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书简之少时的命运
越吃越蒙山人 (2014-01-05 21:22:23) 评论 (3)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一首公认的杰出作品,尤其是那宏厚深沉的起始旋律,能一下子让人把注意力凝聚起来从而随着乐曲的展开全情投入。但我却对这段著名的曲调内心存留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究其原因是三十多年前上学时的基础英语课,用的听力教材是来自英国的《新概念英语》,那是由九十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教程。每个故事开讲前用贝多芬的这段’命运在敲门‘作为序曲。经过几个学期反反复复的听音折磨,当我也能把那几十个英语小故事不打磕巴地念出来听进去后,内心对这段音乐也就有了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弄到后来甚至有了一种条件反射的纠结。这种难言的心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某张名曲唱片集中有这段曲子,我会按快进键将它跳过。不然当我听到它开始时那几声庄重的弦乐齐奏时,我的耳部肌肉还是会莫名奇妙地紧张,手好像也会不由自主地做持笔状,似乎是要随时为命运的考题选择答案。其实贝多芬的音乐是宽厚优美的,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让我反感抵触。而不少我们从小以处子之身接受到的那些让人眼神发直舌根打结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和颂扬之词,后来回想起来真是常常使我心里添堵,感觉腻歪。
60年代初是我们出生的时代。后来我们慢慢知道,那真是艰难的年代。在那样的日子里,由于没有东西吃,很多人要扶墙才能支撑住身子站在屋外晒太阳。那时许多适龄妇女根本就是丧失了生育能力的。而我们能在那么困难的时期受孕于母体之中,最终降生于人世,真是应该感谢命运的安排。当然我们小的时候被灌输的是要感谢党和毛主席,说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一切。要按当下新兴人类说法,这种无论在逻辑上还是生理上都是荒谬可笑的论调肯定是会被归入脑残一类的,但当时大家还是不厌其烦地天天颂扬毛主席的伟大和共产党的恩情,生怕说晚了说少了,不能显示出自己的积极不说,弄不好马上就要有好瞧的了。我不记得看过多少篇歌颂文章赞美毛主席与人民同甘共苦,说是在三年灾害开始后他老人家就坚决不吃猪肉了。呵呵,伟人能从这等小事做起树立风范,真令人敬佩呀。但后来又看到一出自主席身边工作部门的资料显示,根据苏联专家为主席做的全面健康检查后的报告建议,毛主席他老人家不应再多吃肉类食物。所以根据那份专家建议,60年后的主席食谱删掉了老人家以前偏爱的大肉菜肴而增加了不少海味选项。我记得的叫得出名的海鲜类菜品有:红烧对虾,烩海杂拌,干烧黄花鱼等等。难怪红光满面的老人家那时候在北戴河海边胜似闲庭信步地吟诵出: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另外一个让我看后叹羡不已的史实报道是,就在对饥荒严重的地区进行武装封锁以防阶级敌人外逃要饭给社会主义祖国脸上摸黑的同时期,中南海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是晚间舞会。当时各兵种文工团中的年轻舞蹈演员被引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这时大家彼此间摒除地位隔阂,相拥起舞尽享欢乐。据说主席的舞姿以娴熟而不拘泥节奏著称。而日后在很长时间都能轻易出入中南海进入主席内居、被伟大领袖诙谐地称为’孟夫子‘的空政歌舞团的那位长相可人的女战士,就是在这种场合得以和伟人结成忘年之交的。在恩情浩荡的鼎盛期,连堂堂我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和政委有时都不得不放下身段,通过小孟了解最高统帅的近期动态,可见飒爽英姿的女兵能敌上将军不是虚言。主席的风趣幽默也是他身边那些心智简朴的人们乐于称道的,我所见到过的老人家跳舞的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无一不是周边所有的人都在咧嘴欢笑,这足以说明伟大领袖的人格魅力。据一知情者回忆,一次舞会中间,老人家舞到兴处,全然没有察觉脚底下的鞋垫从后跟向上滑出半截,那白色的薄布垫随着音乐节拍在黑皮鞋的反衬下一跳一跳地特别滑稽扎眼。随从们可都不敢笑, 也不敢上前打扰兴头上的伟人。待曲终退场时,才有人上前提醒。主席见状哈哈大笑道:你把人家踩在脚下,他不造反才怪。直到这时周边的人们才附和着把肚子里的笑声放了出来。
常言道富贵思淫欲,家贫出孝子。在那些粗通文墨的开国将军们,遵循毛主席的指示,躲在被窝里与年轻的爱人手捧《金瓶梅》,一起批判地研究这部封建主义的反面教材的时候,生活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的革命青年们却在根据最高指示,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了党。很难说大伙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反正我们耳濡目染的都是无限热爱的誓言。到了文革时期,这种被忽悠的痴情发展到了极致,而真正的男女间的情爱却被斥作腐朽庸俗。时隔30多年,现在我也不知道对那时的童真是该懊悔呢还是庆幸,不管怎样,命运之神很晚才来敲爱情之门并不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可你我不也没辙吗?
评论 (3)
贝五,也给过俺许多铭刻在心的东西!
回复 'Ozdown' 的评论 : 是,那种童真真是珍贵,现在回头望去,太可爱了。
我很庆幸有那时的童真,非常的纯真。如今是很难找到了。
越吃越蒙山人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