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泡脚,对这几类人危害巨大!

多论多 (2016-10-11 07:49:38) 评论 (0)
  民间有句老话“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很多人在临睡前都会泡泡脚,洗去一天的疲惫。特别是秋冬季节,随着气温下降,用热水泡脚几乎成了很多人的一个习惯,尤其是中老年人。但是,热水泡脚真的是众人皆宜,且如坊间和网上传的那么神奇吗?

  请看两个新闻事件↓↓

  ① 热水泡脚猝死

  据报道,武汉汉口一名46岁的刘女士在家中用热水泡脚,突发脑血管动脉瘤破裂,经抢救无效后离世。

  据医生介绍,气温骤降时,脑血管疾病发病者明显增加。泡脚过程中,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血压也会随之变化,血压的变化和动力学的一些改变会影响脑部供血。刘女士患有脑血管动脉瘤,发病时正好遇到“天气转冷”和“用热水泡脚”两大诱因的刺激,导致脑血管动脉瘤突然破裂,脑出血以致死亡。

  ② 热水泡脚致截肢

  前不久,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张伯(化名)就因为泡脚引起的足部烫伤,差点丢了性命,但最终也没有逃过双脚被截的命运。

  医生诊断,张先生长期受高血糖影响,下肢感知能力下降,泡脚时无法感知温度被烫伤,从而引发足外疽。因其脚部的神经和循环受到损坏,而泡脚则增加了局部血液循环的负担,致使这种不良的循环情况更加严重,并导致最终被截肢。

  脚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个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和经络分布,当用温水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温经散寒、养经通络的作用。

  俗话说,脚不健康百病生,可见脚对人体来说属于重点保护对象。但是,以上由泡脚而引发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其实有几类人群并不适合泡脚。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下肢易出现血管、神经病变。下肢微小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供血不足,表现为患肢发冷、疼痛等症状,而足部神经病变,则引起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情况,对外界伤害反应迟钝,如泡脚时无法准确感知温度,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下肢血供不佳又使其烫伤、破溃难以愈合,导致感染,甚至发展成足外疽而截肢。

  2、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

  静脉曲张是一种由于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引起的血液淤积血管肿,静脉曲张一般常见于肢体前端,比如手和脚。这部分人群如果泡脚的话,就会导致静脉进一步扩张,此时血流就会更加回流不畅。专家特别提示:泡脚时不要拍打,会导致血栓移位,引发猝死。

  3、有脚气的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脚气,实际上是一种真菌感染,而泡脚的最佳温度刚好很适合真菌的生长。泡脚过程中如果用手来搓皮肤的话,很容易造成皮肤的损伤,而进一步地引发感染。因此,脚气患者泡脚时更容易发生感染,和别人共用泡脚盆也会传染给他人。

  4、心脑血管病患者

  热水泡脚后,高水温使神经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扩张。高温则加速了血液流量,短时间内增加了心脏、血管的负担,有加重病情的危险,因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适宜用过热的水泡脚。

  5、空腹或过饱者

  空腹或过饱的人不宜泡脚,因为泡脚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即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6、阴虚内热的人

  这部分人群本身就是热体的,平时手心发热、脸色潮红、或者心跳很快、汗很多。泡脚可能会引起流汗、头晕,并且泡脚会促进阳气,使阴虚加重,虚火上升。建议这类人最好不要泡脚。

  如何正确地泡脚?

  秋冬季节,泡脚对于正常人来说是不错的保健方式,温度的增高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所以每到冬天,很多人喜欢泡泡脚。但泡脚有益的前提是正确地泡,而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甚至有的不停地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那么该如何正确地泡脚呢?

  ① 时间要求

  将泡脚时间安排在睡觉前1小时,这样有利于休息时肝脏进行排毒、解毒。

  ② 注意温度

  普通人群在泡脚时,水温不能太烫,应控制在40℃左右(一般38℃~45℃)。对于腿部感觉较差的人群,水温应更低一些。

  ③ 控制时长

  泡脚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④ 选择木桶

  泡脚器具最好选择可以控温的木桶。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