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前途光明,路途艰难,但是我们是不会放弃自己的权益的。
北美退休联合会 (2015-02-25 12:53:21) 评论 (0)
转载自: 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文稿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就有不少华侨和海归去国内的各级主管部门,要求和那些在90年代后期办了退休手续出国的人一样,得到在国内工作时的退休金。然而经办人员轻则是推托,敷衍,重则白眼,冷落,"加入了外籍还想要你的退休金?".这种冷遇使许多老华侨,海归伤心且愤慨。这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中年华侨,海归,他们是在国内已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才出国的。在国内的劳动,已按当时的国家政策扣除了以后的养老基金。这是华人华侨半生多的劳动积累,是为了退休后还能生活下去的养命钱,现在却被剥夺。所以「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的公开信发表后,简直是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席卷全球。
那么为什么国内各级主管官员对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华侨和后期出国的华人华侨实行不同的待遇,对这样一个明显不合理的,被忽视或遗漏的问题一直报以敷衍搪塞的态度呢?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失误和法律的缺失,也有官员和民众思想中的障碍。从国家层面讲: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邓小平主席号召"放眼世界,走岀国门",而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却没有"放眼世界"的心胸,仍沿用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待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用一些已不合时宜的陈旧规定,例如:用人办函[1998]101号文,将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在国内的工龄取消。而且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无论国内国外,无论政治经济,变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伴随着这种变化,国内巳有众多的新立法,但却没有隨着这种变化制定保护华人华侨在国内留有的退休权益的政策或法规。另外,在国内很多媒体中宣传的和在各种政府组织的公众场合中出面的华人华侨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所以在国内人们心目中华人华侨都应当是大富。这批诉求退休金的老人,不仅不是大富翁,反而要来讨钱,于是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混得不好的“狗熊”。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中,有钱才是英雄大亨,因此行政官员三言两语把这些普通的老华人华侨,老海龟打发走,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为此我们不得不从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原因。从明朝开始中国人就飘扬过海,寻求新出路。有些人成功了,于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那么其他的人呢?谁也不去过问。近年来美国公布了这个历史事实:当年西部开发,修路筑桥,最危险,最艰苦的活相当大一部分是华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于非命。为此美国办了展览,并追认华工的伟大贡献。遗憾的是国内媒体依旧不顾事实,只炫耀那些凤毛麟角,成功的大英雄,遗忘那些大多数。以致国内人们心中认为出国定能发财,而且必须发财。发财才是成功的标志。
那么这批老华侨的经济情况到底如何呢?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解释这个问题。每次我回国探亲,总要和老校友团聚。一般都在一个中高级的饭店包一个单间,每人出一百元,自由点菜。这里间接地反映了一般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而在德国的老华侨又如何呢?有两次协会组织在慕尼黑会面,委托我找饭馆。找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满意,因为太贵,最后找到的是一个极普通的快餐店,价格在6欧元左右。为什么大家这么节约?以我为例,虽然我在德国也只有15年工龄,拿一般人三分之一的退休金,但是我的先生基本拿的是正常退休工资,所以我们没感到经济贫困。但是如果两人都是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情况又是如何呢?其实从我在德国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担心自己的养老金问题。所以每月工资一到手,绝大部分都存了银行,省吃俭用十几年,最后买了住房,才安下心来。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统计数据,问题就更清楚了。退休华人华侨协会的会员一半以上的年龄已高于65岁,有几位已达80多岁。86%的成员在中国工作了15年以上,最多的在中国工作了36年。用风前残烛来形容他们是不过分的。 让这些为中国服务过大半辈子的人晚年靠西方社会的救济或亲友资助生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极不合理的。也许许多人要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贫困老人,他们的退休工资也只在两千左右。他们的日子更艰难。我相信国内收入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除了少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外,有相当一批赤贫老人。这正是搞社保改革的必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各个社会群体都积极参与,摆出自己的现状,发表意见,提出要求,才能尽量做到合理,解决问题。那种等待天上掉苹果到嘴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此外我们也发现,虽然中年出国的华侨很多,关心打听此事的人也不少,至今参加这组织的人却还很有限。如果和有些人聊一下,便知他们的顾虑。他们的看法不外乎是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希望极小,局势反反复复变化,大多改革是光打雷不下雨,很多华侨对改革已不抱太大希望。人们担心,奋斗多年,只要一个大左派出来说一句话,就前功尽弃了。再说我们已经老了,拖不起几年了,不如修身养性,两耳不闻窗外事。看法二是:即使得到一点钱,也是微乎其微,为此奋斗不值得!看法三是:等!没人为他说话,他忍着;有人为他说话,他看着;这是几十年来的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的经验。
对于事物的发展自然谁也无法预言,但是我们的观点是,凡事奋斗不一定能成功, 不奋斗肯定不成功。如果我们尽了努力,到我们死时起码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奋斗过了,我们有闪光的自我价值!习李新政以来,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了。从我们和国内有关人士的接触看,现在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希望还是有的。至于还会奋斗多長时间难以预计,但我们不会放下我们应有的权利!据我所知,协会的骨干力量,这些年来不仅马不停蹄地艰苦奋斗,也在经济上倒贴。协会的活动经费只能靠会员费, 这又很难收,一直强调自愿,有困难者不必交。但是大家还是都交了。也不过是10欧元一次,还不定期。直到实在没钱了再收一次。而不少骨干成员,为协会自愿捐献。这样才维持下来。说清楚,一句话,许多这里奋斗的人,不光是为“钱”,更为“理”。这理便是:按法律办事,本来是我们的东西,就应当归还给我们。
自2012年1月「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呼吁退休华人华侨团结起来要求在中国正当退休权益的公开信在报上发表后,在全世界各国都相继成立了要求在中国退休权益的华人华侨协会,国内的“老海龟”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三年中协会成员发展之快是惊人的。这批当年赤手空拳出国打天下的华人再次显示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坚韧性,他们的活动力又极大,可谓无处不在,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会力量。然而至今人们对华人华侨诉求的看法却大不相同。笔者感到很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组织和她的诉求。
那么为什么国内各级主管官员对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华侨和后期出国的华人华侨实行不同的待遇,对这样一个明显不合理的,被忽视或遗漏的问题一直报以敷衍搪塞的态度呢?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失误和法律的缺失,也有官员和民众思想中的障碍。从国家层面讲: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邓小平主席号召"放眼世界,走岀国门",而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却没有"放眼世界"的心胸,仍沿用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待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用一些已不合时宜的陈旧规定,例如:用人办函[1998]101号文,将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在国内的工龄取消。而且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无论国内国外,无论政治经济,变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伴随着这种变化,国内巳有众多的新立法,但却没有隨着这种变化制定保护华人华侨在国内留有的退休权益的政策或法规。另外,在国内很多媒体中宣传的和在各种政府组织的公众场合中出面的华人华侨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所以在国内人们心目中华人华侨都应当是大富。这批诉求退休金的老人,不仅不是大富翁,反而要来讨钱,于是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混得不好的“狗熊”。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中,有钱才是英雄大亨,因此行政官员三言两语把这些普通的老华人华侨,老海龟打发走,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为此我们不得不从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原因。从明朝开始中国人就飘扬过海,寻求新出路。有些人成功了,于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那么其他的人呢?谁也不去过问。近年来美国公布了这个历史事实:当年西部开发,修路筑桥,最危险,最艰苦的活相当大一部分是华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于非命。为此美国办了展览,并追认华工的伟大贡献。遗憾的是国内媒体依旧不顾事实,只炫耀那些凤毛麟角,成功的大英雄,遗忘那些大多数。以致国内人们心中认为出国定能发财,而且必须发财。发财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知识分子自然不能和当年的华工相比。他们出国时起码有一技之长,不然不能在国外生存。大多华侨都在国外谋求一份工作,每月靠工资生活。华人一般干活不挑剔,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故很受好评。华侨们为此也引以自豪。今天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方社会人人都享有社会福利,只要在那里工作过,按你的工作年限長短,一定会给予相应的退休金,如果退休金太少,会按国家贫困线标准,给予一定的帮助,决不会让你病死饿死的。这便成了目前大多老华侨的依靠。
那么这批老华侨的经济情况到底如何呢?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解释这个问题。每次我回国探亲,总要和老校友团聚。一般都在一个中高级的饭店包一个单间,每人出一百元,自由点菜。这里间接地反映了一般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而在德国的老华侨又如何呢?有两次协会组织在慕尼黑会面,委托我找饭馆。找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满意,因为太贵,最后找到的是一个极普通的快餐店,价格在6欧元左右。为什么大家这么节约?以我为例,虽然我在德国也只有15年工龄,拿一般人三分之一的退休金,但是我的先生基本拿的是正常退休工资,所以我们没感到经济贫困。但是如果两人都是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情况又是如何呢?其实从我在德国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担心自己的养老金问题。所以每月工资一到手,绝大部分都存了银行,省吃俭用十几年,最后买了住房,才安下心来。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统计数据,问题就更清楚了。退休华人华侨协会的会员一半以上的年龄已高于65岁,有几位已达80多岁。86%的成员在中国工作了15年以上,最多的在中国工作了36年。用风前残烛来形容他们是不过分的。 让这些为中国服务过大半辈子的人晚年靠西方社会的救济或亲友资助生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极不合理的。也许许多人要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贫困老人,他们的退休工资也只在两千左右。他们的日子更艰难。我相信国内收入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除了少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外,有相当一批赤贫老人。这正是搞社保改革的必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各个社会群体都积极参与,摆出自己的现状,发表意见,提出要求,才能尽量做到合理,解决问题。那种等待天上掉苹果到嘴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自然 ,对于事物的发展谁也无法预言,但是我们的观点是,凡事奋斗不一定能成功, 不奋斗肯定不成功。如果我们尽了努力,到我们死时起码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奋斗过了,我们有闪光的自我价值!习李新政以来,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了。从我们和国内有关人士的接触看,现在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希望还是有的。至于还会奋斗多長时间难以预计,但我们不会放下我们应有的权利!据我所知,协会的骨干力量,这些年来不仅马不停蹄地艰苦奋斗,也在经济上倒贴。协会的活动经费只能靠会员费, 这又很难收,一直强调自愿,有困难者不必交。但是大家还是都交了。也不过是10欧元一次,还不定期。直到实在没钱了再收一次。而不少骨干成员,为协会自愿捐献。这样才维持下来。说清楚,一句话,许多这里奋斗的人,不光是为“钱”,更为“理”。这理便是:按法律办事,本来是我们的东西,就应当归还给我们。
自2012年1月「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呼吁退休华人华侨团结起来要求在中国正当退休权益的公开信在报上发表后,在全世界各国都相继成立了要求在中国退休权益的华人华侨协会,国内的“老海龟”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三年中协会成员发展之快是惊人的。这批当年赤手空拳出国打天下的华人再次显示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坚韧性,他们的活动力又极大,可谓无处不在,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会力量。然而至今人们对华人华侨诉求的看法却大不相同。笔者感到很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组织和她的诉求。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就有不少华侨和海归去国内的各级主管部门,要求和那些在90年代后期办了退休手续出国的人一样,得到在国内工作时的退休金。然而经办人员轻则是推托,敷衍,重则白眼,冷落,"加入了外籍还想要你的退休金?".这种冷遇使许多老华侨,海归伤心且愤慨。这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中年华侨,海归,他们是在国内已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才出国的。在国内的劳动,已按当时的国家政策扣除了以后的养老基金。这是华人华侨半生多的劳动积累,是为了退休后还能生活下去的养命钱,现在却被剥夺。所以「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的公开信发表后,简直是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席卷全球。
那么为什么国内各级主管官员对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华侨和后期出国的华人华侨实行不同的待遇,对这样一个明显不合理的,被忽视或遗漏的问题一直报以敷衍搪塞的态度呢?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失误和法律的缺失,也有官员和民众思想中的障碍。从国家层面讲: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邓小平主席号召"放眼世界,走岀国门",而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却没有"放眼世界"的心胸,仍沿用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待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用一些已不合时宜的陈旧规定,例如:用人办函[1998]101号文,将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在国内的工龄取消。而且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无论国内国外,无论政治经济,变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伴随着这种变化,国内巳有众多的新立法,但却没有隨着这种变化制定保护华人华侨在国内留有的退休权益的政策或法规。另外,在国内很多媒体中宣传的和在各种政府组织的公众场合中出面的华人华侨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所以在国内人们心目中华人华侨都应当是大富。这批诉求退休金的老人,不仅不是大富翁,反而要来讨钱,于是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混得不好的“狗熊”。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中,有钱才是英雄大亨,因此行政官员三言两语把这些普通的老华人华侨,老海龟打发走,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为此我们不得不从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原因。从明朝开始中国人就飘扬过海,寻求新出路。有些人成功了,于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那么其他的人呢?谁也不去过问。近年来美国公布了这个历史事实:当年西部开发,修路筑桥,最危险,最艰苦的活相当大一部分是华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于非命。为此美国办了展览,并追认华工的伟大贡献。遗憾的是国内媒体依旧不顾事实,只炫耀那些凤毛麟角,成功的大英雄,遗忘那些大多数。以致国内人们心中认为出国定能发财,而且必须发财。发财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知识分子自然不能和当年的华工相比。他们出国时起码有一技之长,不然不能在国外生存。大多华侨都在国外谋求一份工作,每月靠工资生活。华人一般干活不挑剔,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故很受好评。华侨们为此也引以自豪。今天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方社会人人都享有社会福利,只要在那里工作过,按你的工作年限長短,一定会给予相应的退休金,如果退休金太少,会按国家贫困线标准,给予一定的帮助,决不会让你病死饿死的。这便成了目前大多老华侨的依靠。
那么这批老华侨的经济情况到底如何呢?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解释这个问题。每次我回国探亲,总要和老校友团聚。一般都在一个中高级的饭店包一个单间,每人出一百元,自由点菜。这里间接地反映了一般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而在德国的老华侨又如何呢?有两次协会组织在慕尼黑会面,委托我找饭馆。找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满意,因为太贵,最后找到的是一个极普通的快餐店,价格在6欧元左右。为什么大家这么节约?以我为例,虽然我在德国也只有15年工龄,拿一般人三分之一的退休金,但是我的先生基本拿的是正常退休工资,所以我们没感到经济贫困。但是如果两人都是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情况又是如何呢?其实从我在德国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担心自己的养老金问题。所以每月工资一到手,绝大部分都存了银行,省吃俭用十几年,最后买了住房,才安下心来。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统计数据,问题就更清楚了。退休华人华侨协会的会员一半以上的年龄已高于65岁,有几位已达80多岁。86%的成员在中国工作了15年以上,最多的在中国工作了36年。用风前残烛来形容他们是不过分的。 让这些为中国服务过大半辈子的人晚年靠西方社会的救济或亲友资助生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极不合理的。也许许多人要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贫困老人,他们的退休工资也只在两千左右。他们的日子更艰难。我相信国内收入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除了少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外,有相当一批赤贫老人。这正是搞社保改革的必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各个社会群体都积极参与,摆出自己的现状,发表意见,提出要求,才能尽量做到合理,解决问题。那种等待天上掉苹果到嘴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此外我们也发现,虽然中年出国的华侨很多,关心打听此事的人也不少,至今参加这组织的人却还很有限。如果和有些人聊一下,便知他们的顾虑。他们的看法不外乎是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希望极小,局势反反复复变化,大多改革是光打雷不下雨,很多华侨对改革已不抱太大希望。人们担心,奋斗多年,只要一个大左派出来说一句话,就前功尽弃了。再说我们已经老了,拖不起几年了,不如修身养性,两耳不闻窗外事。看法二是:即使得到一点钱,也是微乎其微,为此奋斗不值得!看法三是:等!没人为他说话,他忍着;有人为他说话,他看着;这是几十年来的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的经验。
对于事物的发展自然谁也无法预言,但是我们的观点是,凡事奋斗不一定能成功, 不奋斗肯定不成功。如果我们尽了努力,到我们死时起码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奋斗过了,我们有闪光的自我价值!习李新政以来,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了。从我们和国内有关人士的接触看,现在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希望还是有的。至于还会奋斗多長时间难以预计,但我们不会放下我们应有的权利!据我所知,协会的骨干力量,这些年来不仅马不停蹄地艰苦奋斗,也在经济上倒贴。协会的活动经费只能靠会员费, 这又很难收,一直强调自愿,有困难者不必交。但是大家还是都交了。也不过是10欧元一次,还不定期。直到实在没钱了再收一次。而不少骨干成员,为协会自愿捐献。这样才维持下来。说清楚,一句话,许多这里奋斗的人,不光是为“钱”,更为“理”。这理便是:按法律办事,本来是我们的东西,就应当归还给我们。
自2012年1月「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呼吁退休华人华侨团结起来要求在中国正当退休权益的公开信在报上发表后,在全世界各国都相继成立了要求在中国退休权益的华人华侨协会,国内的“老海龟”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三年中协会成员发展之快是惊人的。这批当年赤手空拳出国打天下的华人再次显示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坚韧性,他们的活动力又极大,可谓无处不在,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会力量。然而至今人们对华人华侨诉求的看法却大不相同。笔者感到很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组织和她的诉求。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就有不少华侨和海归去国内的各级主管部门,要求和那些在90年代后期办了退休手续出国的人一样,得到在国内工作时的退休金。然而经办人员轻则是推托,敷衍,重则白眼,冷落,"加入了外籍还想要你的退休金?".这种冷遇使许多老华侨,海归伤心且愤慨。这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中年华侨,海归,他们是在国内已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才出国的。在国内的劳动,已按当时的国家政策扣除了以后的养老基金。这是华人华侨半生多的劳动积累,是为了退休后还能生活下去的养命钱,现在却被剥夺。所以「诉求在中国退休权益德国华人华侨协会」的公开信发表后,简直是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席卷全球。
那么为什么国内各级主管官员对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华侨和后期出国的华人华侨实行不同的待遇,对这样一个明显不合理的,被忽视或遗漏的问题一直报以敷衍搪塞的态度呢?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失误和法律的缺失,也有官员和民众思想中的障碍。从国家层面讲:当时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邓小平主席号召"放眼世界,走岀国门",而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却没有"放眼世界"的心胸,仍沿用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待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用一些已不合时宜的陈旧规定,例如:用人办函[1998]101号文,将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在国内的工龄取消。而且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无论国内国外,无论政治经济,变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伴随着这种变化,国内巳有众多的新立法,但却没有隨着这种变化制定保护华人华侨在国内留有的退休权益的政策或法规。另外,在国内很多媒体中宣传的和在各种政府组织的公众场合中出面的华人华侨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所以在国内人们心目中华人华侨都应当是大富。这批诉求退休金的老人,不仅不是大富翁,反而要来讨钱,于是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混得不好的“狗熊”。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中,有钱才是英雄大亨,因此行政官员三言两语把这些普通的老华人华侨,老海龟打发走,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为此我们不得不从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寻找原因。从明朝开始中国人就飘扬过海,寻求新出路。有些人成功了,于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那么其他的人呢?谁也不去过问。近年来美国公布了这个历史事实:当年西部开发,修路筑桥,最危险,最艰苦的活相当大一部分是华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于非命。为此美国办了展览,并追认华工的伟大贡献。遗憾的是国内媒体依旧不顾事实,只炫耀那些凤毛麟角,成功的大英雄,遗忘那些大多数。以致国内人们心中认为出国定能发财,而且必须发财。发财才是成功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知识分子自然不能和当年的华工相比。他们出国时起码有一技之长,不然不能在国外生存。大多华侨都在国外谋求一份工作,每月靠工资生活。华人一般干活不挑剔,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故很受好评。华侨们为此也引以自豪。今天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西方社会人人都享有社会福利,只要在那里工作过,按你的工作年限長短,一定会给予相应的退休金,如果退休金太少,会按国家贫困线标准,给予一定的帮助,决不会让你病死饿死的。这便成了目前大多老华侨的依靠。
那么这批老华侨的经济情况到底如何呢?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解释这个问题。每次我回国探亲,总要和老校友团聚。一般都在一个中高级的饭店包一个单间,每人出一百元,自由点菜。这里间接地反映了一般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而在德国的老华侨又如何呢?有两次协会组织在慕尼黑会面,委托我找饭馆。找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满意,因为太贵,最后找到的是一个极普通的快餐店,价格在6欧元左右。为什么大家这么节约?以我为例,虽然我在德国也只有15年工龄,拿一般人三分之一的退休金,但是我的先生基本拿的是正常退休工资,所以我们没感到经济贫困。但是如果两人都是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情况又是如何呢?其实从我在德国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担心自己的养老金问题。所以每月工资一到手,绝大部分都存了银行,省吃俭用十几年,最后买了住房,才安下心来。如果我们再看一下统计数据,问题就更清楚了。退休华人华侨协会的会员一半以上的年龄已高于65岁,有几位已达80多岁。86%的成员在中国工作了15年以上,最多的在中国工作了36年。用风前残烛来形容他们是不过分的。 让这些为中国服务过大半辈子的人晚年靠西方社会的救济或亲友资助生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极不合理的。也许许多人要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贫困老人,他们的退休工资也只在两千左右。他们的日子更艰难。我相信国内收入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除了少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外,有相当一批赤贫老人。这正是搞社保改革的必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各个社会群体都积极参与,摆出自己的现状,发表意见,提出要求,才能尽量做到合理,解决问题。那种等待天上掉苹果到嘴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此外我们也发现,虽然中年出国的华侨很多,关心打听此事的人也不少,至今参加这组织的人却还很有限。如果和有些人聊一下,便知他们的顾虑。他们的看法不外乎是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希望极小,局势反反复复变化,大多改革是光打雷不下雨,很多华侨对改革已不抱太大希望。人们担心,奋斗多年,只要一个大左派出来说一句话,就前功尽弃了。再说我们已经老了,拖不起几年了,不如修身养性,两耳不闻窗外事。看法二是:即使得到一点钱,也是微乎其微,为此奋斗不值得!看法三是:等!没人为他说话,他忍着;有人为他说话,他看着;这是几十年来的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的经验。
自然 ,对于事物的发展谁也无法预言,但是我们的观点是,凡事奋斗不一定能成功, 不奋斗肯定不成功。如果我们尽了努力,到我们死时起码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奋斗过了,我们有闪光的自我价值!习李新政以来,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了。从我们和国内有关人士的接触看,现在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希望还是有的。至于还会奋斗多長时间难以预计,但我们不会放下我们应有的权利!据我所知,协会的骨干力量,这些年来不仅马不停蹄地艰苦奋斗,也在经济上倒贴。协会的活动经费只能靠会员费, 这又很难收,一直强调自愿,有困难者不必交。但是大家还是都交了。也不过是10欧元一次,还不定期。直到实在没钱了再收一次。而不少骨干成员,为协会自愿捐献。这样才维持下来。说清楚,一句话,许多这里奋斗的人,不光是为“钱”,更为“理”。这理便是:按法律办事,本来是我们的东西,就应当归还给我们。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北美退休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