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风血雨里的南明短命王朝(四十五)

玉米穗 (2023-09-09 08:13:55) 评论 (2)

1651年十二月,清军占领南宁。永历君臣仓皇出逃,窜至桂滇交界处,遇到原大西军将领所率兵马才转危为安。南宁失守后,永历朝廷基本上已经没有自己的辖区了,从此一直驻于原大西军接管的地区内。

1652年(永历六年,顺治九年)正月初一,永历帝和他手下为数寥寥的臣子,眷属在云南省的一个小村子里度过了传统的节日。半个月后移到了广南府。孙可望接到报告,经过再三斟酌决定把朱由榔及其随行人员迎往贵州安隆千户所城居住,派副总兵王爱秀带兵护送。永历朝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接受孙可望的安排,在王爱秀的护送下搬到了安隆千户所,为了使名字好听点,改称安龙府。永历帝和他寥寥可数的廷臣迁入原大西军余部的控制区,标志着这位南明皇帝被迫把自己和小朝廷的命运完全托付给原大西军。

这种新情况的出现,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本是有利于把全国的抗清斗争推上一个新阶段的。因为,自从清兵南下之后,满洲贵族加紧推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了汉族士民的激烈反抗,导致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的主要矛盾。然而,尽管各地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却差不多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南明朝廷的自身腐败,内部勾心斗角纷争离析,名义上从属于朝廷的抗清力量之间,总是矛盾重重,相当大一部分原本可用于抗清的力量在内部冲突中消耗殆尽。若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利用汉族绅民长期存在的正统思想,以朱明皇帝作为号召和团结各种抗清力量的旗帜;其二是要有一支拥有相当实力而又忠于抗清事业的力量作为核心。具体而言,永历皇帝是当时唯一适合的旗帜,而孙可望为首的原大西军经过改编和养精蓄锐,正可成为支撑,团结各种抗清势力的核心。只有以永历朝廷为正统,以复明为号召,孙可望等的西南抗清力量才能同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抗清义师团结起来。各地汉族官绅士民中间的许多人原本对于原农民军的孙可望,李定国(大西军),高一功,李来亨(大顺军)等怀有很深的阶级偏见,在这种情况下,抛开永历朝廷就无法达到号召远近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永历朝廷毕竟是是腐朽没落的明王朝的延续,对人民的敌视,内部的腐败和勾心斗角是其深入骨髓的痼疾。当它还拥有直属自己的地盘和兵力的时候,无论是对大顺军还是大西军都采取暗中防范,明加排斥的方针,使得双方的关系常常陷入僵局,导致丧师失地。在清军追击逼迫下,永历朝廷有限的实力和地盘丧失一空,被迫投奔原大西军,实际上等于来了一次大换血。这样,推进抗清斗争所必要的两大要素就具备了真正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待续)

评论 (2)

玉米穗

回复 'dong140' 的评论 : 谢谢博友。说得对。

dong140

看了您的系列,很無奈。回憶起上學時學的毛主席著作。講民族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其實清朝前期,如果漢人能有一個偉人出來,還是能夠打敗滿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