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鈇意邻

fisherke (2013-07-02 16:29:09) 评论 (0)

人有亡鈇(斧的古字)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列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着的列子一书的说符篇,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也是“亡鈇意邻”这句成语的由来。这故事提到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心裡怀疑是邻居的小孩偷的。于是看那小孩无论是言行举止都十足像是个偷斧头小偷的样子。后来他回到山谷裡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发现是自己搞错了,隔天再看到邻居的小孩,无论是动作态度都像是个乖孩子,一点都不像小偷。这个故事很鲜明地描写先入为主的想法如何影响一个人对事情的认知。在我任教的第二个学期发生一件小插曲和这件句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带给我一些省思。

  老师在监考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学生偷看邻座的答案,因为实在很难判别学生到底是在偷看或者是望着远方沉思,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採用梅花座将学生座位打散,不让平日熟识的同学坐在一起;另一种方式是将同一份考卷的试题重新排序,产生两份次序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试卷,让每位学生与邻座用不同的试卷来考试。 我在一次考试採用后者,我将相同考题但不同次序的两个版本用白色和黄色两种不同的颜色的纸印刷,然后按照学生的座次交替给学生不同颜色的考卷,如此就比较不用担心学生会直接照抄邻座的答案。然而,我在批改考卷的时候,有了一个不合逻辑的感觉:虽然是同一份考试题目,但似乎黄色考卷的得分普遍比白色考卷来得高。按理说这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形,因为两种颜色的试卷数目相同,每一个学生拿到黄色或白色试卷的机率也相同,不太可能出现单一颜色考卷分数偏高的情形。顿时间脑海闪过了几种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但这些理由都很难说服我自己,为了要求证这是否属实,我运用了初等统计学中的知识,我分别将白色和黄色试卷的得分登记在Excel试算表中,计算两个黄白试卷群体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接着用t统计值检定两个群体之间的分数是否有显着差异。统计检定的结果出来了:两种颜色的试卷的得分并没有显着差异,甚至白色试卷的得分平均还比黄色试卷高一些,这个黄色试卷得分比较高的印象根本不是事实,完全是我想太多了。这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改到了几份分数比较高的黄色试卷,于在心中产生了一个不是事实的假想:黄色试卷的分数好像比较高,这个假想可能造成我对后来试卷的选择性记忆,主观上忽略了得分低的黄色试卷或得分高的白色试卷,只留意那些分数高于平均的黄色试卷好合乎我的假想。

  这一次的乌龙试卷事件给了我一些启发,在我的大脑资料库裡是否也存在着一些我深以为是事实但是却从未查验过的错误知识呢?这一次之所以会发现错误,是因为我愿意去调查并搜集客观的资料,因此我有机会用科学的方式来检验并推翻我的假设。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许多人事物都可能存在一些不完全正确的刻板印象,像是韩国人会为了求胜而搞小动作、年轻人都是草莓族…等, 然后戴着有色眼镜在日常生活或新闻报导中搜集符合这些印象的证据,好说服自已所相信的并不是空穴来风,就这样,错误的偏见不断地被强化,同时不符合偏见的证据也不断地被选择性的忽略,所有的韩国人和年轻人可能什麽事都没做就莫名其妙被冠上一顶大帽子,人们的仇恨或轻视的心态也由然而起。

    要如何避免落入亡鈇意邻的错误呢?首先,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已:事实真相比价值判断更重要,比如说在脸书上看到朋友转贴一则新闻,在点讚或留言附和之前,可以先花一点时间确认这是不是事实,尽量搜集超过一种来源的客观资料,而后才是对这件事的评价,googlewikipedia维基百科都是可供参考但不完全可靠的知识来源。另外,可以不断训练自己对于所相信的事提出和搜集赞成和反对的论点,或是请好朋友固定担任唱反调的角色来挑战自己的观点。最后,要记得告诉自已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希望别人用我们没做过的事来控诉我们,我们在没有证据之前,也不应该用这个人没做过的事来控诉他。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