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也贊一贊中國政府-BYD做政府生意

longtermInvestor (2011-07-01 14:40:15) 评论 (0)
自有品牌與技術才是中國真正的強大,我看好BYD很久了,最近也買了它的股票,期待哪一天能在美國買上她的電動車。支持國貨!而不是天天滿嘴跑火車的廉價:“我愛國!我真的很愛耶!”

——————————————————

比亚迪流血回A股双重逻辑:越借越有钱 做政府生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30日 11:00 南方周末
比亚迪流血回A股双重逻辑:越借越有钱做政府生意
点击查看最新行情

  深圳比亚迪(28.00,2.55,10.02%)坪山工厂里,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员工。他们工作的研发中心,叫做“六角大楼”。 (CFP/图)

  三年上百亿元的“圈地造厂”,既制造了比亚迪的造车奇迹,也支撑着源源不断的银行融资。但现金流的蹦极,敲响了资金链的警钟。

  下一步,崛起于市场的比亚迪将要转向成从政府手中找钱。作为一家非国有企业,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远比外资企业更令人放心。

  2011年6月30日,比亚迪在A股上市交易。

  不过,这次历时三年、努力三次方有结果的回归,被外界评价为“流血上市”——6天上市询价后,比亚迪将上市发行价格大幅下调至每股18元,从而使公司预期募集的资金降为14.22亿元,比原先少了7.7亿。

  据上市保荐商瑞银证券内部人士透露,路演结束时瑞银证券提出的定价建议是22元。但董事长王传福(专栏)表示,“要让价,而且不是让1元、2元”。

  王的这一表态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比亚迪缺钱,在业务增长乏力和巨大的融资压力下,比亚迪再也等不起了。此前,比亚迪曾于2008年、2009年两度动念回归A股,但分别因为金融危机、西安项目违规用地被国土部公告而作罢。

  比亚迪到底有多缺钱?

  上市报告公布的财务数据揭开了这个秘密:2008-2010年间,从反映企业经营实况的现金流量来看,这三年的数据分别为18亿、120亿、31亿,其间的波幅可谓“惊心动魄”。

  不过,从另外两个指标来看,却是另一番景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看起来依然正常增长,资产负债率却更为奇怪——当投资和借贷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增长之际,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却从2008年的80%降至2010年的60%,似乎公司“越借越有钱”了。

  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与比亚迪上市有怎样的关系?又如何牵涉到这家明星公司的未来战略?

  王传福少年失怙,尝尽艰辛,性格内向而执拗。

  比亚迪牌“过山车”

  500台车是什么概念?比迄今为止比亚迪卖出去的所有新能源车还多。

  让比亚迪业绩坐上过山车的,正是其利润支柱——传统汽车。

  这个夏天,常年泡在实验室里的王传福开始每天出现在深圳市民的身边:

  随着大运会的临近,一批公益广告悄悄进入深圳有线电视的各类娱乐节目之中。其中的一个广告里,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与其他乘客一起在站台上等车、上大巴——屏幕上提示说,“创造财富,节约资源,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等车的男子,就是2009年胡润中国百富榜“中国首富”王传福。而他跨上的那辆大巴,则是比亚迪将为大运会提供的200台电动大巴之一。

  比亚迪是大运会的官方指定用车供应商,除了大巴,还将提供300台电动出租车。

  这500台车是什么概念?比迄今为止比亚迪卖出去的所有新能源车还多。

  比亚迪早在2008年底便推出了电动汽车,但其2011年6月17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公布说,两款新能源车总计售出418辆(其中F3DM卖出365辆,其后推出的纯电动汽车E6卖出53辆),销售收入为4282万元。

  这意味着,尽管一直在努力打造新能源车先行者的形象,但目前的财务报表所描绘的比亚迪,压根就不是一家新能源车公司。

  它的利润支柱,是传统的汽车业务。

  2003年,电池生产商比亚迪收购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权,开始造车。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收购之前,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将比亚迪带到香港上市的瑞银亚洲区主席蔡洪平(专栏),几乎一致强烈反对;收购之后,愤怒的基金经理们一天之内将比亚迪股价从20港元打到10港元。

  但是王传福对此无比坚定。他少年失怙,尝尽艰辛,性格内向而执拗。

  2007年,王传福甚至放言说汽车业务要做“两个第一”——“2015年要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

  随后两年,比亚迪汽车的发展之迅猛令业界目瞪口呆——2008年在全球陷入金融风暴动荡之时,比亚迪汽车保持了80%高增长,而在2009年,它再度创下140%的增长奇迹。汽车业务的销售收入一跃而占比亚迪的半壁江山,成为其最大的利润来源。

  这一年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减税政策的刺激下,中国车市井喷,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但是,让比亚迪业绩坐上“过山车”的,也正是汽车板块。

  2010年,前所未有的重挫紧接着到来。先是大势变化——减税政策取消,刺激消失;然后是经销商哗变——在步步紧逼的经营压力下,经销商们纷纷退出,他们嘲弄说“比亚迪说要在行业里走出一条不同的路,那就是不让经销商赚钱”。

  这年,比亚迪的销量仅仅增长了16%,只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汽车的年度利润增长率,更是低至1.56%。

  雪上加霜的是,利润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同时,比亚迪引以为傲的低成本战略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这一年比亚迪提出80万辆销售量的激进目标,到年底时只实现了52万辆。但在这一销售目标下整车产能剧增至76万辆,使得比亚迪的整车产能利用率从2009年的97.5%骤降至2010年的67%。

  大量空闲的产能,使得比亚迪的整车生产成本迅速上升。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吸金黑洞——三大业务板块中的新能源板块,虽然盈利遥遥无期,投入却依然在不断增加,给汽车业务这头“利润奶牛”带来巨大压力。

  但是,如此困局之下,当初反对造车的声音却早已消散,再无人怀疑这家曾经的电子企业在传统汽车市场中的竞争力。

  8年前曾不断试图说服老板放弃收购车企计划的夏治冰,今天已经是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的总经理。他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说“比八年前更有信心”。

  金融财务专业出身,并在公司从事过多年财务工作的夏治冰,不会看不懂公司报表中那触目惊心的数据,他的信心来自哪里?

  2010年,部分汽车企业的销售收入及毛利率比较图 数据来源:比亚迪招股说明书

  圈地造厂,“越借越有钱”

  新的比亚迪,拥有1380万平方米已取得使用权证的土地,尚在办理权证的另有数百亩。从土地拥有量来看,相当于一家中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也让银行敞开了钱袋子。

  在2003年第一次参加北京车展时,夏治冰曾客串“男模”为公司推出的电动车“站台”。他在台上听见一位路过的老外评价说,中国汽车用的还是他们50年代的汽车推销手段,“那种尴尬与羞辱的感受至今难忘”。

  不过,短短8年里,比亚迪飞速跨过了100万辆的销量门槛,跻身汽车企业的“百万俱乐部”。

  尽管这在外界看来已经创造了奇迹,但夏治冰却认为他们只看到了销量,而没有发现真正的奇迹——8年里,比亚迪从无到有建立起了110多家工厂。

  早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初,王传福就曾放出豪言,比亚迪的汽车发展战略“不是做车,而是做工厂,做设备”。

  在“比亚迪模式”下,汽车制造被分解为110多个环节,从最底层的模具工程,到最精密的电子零部件,110多家企业构成了整部车的产业链——除了轮胎、玻璃等最通用的东西,绝大部分零部件比亚迪都自己生产。

  在夏治冰看来,比亚迪所掌握的技术优势并非仅仅体现在某些尖端的技术专利,而在于通过产业链的垂直重组,对整个汽车生产流程的“再造”。

  这套生产方式,是比亚迪此前在充电电池领域迅速做到全球第一的秘密武器——当年只有250万资金的比亚迪,因为买不起价格上亿美元的电池自动生产线,被逼着自己开发出一套“手工+夹具”的廉价生产线,最终反而靠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打败了东芝、三洋等国际电池巨头,写出一个独特的中国故事。

  当它进入汽车这个新领域,再次搬出这一“杀手锏”。

  当时的德、美、日、韩四大车系均自有专供零配件配套体系,“血统不明”的比亚迪哪个体系都挤不进去。而王传福拆了上百辆车,得出一个结论:假如能够实现自我配套的整车生产模式,汽车生产成本根本不应该那么高。

  在通过整整三年时间把数百种汽车制造工艺“重新发明了一遍”后,比亚迪终于凭借F3一飞冲天,连续数年登上自主品牌销量增长榜首,并最终拿下单款车型的国内销售冠军。

  不过,这些工厂支撑了比亚迪的奇迹,却也带来了极大的资金痛苦。

  从比亚迪的上市资料中可以看出,在2008到2010年的短短三年里,王传福将他“造工厂”的梦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数据显示,三年间比亚迪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58亿元,-71亿及-127亿,处于大规模投入期;而在融资方面,2010年短期借款余额较2009年剧增95亿元。三年间仅银行利息支出总额就高达13亿元,几乎接近此次A股融资总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和借贷大幅增长之际,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却从2008年的80%降至2010年的60%,似乎公司“越借越有钱”了。

  这一“非常现象”背后的奥妙就隐藏在公司的固定资产增长数据中:建厂圈的地,在账面上计为固定资产。短短三年,比亚迪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从115亿元剧增至175亿元,扣除折旧费用前的价值增长更高达上百亿元之巨。

  如果说当年的比亚迪是一家以高科技形象而著称的“轻资产”公司的话,那么“新比亚迪”催生的就是实打实的“土财主”了——除了拥有高达百亿元的厂房与机械设备外,更拥有着1380万平方米已取得使用权证的土地,另有数百亩土地使用权证尚在办理之中。这一土地拥有量相当于一家中等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

  固定资产规模的剧增,除了为比亚迪汽车产能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更成为比亚迪继续大规模融资的重要保障——对于看重固定资产抵押的银行们来说,还有什么比一块正在升值中的土地更能让它们敞开钱袋子的呢?

  就在外界为比亚迪的A股融资规模未达预期而担忧时,比亚迪财务总监吴经胜(微博)在6月20日的网上路演中透露,截至2010年底,公司的银行信用额度高达700多亿,同时拥有现金19.9亿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底牌,王传福才能在A股招股价上爽快地“降价”上市。

  做政府的生意

  从2008年到2010年,政府的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两项相加,占比亚迪净利润的30%,2008年更是高达57%。

  除了融资,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原因让比亚迪决心回归A股?

  那就是做一个A股上市公司。

  因为,比亚迪的下一步,是要从依靠市场赚钱变成从政府手中找钱——在市场前景美妙,但盈利遥遥无期的新能源领域,从政府手中找钱显然是个更为稳妥的选择。

  作为一家非国有企业,要想跟政府打交道,还有什么比“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更令人放心?

  事实上,政府已经为比亚迪提供了重要的利润空间:税收减免和补贴——从 2008年到2010年,政府的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两项相加,占比亚迪净利润的30%,2008年更是高达57%。

  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当下,即使只是在财务上,政府也已经对比亚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而在将来,政府则会是比亚迪在新能源业务上更重要的生意伙伴。那一块业务,才是让王传福更加在意的。

  极为内向的王传福罕见地为电动大巴露面拍公益广告,并且在不同场合大算大巴的社会效益账,与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方向从电动轿车转向电动大巴有关。

  曾被外界寄予厚望的电动轿车,至今只卖出四百多辆。夏治冰表示,电动车普及最大的难点仍然在于“成本太高”。售价六七万元的F3变成F3DM双模电动车后,价格骤增至16万元,如果没有近8万元的政府补贴,其间的差价算成油费,购车者“一辈子都赚不回来”。

  在10万元的差价中,电池制造成本占了绝大部份。按照王传福的估算,如果能够达到20万台的产能,现价30万元的纯电动汽车E6价格可以降到15万元左右。而要达到这一整车产能,电池产能规模是最大瓶颈,目前比亚迪电池仅能支持“几百几千台”的造车需求。

  但另一个“瓶颈”则更难解决,那就是充电问题。大规模的充电网络建设,依旧遥遥无期。

  这种情况下,政府与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政府能控制的、路线稳定的公共交通。

  2010年底,曾任奥迪工程师的科技部部长万钢(专栏)在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表示,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将是未来政策的重点。而深圳市作为“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城市,未来公交车及出租车将全部实现电动化,每年电动车的采购量将达2000-3000台。

  2009年7月,比亚迪以6000万元代价收购长沙美的客车厂,启动电动大巴业务,据王传福表示已经在深圳和长沙各获得近1000台订单,收入20多亿元。

  政府算的是环保账,比如一辆传统公交车的排放相当于私人轿车的40倍。

  对于比亚迪来说,这笔账还有另一种算法:10万元的电池成本对于六七万元的轿车来说显得不堪重负,但对于售价高达200万元的大巴来说,却只不过是其价格的1/20;而令私人车主望而生畏的电动车价格,对于耗油量远高于普通轿车的出租车行业而言,在成本考虑上也更具吸引力。

  对于新能源车来说,更期待的是对限购的“网开一面”。

  就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实行限购令后的北京汽车市场每月汽车销量从8万量骤降至2万辆。而新能源车,出台的则是“三不”政策,即不摇号、不限牌、不限行。

  除此之外,比亚迪新能源板块中的储能电站、太阳能电池业务,无不仰仗于政府的补贴与支持。

  无论是赖以起家的电池,还是后来的造车,比亚迪崛起于市场。如今突然要转向“依赖”政府,技术出身不善交际的王传福能否“变身”?靠垂直整合获得竞争力的比亚迪能否生长出新的持续增长的能力?

  回归A股的比亚迪需要用业绩来作答——H股投资者对此充满质疑,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尽管有股神巴菲特的力挺,比亚迪的股价也从最高时的接近90港元,跌成不足23港元。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