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即通

一点即通 名博

中国古代政区的边界是怎么划分的?

一点即通 (2020-06-21 18:05:42) 评论 (0)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的疆域领土进行有层次的划分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即政区边界的划分,究竟以什么来作为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的边界?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先生曾提出过,中国行政区划的有三个组成要素,即:幅员、边界与层级,而边界就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基于边界这个要素,周先生又提出了中国古代的边界划分往往呈现“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两种模式,它们往往是中央与地方相互博弈的结果。

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划分政区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以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为首要原则,就应该以自然山川与河流为边界来划分政区。若从自身统治利益出发,为了避免造成地方割据,就应该让有的政区跨越大山的阻隔,而这就形成了政区边界线的犬牙交错。

▲今天中国行政区划图

一、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的博弈

西汉时期,刘邦的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在给南越王赵佗的使者的信上说:“朕欲定犬牙相入者,以问吏。”

文献中所记载的犬牙相入,就是汉王朝为了监视独立于岭南的赵佗,防止南越政权形成独立的势力,特意在岭南以南的地区设置了一个县,而这个县在行政划分上并不属于当时独立的南越国,而是归当时的长沙国,其大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湖南湘江流域一带。长沙国能够跨南岭而制,成为行政区划犬牙相入的典型。

▲南岭

不过,长沙国的行政区划设置是一个特例。总体来看,汉朝继承秦制,依然还是以自然的界限作为政区边界的划分依据。东汉末年,各个地方形成了具有行政实权的州牧,中央的权威也因为州牧权力的扩大而日益缩小。

董卓篡汉以后,各个诸侯都借着山川与大河的优势独霸一方,中央的皇权也开始变为一个空壳。这给了后来的统治者一个经验教训,那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再次出现,就必须改变以自然界限划分行政边界的原则。

例如在隋代,扬州因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一跃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隋文帝为了巩固这个经济中心,便在扬州设置江都郡。该郡横跨长江南北,就是为了防止扬州在没有长江之险的庇护下形成割据势力。

▲今天的扬州

但是,真正让统治者意识到行政区划不能随便划,而应该遵循犬牙交错原则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的血泪教训。安史之乱,源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做大做强,乱局平定后,中央政府普遍在地方设置方镇,希望用犬牙交错的方法来限制各个地方节度使的势力。

然而,现在这么做已经太迟了,唐王朝权利衰微,节度使根本不允许改变自己势力范围的边界。这种局面一直拖到黄巢起义,朱温篡权,曾经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们纷纷建国,五代十国便由此开始。

二、犬牙交错的利与弊

从秦到唐,犬牙交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惨痛历史,估计后世统治者还是会以山川形便来作为划分政区边界的原则。宋王朝充分吸取了汉唐王朝的衰败教训,从立国之初便大范围调整政区的结构,绝对不让割据势力有萌芽生长的可能。

例如,河南府跨越黄河,管辖黄河以北的河清县,而处于黄河以北的孟州,又管辖黄河以南的河阴县;

例如,宋代的淮南道跨越了淮河南北;

例如,汉代时所设的豫章郡,还有唐代所设的江南西道,这两个政区的面积都与今天江西省的范围相当,宋代为了防止其割据,将江西划为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

元代也继承了宋代划分行政的原则,甚至过犹不及。统治者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作为最高级别的政区单位。例如江西行省已经跨越了今天的南岭,湖广行省则统辖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与广东等地,陕西行省更是史无前例地跨越了秦岭,控制了一直由四川所管辖的汉中。

正如魏源在《圣武记》中记载,元代“合河南河北为一,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钱塘之险失。”

▲今天陕西省依然跨越秦岭管辖着汉中

不过,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并非完全有利无害。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但是却大大阻碍了一个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导致了行政管辖成本的上升。

尤其是元代,由于省区幅员过于庞大,忽必烈不得不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大约180个路(州)。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政区的管理成本。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元代的行省图

到了明初,完全按照犬牙交错原则来划分政区的做法,得到了一些改善,明代将元代的几大行省进行了分拆,如江西省重新回到唐代时的范围,江浙行省一分为三,让原来的福建重新回归唐时的政区范围,以武夷山作为其天然的屏障。

不过,明代总体上还是坚持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只是不像元代做的那么极端。如河南省跨越黄河以北,贵州省的遵义市则归属于四川,陕西省仍然沿用元代的政区划分方式,跨越秦岭管辖汉中。都城南京所属的南直隶,则跨越了长江与淮河。

▲今天的江苏就连续跨越了长江与淮河

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则,完全是从巩固中央势力为出发点制定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避免天下大乱。今天中国很多省的边界划分都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产物,如江苏与安徽跨越了长江、淮河等地,陕西跨越秦岭管辖汉中,河南跨越黄河,管辖黄河以北的鹤壁、安阳、新乡与濮阳。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不是一个一刀切的命题,它需要根据统治者具体的需求来定。

三、山川形便的利与弊

即使如此,山川形便的模式也没有被完全抛弃。“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表明山川等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政区的重要标志作用,不是历代统治者可以改变的。

我们在今天的省界划分中可以看到,黑龙江与吉林省以拉林河为分界,而新疆与西藏则是以昆仑山为分界,青海与甘肃大体是以祁连山为分界,都是典型的山川形便划分模式。

▲黑龙江与吉林省的分界拉林河

古代统治者为何要以山川形便作为其政区模式的划分依据呢?在中国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山大泽纵横的区域之间,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大山与河流的阻隔,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习惯,其经济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统治者采用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有利于本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个道理很简单,相同的地理区域内的政区,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经济的互通有无。同时从文化属性上来看,在一个政区区域内,语言上的障碍相对较少,这样就可以提高彼此间沟通的效率。

▲高大的山脉阻隔了经济的交流

高山与大河除了可能会造成地域间的差异外,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往往会成为文化传播的自然障碍。有句话叫:“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不单单形容山脉间气候变化的无常,有时也形容山与山之间、人与人之间风俗的差异。所以以山川形便来划分政区是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区划原则。

中国古代政区山川形便区划的原则与边界的概念几乎是同时形成的,至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国之间的边界就是以山川或者大河作为分界的。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非常有利于这一区域内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所以在政区开始设置之时,统治者们都会考虑将山川形便作为政区划分的首要原则,但是后来大量地方割据势力,占据险要的山川与大河而成为一方政权,独霸一方与中央抗衡,这样的势力在中国屡见不鲜。

所以后来的统治者就意识到了山川形便的不利之处,就开始选择另一种政区划分方式犬牙交错来维护自己统治。

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因时制宜的选择,这就是政区边界划分背后的历史逻辑。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2.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商务印书馆,2013年。

3.张伟然:《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国历史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商务印书馆,2016年。

4.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