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茨冈 | 王杨卢骆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4-12-29 12:33:21)
评论
(1)
我们的微信群很小,只有十一个人,但都是肝胆相照十余年的铁姐们儿。按说个个都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主儿了,可冷不丁遭遇眼下的时代,也还是有些瞠目结舌。 我提建议说: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安,各种困惑,各种苦闷,各种焦虑围绕着我们,使我们疲惫使我们累。何不读读唐诗宋词元曲呢?姐妹们说:烦心事太多了,谁有那个闲情逸致?我说不对,越是苦闷越要读。唐诗宋词元曲多美好啊,我们暂时脱离繁杂的生活,暂时沉浸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空间里,是我们生命中非常值得的一件事。心会静,意会平,不安会消融,连困厄也会远去。 汤圆好像忽然想起来:对了,不是你给讲唐诗吗,讲那四个王张江姚。快讲吧,反正我们也没事做。 我笑:好吧,我就开始讲初唐四杰,不过不是王张江姚,是王杨卢骆——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辉煌的唐朝和同样辉煌的唐诗就此拉开序幕。 但只是序幕而已,文化的嬗变远比政权的鼎革复杂而缓慢。高高在上的李世民提倡宫廷文化,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君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君王好剑客,国人多疮疤。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大批出现。然而,就如同假大空和标语口号诗压不住北岛舒婷顾城杨炼一样,萎靡浮华的宫廷文化也压不住初唐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主张诗歌自由的初唐四杰脱颖而出。 有一位无名诗人叫戈麦,他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一个农场,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 他曾经说过一段话:诗歌应当是语言的利斧,能够剖开心灵的冰河。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造中,一定会显示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从而照亮人的生存。诗歌从属于幻想,能够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 王杨卢骆的诗歌语言,就是这样一柄可以剖开陈腐宫廷文化的利斧。这四个少年一扫宫廷诗歌的腐朽文风,把诗歌题材从楼台亭阁和风花雪月带进了茫茫瀚海和江河山川。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是山西运城人,《旧唐书》上说他六岁即能写文章,一时被赞为神童。 杨炯(650年——676年)是陕西华阴人,虽然是唐朝的大文学家,却仅有三十余首诗传世。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是河北涿州人,此人佳句频出,最有名的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是浙江义乌人,七岁能“鹅鹅鹅”,也是神童。 我说:这是咱们祖上传下来的毛病,喜欢给两个以上有些才华的人弄一个组合,什么“竹林七贤”,什么“唐宋八大家”,什么“扬州八怪”,后来鲁迅还整出个“四条汉子”,都是这个路子。这王杨卢骆因为年纪相当,而且在同一时期登上文坛,随即大放异彩,于是就被称为初唐四杰。 桃花问:王杨卢骆这个姓氏排序是谁给定的,他们对这个排序认可吗? 我说:有点不大认可。先是卢照邻表明自己对排序的态度,他说他“喜居王后,耻于骆前。”这个人比较大气,他说他居于王勃的后面已经很开心了,但他对居于骆宾王的前面却感到很羞耻,就像授衔时的徐立清,本来定了授上将衔,人家死活不要,说中将就足够了,硬把自己弄成中将。那个杨炯就不行了,《新唐书·王勃传》 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之为‘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认为自己的文采比卢照邻确实不如,但比王勃却绰绰有余。 蹄蹄问:这四头蒜到底应该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老三老四啊? 我说:这可没法说,不是有句老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我给你们看看他们各自的诗,然后你们给评评。 我说他还有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含意隽永,意境新颖—— 姐妹们都说好,还说我们也是这样啊,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我说:他还有一首《山中》,那时他被放逐在四川,也是在现在的深秋季节,站在山上眺望长江蜿蜒东去,便有了思家的心绪—— 姐妹们说这首一般化,桃花特意强调:不是不好,是不如前面那两首好。 姐妹们说艾玛这个也真好。我说再往下看,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盘丝洞女诗人饱饱说她喜欢骆宾王这首诗,含蓄而深沉。桃花说她也喜欢骆宾王,原因是她曾经读过一首骆宾王写她家乡的诗。我也觉得有些怪,骆宾王是浙江人,桃花是河北人,他怎么会写她家乡的诗呢? 我说:鬼才知道应该怎么排序,《旧唐书》里提到这四个人时,确实有很多处以“卢杨王骆”为顺序,《旧唐书》是在唐朝时期成书的,可能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这四个人的态度。但是杜甫一首诗,给四个人的排序钉死了,谁也别闹,闹也没用—— 别小看这四句诗,以老杜的江湖地位,绝对是一言九鼎,等于是对四位诗人的历史结论,既不能推翻,也不能更改。当然,这四位所形成的文体和风格,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并且还在继续影响。历史上也曾有过对这四位诗歌的非议,但那都是一些无聊的轻薄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于是,在北宋成书的《新唐书》里,王杨卢骆就成了定论。咱们照着杜甫的排序,先说这个山西少年王勃。 王勃祖籍祁县,现在属晋中管。晋中我去过,印象不错。晋中之所以叫晋中,顾名思义,它是在山西的正中。晋中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随便拿出一个名人来都叫你们肃然起敬。介子推知道吧?因为他才有了寒食节。孟子他娘知道吧?她也是晋中人,领着孟子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以至于在最伟大的国学经典《三字经》里留下了这样的警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wifi。 王勃这个瓜怂一点也不省事,大概因为是官N代出身,喜欢惹事但又扛不住事。他爷爷和他爹都是朝廷命官,而王勃小小年纪便有神童之美誉,十六岁就有了编制,进入首都的公务员队伍。当年他有一个姓杜的公务员朋友奉调去四川工作,他于是就写了我前面提到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汤圆说:艾玛我想起来了!我一直还以为是那谁写的呢,还有一首歌呢,我还会唱呢,我唱给你们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革命的战斗的友谊,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 我不理蹄蹄,继续说:后来人事部门派王勃去给沛王李贤做秘书,俩人相处甚洽。那时长安的纨绔子弟都喜欢斗鸡,沛王跟他哥英王也不例外。俩人约好了要斗鸡,王勃便为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骈文,写得好,把英王的鸡埋汰够呛,把沛王的鸡夸上了天。这篇文章很有名,以至于皇帝也看到了。皇帝很生气,因为他看到了这两句:“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也许他从这两句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往事,于是龙颜大怒,立即将王勃逐出长安。 王勃受了打击,但他也没太当回事,反正自己年轻,前面还有大把光阴呢。他离开长安去了四川,一路上都有粉丝迎送,管吃管住。离开的时候,他还给粉丝们写了两首《江亭夜月送别》: 古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点不假:他又遇到倒霉事了——做公务员时的一桩命案被揭发出来了! 当时他发善心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叫曹达,后来他害怕了,因为私藏官奴是大罪,他一狠心,把这个官奴杀了! 事发后,王勃死罪,关进了大牢,等候秋决。可谁会想到遇上唐高宗大赦呢?这小子又把命给捡回来了! 你没看错,就是河内。他被贬到交趾县做县令,而交趾县即今天的越南河内。 真正使这个少年名满天下的是一篇骈文《滕王阁序》。公元675年,王勃背上炒面锅盔,前往越南河内去探望被他坑了的爹。那时不仅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他连马也没一匹,就是一头驴,好在不用签证。 途经南昌,那时叫洪州。彼时滕王阁刚刚整修完毕,都督闫伯屿在重阳这天大宴宾客,并且让女婿早早做好一篇《滕王阁序》,准备在宴会上充作即兴挥毫,就此传一段显示才华的佳话。当闫公在酒酣耳热之际拿出纸笔,请宾客们即兴作赋以资纪念。宾客们面面相觑,无人敢上前。正当闫公要喊女婿出场的时候,奉陪末座的少年王勃却大方上前接过了纸笔。 闫公自然不悦,但他一看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罢了,便也乐得让他做陪衬。 早有下人铺好纸,磨好墨,少年上前,略一沉吟,便一气挥毫而未见稍有停顿。每写一句,有那帮闲便念一句给宾客们听。一开始,当听到开篇的“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闫公尚觉得不过尔尔。但紧跟着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闫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时,便知道遇上厉害茬子了。等到传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时,他不禁惊呼:这篇文章可以不朽了! 我跟姐妹们说:周星驰都知道吧,他的名字就出自滕王阁序。1957年,毕业于师范大学的女生凌宝儿独自从广东前往香港谋生。一身孑然,举目无亲,工作虽然可以找到,但必须有人担保。无奈之下,她嫁给了九龙贫民周驿上。很快她就有了孩子,降生后,她琢磨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忽然福至心灵,想到了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我说关键是这篇文章有许多句子可以治愈我们当下的焦虑,如:天高地迴,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姐妹们都说讲的实在好。又问,这个山西小鲜肉是几岁出口成章写的这篇滕王阁序啊? 我说:应该是25岁左右吧,因为他27岁就死了。好像是去河内看了他爹后乘船回来,结果掉水里去了。据说唐高宗读滕王阁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大喊:马上叫王勃来见我! 我说:说实在的,这个杨炯绝对是个爷儿们,四杰里的牛逼人物。四位的童年一样,都是神童嘛,也没有这个比那个神多少,都一样。但是慢慢长大了,不一样就渐渐显出来了。 就说这个恃才傲物的杨炯,他九岁通过“童子科”考试,十岁便进入弘文馆待制。所谓待制,就是等待皇帝的召见或者等待朝廷下达任务。杨炯虽然年少,但名气很大,常有官员来拜访这个黄口小儿,有的来求他写文章,有的来求他解释四书五经。话又说回来,来访的几乎都是不学无术之辈。因此,杨炯把他们统称为“麒麟楦”。所谓“麒麟楦”,就是戏台上经常出现的麒麟,因世上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便用驴来替代,披上光彩亮丽的马甲,充作麒麟在戏台上绕一圈。 于是,各种谗讥各种诽谤各种小报告都进了朝廷甚至皇帝的案头。 十六年后,杨炯不肯继续待制了,他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一举夺魁,得到了一个九品官职:秘书省校书郎。 此时正逢突厥和吐蕃分别入侵骚扰大唐凉州、肃州一带,归来的将领给他讲了前方的战况,把这个少年郎一腔的热血都激起了,他渴望能够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于是写下了这首《从军行》—— 后来,边塞战事胶着,输赢未定。他心急如焚,又写下了著名的《出塞》,表达了自己要以勇猛作战来追求功勋—— 他还写过一首《紫骝马》。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蒙古族人才会以马的名字来写歌,如《铁青马》、《黑骏马》、《海骝马》等等,而杨炯一个纯纯的汉人竟然也会歌咏骏马—— 杨炯以马喻人,笔下是一个奔赴边塞参加战斗的侠客形象,既有使命感,也有爱国情。他还写过一场战争,他取名为《战城南》—— 战争发生在塞北一座孤城的南面,战场上旌旗猎猎,甲胄闪闪。虽然酷寒,但战士们的热血不凉,因为心里有信念,要誓死捍卫国家。 当然,所有壮烈豪放的诗都是出自他的想象,他哪儿都没去过。即便如此,祸也躲不过——武则天篡位那年,他有一个亲戚叫杨神让的,参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后,他也吃了挂落,屡次贬谪,最后死于任上。 再说这个卢照邻,他就是另外一种风格了。他是涿州人,紧挨着北京呢。也怪了,出自名门望族,却连个生卒年也没记下来。 卢照邻不是边塞诗人,但却并不妨碍他写边塞诗。初唐的大气候就是这样,不会写边塞诗的一律被看成是娘炮。 他也写了一首《战城南》,只是不知道他这个“城”是哪里的城,或者他这个“南”比杨炯的“南”又南了多少? 我说这算啥?范仲淹压根儿没见过岳阳楼,你们照样把岳阳楼记背的哗哗的。 姐妹们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说好的讲这首诗简直就是有头有尾的完成了一场战争,说不好的讲我们热爱和平,和平呆着不香吗?我们不去长安做游侠,我们去洛阳当土豪。 蹄蹄说我最烦这样的人,动不动就要跟这个那个打仗,动不动就说要牺牲长安以东所有城市,这些人都是坏人。 我叹气,说翻篇儿翻篇儿,不说他写的这些假大空了,说真小实。那年过元旦,卢照邻写了一首《元日述怀》—— 桃花说“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真有气魄,大唐就应该是这样样子。汤圆说我喜欢“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有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我说也没你们说的那么好,捧朝廷的臭脚算不得本事。这个人也是出自名门望族,范阳卢氏是北方非常著名的士族,当时北方有三大士族,除了范阳卢氏外,还有王勃的龙门王氏和大唐王室的陇西李氏。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大唐朝廷的高官,父亲差一点,但也是雁门郡丞。 18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然后,他结识了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个儿子,当朝皇帝李治的叔叔邓王李元裕。两人意气相投,志趣相近,李元裕便让他进邓王府做了掌管文书资料的“典签”。官不大,但是薪水高,而且经常没事做,主要工作就是陪邓王侃大山,所以卢照邻对他的这份工作很满意。 而且,邓王府里藏书非常多,卢照邻天天钻进书堆,大呼惬意。 在邓王府呆了五六年后,他准备离开——书也读饱了,薪水也挣够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立刻邓王府后,他写了一篇七言古诗,注意,是七言古诗而不是七律。这首诗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特点是托古意而写今情,不但展现了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而且也深刻揭露了权贵阶层穷奢极欲的生活状况和豪门互相倾轧的现实情景。在讽刺抨击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郁闷不平之气。里面最美好的当属这两句——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他要这样一路写下去,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种场景。
这首《长安古意》在长安迅速传开,虽然很长,但士子们几乎人人可以背诵。以至于在1500多年后,一位叫闻一多的学者仍然如此评论: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紧接着是狂风暴雨!虫吟听不见了,这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 《长安古意》横空出世给卢照邻带来的震撼远比给文坛或时代带来的震撼大,有一天晚上,几个身手矫健的黑衣人把无缚鸡之力的卢照邻绑到了大牢里,然后告诉他我们是“皇城司察事”。 卢照邻一听就晕菜了——这皇城司察事在明朝叫“锦衣卫”! 他战战兢兢的问自己犯了甚事?人家告诉他犯了诽谤罪、恶攻罪、影射罪。他赶紧问你们有证据吗?人家说有啊,你的《长安古意》就是铁证! 人家倒也爽快,直接告诉他是武三思。卢照邻本来就胆子小,一听这个名字,立刻就要求去撒尿,把两条腿扭的跟麻花似的。他倒不是怕武三思,他怕武三思的姑姑。 武则天本来是武才人,李世民老婆队伍里级别最低的就是才人。但她能干,而且既能干又能干,后来就换了一个爷们,即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跟了李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清道路,把唐高宗原来的皇后给剁了手脚然后再酒缸里泡了几天,泡死了。 做皇后也挺费劲的,反对的大臣不少。她做了皇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把反对她做皇后的大臣或杀或贬,或在贬谪时顺手杀了。 卢照邻觉得自己太冤了,因为他压根儿没有讽刺和诽谤武三思的一丁点想法。坏事做多了的人,心总是虚的,总以为谁在讽刺他影射他。 万幸的是,卢照邻的文坛朋友们鼎力相助,说好话,晓大义,找门路。他的老东家邓王也出手相救,最重要的是武三思那厮也终于弄明白没讽刺他。 吃这一吓,卢照邻可不敢再长安呆着了,他立刻申请外放。还真批准了,调任益州都尉。 这益州在唐朝以至随后的汉朝都是大城市,起码是副省级城市。治所在成都,花花世界。 卢照邻一来就爱上这个休闲城市了,到处是茶馆,到处是麻将摊子,到处是火锅担担面,简直就是天堂了。而且,他在这里居然遇到了王勃!俩兄弟天天喝酒吟诗吃火锅,日子那叫一个惬意。可惜,快乐都是很快就乐过去了,他的任期到了。他先是拖,能拖一天算一天。后来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好恹恹的回到长安。也许就是在他吃油泼面肉夹馍的时候,竟然认识了一个叫孙思邈的半仙儿。这下合适了,天天跟着孙半仙儿服各种祖传丸散秘制膏丹,没钱就跟朝廷里的熟人讨要,终于把自己吃成一根病秧子,人人都烦他,他自己也烦了,一头扎进颖水里淹死了。 闻一多曾经对骆宾王作过评价,说他天生一副傲骨,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闹革命以及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还真是这样,就说最后一条吧——好朋友卢照邻在成都时搭上了一位成都粉子,话说成都粉子的娇媚温柔让长安来的卢照邻疑为仙人,一个跟头便栽进了温柔乡。但他后来变心了,骆宾王听说后就写诗斥责他,看不管用,就说要去揍他。到底揍了没揍,没有留下记载。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骆宾王出名时七岁,比张爱玲早太多。他的名字是跟鹅连在一起的,因为一只鹅,他让中国父母们羡慕了一千多年,一边羡慕一边看着自己的熊孩子叹气。 骆宾王是四个少年里经济状况最差的一个,按说也是官N代,祖父是官吏,父亲也是青州博昌县令,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博兴县。 可惜,在骆宾王很小的时候,县令挂了,家道随即中落,日子渐渐拮据。 第一次出仕在史书里找不到记载,但是在他的长诗《畴昔篇》里却有详细的介绍。他第一次离开公务员队伍是因为遭人嫉妒而排挤,最后谗言占了上风,他被撤职离开了长安。 公元650年,他来到豫州。豫州其实就是河南,河南的“豫”就是这么来的。 他在豫州第二次进入公务员队伍,在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个儿子、道王李元庆幕府做文秘。 当时唐朝有个规定:凡在亲王府里工作的官员,必须几年一换,防止任职时间太长尾大不掉寻衅滋事。骆宾王的任期到了,道王挽留他,说想办法把他留下。骆宾王脾气大,给道王留了一封拒绝挽留的信,回家种地去了。 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要来泰山封禅了,发了一个重要指示,让沿途各州县为国举荐人才。骆宾王的名气自然是杠杠的,地方官就要求他先敬现一篇赋,然后再去朝廷做公务员。按骆宾王的脾气献赋是不可能的,但他这些年饿的很,几乎没有吃饱过,往日的清高之气早泄光了,于是就胡乱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把李治吹了个不亦乐乎。李治看了一高兴,当下封了一个太常寺奉礼郎兼任门下省东台详正学。前一个职务是掌管礼仪事物的九品芝麻官,后面兼任那个职务是专门给文件挑错别字。我觉得设立这样一个职务挺好的,说明了大唐朝廷的认真严谨和有自知之明。但是骆宾王不这么看,他认为无聊死了。干了三年,因为恃才傲物,同事关系不好也罢了,跟领导关系也不好。不干了,一说罢官,一说辞职。我觉得辞职好看一些,其实他不大可能辞职,因为毕竟有俸禄有五险一金。 辞职后,他决定要报效祖国,请缨去边塞杀敌。结果组织人事部门一考核,发现这是个人才,于是就让他去武功县做了主簿,也就是秘书。因为擅写讲稿、总结之类的文章,很得领导的欢心,几个月后便被提拔为御史台侍御史,类似省监察委员会里的处级干部,六品。 他正美得不要不要的呢,才半年,被人举报了,说他任武功县主簿时贪污受贿。 我是不相信他腐败的,知识分子清高得很,乱七八糟事干不来的,我估计还是恃才傲物得罪了小人,诬告。 但也没人为他甄别,他在牢里无聊,就写了一首《在狱咏蝉》来表明心迹—— 骆宾王其实按现在的说法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因为父亲的早逝,他的童年过的艰难坎坷,贫困落拓。 吉人自有天相,关了一两年,适逢高宗皇帝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也被放了出来。放出来得有个去处啊,他一个从牢里出来的人,留在长安是不可能了。正麻烦呢,吐蕃人打来了,大举入侵,占领了边境好些地方。骆宾王琢磨这也许是一个机会呢,就给主持日常工作的吏部侍郎裴行俭写了一首诗,要求去边塞从军。 也不参加战斗,就是写边塞诗。边关落日,戌楼狼烟,戈壁瀚海给了骆宾王无尽的诗情,于是便有了《夕次蒲类津》这样的诗篇—— 好在打赢了,用不着以死报君王了。他光荣凯旋,随即得到一份新的任命:去大唐驻四川的军中担任幕府书记,幕府书记跟党委书记完全不同,就是一个秘书。非常清闲,他很喜欢这个工作,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否则怎么会与卢照邻和情人相遇,并威胁要揍卢照邻这个负心汉。 该捋一下我们的武则天女士了。前面说过,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老婆队伍中级别最低的一种。但她不怕级别低,只要有编制就行,事在人为。 果然,李世民挂了以后,武则天以李世民“才人”的身份华丽转身,转成了李世民儿子李治的老婆,俗称皇后。儿子竟然娶老爸的姨太太做老婆,大唐确实威武。后来李治也挂了,她便索性把“李唐”改称“武周”,登基称帝,让一千多年后的李进同志看得心痒痒。 登基就得杀人,武则天杀起人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她杀人采取两步走的方法,首先诛杀李唐宗室和功臣元老,然后诛杀所有对她不服气的人。一时间人人自危,朝堂上下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 骆宾王目睹了这一切。他立刻离开长安南下,在扬州与准备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等人相聚,决心一起讨逆,匡扶李唐江山。交给他的任务是起草一篇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他是谁?大名鼎鼎的骆宾王啊!当下研磨铺纸,一篇让天下传颂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挥而就。 这篇檄文后来被认为与三国时期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并称史上最强檄文,同时又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并称史上骈文二绝。 姐妹们叹息说生不逢时呀,这样的大才,假若晚生上一千多年,那还了得?前程不可限量嘛! 我笑说:晚生一千多年的也有,也是四个,不过不是诗人,是作家。都是二十郎当岁,为首的叫王蒙,另外三个叫刘绍棠、从维熙、邓友梅,50年代初云生风起。 我说:团灭了。当年那位人事部副部长裴行俭,就是批准骆宾王去边塞的吏部侍郎,他对初唐F4这几头蒜有过评论,他说士人致远,先得具备见识和气度,然后再去雕琢文学艺术。王勃这几个后生虽然有点文采,但浮躁肤浅,不是成大事的人。这四个人里就杨炯稍微沉静一点,也许他还能当个县长之类的干部,其他几个,连寿终正寝都难。 我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没办法,就是这个样子。
待续。。。。。。
一处笔误:“沛王跟他哥英王”。英王李顕(曾用名李哲)是沛王李贤的弟弟。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