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还有救吗?

zhuanjia (2011-05-23 17:05:22) 评论 (0)

中国的大学还有救吗?


     张鸣


当下的中国,左右分歧严重,如果说两派还有共识的话,那就是都认为大学出了问题。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很多人的同问。不过,问归问,质疑归质疑,大学的堕落,却依然我故,而且滑落得非常之快。如果说过去我还感觉大学像衙门的话,现在的大学,已经比衙门还要衙门了。好几次记者问我,中国大学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我都回答说,中国足球。


当然,这样的回答,多少有气话的成分。中国的大学,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其实跟中国足球相似,原因是官僚机构导向的产业化,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大学实际上变成一个教育利益集团牟利的祭坛。只有行政化,才能保障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垄断经营,才能使如此行政化的大学维持下去。所以,无论外界怎样批评,人家都是笑骂由你笑骂,好官(学)我自为之。


中国大学唯一的出路,就是开放。当年民国大学之所以有办得好的,关键在于当年的大学格局,是三足鼎立——国立、民办和教会大学同时存在。国立的北大、清华不错,民办的南开和厦门大学也不错。至于教会的大学,但凡能叫出名字的,几乎个个都是好大学。北方的燕京、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长江流域的金陵、圣约翰、之江、华中大学,广东的岭南大学,在中国的大学史上,有哪一个不是声名显赫呢?教会大学,在最初虽然有过浓的教会色彩,但经过五四运动之后,这样的色彩逐渐淡化,后来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世俗化的变革,跟国立和民办大学面目相近了。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大学,不是中国的国粹,而是引进的产物。虽说京师大学堂开办较早,但真正开始在中国开设大学课程的,还是外国人。中国人办大学,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既有走出去的学习,也有在家门口的学习。教会大学的竞争,至关重要。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是国外大学多少年积累的经验,也是大学要想办好所必须遵守的规矩。人家按这个规矩办了,而且办好了,你再办,如果不按这个规矩办,就办不好,甚至按这个规矩办,不下比别人更大的功夫,都比不过人家。办不好,那你的生源就不好,甚至没有了。民国期间, 也不是没有权力机构,想渗入大学,也不是没有民办大学,出现牟利化倾向。但是,在竞争中,这些迹象都成不了气候。 题是,全领域都是官僚化的垄断经营,这样的产业化,才是真正的罪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现在的大学,连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都不如。 跟国民收入水准相比,现在的大学,收费已经相当高。也就是说,无论教育行政部门承认与否,大学的产业化程度都已经相当高,一边付费,一边提供服务。这种产业化所提供的服务之所以如此恶劣,是因为它是跟官办科举式全国统考相匹配的阶梯式的垄断经营,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人们只能比烂,在烂的中找相对不太烂的。产业化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家付费之后,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服务,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就是得不到学生期待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训练,到就业市场上,根本无法适应。如果现在的大学,如有些人所说,还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堡垒,那么改革还好办一些,单纯通过行政杠杆,就可以撬动。但是,现在的大学,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官方权力背景的垄断公司,不通过开放,引进外来因素倒逼,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虽然教育界看起来死气沉沉,但它跟其他领域一样,子改革30多年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个顽固而巨大的利益屏障。打破屏障的利器,就是开放。民国也有大量的野鸡大学,专门给那些需要“文凭”的准备的,但是,这样的大学,没有人在意,等于不存在。办大学的人,不管你是谁,只要想办好大学,就只能按规矩来。那一时期军阀办的大学,比如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唐继尧办的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曹锟办的河北大学,之所以还差强人意,就是因为他们大体上都能按规矩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学。


虽然说,民国的大学传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在办大学,本质上还是得跟先进国家接轨。如果根本不打算接轨,只强调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就该办旧式的书院,不需要办什么大学。所有的学科分类,还是按我们的老一套,经史子集,而不是今天的什么理学、工学和法学,大学生也不该学外语的。当然,大学的研究论文,也更不该追求SCI数量。像现在这样,跟人家半接轨,而且不守规矩,实际上更可怕。讲学术,不讲求学术自由,追求SCI论文,不讲求论文的影响因子,办大学,大学却像机关。这样的大学,无论大楼盖了多少,设备进了多少,总归用处不大,号称已经是普通教育的大学,连国家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都提供不了。所以说,要想大学有用,还是得接轨,像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那样,老老实实比着香港科技大学来办。


不过,在目前的状况下,让大学按南方科大的模子办,并不现实。由于有垄断经营的保障,无论大学烂到何种地步,中国人只要没都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去,它们就有市场,因此也就能保证自己的垄断利益,它们也就没有动力改革。所以,打破僵局唯一的出路,就是开放。不仅多一些像深圳南方科大这样的异类大学,而且允许民间开办高层次的大学(不像现在这样,只允许民资办低层次的三本院校),而且打开大门,让外资和教会来办大学。原有的教会大学,应该恢复。如果担心政治失控的话,可以由政府制订有关政策法规约束之。


众所周知,中国这些年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但实际上,所谓改革的前提,就是开放,如果不开放,就没有改革。没有走出去,引进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无从谈起,现代企业制度,也无从建立。市场化不可怕,产业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规矩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某些领域还存在着垄断,整个市场还存在着看得见的手——权力的操控,这都是下一步改革的目标。而就大学而言,严重的问题是,全领域都是官僚化的垄断经营,这样的产业化,才是真正的罪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现在的大学,连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都不如。


跟国民收入水准相比,现在的大学,收费已经相当高。也就是说,无论教育行政部门承认与否,大学的产业化程度都已经相当高,一边付费,一边提供服务。这种产业化所提供的服务之所以如此恶劣,是因为它是跟官办科举式全国统考相匹配的阶梯式的垄断经营,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人们只能比烂,在烂的中找相对不太烂的。产业化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家付费之后,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服务,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就是得不到学生期待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训练,到就业市场上,根本无法适应。如果现在的大学,如有些人所说,还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堡垒,那么改革还好办一些,单纯通过行政杠杆,就可以撬动。但是,现在的大学,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官方权力背景的垄断公司,不通过开放,引进外来因素倒逼,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虽然教育界看起来死气沉沉,但它跟其他领域一样,子改革30多年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个顽固而巨大的利益屏障。打破屏障的利器,就是开放。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