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急就章(47)

衍波襄平 (2024-08-30 20:14:45) 评论 (0)

李鴻章是近代滿清内政外交和洋務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關於他的是非功過很多人都曾談論過,從大賣國賊到偉大的外交家各種評論都有,這種現象從大陆播出主旋律歷史大劇《走向共和》後而變得更加火熱。滿清朝廷在咸豐年間就已經爛透了底,外禍逼皇帝逃離京城,旣使如此也仍然未能使其統治倒臺,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這就得從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精英在維護滿清統治中的砥柱中流作用去研究才能明瞭。華夏内亂的平息是曾氏之湘軍和李氏之淮軍的偉績,這都是由漢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他們這種軍事力量在當時旣不屬於八旗,亦不是緑營,根本就是土八路的干活,但卻使滿清起死回生。在内亂平息後,這些打過仗的漢人兵士又都回去安心種田了,除卻極少數士紳擠進了旣得利益階層外,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麽改變。從這一點似乎證明了華夏大地的百姓經過千年的錘擊,其抗壓力已經超乎了想象,同時説明了爲什麽有些政權眼看著已經撑不下去了,卻又經歷了幾代人後才壽終亦或正寑。

在外交上李氏承繼曾氏而别有洞天,他全盤接手了原本是由滿清貴族一手把持的對外交往,説白了李氏最大的功勞是使各列強明瞭只要保證滿清的統治,那各國的在華權益將不會受到任何危脇且可發揚光大,這看起來容易,但眞正做起來其難度可是非同小可。如果你仔細讀讀那時的資料,一開始你會覺得滿清積貧積弱,後來覺得滿清官僚不爭氣,再後來就會感到異樣,因爲開始把握不准滿清和外國官員的眞實用意,而當大量閲讀後,就可能得出滿清的李相國與列強特别是沙俄及日本的官員是在演雙簧,其結局今天的我們大體都知道了。

大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發起了出版評價曾國藩著作的高潮,這些書對瞭解眞實的曾國藩沒有太大的幚助,同時也掀起了評價李鴻章、左宗棠類人物的高潮。通過這些宣傳要逹到何種目的,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想見得到的,那就是不管何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類的人物都是統治者需要的人材,因爲他們這種人可以使其江山永保,使子民臣服。

我的建議是若想瞭解李鴻章,要先看梁啟超著的《李鴻章》,再看柳亞子編著的《近代外禍史》裏面中日戰輯卷六之“傅相議和”,然後如果有可能的話再看看胡濱所著《賣國賊李鴻章》,這三本書的觀點都是在八十年代改開以前大陆、香港和台灣認可的,都曾被中學、大學的教科書大綱所廣泛引用的。有了這些基礎再看看大陆新出的書和文章,你就會有自己的觀點和認知了。

現在説回主題,李鴻章到俄國後就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實際上這個密約的正式名稱是《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之所以采用《中俄密約》爲名,因爲是李鴻章與俄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及外交大臣羅拔諾甫秘密談判而簽訂的。這個條約的簽訂是李鴻章代表滿清政府所爲,而其中李的受賄及其貪腐傳聞在事後曾鬧得滿城風雨,不過朝廷卻並未深究。我以爲李鴻章是否受賄或貪腐並不是主要的問題,那只是古代的爲官之道,制度斯然。今人總想清官滿地,天下都是活雷鋒,可能嗎?這個密約的内容包括:日本國如侵占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朝鮮土地,即牽礙此約,應立即照約辦理。如有此事,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相援助,至軍火、糧食,亦盡力互相接濟;中、俄兩國既經協力禦敵,非由兩國公商,一國不能獨自與敵議立和約;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事,中國所有口岸,均准俄國兵船駛入,如有所需,滿清地方官應盡力幫助。

最主要的是: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禦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惟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其事可由中國國家交華俄銀行承辦經理。至合同條款,由中國駐俄使臣與銀行就近商訂。接下來就是“俄國於禦敵時,可用所開之鐵路運兵、運糧、運軍械。平常無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兵、糧,除因轉運暫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從條約的内容可以明顯看出,雖然日本用遼東半島折合成銀子返還給滿清,但俄國卻由這個密約而把關東完全劃爲自己的勢力範圍。此爲中俄合作無上限、爭取和平無上限、維護安全無上限之源。百年大劇今又重演,華夏一直爲龍套。

這個密约的“敵”指的就是日本,條約規定“非由兩國公商,一國不能獨自與敵議立和約”。不過此密約簽字六天後俄國就自己與日本簽定了《羅拔諾甫-山縣協議》,協議劃分了俄日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滿清朝廷對此一絲絲地反應也沒有,硬是裝作沒有看見。不過也有可能,亦就是以李鴻章等爲首的洋務派可能從根本上就瞞過了朝廷,因此滿清朝廷賣國是從上至下的,不分種族的。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