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琅琊榜》素色调到客家土楼的大红灯笼
之秋 (2015-10-16 19:53:38) 评论 (2)关于艳丽色彩与暗冷色调应用,最近读到的热播剧《琅琊榜》剧评,关于色彩的一段:“导演称,在具体操作中,除去宫殿内,美术和服化的用色都尽量不用艳色。灯光设计在配合这样的主色调上,用光时也是尽量偏自然,偏柔和。”以及“画面素澹雅致,服装道具细致精美,有别于其他色彩艳俗的古装戏,流露出难得的真实与厚重”。
这让俺想起2012年到2013年圣诞节新年期间的客家土楼和云水谣游记里对那景区里高挂的大红灯笼及中国红的记忆。通篇游记如下。
俺平时的工作家庭生活都挺忙,工作时对着电脑,能够忙里偷闲的就是时不时上网逛逛,有时艳羡一下别人的游记,憧憬一下不远将至自家的圣诞节出行。今天上网瞎逛,居然逛到了自己几年前的游记博客,有点小感慨啊,自己能路遇自己吗?事实证明,能啊,在时光的隧道里穿越一下就能。此去经年,良辰美景稍纵即逝,更多的是匆匆忙忙,俺对自己写的东西都有点淡忘了。这一篇2012年到2013年圣诞节新年期间俺的客家土楼和云水谣游记,稍做些改动并加入些时尚元素。那山那水那景以及俺所想表达的心思,依然并不过时。
游福建闽南漳州市南靖县客家土楼和云水谣是源于读到两位朋友不约而同的云水谣游记及风光如画照片的博客,动了心思, 于是趁回国期间去了。
南靖县云水谣和客家土楼地图
景区里收拾的得当漂亮的土楼
福建土楼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牆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俗称“生土楼”。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龙岩市永定县和漳州市南靖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防御的要求,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维基百科)。
景区那高挂的大红灯笼, 平添不少喜庆。大红灯笼应该是中国民俗景区的标志性不可或缺的装饰,中国红, 民族红,红红火火喜洋洋,大红灯笼高高挂, 俺们的生活比蜜甜。俺则有时会觉得这样缺乏创意,审美疲劳,千篇一律,土气。允许咱们小小地媚外一下,在日本,不论是千年古刹,还是京都的那些小街小巷住家,已变成 深咖啡色的原色木头建筑所还原的时间的感觉,本身就足以让人幽古思今。何以需要其他修饰呢?
这点俺喜欢《琅琊榜》里的色调主张,尽量不用艳色。确实,安静的暗色调更令人舒服,毕竟人不是西班牙斗牛。
景区内土楼里面有人家
离开了专们辟出的景区里收拾得当的土楼,我们进入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在公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平常人家的土楼。据介绍这些平常人家的土楼,现在只有些孤寡老人和没有经济能力的人才会居住在这里。毕竟,这样的居住环境要比现代年代里建造的房子差很多。有能力的都搬离了。
云水谣
云水谣原名长教,觉得原来的名字更有意思-长教。后来因为一部在此拍摄的《云水谣》电影而易名,当时想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拍了另一部更有名的影视作品,难道要再易其名?如今“云水谣”这一叫法早已深入人心了。再次证明,时间和坚持能够改变一切。
喜欢云水谣那两棵著名的据说有上千年历史的大榕树,喜欢这两棵树是因为它的自然。其他因为拍电影而制作闻名的景物,比如风车,有小河水潺潺流过的断石桥和河上的小桥,则需要岁月的沉淀去评判它们是否能成为将来的古物。可以说云水谣是相当上镜,也许这就是云水谣成为好几部影视剧外景地的原因。俺随手用相机的傻瓜功能拍了这些相片。另一个云水谣吸引游人的原因,俺想是它让人能够暂时脱离现实走入了一个文艺片的风景里。
景区内
还能看到隐约地残留在墙上文革时的标语
在云水谣正在上演的芗剧,是闽南语,可惜俺听不明白。
俺的思绪穿越在这些老妈妈们脸上的皱纹和表情里,一种遥远的感觉,虽然这是一个离厦门只有一百公里的小村庄, 但她们同都市的浮光掠影好像远远不止这些距离。
乡野里的孩子们
残留在墙上文革时的标语
后来记得打了个摩的到了书洋镇镇上,吃了碗扁食(馄饨)和韭黄炒蛋,如图这一碗小镇上的扁食,是真正令人想起来会流哈喇子, 难忘的好吃。书洋镇同云水谣关系: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长教村(长教村现易名云水谣。)
书洋镇镇上的人们
如下附上几张拍成相片的景区油画。油画是展示在客家土楼的一间辟为画室的屋子里,画作者是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慷慨地让俺拍的,画得真不错。正是:照片里的云水谣比实际的好看,因为可以选择性取景,而油画中的云水谣比照片里的好看,因为它模糊了梦幻和现实的界限。
评论 (2)
回复 '闲闲客' 的评论 : 说得太对了,生存总是放在第一的。如果红色艳色调给人希望和温暖,那又未尝不可呢。只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景区都大红灯笼高挂,视觉疲劳了
土楼很震撼!生活艰辛,有点热烈的红,给人希望,要达到日本人沉静的咖啡色,可能要等丰衣足食之后了。
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