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豆小事开始建立边界

蓬勃开花I (2024-11-13 07:58:25) 评论 (0)

                                                                                                                                                  做真实的自己,从绿豆小事开始 

  绿豆小事非小事, 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往往从小事延续到大事。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维持,甚至互相的博弈,往往从绿豆小事里开始的呢。

  能否在绿豆小事里做真实的自己, 是走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最近在学习与人相处时“看见自己,尊敬自己, 做自己“, 原因是我有时会先人后己, 不好意思理直气壮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为我想做个“好人”!

  我是一个对人有点“客气”的人, 自然地我也会期望别人对我“客气”。

  曾经与一位好朋友自助旅行几次, 对方也是个客气的人, 我们彼此看见对方的存在,彼此客气谦让, 那几次旅行真的很舒服快乐。

  但这样的好朋友仅有一个, 我遇到别的朋友并不会回应我的客气, 以客气对客气,于是自然地我会常常失望。

  比如与一位朋友参团旅行, 我知道对方喜欢拍照, 我多次客气地问对方: 你要坐在靠窗的位置吗? 对方每次都欣然接受。 结果旅行的一大半时间, 对方坐在靠窗的位置。

  我的期望是我让你一次, 下次你应该客气回来, 但事实是别人不会那样想。

  于是我内心感到不太舒服,觉得对方好似占了我的便宜。 但怪谁呢? 不得不回来看看自己的内在。

  最近一次与朋友旅行, 我先做了心理建设。我开始注意到与对方相处的边界线,开始较多地看见自己, 为自己考虑,不想为了做好人而放弃自己。

  同样的情况,我先上车的话, 我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了靠窗的位置, 下一次就会让对方坐。 旅途中尽量照顾到两个人, 而不是仅仅对方。这样既公平又简单。

  唉,我过去为什么那么复杂?

  好笑的是, 在布鲁塞尔的一次午餐我又一次翻车了。

  为了品尝当地有名的青口(mussel),我们去了一个不错的餐厅。看见邻座的mussel有好大一盆,我们就点了一份mussel, 一份蔬菜pasta一起分享。

  朋友去上洗手间了, 店员自然地把青口放在了我的面前, 面条放在了对方面前。

  但一秒后, 我不假思索地把青口调换到了对面, 面条换到了我的面前。

  朋友让我多吃点, 但我总不太好意思从对方的盆里拿太多。

  尽管我们一起share食物, 但自然地朋友吃了较多的青口 , 我吃了较多的面条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我似乎觉得自己不好意思理直气壮地享受美好的东西, 非要谦让给别人,才会比较心安。

  其实我并不在乎让朋友多吃一点, 但自己习惯性地非要换给对方, 我想要把玩一下背后的心态。

  哦对了, 在德国时吃猪脚和炸猪排时, 我也把猪脚让给了对方。

  深挖了一下背后的原因, 好似我的潜意识储存了一些不可思议的思维:

  --我怕别人觉得我贪婪

  --我应该对别人客气点

  --我想做个好朋友

 -- 我想做个好人

  --好东西要让给别人

  ……….

  我的需求? 我的感受呢?或许我的潜意识不认为我值得美好的东西?

  想起小时候, 约10来岁的样子, 某次祖母带我到一个亲戚家里做客,亲戚拿出一些糖果放在桌上, 我们几个小孩都蠢蠢欲动。

  我们背着大人在卫生间偷偷地商议怎么瓜分糖果, 我当仁不让地要软糖,与别的小孩挣个不休…….。

  那时的我按成年人的我看来, 有点“恬不知耻”,“贪婪自私”,但现在的我看来, 那时的我才是活得自然本性呢。

  成年人的我活得远离本性,忘我,虚假,苍白,有时会看不见自己的存在, 与真实的自己分道扬镳很久了。

  毋庸置疑, 在文明社会里, 我们有必要文明地瓜分资源,无论是虚假或道德的原因,考虑到别人,适当地礼让,作为成年人, 我们有必要如此做, 也是社会认可的美德和基本修养。

 但这也可能造成了成年人的我们,往往为了获得周围人或社会的认可, 放下甚至压抑自己的需求。

  我们忘了我们的每个个体, 与别人一样是珍贵的生命, 价值等同!

  有时候不必要的客气和礼让里, 往往引申到更为复杂的问题, 尤其在更为亲密的关系中, 家庭关系中。

  很多心理疾病, 生理疾病与个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关,从客气礼让开始, 渐渐隐忍退让,暗地里滋生不满, 压抑, 后来甚至导致怨恨。

  正如Abraham Hick 所说,  放下个人需求,迎合讨好别人, 绝对是个“short-term game”。一味付出,没有界限,长期必然导致不满。

  我并不认为我是个people pleaser,  我是个我行我素的B型血,看上去也蛮清高的, 在社交场合总是给人一种疏离感, 朋友说一般人会觉得我不大好亲近。

  但进入朋友, 亲密关系或家人关系中, 我就有一种过分客气的倾向, 因为我希望别人对我也客气。

  记得多年前有次表妹表示喜欢我用的香水(DKNY),让我回国带两瓶。那时没有小瓶的,结果我买了两瓶硕大的苹果状的香水回去,本来一瓶就可以用几年, 我相信她一瓶都没用完, 第二瓶还味开封。 我最近几年没用香水, 现在家里还有一大瓶没用完。

  如果是现在, 我会说没有小瓶, 就买一瓶大的,你也用不了两瓶。 但那时的我怕别人觉得我小气, 花了近200加元硬是把重重的两大瓶香水带回国, 真的是打肿脸充胖子。

  放下自己的需求,先人后己, 并非是爱, 相反是为了做一个好人的虚假行为,

  我现在学习与人相处时试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要求。但谈何容易? 我还是有一些需要自己消化, 或向心理咨询师倾述才可以清空的事情。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即使是子女面前, 也不要一味忘我, 告诉子女我的需求。

  我感觉我的女儿很有界限感, 即使我为她做的小事, 她都要问清楚我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我的感受如何。

  最近网上热议的刘晓庆,网友羡慕的就是一个活得本能, 率真,对自己真诚的不虚假的一个人。

  对别人虚假的客气,是预先设定, 对方需要我的礼让, 对方比我弱小, come on,对方是个成年人, 他们有他们生存的能力, 他们并不需要我的照顾。

  是不是我无意识矮化了对方?让自己处在道德的制高点,因为我有爱心, 我可以谦让, 我可以对你付出善良, 我有能力付出爱。

  当对方没有谦让, 我就会在心里judge别人。

  这是不是一种所谓的道德绑架?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每次我付出多于别人, 我会有内耗。当然去做义工的付出, 是不同的事情。

  所以对人不要太客气了, 对自己客气一点吧。

  真正的自爱, 是从爱自己出发, 尊重自己, 才能尊重别人。

  做真实的自己,才没有内耗。

  对自己真正的需求需要自己细心地觉察,觉察是第一步。

  觉察了才会不习惯性地先看见别人, 觉察了才会先看见自己。

  没有真实地做自己,与人的关系就会进入一种虚空状态, 好似这种关系没有实质性地存在过,这样的关系是苍白肤浅的。

  问一问自己, 你想要什么?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