吗?谁封了?

 

我说:当然封了,高适就封侯了。且听我从容道来,说他俩之前,咱们先说说王之涣和王昌龄。王之涣既没去过边塞,也没有过从军打仗的经历,而且一生留下的诗篇也仅有六首,但并不妨碍他与王昌龄、岑参高适并列边塞诗四大诗人。

 

历史就是这样,乾隆写了四万首诗,谁能背诵一首?

 

王之涣虽然娶妻生子,在小县城里做个小吏,但他的诗情是盖不住的,他的想象力是空前的,他的文笔是豪迈的。四十岁的时候,他溯黄河而上,黄昏时分在运城的蒲州镇登上了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楼体壮观,结构巧妙,四周风景绝佳,引来无数骚人墨客登楼赏景,留下许多诗篇。但是,自从那天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看落日熔金,看黄河入海,写下了《登鹳雀楼》那二十个字后,几乎所有关于鹳雀楼的诗篇均就此泯灭。

 

那二十个字是这样写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典故,全是大白话,平实而朴素,恢弘的画面在一千多年里直击读者的心扉。

 

究竟是鹳雀楼成就了王之涣,还是王之涣成就了鹳雀楼?我不知道。

 

 

他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和他的朋友高适、王昌龄、岑参一样纵马大漠戈壁,但从他的诗篇里仍可以看到他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心驰神往。

 

要不怎么说王之涣是大才呢,他连一天的军旅生活也没有过,他也压根儿不知道戍边是怎么回事儿,但这些一点都不妨碍他写出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苍凉悲壮,胸襟浩瀚。我们来看他的《横吹曲辞.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少年时我读此诗,绝对以为这是诗人在瀚海中远眺而得到的佳句。

 

谁知道他竟是在山西写的,身边还放着半碗刀削面!

 

此诗一出,立即得到诗坛的赞誉,被誉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起句于山川的苍凉寥廓,以戍边战士的孤独和危险来承接,然后画风一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本是羌族人的乐器,属于横吹式管乐,在汉代进入甘肃四川等地,多见于边塞。

 

羌笛何须怨杨柳不绿,因为春风是来不了玉门关的。

 

后人章太炎认为《横吹曲辞.出塞》是两千年来绝句之最!

 

此人恃才傲物,在小县城里做小吏一点也不开心,还有人诬陷他。他一气之下辞职回家,在家里闲呆了15年。后来亲戚朋友觉得他这样也不是办法,起码得有个领工资的地方啊?于是便帮他补了一个县尉,也是芝麻官。

 

后来他在55岁壮年时辞世。

 

他一生只留下六首诗,但他在诗坛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蹄蹄说:啧啧,从没去过边塞的成了著名边塞诗人!

 

我说:不服咋滴?范仲淹还没去过岳阳楼呢,你照样让老师逼得把岳阳楼记背的滚瓜烂熟。王昌龄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同是山西人,但他没有王之涣的隐忍和平和,只能把希望变成梦想。王昌龄不,他是要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想去边塞就去,一意孤行,谁也拦不住。他不喜欢平淡的没有激情的生活。他要做一个游侠少年,他独自行走大漠草原,领略与内地迥然不同的异域风情。他在敕勒川上驰马,在阴山下吟诗,虽然留下的诗篇不算很多,但篇篇都是佳作。

 

历史没有记录他在边塞的经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留下的诗篇中推想:枕戈待旦,灭此朝食,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他的《从军行七首》记录了他在边塞的战斗生活以及感受,第一首是这样写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台的西边有一座百尺高的戍楼,诗人在黄昏时分登楼远眺,从湖面上吹来的秋风引发了自己无尽的乡愁。恰巧这时又从远处传来了哀怨的羌笛,而吹奏的正是汉乐府的横吹曲《关山月》,众所周知这是描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乐曲,苍凉而悲怆。诗人没有描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却巧妙的写进了妻子对夫君的思念——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的第二首则如实的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乡愁——诗人参加了一场军旅饮宴,地处边塞,助兴的乐器只有琵琶和羌笛,纵然士兵们合着琵琶的节拍起舞,也唱着新填的歌词,但总归离不开生离死别的旧情。让人心撩乱的边愁永远也听不尽,此时一轮明月正高高的照澈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第三首则充溢着诗人的战友之情、袍泽之情和生死之情。边塞的榆树叶早已疏落枯黄,黄昏的暮云还笼罩在战场上。大军就要班师了,诗人请求将军给皇帝上一封表,奏请皇上能够让我们回来把战友的尸体掩埋,不要让士兵们在蛮荒的边塞痛哭——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第四首则写出了大唐将士的气势——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云雾让祁连山的雪都黯淡了,我站在边塞古城楼上眺望玉门关。纵使我们的盔甲已经在频繁的征战中破损,但是不打败敌人我们绝不返回家乡——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五首则完整的记录了一场突然发生的战斗:尘土飞扬的沙尘暴来了,天色也骤然昏暗。这时收到了前线传来的紧急军书,战士们迅速集结奔赴战场。前锋昨夜已经与敌人展开激战,刚刚收到的战报说生擒了敌军首领——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六首也是一首记录战斗的诗:将军胳膊上绑着胡瓶(胡瓶是当时中亚民族使用的一种容器,用来在长途跋涉中携带饮水),骑着汗血马,率领战士们一路驰骋时,碎叶城西的天空上挂着一轮秋月——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第七首则是用玉门关一带的苍凉寥廓,反衬出戍边将士的艰难困苦。几千重的重峦叠嶂,全凭烽火狼烟来通报敌情。字里行间,充溢着盛唐气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其实他最著名的边塞诗是《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既出,诗坛震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少年仗剑,来去如风。祁连山下,秦时明月,玉门关上,汉家雄风。这首出塞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王昌龄也因此被称为“诗家天子”。

 

毫无疑问,是边塞成就了王昌龄。

 

可惜,边塞战争停止了,和平了,王昌龄没有理由住在边塞不走了!

 

在盘丝洞里聊天的时候,姐妹们就惊叹大唐的实力和战力,想打就打,想和就和,随天子之心所欲。

 

我也不好说什么,姐妹们都在兴头上呢,我只说了一句:从初唐开始到边塞诗兴起的盛唐,和亲的公主共有15位。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仗不打了,王昌龄无精打采的回到长安。他除了写诗,啥都不会。于是继续写诗。边塞诗没有了,他开始写田园诗。别说,这个人啥都能写。他写了这样一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后来大概觉得没啥意思,就又开始写闺怨诗。盘丝洞姐妹曾经诧异的问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写闺怨诗?我说可不咋地,唐朝的闺怨诗几乎都是大老爷们儿写的。白居易写过《空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金昌绪写过《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李白写过《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王昌龄写边塞诗第一,写闺怨诗也是第一。他的《闺怨》是这样写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写诗第一也没人管饭,要吃饭就得找个营生。宋人胡仲弓诗写得漂亮,但也没饭吃,他出去找饭辙时写过一首《离家》:大笑出门去,江湖天地宽。耐贫为客易,生计靠诗难。日月双车毂,功名百丈杆。上林有嘉树,且择一枝安。

 

王昌龄也要择一枝安了,诗人没别的本事,就是会考试,他就去考公了。

 

别人考公,大海捞针。王昌龄考公,却像是笼屉里取包子——知道有呢。先中了进士,给了个汜水县尉的小官。王昌龄心说妈的你们恶心谁呢?又去考,中了博学宏辞科,改任秘书省校书郎。

 

那时的秘书省跟秘书无关,类似于国家图书馆。校书郎顾名思义,是跟校书有关,负责审定书稿,校对典籍。虽然官不大,但俸禄不低,而且很闲在。

 

过了一段时间,也许人事部门发现他有行政能力,便调他转任江宁县丞,也就是副县长。

 

可惜,没多久,王昌龄便遭到了贬谪——由江宁县丞贬为龙标尉。

 

在那个时代,贬谪似乎成了官场文人的标配,我至今还没发现哪个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文人没有过贬谪的经历。

 

但是史书里并没有记载他被贬谪的具体原因,《新唐书 文艺传》里只是语焉不详的提了一句:“不护细行”。

 

也就是说他不拘形迹放浪形骸迟到早退才情张扬目中无人自由散漫顶撞领导桀骜不驯……

 

于是从江宁丞变成了龙标尉。

 

江宁在南京,那可是六朝繁华地。龙标在黔阳,是瘴气弥漫的蛮荒。

 

好朋友李白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其实已经是王昌龄的第二次被贬了。第一次是贬谪岭南,孟浩然写下了《送王昌龄之岭南》: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诗人遇到人生的重大波折是不可能无诗的,第一次贬谪时他的好朋友辛渐要去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与他把酒话别,写下了一首明志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来王昌龄又被贬龙标,他的朋友柴侍御来看望他后辞别前往武冈,他写下了这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虽然好,但并不火。它的突然爆火要归功于日本舞鹤市在驰援大连市的物资箱上写上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贬谪龙标,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贬谪。

 

唐朝的大诗人各有各的死法,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李白是捉月而死,他太喜欢月亮了,在船上喝醉了酒,看到月亮在水里,于是一个猛子栽下去。杜甫是牛肉撑死,他太穷困了,有一回朋友送来牛肉和酒,吃得太多了。王勃因为溺水受惊吓,刘希夷因为失信——他写了一首《白头吟》,其中有这样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舅舅宋之问觉得好,就说这两句给我吧?刘希夷当时答应了,事后又反悔,结果被舅舅弄死了。孟浩然是不遵医嘱而死,王昌龄在返回家乡路上去看望孟浩然,孟浩然当时背上生了一种疮,医生说万万不能喝酒和吃鱼。但他看到王昌龄来了,实在高兴,不管不顾的与王昌龄痛饮,并佐以鱼肉,于是病发身亡。

 

只有王昌龄死的奇怪,没人知道是为什么。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王昌龄决定从龙标返回家乡。虽然没有皇帝的诏书,但他已经不管不顾了。一路晓行夜宿披星戴月,路过亳州时,他决定休整一下,顺便去拜见亳州刺史闾丘晓。

 

王昌龄大大咧咧不拘形迹惯了,他不知道这个闾丘晓是个小人,而史书上则说这个人“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他本来就嫉妒王昌龄的才华,断定他并没有朝廷让他从贬谪地龙标返乡的诏书,便直接将王昌龄拿下,随即下令杖杀。

 

一代诗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王昌龄死讯传出,好友们个个痛不欲生。河南节度使张镐并没有和王昌龄见过面,却是他的铁粉。此时,叛军已经围困睢阳,张巡正在那里死守待援,万分危机。

 

朝廷派张镐救援睢阳,张镐当即命令离睢阳较近的亳州刺史闾丘晓带兵前往。但闾丘晓贪生怕死,延误了战机,待张镐率大军赶到时,睢阳已经陷落。

 

张镐收复睢阳,立即把闾丘晓抓来审问,然后下令处死。

 

闾丘晓磕头如捣蒜,求张镐饶他一命,并哭诉说家中有老母亲需要供养。

 

张镐只淡淡问了一句话,闾丘晓便知道自己为什么必死无疑了。

 

张镐问:王昌龄的母亲又有谁来供养?

 

跟盘丝洞姐妹们聊到此处,大家都为张镐的快意恩仇喝彩。汤圆问:你不是说1990年是王昌龄的高光时刻吗?我说可不咋滴,你不提我都忘了。王昌龄26岁那年,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豪壮的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一传到长安,大唐诗坛为之震动,被誉为大唐盛世的最强音。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朝代轮替,但这诗却永远年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1990年,这首诗迎来了它的最灿烂的高光时刻。

 

那年的南京禄口机场,稳稳的落下一架从台北飞来的客机。走下舷梯的旅客中,有一位白发如雪却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在陪同人员的簇拥下,乘车直奔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而去。

 

老太太叫许希麟,她是专程从台北来看望她的丈夫。她丈夫叫刘粹刚,是笕桥出来的飞行员。1937822日,刘粹刚奉命率第二十四战斗机中队移防南京。9月初,新婚不久的许希麟也随空军眷属来到南京。

 

彼时的刘粹刚,已经是击落日寇十架战机的空军英雄。

 

空战越来越激烈,刘粹刚嘱咐妻子:听到空袭警报,务必要进防空洞。

 

许希麟点头答应。

 

1012日这天,凄厉的空袭警报响彻南京古城,日寇机群又一次气势汹汹的扑来。大家都纷纷跑向防空洞,只有许希麟逆着人群跑上了天台。她站在毫无遮蔽的天台上向空中眺望,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斗机群正在与日寇的九六式战斗机缠斗。她很容易便找到了机身涂着2401标记的霍克战斗机——那是刘粹刚的战机。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许希麟的心已经悬到嗓子眼儿了,因为她看到刘粹刚的战机正在被一架日寇战斗机悄悄尾随,而刘粹刚似乎并没有发现!

 

“后面有敌人!”“后面有敌人!”许希麟在天台上狂呼,她幻想着他能够听到。

 

突然,刘粹刚向下急剧俯冲。

 

日军战斗机从他头顶呼啸掠过。

 

许希麟清楚的看到,一串愤怒的机枪子弹从刘粹刚的战机里射出。

 

日寇战机先是冒烟,继而起火,然后爆炸!

 

这是刘粹刚击落的第十一架敌机。

 

许希麟满眼泪花瘫倒在天台上。

 

  刘粹刚回到家里,许希麟激动的向他描述了空战实况。

刘粹刚高兴的问:你看到报纸了?

 

许希麟摇头:我看到空战了。

 

刘粹刚立即沉下脸,怒问:你为什么不进防空洞?

 

许希麟淡淡地说:丈夫在天上与日寇拼命,妻子却躲进防空洞,我做不到。

 

战争越来越残酷,我国空军的损失越来越大。在太原作战的空军第28中队的战机已经全部打光。1024日下午,刘粹刚接到命令:次日凌晨率领五架战机起飞,晚八时前太原报到。

 

刘粹刚当晚回到家里,告诉许希麟第二天飞太原,嘱咐她到时候叫醒他。凌晨三点,许希麟叫醒了熟睡的丈夫,两人拥抱告别。

 

由于航线不熟,晚上才进入山西,又遇风雨交加,而且机场灯火管制,根本无法降落。

 

刘粹刚决定去洛阳机场备降。

 

然而,飞到晋东南一带时,油料已经不足。这时,刘粹刚看到机翼下有一块平地,决定让战友们在此迫降。他射出唯一的一颗照明弹,瞬间把周围照亮如白昼,他命令战友们立即迫降。

 

等他看到战友们依次平安降落后,照明弹已经熄灭。

 

他只好驾着自己的战机在黑暗中盘旋,寻找新的降落地点。

 

忽然,他看到前面黑暗处有几盏灯光,他认为这应该是机场的指引灯,便用最后的一点油飞了过去。

 

然而,这是山西高平县魁星楼的灯光。

 

刘粹刚牺牲。

 

噩耗传来,许希麟痛不欲生,自杀而未死。

 

后来,外战刚停,内战又起,许希麟没有机会来凭吊丈夫。

 

后来,她去了台湾。

 

1990年,75岁的许希麟前来祭扫她永恒的爱人。在刘粹刚的墓碑前,她含泪大声吟咏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陪同者或者畷泣,或者嚎啕,没有一个不哭的。

 

我想,王昌龄如果泉下有知,也一定会老泪纵横。

 

31 com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无更多数据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