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只在文学城是个人物
房崇 (2017-04-14 11:59:08) 评论 (1)我只在文学城是个人物
我初上文学城大概是10年前,那时候不知道她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开始每天看看新闻,逐渐进入论坛,先是在“几曾回首”注意历史话题,那里是有些阅历的男人们的聚会之地,偶尔插过几句嘴。又曾经转到“摄影天地”,因为40多年前我自学摄影达到过发烧的程度,自以为是内行,到此突然发现,当年所练就的光圈速度感光度等指标,在数码时代几乎已经全无用处。略发几片,自知远远落伍,小试锋芒就退缩回来了。然后就转移到了“我爱我家”,那时候我折腾房子正在兴头上,见别人显摆自己动手修房,我一看这还不如我嘛,何不也公开上场露一手?我这人的性格就是争强好胜,愿意炫耀而不愿虚心学习,年轻时就经常被批评为骄傲自满,何况是到了这个年纪?
2009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央视牛年春晚对全球直播。小沈阳一夕爆红,小品的题目《不差钱》成了流行语。而那一年的美国金融一点都不牛,那一年的美国人都差钱。
那时候,我正在家里闲得发慌。此前我花九个月时间日夜赶工修好了一座房,别号“思本堂”。之后休息享受了半年多,原打算卖掉谋利,却等来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市场变坏,房价下跌,不敢卖了。于是只好以不变应万变,静观变化。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利用这个时机上网开博秀成果吧。内容嘛,反正我正好有旧貌新颜大对比;形式嘛,反正我过去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也算是重操旧业。
荒疏20年后,乍一在电脑上写文章,文思滞涩,语句疙疙瘩瘩。不知怎样上照片,反复试验,失败了多次。初次向网上发图文并茂的大帖,竟然比修房的体力劳动还累。记得折腾了两个晚上也发不好第一帖,发成的时间我记得很清楚,是2009年3月8日。
这一帖题为《且看旧房换新颜》,图片直观,对比鲜明。没想到一鸣惊人,反响强烈,家坛沸腾,喝彩连声,读者催促下篇,作者欲罢不能。我在两天里连发3个大帖,才把那个房子秀完。每篇的点击量都过万,帖子下筑起了高楼,跟贴中有人说“有您这手艺,茅屋都可以变成宫殿。”有人说“彻底折服”。有人说“只有羡慕的份!你是家坛这两天最耀眼的明星了。”有人看出了“光能干是不够的,还要有艺术修养,还要有家里的好帮手!”
受大家吹捧的鼓舞,第三天苦苦码了一天字,又写成一篇《旧房新颜后续的话》,一并回答众多问题。在开头处我写道:
前天我还是一个不会发帖的小学生,昨天就变成了引人惊呼的“大牛人”。是电子的网上功能,使我体会了某些明星一夜成名的奇迹。
那还是微博和微信的史前时代,博客和论坛就是最摩登的电子传播媒介了。就这样,我与小沈阳在同一年出道,虽然我比赵本山的年龄更老。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地写起博客并发到论坛来,首先的连载系列就是《倒房演义》,记述几年间的经历。这引起了文学城编辑的注意,在首页新闻里推荐了我的“走麦城”。一位只看城头新闻从不进城的朋友打来电话,问那篇“12天买了两座房”是你吗?那几个月是我的博文高产期,甚至获得了众口一词的“大师”称号。本打算每周一篇,实际上前两个月写了35篇,前4个月里我写了52篇。
与此同时我正在卖那座引人赞叹的房。每天除了等着看房的通知,整理就绪外,我就坐在整洁亮丽的房里埋头写博客。堤内损失堤外补,现实困顿虚拟成功,倒也获得精神安慰,心理平衡。“思本堂”卖掉后,到7月我又买进一座亟需整修的旧房,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装修,也给个别号叫“傲博庐”。我的网文内容就转为实时报道这次装修,总题为《房崇修房》,偏于技术实践。当时不可能想到,“傲博庐”的装修竟会长达将近4年,这个系列连写160余篇。
上网开博那算上天,其后续发展是又落地了,先后有三家中文报纸连载我的文章。最初读者限于多伦多当地的华人,后来《世界日报》找到我,他们在北美的五六个大城市都有分社,同时发表,每周一个整版,连载超过三年,约刊160篇。我本来在中国是个报人,能够在北美又以修房与报纸结缘,起因还是靠网络,靠的文学城。
那四年就是这么亦武亦文地过来的,上马干活下马作文,抽空还做了三年多的论坛版主。在枯寂的连续劳作中,我的精神调剂就是把过程拍照下来,记叙下来,贴到网上,发到报上,听到一些肯定,觉得不但有利于己,也有益于人,庶几获得一些慰藉。可用金钱衡量的回报是未来的,多少尚不可知;但精神上、心理上的回报却是马上即见,立等可取。
装修本来是个人的事,自家的事,关起门来外人莫知,屋顶盖着从天上也看不见。可是我这次装修却成为了公众事件,在海外华人中传播广泛,大约有几十万人几百万次地看到了我的装修。这样,我的装修等于是实时网上全球直播,无远弗届,瞬息直达。我敢说我这房,应该是北美华人中(更大范围也难说)曝光率最高最全最彻底的一座了。本来是锤凿斧锯的低科技劳作,却插上了网络数码的高科技翅膀,使我的埋头苦干,变成了传扬天下。
在上网之前,我本来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是半路出家,偶然遇到这事可以作为谋生之途,自己又喜欢琢磨,就入门干起来了。忽一日贴上网来,收到出乎意外的赞扬,才鼓励我一连串写下来,一发而不可收。网友的美言听多了,我才相信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一些异秉,这也激励我胆子更壮,去挑战更高的难度,做成了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譬如爬到最高处顶开天窗,和下到最底层挖地埋管等。也就是说,装修实践和写作网文,这文武两端,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
在写了一段时间后,我总结了四句话,放在博客的起首处,作为引言,这就是我的宗旨了:“把装修做出文化来,把过程当成人生过,把技术揉为故事讲,把读者看作朋友待。”
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或者说曾经的文化人,写装修也与理工科生或纯粹的技术性作者不同。我不是要写装修指南或传授技术,而是描述自己的历程,记录自己的心得,争取在整体上显示出文化来。我写的是记叙文,而不是说明书。希望是有人格有性情有趣味且略具文采的活文字,而不是枯燥冰冷的技术帖。
这些博文都是急就章,边干边写,不能细磨。但我还是注意在写法上尽量带点文学性,一个标志是,一百多篇,都坚持采用了七字标题,像是中国旧体的诗句。它们既要概括文意,又不能过于晦涩,且要坚持一百多次,真是作茧自缚,戴镣起舞。我在谈枯燥的技术话题时,时常愿增加点趣味性,添加点佐料,也就是借用写散文或杂文的方法,扯到些旁门话题。我借鉴过传统相声中的绕口令和《改行》里老旦的叫板,引用过俞平伯致胡适信里的红学语汇,还能不时联想到相关的古典诗词。在写到最脏最累的租用电镐挖开水泥地面时,我却要发挥一段胡思乱想的意识流。
除了文学性或曰趣味性外,我还有意识地加强知识性。就是除了讲述自己的干活过程以外,还查阅各项目门类的一般性知识,使文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这样既能丰富文章惠及他人,也能知其所以然指导自己,真是两全其美。我的文章因此而变得虚实相映,动静相参,点面结合,张弛有致,也增加了厚重感和保存再读的价值。在我写了几十篇的时候,一位论坛的版主说:把你的博文集合起来,就是一部装修的百科全书。这说法当然是夸张过誉,但是在几年之后,我已很少更新博客,其点击量还仍然每天几百地稳定增长,有人重读。这说明《房崇修房》还没有过时,足令我欣慰了。
说知识,记装修,我也有意无意地与我个人的历史联系起来,使装修记成为带着我个人印记的独特经历,同时也扩大到中西文化与社会的对比。从加拿大旧房子建筑的年代,我能回想起同时期自己在中国的经验和住房条件;从北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错误地以铝代铜,用错了电线,我“闲扯”一笔当时中国是走错了路线。有会心的网友跟贴说:这段写得好,用了藏锋笔法。
在网上发帖,讲究“无图无真相”,讲装修的过程就更需要眼见为实。我在以前折腾过的十几个房子里,几乎完全没有留下照片,直到2009年初将要开博时,才开始大量拍照。我这个过时老发烧友虽拍不好摄影作品,但拍修房照还是富富有余的。“思本堂”的装修已经完成,只能拍修成后的新颜了。再修“傲博庐”,是详细的全程记录,就必须随时拍照。相机要放在附近方便处,自己干活觉得每到时机,就停下来拍两张。因为环境严酷,尘降灰磨,真苦了我的那台新单反相机。这样的实拍坚持了四年,大约拍了上万张,选出来用于博客上网的有两千余张。这些照片使我的系列网文图文并茂,证据确凿,以看图促说话普及,以真相助世人理解。我的300余篇网文,几乎都是这样实打实的内容,既有实干的基础,又有实拍的形象,它们得来不易,不像空口说白话的议论和想象那样轻松。
照片虽然多,但是我从来不上自己的,希望隐姓埋名,把网上与现实分开。这一点,大概与多数所谓“网红”大异其趣。这一是因为我从本性上就不是一个喜欢热闹想出名的人;二是因为我在博文中把自家的情况写得太多,还是希望能保留一些隐私,不想在生活中让人把我认出来。
当修房基本竣工时,我在博客里聊发了一点感想:连我自己都惊讶,一座房能修这么久,耗费如此长的生命;一件事能写这么多,吸引如此广的读者。本来是关起门来干活,变成了名声在外;本来是台下一个不起眼的看客,变成了舞台上众目睽睽下的表演;本来是人海一隅的芥豆之微,被网络和媒体虚拟地放大了,似乎成了个人物。
其实,我只在文学城的虚拟空间里是个人物。在现实中,我还是我,走到哪谁也不认识我。修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也没变成经济效益,还是个只能省钱不会赚钱的业余汗滴曼。名是虚的,要是能把网上的知名度变成实际点的好处该多好,我不是不想啊,只是不知怎样做到。说到底,我还是个俗人。
大约也是在2010年,本地的一家中文电视台找我,想拍一个人物专访,他们还是从文学城上发现我的,但是被我婉言谢绝了。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自从上网开博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想出头露面,既没有经济利益,又可能招来麻烦,我何必要露真容呢?对个人上电视我没有兴趣,那么拍房呢?这就是其二,修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当时的房里还是乱糟糟的工地,拍出来也不好看。修房的过程不是偶尔来一次就能拍好的,需要有摄制组经常造访,连拍几个月才能显出成效,就像是HGTV里那些修房专题片一样。可是像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怎么值得电视台花那么多时间追踪拍摄、连续播出呢?就是我同意,人家愿意奉陪吗?第三,我的长处是能干能写,短处是模样不帅也拙于口才,如果出镜,必不如读我的博客那般叫座,这样的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于是,上电视之议遂寝。
到了2014年夏秋之间,我从网上看到,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一个房屋改造节目很火,那节目叫《梦想改造家》,我几乎每集都看了。节目中记录了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十几家房屋改造工程,并且在物质改造的同时关注了人情冷暖。我觉得自己的修房过程与他们倒有相似之处。区别一是我的房子大多了,不必螺蛳壳里做道场;区别二是我的时间拖得太长了,节目组跟我耗不起;区别三是那些节目中都有屋主、设计师、施工方和摄制组四方人马,而我是一身而四任,这几个身份都由我一人兼了。从几年来的效果看,我还完成得不错吧。
因为我在文学城里似乎成了一个人物,就结交了一批不见面的朋友。网站有悄悄话的功能,为网友提供了私下联系的途径。有多人向我咨询修房的技术问题,我不可能逐一细说,但基本上做到了每问皆复。有少数人请我去实际为他们修房,或如果到那个城市愿意请我喝酒,最火时我甚至敢说走遍美、加的大城市,都有人愿意请我进门,只要我愿意帮忙,就不需要住店。凡有水井处皆歌柳(永)词,凡有华人的北美城市皆有房崇的粉丝。还有一位网友与我多次信函往返,要求我为其公司组装从中国进口的活动板房,还要先回中国的厂家去受训。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要找我,是因为我在网上显示出来的技术和人品,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这话说起来简单,其实真要落实却不易,因为修房需要众多工具,而我不可能开着一辆大蓬车走南闯北,长途奔波,更不能这样从加拿大过境去美国。所有这些帮忙的要求,都隔绝于虚拟空间了。另外还有两位网友来信,不是求助,而是谈他们的创业设想,邀我共同合作。
网上是虚的,我在生活中却能见到虚实结合。我有的朋友跟他的朋友说认识房崇,那朋友的朋友挺羡慕地问:能帮我引见吗?我有一次去看华人经纪主办的open house(开放屋),忍不住发了几句内行的议论,然后说漏了嘴,说我是在网上写修房博客的。那女经纪犹豫地问:“您是房……?”我就承认了。那女经纪大喜,说她老公是我的粉丝,立刻致电家中,让老公和我通了几句话。电话那头也很兴奋,说虽然没见到人,总算听到声了。我在修厨房买抽油烟机时,到了一家华人店,为了让店家让点价,就说我在网上写博客,报上有专栏,可以给你们宣传。店员问我的笔名,就说了,他立刻大喜:哇,您就是房崇啊,太景仰了!看您的文字很年轻嘛,怎么……(这么老)?这下子,我就非在这买不可了。还有一次为做厨房和酒吧的石英石台面,石材店老板相隔一个月,到我家来安装了两次。第二次来时他说,在一个月里他的很多客户都说知道房崇,他为什么要提起我来呢?显然是他拿我来打广告了,如果房崇家的台面是他做的,能证明他的质量好。这事该怪我自己,谁让我上一次告诉他我就是房崇了?
文学城也有可能化虚为实,她居然帮助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成就了一段网络佳话。2009年8月,因为看到了我的忆旧博文,一位我20多岁时的老友(甚至可以称是“红颜知己”的)通过悄悄话主动相认。当年,我们都是青年工人,我曾借样板戏词戏称她们“好闺女”,曾听她讲述“四五”前夜在天安门广场怎样当民兵,曾并肩抗震抢险,她曾最早向我透露了“四人帮”被捕的绝密新闻。失去联系30多年之后,却在文学城内突然碰面,怎能不大喜过望,怎能不惊叹网络的强大功能?后来在我的装修过程中,她又做出了高明的点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立刻言听计从,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又过了几年之后,我去渥太华登门拜访,终于与老友重新见面,实现了“他乡遇故知”。
文学城也让我结识了新朋友,还都是高档次的文化人,因为我的兴趣和本事也不限于装修呀!我曾求得了“华翰斋”的书法条幅,收到了“史迷”签名的红学专著。同为画家教授,戴汉至邀我去他家帮助兴建画室,徐唯辛曾光临“傲博庐”寒舍与我娓娓夜谈。我曾经三次跨国访问“牛城地主”之门,交流经验;也曾经约会才女“金大班”,她为我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大隐隐于市》。
这一评价真是深得我心,换句话说,我甘愿在现实的人海中隐身。纵然在文学城中是个人物,却也只是见文不见影,见房不见人,见首不见尾。
【谨以此文,恭贺文学城20周年。借此机会预告:我以原发在文学城上的《倒房演义》和其它博文为基础,加工整理为一部书稿,暂名《北美寻家记》,将于年内在国内正式出版,敬请关注。】
评论 (1)
写的很好!阅读你的文章很多年了!
房崇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