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 8僧璨立化 9 东山法门 10 转生求法 11弘忍传法 12 13 14

凡间一尘 (2024-02-01 18:27:00) 评论 (0)

中国禅宗演义 8僧璨立化 9 东山法门 10 转生求法 11弘忍传法 12 牛头山弘法 13 躬处疠坊14 弘法两京

 

第七节 僧璨立化

在中国禅宗传承千百年来的历代祖师中,最没有名气的祖师是僧璨,传世资料最少的祖师是僧璨,信徒最少的祖师还是僧璨。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哪个地方的人,不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僧璨这个名字是法号,还是他出家时,师父慧可大师给他取的。这在中国这个封建宗法体系异常严格的国度是不可想象的,这在可以虚实相间编排出西天二十八祖传承来证明禅宗传法的正统性的禅门内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绝无仅有的。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僧璨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在慧可大师的佛学院上课学习禅宗课程,后来通过了慧可大师组织的毕业论文答辩会,成为了达摩佛学院的第三任院长。
因为当初慧可大师在委任僧璨为达摩佛学院第三任院长时,就曾叮嘱过僧璨:“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所以僧璨牢记师父的话,更为当时佛学院的招生环境所迫,他也学着师父慧可大师一样,一天到晚装疯卖傻的在城里面晃来晃去,可是,就是这样,佛教协会和那些有招生指标的佛学院依然容不下达摩佛学院的存在。从前面菩提达摩和慧可大师两任院长的遭遇就可看出。
城里竟然连装疯卖傻都待不下去了,而且,当时战乱不休,时局艰辛。僧璨不得不逃出城去,隐居于舒州的皖公山。皖公山深林里历来多猛兽,这些猛兽常常四处觅食,经常伤害一些过路的人,有时也串入山民的家中,把山民养的牲畜甚或是山民咬伤咬死。山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山民们惊奇的发现,自从僧璨大师住在山里后,这些猛兽逐渐的就再也看不见了。别的地方都有猛兽的身影,可是皖公山,人们再也看不见猛兽出没了。
但是,让僧璨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自己隐居深山,依然不能清净下来独善其身。
那个时候,是北周武帝统治时期。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这一天,北周武帝照例坐在书房里,看着各部门送来的奏折。北周武帝,是个非常有作为的帝王,其抱负远大,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深谋远虑。而且每次征战都能身先士卒,所以也深得将士们的喜爱和拥戴。
看着看着,其中的一封奏折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奏折是卫元嵩写的,叫做《省寺减僧疏》,光看题目就晓得是要请皇帝缩减寺庙裁减僧侣的。奏折的内容很多,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要皇帝灭佛。这个奏折,一下就击中了北周武帝的心脏。确实,当时国内的佛教界已经成为了北周武帝最大的一块心病。
首先,国内发生过多次僧人聚众造反的严重事件,严重威胁了国家的政权和权贵阶层的生活。
其次,很多普通老百姓为了逃避苛捐杂税,纷纷投入空门,因为一旦成为僧人,按照国家法律,那是不用纳税的。非但不用纳税,而且不用出劳役。
所以,以至于当时全国的佛教寺庙竟有4万座之多,僧尼人数则有300万之众。想想当时全国的总人口只有3200多万,这个数字不得了啊。这么多的人不缴纳赋税,国家财政怎么办?不出劳役干活,荒芜的土地怎么办?重大的工程怎么办?都跑去当和尚去了,哪个还当什么随时都会掉脑袋的兵呢,那打起仗来国家怎么办?
再次,佛教寺庙不仅数量众多,僧众人口庞大,而且寺庙的田地和钱财,那也是非常的丰厚。僧人们不劳而获,同样引起了从朝廷到民间的很多非议。
看来,自己是要下定决心整顿佛教界了。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北周武帝下诏,命令众多有名的和尚和道士齐集京师,北周武帝亲自在太极殿主持讨论佛儒道三教优劣问题。北周武帝亲自指斥佛教不净,而僧人智炫反过来指责道教更为乌烟瘴气,并且更言及北周武帝的种种短处。北周武帝本来就想找机会灭佛,这一下,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一场铺天盖地的灭佛运动,就这样在北周武帝的命令中在全国范围展开了。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掉北齐后,亲自来到北齐的都城邺城,召集僧人,亲自宣布废佛令。虽然有僧人反对,但都以失败告终。
北周武帝发动的灭佛运动,经过连续几年的严厉整顿,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国4万多所寺庙被赐给王公大臣作宅第;一切经像全部烧毁;寺庙的所有财产全部登记造册收入国库;全国300万僧尼全部勒令还俗。
北周武帝发动的全国范围内的灭佛运动,自然遭到了一些僧人的强烈反对,在下面所举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佛教的利益,为了弘法,僧人们是不惧权威,甚至不惜身命的。
先是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在太极殿召集道士和尚辩论佛儒道三教优劣,僧人智炫当面和武帝辩论,并指斥道教之不净尤甚。新州果愿寺僧人僧猛,专门进京与武帝论述不宜灭佛。静蔼法师也面见武帝论其灭佛之过。更为壮烈的是,宜州僧人道积,为抗议武帝灭佛,竟然和同伴七人绝食而死。出家人为法忘躯如此,惜哉,壮哉。
三年后,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在邺城召集僧众宣布灭佛令,僧人慧远挺身而出,表示强烈反对。并且对武帝说出了非常狠毒的话来:“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捡贵贱,陛下何得不怖?”武帝灭佛决心已定,自然不会被一个僧人的几句话吓退,他瞪着慧远道:“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慧远又反驳道:“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种苦业,百姓当共陛下同堕地狱,何处有乐可得?”一个僧人,敢当面对帝王说出这种话,由此可见僧人之胆量。
但最为惨烈的,还是静蔼法师。他面见北周武帝,指出灭佛之过,却被武帝逐出,静蔼法师不忍见到灭佛的惨况,于是进入终南山僻静处,悲伤痛哭了七昼夜。撰写了三宝录二十卷。然后趺坐在磐石上,把自己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整齐地放在石头上,并且把自己的肠子也割下来挂在松枝上面,使得自己的五脏都赫然可见。静蔼法师把自己身上手上腿上面上的肉割得差不多了,看看已没有什么好割的了,才用刀把自己的心割下来,最终用双手捧着自己的心死去。静蔼法师的悲壮之举,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出家人为法忘躯到了这种地步,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我们再看看前面慧可断臂求法,砍下一条胳膊,和静蔼法师割尽自己身上的肉相比,实在是小儿科啊。所以,慧可砍下自己的一条胳膊,完全是可以忍受,也完全是办得到的一件事情。(凡间一尘注:净蔼当是有神通才可办到)
这样,整个佛教界,不论是寺产经济,还是寺庙规模;不论是佛教经典,还是出家僧人,都遭到了北周武帝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连隐居于舒州皖公山的僧璨大师,感觉在山里也待不下去了。于是,僧璨大师只得又回到当初求学时待的司空山居住,暂时避一避风头。可是在司空山没住几天,这个地区也乱起来了。僧璨大师没法,只得又往别的更加偏僻的山林居住,或者又回到舒州皖公山隐居。就这样,僧璨大师四处流浪,十几年来竟然没有一个安身之处。安身尚且不易,更遑论佛学院的招生工作和宣传工作了。所以,十几年来,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僧璨大师原来是个禅法高深的人。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沙弥,名字叫做道信,听说舒州皖公山有位僧璨大师佛法高深,所传禅法和诸家有别,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是立即前往皖公山去礼拜僧璨大师。
道信给僧璨大师作礼后,问道:“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僧璨大师和他的师父师爷一样,回答问题从来都是直指问题本身:“谁缚汝?”
道信纳闷的道:“无人缚。”
僧璨大师笑着道:“既然没人缚你,你还来求什么解脱呢?”
僧璨大师的回答和菩提达摩以及慧可大师简直如出一辙。既然觅心了不可得,那还安什么心呢。既然觅罪不可得,那还忏什么罪呢。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还要解脱什么呢。
道信悟性非常高,听僧璨大师这么一说,立即言下大悟。于是安下心来,留在僧璨大师的佛学院上课,并且服侍左右长达九年。然后道信又往吉州受戒,回来后继续留在僧璨大师身边上课。
道信侍奉师父非常殷勤刻苦,僧璨大师也是不停的开导他启发他,并且屡屡用禅法来考验他教导他,两人时常机锋相往,互不相让。道信在僧璨大师的悉心教导下,禅法日臻玄奥。僧璨大师看到道信在自己佛学院整整学习了十年,已经彻底领悟了禅宗课程的奥秘,自己也没啥可教的了,于是把道信叫到身边,郑重的把慧可大师传给他的衣钵,交付给道信,然后说道:“我有付法偈,你听好: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如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接着,僧璨大师又说道:“从前慧可大师把衣钵传给我并且委任我为达摩佛学院第三任院长后,就往邺城四处弘法去了,一直宣扬佛法长达三十四年才停止。我现在正式委任你为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我也不必长住在这里了。”
道信一听,马上道:“学生愿意跟随老师四处招生弘法,并且也好照顾好老师的日常起居。”
僧璨大师道:“你不能再跟着我了,从今往后,你不要像我一样四处游荡。”
顿了顿,僧璨大师又道:“你知道我们达摩佛学院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吗?”
道信道:“请师父指点。”
僧璨大师道:“我们达摩佛学院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佛学院至今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皮。国家不批,我们又没钱买,所以弄得佛学院这些年来只能四处流动招生,你想想,这样能招到多少学生?佛学院以后又怎么能发展壮大?所以,你往后无论如何一定要弄一块自己完全拥有产权的地皮,把佛学院盖在上面,只有这样,达摩佛学院才能生根发芽,广揽生源啊。”
说完这几句话后,僧璨大师又非常严肃的对道信道:“从今往后,你绝对不要轻易透露我的个人信息,不要随便对人宣讲是从我这家佛学院毕业的。徒弟啊,现在这个世道,那是异常的艰险,甚至是杀机四伏啊。人心叵测,不可不防啊。”
交代完后,僧璨大师也准备向他的师父慧可大师学习,要四处办辅导班招生弘法。
正好,这个时候僧璨大师隐居的皖公山里,来了几个同道之人。原来,峴禅师、月禅师、定禅师、岩禅师四人,相聚在一起议论道,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开班授课后,僧璨大师得到了慧可大师颁发的毕业证书,定慧齐用,深不思议,实在是僧中之璀璨夺目的美玉啊。于是四人便结伴一起来到皖公山,参学于僧璨大师。
僧璨大师于是就和他们四人,一起结伴前往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隐居。三年后,僧璨大师又回到了舒州皖公山,当地的老百姓见到僧璨大师又回来了,都感到非常高兴,大家都相互转告。于是,大伙决定设立一个非常隆重的供斋法会来供养僧璨大师他们。
僧璨大师也没客气,直接来到了斋会现场。在首位坐好后,僧璨大师首先给大家上了一堂禅宗课程,然后告诉大家,我现在想吃东西了。于是身边的弟子和信众们赶紧将早就准备好了的斋饭端了上来供奉给僧璨大师。香气喷喷的斋饭似乎勾起了僧璨大师的食欲,要知道僧璨大师一生过的几乎都是苦行僧的日子,可以说是日不饱腹,居无定处。所以,面对信众们有心而备的可口的斋饭,僧璨大师这次吃得非常的多,也吃得非常的香。
吃完后,僧璨大师对着大家道:“我们出家人,离开这个俗世的时候,大多是躺在床上离去的。能够端坐不动一心不乱离开这个俗世的,大家都觉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可是我却能不受坐着或者躺着这些形式的限制,因为我能站着离开这个俗世,让你们知道我能来去自由。”
站着圆寂?大家确定自己没有听错,都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僧璨大师。既然耳朵没有听错,那就只有用眼睛来证明这个是不是正确的了。因为从古至今,好像还没有那个人是站着离开的吧。
说完后,僧璨大师站了起来,走了几步,来到旁边的一棵树下,伸出手去攀着大树的树枝,然后就不动了。
旁边的弟子和信众见僧璨大师站在树枝下半天没动,都很纳闷,于是上前看个究竟,仔细一看,原来僧璨大师手攀着树枝,已经站着离开人世了。这一下,大家都惊叹不已,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绝对的神人一个。于是大家跪在地上,对着僧璨大师叩头不已。这一天,是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师也随即被弟子和信众们安葬在了皖公山。后来的唐代宗赐给僧璨大师谥号“镜智禅师”,当时的舒州刺史孤独及还专门撰写了碑文。
僧璨大师自从得法后,迫于时事,几乎是一生飘荡,四处隐居。后人自然就很难收集和了解他的种种情况。
不过,让今天的我们唯一感到高兴的是,僧璨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在中国禅宗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信心铭》。虽然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篇伪作,不过,红尘洗梦认为这无关紧要。首先,说这是篇伪作的证据不是铁证,而且百多年后的禅门巨擘百丈怀海大师就曾经引用过《信心铭》上的偈句,如果是伪作,能瞒得过相差时代并不遥远而且对于佛法禅道精通得不能再精通了的百丈怀海大师?另外百丈怀海的师侄赵州从谂更是频频引用《信心铭》上的偈句,赵州从谂同样是中国禅宗史最顶尖的禅师之一。其次,这篇信心铭在禅宗内部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早已被禅师们认可和熟悉。并且在禅宗理论和实际的修持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最后,一篇文章是谁写的,对于史学家也许重要,但是对于禅而言,实在不是那么重要。信心铭署名僧璨或者是法璨,有那么重要吗?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点什么得到点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信心铭》只有几百字,不算长,红尘洗梦可以在这里全文照录以怡读者。读者朋友们若能认真拜读,细细品味,相信会对你领悟佛法、会对你体悟人生有所裨益。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对于这篇曾经启发过无数学人的《信心铭》,读者诸君在研读时,一定要牢记中国最顶尖的禅师之一圆悟克勤大师的下语:人多错会道,至道本无难,亦无不难,只是唯嫌拣择。若恁么会,一万年也未梦见在。

 

第二章 东山法门

第一节 吉州退贼

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姓司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河内,这个河内可不是现在的越南河内哦,它是今天的河南沁阳县。后来道信大师随着家人迁到了蔪州广济县。
道信大师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简直就是神童级别,四岁的时候,当别家的宝宝们边流着鼻涕边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放嗲时,我们的道信大师就已经上了私塾,进了国学班。道信大师对于孔孟老庄之书,非常爱看,而且读书速度很快,别的同学要几个加起来才能有他一个人的阅读量。道信大师在私塾时,就很仰慕佛教大乘空宗的解脱法门,每当看到经文,或者听到僧人念诵佛经,都感觉非常的熟悉,就好像自己以前学习过一样。看来,道信大师生来就和佛法有缘啊。


因为道信大师仰慕佛法,于是在他七岁的时候,来到了本县的济北寺出家,当了一个小沙弥。既然出了家,肯定要拜个师父的。可是道信拜的这个师父,根本就不遵守寺庙里的规章制度,不是迟到早退,就是抽烟喝酒,要不就是经常翻墙出去逛集市。更让人烦的是,还经常和来烧香拜佛的美女打情骂俏的。道信大师虽然小小年纪,可也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去劝说师父。可是,你个小屁孩的话,师父那里能搭理他呢。道信大师没有办法,只好看着他爱干嘛就干嘛。可是道信自己却从不跟师父学这些违反规章制度的坏毛病的,而且自己偷偷地坚守佛教的一切戒律。这还不算,道信还是个非常有心机的孩子,他一边自己偷着自学,一边不动声色的四处打探消息,看看那个地方有高明的师父,自己好找机会转学。这样一直过了五年,师父都没有发觉自己的小徒弟是个乖孩子。
又过了两年,僧璨大师来到舒州皖公山隐居,道信听说后,立马就一路寻问了过去,寺庙里那个老师,太垃圾了,正好离开他。道信最终找到了僧璨大师,并在他的佛学辅导班里前后刻苦学习了十年,终于得到了僧璨大师的衣钵,并被委任成为达摩佛学院的第四任院长。
道信大师找到僧璨大师后,曾经问僧璨大师道:“如何是古佛心?”
僧璨大师答道:“汝今是甚么心?”
道信回答说:“我今无心。”
僧璨大师笑着道:“汝既无心,诸佛岂有耶?”
道信一听,马上就明白了,于是顿息疑情。从此以后就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近六十年。
这个不得了啊,几十年来晚上从不睡觉,一直打坐。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啊。由此可见,道信大师的修持功夫那是非常厉害的。而且道信大师神态威武奇特,常常低眉垂目,不会正眼视人,因为如果道信大师睁眼正视某人,这人一旦和道信大师双目对视,没有不感到惊悚万分的。看来,眼神都能杀人,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话啊。
道信大师牢记师父僧璨大师的留言,要努力找块自己有完全产权的地皮建个佛学院,才能使禅宗专业在自己的手中大放光芒。看来,算是天遂人意。这个时候,国家的大环境正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581年2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称帝,立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2月,隋军进入健康城,俘获陈后主,南朝陈国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9月,隋朝派出使臣安抚岭南,岭南诸州悉归隋朝,至此,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长达200多年的战乱分裂局面。
隋文帝因为有高僧预言自己会做皇帝,所以当他真的登基后,对佛教非常的崇信,并且于公元581年,亲自下诏,邀请那些隐居的僧侣出山,并且听任老百姓出家。而且:写佛经四十六藏十三万卷,修治故经四百部;造金铜檀像六十余万尊,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九千余尊;崇缉寺宇五千余所;译经五百余卷。


他的儿子隋炀帝继位后,对佛教也是大力扶持:为文皇、献后于长安造二寺二塔,立别寺十所,修治故经六百十二藏,记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修治故像十万一千尊,铸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六尊,度僧一万六千二百人。隋炀帝甚至还从智者大师受戒,成为佛家弟子。
隋朝虽然仅有二世,却使得佛教在隋朝重新得到了壮大和发展。后来接班的唐朝,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很崇信佛教。
在这种大环境下,道信大师觉得时机到了,便依照师父的留言,带领徒众下山去开辟弘传禅法的根据地,看看能不能弄到一块完全属于自己产权的地皮。但是,要弘法,首先要取得合法的身份,那个时候的僧人,除了剃须出家,还要受戒,还要得到佛教协会的认可。这样,你才是一名正式的僧人,你才有合法的身份,你才能以僧人的身份四处活动。而僧璨大师也好,道信大师也好,都是属于在非法辅导班里上课传授的,好在国家在这个时候广度僧人,也允许老百姓自由出家。于是道信大师的首站便是吉州。当然,首先是要在城里找个寺庙登记注册,解决自己的僧人身份和户口问题。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37岁的道信大师带领一些自己的徒众,来到了江西吉州。
不过,道信大师运气似乎有点不好,吉州此时已经被一个叫做可达寒奴戮的人,带领一伙数量颇多的土匪围困了七十多天,可达寒奴戮,一看名字就可知是个少数民族人氏。最要命的是,城里的井水也喝光了。外有强敌,内无水源,整个吉州,从上到下都陷入一片恐慌当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道信大师一行找个机会进入了吉州,然后在寺庙里安顿了下来。不过,当道信大师安顿下来后,城里的百姓,一下就发现原来干枯的井水,又开始冒出水来了。
吉州的刺史得到报告后,赶紧跑了过来,看来,刚进城的这伙人,简直就是神人啊。
见到道信大师后,刺史大人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份了,立马就上前叩拜,并且问道:“这伙土匪要怎样才能退去?”城外的贼人,才是刺史的心头大患啊。
道信大师道:“出家人是不会过问这些世俗之事的。”道信大师心想,我是来寺庙登记注册解决身份户口问题的,退贼这种事情,有军队有衙门,怎么说也轮不到一个出家的和尚来干啊。

这可不行,刺史心里着急了。这伙土匪一旦攻破城池,全城的老百姓要遭殃,自己府上积攒的那么多的钱财,还有十几个过门没过门的妻妾,那不全是他们的了。外无援兵,旁有悍匪,看来于公于私,自己都得厚着脸皮去求这个和尚了。没办法,这也是目前自己唯一看得到的救命稻草啊。

刺史再次跪在道信大师面前,痛哭流涕道:“大师啊,一旦城破,满城的老百姓都要遭受痛苦啊,那可真的是要生灵涂炭了,大师不能见死不救啊。上天有好生之德,佛家以慈悲为怀。还望大师想个招出来对付城外那帮土匪啊。”刺史说得情真意切,鼻涕眼泪俱下。旁边的人一看,也噼里啪啦跟着跪下了一片,个个声泪俱下,央求道信大师想办法退贼。
道信大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刺史说道:“你们都去念摩诃般若经吧。”
刺史一听,有点迷糊了,念经就能让这帮悍匪退去?
“念吧。”道信大师望着满脸狐疑的刺史,似乎看穿了他的担心,带头领着诚心的徒众念了起来。
刺史一看,赶紧命令全城的所有人,都跟着道信大师他们诚心的念诵摩诃般若经。一时吉州城里经声飘荡,慈气密布。
城外,土匪的老大可达寒奴戮正在做战前动员:“弟兄们,守城的官兵已经被我们打得七零八落的了,而且城里已经断水很多天了,不用我们打,就是渴,他们也早就渴死很多人了。他们水都没得喝,还有战斗力吗?所以,等会儿弟兄们鼓起勇气,一定能攻破城池。进了城,里面的钱财和美女,就是我们大家的了。”老大的话分析得合情合理,土匪们一阵欢呼,就要准备攻城。
就在这时,一阵阵念经声异常整齐划一的从城里传了出来,土匪们听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听这声音洪亮高亢,好像不是要渴死的人能发得出来的。土匪们望着城墙,正在纳闷间,忽然,城墙上似乎有神人在那里把守,而且这些神人一个个高大威猛,英气逼人。土匪们这下都有点慌乱起来,哪个还能壮起胆子攻城呢。于是,大伙赶紧对匪首可达寒奴戮道:“大哥,看来城里边来了高手帮助他们啊,官兵咱们能对付,可是要和神人作战,那不是找死吗,咱们是不是先撤退再说?”不用身边的人说,可达寒奴戮看见城墙上的神人,早就心虚了。手下人一说,正好有个台阶下。于是,可达寒奴戮赶紧带着土匪们悄悄的逃走了。
土匪们逃走了,这一下吉州那是全城轰动啊,大家都把道信大师当做佛菩萨一样的看待,道信大师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第二节 开法破头

道信大师在吉州念经退贼后,整个吉州地区的局势逐渐平定了下来,道信大师也在城里的寺庙里登记注册,取得了佛教协会的认可,解决了自己的僧人身份和户口问题。既然目的已经达到,道信大师于是决定到衡岳去。
道信大师一行人在前往衡岳的途中经过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市,在城里歇脚的时候,城里的群众一看,这不是在吉州念经退贼的道信大师吗。消息一传开,道信大师一帮人就被围得水泄不通,脱身不得。城里有名的僧人和有名望的信众来了一大帮,都是代表僧侣和群众来请道信大师留在江州传法的。
所谓相请不如偶遇,既然都已经到了江州,那就正好在此地开个佛学辅导班吧。只要有人肯来学习禅宗专业,在哪儿上课不都是一样的吗。再说了,看这个架势,自己那里能走得了。于是道信大师就留在了江州,并且在庐山大林寺办了一个佛学辅导班传授禅宗课程。没想到这一住,就是整整十年。
道信大师老是在庐山待着,别的地方的僧人和信众就有意见了,哪个地方的人不想请几个名人到自己的地盘上搞点活动造点声势呢。于是,蕲州的僧人和信众派出代表,来到庐山,请道信大师来到隔江而望的黄梅县众造寺传法。
道信大师当然愿意啊,又可以在别的地盘上开办佛学班了,何乐而不为呢。
道信大师来到众造寺后,一天闲来无事,一个人顺着山道在山里散步闲逛。无意中看见不远处一个叫做破头山的山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深林幽邃,怪石突兀。而且更为神奇的是,整个山头上竟然有紫云覆盖,这是个非常难得的祥瑞之兆啊。道信大师忽然感到,这座山头应该就是自己要买块地皮修建佛学院定居下来的地方。
于是,道信大师马上收拾行装,自己一个人来到了破头山进行前期的考察工作。这个时候山上还没有住的地方,道信大师一个人趺坐在一块大石上,到了晚上,山上的很多猛兽都跑出来围绕在道信大师身边,道信大师知道他们不会伤害自己,所以一点恐惧之心都没得。相反,本着众生都有佛性的道理,道信大师端坐在那里,非常正规的为这些猛兽讲法受戒,就好像在佛学院里给学生上课一般。说来也怪,这些猛兽受完戒后,一个个就自己走开了。
黄梅县的僧侣和信众们得知道信大师要定居破头山,都非常高兴,终于有名人要定居在自己的地盘上了。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在破头山上建造了一座寺庙来让道信大师主持。这座寺庙修建好后,取名正觉寺,也就是现在的四祖寺
读者诸君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座正觉寺,它可是中国禅宗禅师们所拥有的第一座有完全产权的寺庙道信大师以前的菩提达摩、慧可大师、僧璨大师以及他们的同学们,都是“行无辙迹,动无彰计。”四处游方,居无定处。过的几乎都是苦行僧似的生活,就是传法,在正统佛教界眼里,那也是属于非法传教的。但是,道信大师现在修建寺庙,使自己安定了下来,并且拥有合法的传法资格,这是破天荒第一次。正因为如此,中国禅宗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块传法根据地。并且,就是这块小小的根据地,成为星星之火,确保了禅宗在往后千年的岁月中,经受住了各种风吹雨打,进而傲然燎原。
道信大师有了正觉寺这个根据地后,立即大刀阔虎的干了起来。
首先,达摩佛学院的几任院长,因为各种原因,多修头陀行,门下没几个弟子。但是道信大师有了正觉寺佛学院这个根据地,所以能广收门徒,并且利用寺庙来向大众传法,也是极为方便,不象从前,要找达摩佛学院上课,地方难找,老师难寻。
其次,道信大师新开的佛学院,不止学习禅宗课程,而且对于天台宗和三论宗的相关课程,也纳入了教学大纲。并且第一次将授菩萨戒加入到了禅宗,形成了戒禅合一的新风气。
再次,道信大师不但要求学生们学习要认真努力,更要有实际的修行功夫,也就是每个同学必须做到真参实修。道信大师敦敦教导所有的学生: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疗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由此我们也可以一窥道信大师的禅学思想。
最后,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为开创性的是,道信大师在禅宗史甚至是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农禅结合,第一次要求僧人们要参加劳动,要开荒种田,挑水劈柴。第一次要求寺庙和僧人们在经济上要自给自足,要自己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项举措,不仅是破天荒的,而且就是因为这个举措,才使得禅宗能在日后的各种灭佛运动或者是各种打击中存活了下来。以后的禅宗不管怎样变革,禅僧要参加劳动,要确保自给自足这点,都是作为禅门修行的最基本原则保留了下来的。
自耕自足,自食其力。这是中国禅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湮灭,并且在中国数次异常残酷的灭佛运动中得以独存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其实“自耕自足,自食其力。”不仅禅宗人士应该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更应该如此才是。
佛教从创立之初,包括释迦摩尼在内,都是以乞讨为生,僧人们从不劳动,已经成为定法,但是道信大师第一次彻底的改变了这点。这在当时,那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啊。当佛教别的宗派纷纷在各种场合批评这种僧人要劳动的举措后,最终,那些依附别人,要靠乞讨才能生存的宗派,几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灭了。历史,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道信大师在破头山一待就是三十几年,因为道信大师禅法高深,而且对佛教改革很有魄力,所以影响非常大,“诸州学道,无远不至。”这就使得道信大师的正觉寺佛学院学生达五百余人。就连当地的刺史崔义玄,也亲自跑到破头山来礼拜道信大师并咨询禅宗课程。

不过,人多了,道信大师就感到了教材的短缺,因为以前的几任院长都是只靠着一本四卷本《楞伽经》来给同学们上课,学生少倒没什么毛病,可是学生数量达到五百多人后,教材匮乏的毛病就显现出来了。于是,道信大师决定增加教材,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学习参加考试。首先,道信大师自己写了《菩萨戒法》一本,作为破头山佛学院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们时时背诵,一旦有违反者,轻者扣学分,重者直接开除学籍。另外,在众多的佛经中,道信大师挑选出了《文殊说般若经》,作为和四卷本《楞伽经》同等重要的教材,让学生们认真学习,因为以后的毕业考试,试题全部都会来自这两本经书,你不认真复习,就别想考试过关。最后,道信大师担心有些学生脑袋不好使,学习教材抓不住重点,于是,自己又结合四卷本《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亲自撰写了四千多字的学术水平极高的佛学论文《入道安心方便法门》,作为辅导材料,免费印刷给全体学生学习。这样一来,整个佛学院的学习氛围那是空前浓厚。有顶级的教授指导,有优秀的教材学习,更有出类拔萃的辅导资料观看,哪有不好好学习的道理?哪有考不及格的可能?

=======================

第三节 转生求法

道信大师还在江州庐山大林寺弘法的时候,有一天,道信大师正在方丈室里打坐,侍者上来道:“师父,外面来了个老僧人,指名道姓一定要见你。”道信大师肯定是来者不拒的:“那就请进来吧。”
老僧人进屋后,立马就给道信大师作礼。道信大师问道:“老师父是哪里人啊?”
老僧人赶忙答道:“贫僧是长江对面黄梅县破头山上栽种松树之人,听闻大师禅法高明,特来礼拜大师。”
道信大师谦虚的道:“不敢,不敢。”
看见道信大师没有拒绝,老僧人赶紧作礼问道:“法道可得闻乎?”
道信大师看着面前这个老态龙钟拄着拄杖的老僧人,平静的说道:“你现在已经很老了,即使我给你说法,你能有所证悟,可是你在这个世上都待不了多久了,又怎么有时间去弘传佛法,广度众生呢?如果有缘,你能趁我还在的时候转世再来,我再传你佛法也不迟。”
老僧人听后,没说什么,低头告辞而去。过了长江,老僧人看到有名年轻女子正在江边洗衣服,便上前作揖道:“女施主,天色已晚,贫僧借宿一下,可否?”
女子回道:“我家里父亲和兄长都在,你可以去给他们说一说。我一个女子,父兄在家,我是不能做主的。”
老僧人道:“只要你先答应我,我马上就去找你的父兄说说。”
这名女子马上点头同意了。老僧人看到女子同意了,便立即拄着拄杖走了。
这名女子姓周,是他们家最小的孩子。周氏洗完衣服,就回家去了,这一回家,竟然发生了一件对于周氏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讲都是天大的事:周氏竟然发觉自己怀孕了。
未婚先孕,这在那个时候是个天大的事情啊,周氏的父母赶紧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可是周氏整死也说不清楚自己怎么就怀孕了啊。
自己根本就没和任何男人有过亲密接触,怎么就会有了呢?可是父母说啥都不相信,因为你怀孕了啊,不可能没在外面偷人啊。
家里吵开了锅,还是没个结果。周氏打死不承认自己在外面有野男人,可是自己又怀孕了。你的嘴巴可以骗人,可是肚子里的东西骗不了人啊。
未婚先孕,实在是件丢不起人的事啊。周氏的父母感到简直是奇耻大辱。而且孩子还打死不承认是哪个野男人干的好事。没办法,按照当时的风俗传统,只有把她赶出家门,让她自生自灭去吧。
周氏被赶出家门,真是天大的冤枉啊,自己男人都没碰过,肚子里怎么就有了呢,老天爷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太过分了吧。周氏她一个普通女子,就是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怀上的,竟然就是白天在江边来找自己借宿的那个老僧人啊。这个老僧人听到道信大师对他说:你如果能够趁我还在的时候转世再来,那么我在教你也不迟。看来时间宝贵啊,所以老僧人走到江边,看到周氏,得到主人的“首肯”后,便立马转世投胎了。如此看来,这个老僧人平常修行功夫非常厉害,竟然可以做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在佛教里面那是非常高明的功夫了。可是,禅宗讲究了悟,讲究参破佛法的最终大事,讲究要最终明白不生不死不来不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道理。那些修持功夫,不论高低,在高明的禅师眼里,都是不取的。如果一个人卖弄功夫或神通,更要被禅师呵斥乃至棒打的。不然的话,老僧人修持功夫这么高,还去找道信大师求教干嘛?后面读者诸君还会看到更多的修持功夫不错的人和禅师之间的交往、勘辩甚或是争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上,大家可以更直观的体会禅宗所要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老僧人急着转世去找道信大师,这下就苦了老僧人投胎的“宿主”周氏了。红尘洗梦也不知道周氏上辈子种了什么因,今生要怀上这样的“果”。
可是再蒙受不白之冤,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啊。周氏无家可归,又是个弱女子,又有身孕,要想在那个乱世生存下去,确实不易。周氏白天在乡镇里给人家当小工纺线织布,打小工挣点不多的生活费,晚上就找个稍微人多点的旅馆,就在旅馆的屋檐下度过一夜。
就这样辛苦了几个月,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一天,周氏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是这个孩子来得不明不白的,而且给自己带来了那么多的大麻烦,周氏不但没觉得孩子的来临是件喜事,相反,而是觉得是件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于是,周氏便狠下心来,抱着孩子出去,将孩子扔到了一条臭水沟里,然后就含着泪水跑开了。
周氏一个人苦熬了一晚上,第二天终于忍不住又跑到扔下孩子的那条臭水沟去看,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刚生下来,晚上他一个人能熬过去吗?到了那儿一看,孩子竟然逆着水流漂了上来,而且气色非常好,一点事都没得。
周氏赶紧上前抱起自己的孩子,眼泪哗啦啦的就下来了。她把孩子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这一次,说什么都不会放手了。

孩子就这样跟着周氏,东家乞讨西家要饭度日,生活过得异常艰辛。因为孩子就连周氏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自然也就不知道他该姓什么。所以同乡的人都把这个孩子叫住“无姓儿”。
有一天,周氏又带着孩子在街上乞讨,这时,有一个当地有名的智者,无意中看到了他们,这个智者马上上前对着孩子左观右看,看完后不禁咋咋称奇道:“这个孩子的相貌非常不得了啊,我佛如来有三十二种与众不同之相,而你一个人竟然就有二十五种,只比我佛如来少了七种,简直就是奇迹啊。”周氏听后感到非常高兴,虽然自己贫穷,可是自己的孩子能得到人家这么高的称赞,那自己的孩子肯定有与众不同之处,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的。
公元609年,道信大师那时还没有定居,还在四处游荡弘法。这天,道信大师游方到了黄梅县,在路上碰到一个六七岁大的小孩在那儿玩耍。道信大师何许人也,一眼就看出这个小孩骨相奇秀,异于常童。这个小孩子就是周氏家的那个,一转眼,都已经七岁大了。
道信大师上前问道:“小朋友贵姓啊?”
小孩回答道:“姓即有,不是常姓。”这个小孩虽然小小年纪,不过说出来的话却是话里有话啊。
道信大师自然不管这些,还是直奔主题:“既然不是常姓,那么是何姓?”
小孩早就看到问自己话的人是僧人,于是就调皮的说道:“是佛性。”
道信大师怎么会被难住:“佛性,是佛的。难倒你没有姓吗?”大家说话都是话里有话,就看谁能绕过去了。
小孩也没被难住:“性空,所以没有。”

这种思维和回答,那里是个七岁的小孩能办到的?很多人七十岁了都没有这个悟性的。
道信大师对这个小孩的回答非常满意,看来这个小孩是个可以培养的人才啊。
道信大师望着小孩道:“等我安定下来后,我会来找你的,那时我再跟你说法也不迟。”
这个话,七年前道信大师对那个栽松的老僧人说过,现在他又对着这个小孩旧话重提,不管你怎么变,我都会认识你的,只是,这些事情自己知道就是了,没必要对任何人提及。
果然,道信大师在庐山大林寺立下脚跟安顿下来后,就找上门来了。见到周氏后,道信大师便请求周氏允许他把孩子带到他的佛学辅导班上课。周氏不禁大喜过望,自己这些年来养着孩子已经很艰辛了,自己和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事情,根本就不晓得到底是咋回事,看来只有佛祖才能明白了。而且到家里来的僧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道信大师,很多人想进他的佛学辅导班都没机会呢。所以,周氏立马就答应了,而且,道信大师他们的寺庙,就在长江对面的庐山,自己以后要去看孩子的话,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这个孩子,就被道信大师带到了庐山大林寺,然后又跟着上了破头山。因为他没有姓名,所以道信大师给他取了个法号,叫住弘忍。而这个人,也没有辜负道信大师的厚望,日后成为了传承道信大师衣钵的达摩佛学院第五任院长。

第四节 弘忍得法

弘忍到了道信大师身边,成为了寺庙里众多求学僧人中的一员。
这个时候道信大师已经是佛教界的知名人士了,四面八方来道信大师开办的佛学院上课的僧众达五百人之多。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会有几只。
弘忍生性木衲,不大爱说话,有什么事都爱藏在心底。也许和他早年的艰苦生活有关吧。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文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甚至是个来历不明的人,同学们常常拿他来开玩笑,甚或是经常戏弄他,弘忍都默不作声,也不去和他们争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使劲干活,对人诚恳有礼。
道信大师的佛学院,那是要干活的,那是要担水劈柴开荒种地确保生活能自给自足的。五百多人要吃喝拉撒啊。所以,弘忍白天和大家一起劳动,管事的喊干嘛就干嘛,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喊累。到了晚上,弘忍就自己找个僻静的地方跏趺而坐,而且一座就是一晚上,天微微亮了才起来。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弘忍恬澹自居,恪守戒律,在佛学院里待了差不多三十年。
道信大师自然早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于是经常找各种各样的时机以禅宗的顿悟法门来启发他,开导他。弘忍那是如饥得食如渴得水啊,进而闻言察理触事忘情。道信大师看到弘忍确实可以承担传法的重任,于是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部都教授给了他之。最终,把菩提达摩辗转传授的金襕袈裟交付给了弘忍。付法的时候,道信大师照例对弘忍说了付法偈: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并且,道信大师特别在佛学院贴出了公告,希望所有的僧众在佛法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除了可以问他以外,还可以去找弘忍同学请教。这一下,弘忍自然就成了整个佛学院同学们的标准和榜样了。

第五节 道信拒请

道信大师虽说自己的佛学院里有五百多学生,但是,只有弘忍让他最满意,也只有弘忍得其意。看来,数量在精不在多啊。
唐武德年间,道信大师带着一些徒弟在江西庐山游玩,登上高峰,道信大师登高展望前面的破头山,看见破头山整个山峰上面有紫色的云彩像个宝盖一样笼罩在山上,紫色的云彩下面又分出六道白色的气流射向四方,景色非常奇妙壮观。道信大师对着跟随在身边的徒弟们道:“徒弟们啊,你们能看懂这个神奇之相所要表达的内涵吗?”身边的人都没有吱声,大家都搞不懂,当然,除了弘忍。弘忍见大家都默不作声,于是上前道:“这个神奇之相,表示师父的禅法要另外传出一枝法脉,不过这枝法脉只能传承六代。”道信大师望着弘忍,对他的看法非常满意,看来,这个徒弟修行功夫不错啊。
果然,日后道信大师的禅法除了弘忍是嫡传以外,道信大师另外还传了牛头法融,是为禅宗之牛头宗。牛头宗经过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代传承以后,在中国禅宗史中,就逐渐的销声匿迹,传承不明了。
道信大师在破头山弘传禅法,因为自己佛法高深,禅法绝妙,以致“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常住在佛学院里跟随道信大师上课的学僧达五百人之多,此时的道信大师,那就如佛教界的天王巨星一般,声望大振,傲视一方。
道信大师名气越来越响亮,声望越传越远,以至于远在长安城里的唐太宗李世民都被惊动了。李世民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开明帝王,对于道教和佛教,都非常崇信。当他听说自己的地盘上竟然有道信大师这样的高僧的时候,感到非常的高兴,这种高人,看来自己是要好好瞻仰下他的风采,和他摆摆龙门阵,听听他说说佛法才行。
于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命令道信大师来京城长安见自己。皇帝下诏来请自己去京城见面,在古时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这几乎是所有人梦寐以求可以光宗耀祖的大事啊。但是,对于这件可以使自己一跃龙门之事,道信大师却写了封回信让使臣带给李世民,说自己无德无才,不配上京师来见帝王。李世民一看,这个老和尚还是很谦虚嘛。不过,自己还是想看看这个老禅师的。于是,李世民再次下诏,派出使臣去请道信大师到长安来见自己。可是道信大师还是回信说自己无德无才不配见皇帝,而且山高路远,自己又年老多病,就是想来,恐怕也来不了。
李世民一看,这明明就是托词嘛,这个老师父看来硬是谦虚得很哦。于是李世民第三次下诏,派人去请道信大师进京。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道信大师依旧以年纪大了,身体不舒服为由,拒绝上京见皇帝。
所谓事不过三,这下李世民可就火了,这也太不给我面子了吧,要知道,我可是皇上,可以攻城拔地,可以掌握天下人生死的皇帝。于是,李世民火冒三丈的叫来使臣:“你马上给我到黄梅县破头山去,再去请那个老和尚,如果这个老家伙还是推三阻四的不来,那就把他的脑袋给我带回来。”使臣惊恐万状的领命而去。
看过历史的读者诸君都应该晓得,李世民说这话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李世民前面可以把国家治理得富饶强大,背面同样可以射杀自己的亲兄弟,威逼自己的父亲提前退位。而且,李世民征战多年,不算上自己下命令处死的人,光是李世民自己亲手砍杀的人,就超过千人。所以,李世民绝对是个狠角色。对于这样的一个狠角色,说要砍掉一个素不相识的和尚的脑袋,肯定不是一句说着玩的话。
使臣奉了皇帝的命令,马不停蹄的来到黄梅县破头山,对着道信大师宣读了皇帝的圣旨。
道信大师静静的听使臣宣读完了圣旨,然后问道:“你带刀来了吗?”
“带了。”使臣有点疑惑不解。随即把带来的刀从刀鞘中抽了出来:“就是这把,这可是宫中的宝刀啊。”
刀身明亮,寒光耀眼,刃口异常锋利,确实是把好刀。道信大师走过去,把脖子长长的伸出去,放在宝刀的刃口下:“砍吧。”道信大师平静的道。
使臣慌忙把宝刀收了回去,他可不敢乱来:“大师,你这是干嘛?”
道信大师依旧平静的道:“皇上不是要把我的脑袋带回去吗,你可以动手取我的脑袋了。”
使臣一下就呆在了那儿,这个老和尚没疯吧。皇帝的圣旨也敢违抗。可是这个老和尚是皇上三番五次礼请之人,肯定大有来头,自己又怎么敢贸然动手取头呢。自己打不定主意,还是回去请皇上来打这个主意吧。
于是,使臣立马又回长安去了。
李世民听完使臣的汇报后,这次不但没发火,反而对道信大师大为称赞,这才是不畏权贵的僧人模范啊,这才是出家人应该保持的山林本色啊,这才是僧人们面对荣华富贵时应该保持的宠辱不惊态度啊。于是,李世民马上派出使臣,不过这次不是要强迫道信大师进京了,而是让使臣带了一大堆金银财物去犒赏道信大师,表扬大师甘于淡泊、终老林下的僧人本色。
道信大师就这样在破头山弘传佛法二十几年,一天,道信大师忽然对弘忍等身边的弟子道:“你们马上在这座山的侧面给我建造龙龛一所,我在这个俗世的时间不多了。”弟子们听了,一个个都大惊失色,师父他老人家平时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从没看过他身体有哪儿不舒服啊,怎么就要离开这个俗世了呢?大家都感到非常难过。
不过师父既然都这样说了,寺庙里的一帮信众赶紧找人找材料,立马就为道信大师建造龙龛。给道信大师这样的人修建龙龛,自然不能马虎,什么都得精雕细琢,自然建造速度就提不起来。可是道信大师好像等不及了,三天两头就在催问龙龛的进程。
龙龛终于在道信大师的催促中完工了,道信大师听说龙龛完工后,立马就往龙龛走去,路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前来告别的人。道信大师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的消息早就传开了,所以,寺里的僧众,当地的官员和信众,能来的都来了。大家都想见道信大师最后一面。
道信大师神态自若的走到龙龛门口,对身边的徒弟们道:“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然后,便在龙龛中端坐了下来。侍僧上前道:“师父临走前不付嘱点什么啊?”道信大师道:“生来付嘱不少。”这句话才说完,道信大师便趺坐在那里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72岁。这一天,即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闰九月四日。
道信大师刚一去世,刚才还好端端的天气,忽然一下就变得天昏地暗,整个破头山地区都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树木的叶子竟然差不多都变成白色的了,而且房屋旁边原本向上生长的梧桐树,树上的所有树枝竟然全部弯曲着朝向房屋,而且就这样一直弯曲着没有正过来。山上的僧众和前来告别的老百姓看到后,一个个都惊叹不已。
但是,两年后发生的一件事,那就更让大家惊异不已了。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四月八日,安葬道信大师灵塔的塔门忽然无缘无故的自己就打开了。这在那个时代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可是塔门开了,谁也不敢上去看个究竟。于是,僧人赶紧去通知弘忍大师,大家都晓得弘忍大师是道信大师的衣钵传人,看来只有他来才敢进去看个究竟啊。
弘忍大师得到消息后,赶紧和一帮师兄弟们赶了过来,弘忍大师他们进入塔内查看,竟然发现道信大师还是好端端的趺坐在那里,容貌如生,跟从前大家看到的样子根本就没有区别。弟子们对道信大师能保持肉身不腐非常敬佩,于是按照佛教的仪式,用漆布重新给道信大师披戴好。礼拜完后,大家退出了墓塔。因为这次塔门无故自开,看来是道信大师不希望关门吧。所以从此以后,道信大师的墓塔的塔门,大家就一直让他开着。
到了大历年中,唐代宗李豫赐给道信大师谥号“大医禅师”,灵塔曰“慈云。”在任何时候,不论是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人,能得到皇帝的封号,都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啊。并且,当时的中书令太子宾客襄阳公杜正伦还给道信大师撰写了碑文,把道信大师好好的表扬了一番。

===================

中国禅宗演义连载11 弘忍大师传法东山

第六节 东山法门

弘忍大师在破头山接受道信大师的衣钵,成为达摩佛学院第五任院长后,继续留在师父身边深造并服侍师父。公元651年,道信大师去世,弘忍大师自然就成为了破头山正觉寺佛学院的一把手。
道信大师在时,正觉寺佛学院学僧就超过五百人了,弘忍大师接班后,前来报名入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每间教室都挤得人满为患,小小的正觉寺已经不能容下这么多的人了。要知道,他们都是靠自己劳动自己生产来养活自己的。人一多,吃喝拉撒、学习、教育、管理等等都是问题啊。看来,得另外修建佛学院来安顿这些学僧才行啊。于是,弘忍大师决定在破头山正觉寺东边十来里的地方,一个叫做冯茂山的山上,重新修建一个佛学院。冯茂山因为在破头山东边,所以又叫东山。这也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弘忍大师要在东山修建佛学院的消息一传出,帮忙的人如同潮水般哗啦啦的就来了,官方的,民间的。出工的,出力的,出物的,出钱的。反正那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啊。
公元654年,初具规模的东山寺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中完工了,弘忍大师也正式移居到了东山寺佛学院上课。
弘忍大师在师父道信大师还在世时,就已经被特许可以代师行教了,由此可见弘忍大师不论是道德品行还是佛法禅道,都是出类拔萃的,都是足以为人师表的。道信大师去世后,弘忍大师更是一株独秀了,现在又有了自己单独上课的佛学院,弘忍大师更是大开法门,不论来求学的人根基如何,弘忍大师都能广授禅道。所以四面八方前来找弘忍大师参学的人那是络绎不绝。以至于东山寺佛学院学僧超过七百人,全国各地前来参学的信徒每个月都超过千人,终至于“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经过弘忍大师二十几年的努力,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在黄梅县所创立的正觉寺和东山寺,终于成为了全国禅学的中心,“东山法门”也成了当时禅宗的代名词。
弘忍大师在东山寺,除了教学以外,同样坚持了师父开创的农禅结合思想,要求大家必须劳动,要确保能自给自足。不用去依附谁,也不用去乞讨谁。僧众们聚居在一起,也便于管理。当然,弘忍大师也是恪守师训,率先垂范,自己长期住在东山上,优游于山水之间,栖养心神,足不出山,远离尘世。并且不参和政治,和上层统治阶层保持足够的距离。对此,很多人表示疑惑不解。曾有人就此问弘忍大师:“学问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弘忍回答道:“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看出弘忍大师傲啸山林的超凡脱俗之态。这才是禅者真正精神所在,所以,弘忍大师的东山寺才能成为真正学佛之人心目中的圣地。
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越开越红火,前来报名入学的学僧也是越来越多,弘忍大师马上就感觉到了以前的教材有点不够用了,于是,除了四卷本《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以及道信大师的佛学论文《入道安心方便法门》外,弘忍大师又在众多的佛经中,特意挑选出《金刚经》来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研究。因为《金刚经》篇幅短小,只有五千余字,而且比较通俗易懂,并且深含佛法大意,所以立马就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也强烈的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佛学院中形成了研究学 刚经》的阵阵高潮。其中,对于《金刚经》的研究学习,慧能同学最有心得体会,并且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了多篇学术水平登峰造极的论文,最终使得《金刚经》成为禅宗的必读课本,成为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大乘佛经。并且和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为释儒道三家的代表经典。
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声望越来越高,弘忍大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深处深宫的皇帝都知晓了弘忍大师的大名。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下诏,派出使臣来到东山寺,请弘忍大师入京见驾,弘忍大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在这一点上,弘忍大师和他的师父道信大师一样,宁死也不到皇帝身边去。没过多久,唐高宗李治再次派人来传诏,请弘忍大师到京城去传法。弘忍大师也再次予以拒绝。李治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弘忍大师大加赞赏,并且派人给弘忍大师送来了很多的衣物药石,供养弘忍大师。
弘忍大师在东山寺传法二十几年,徒弟众多,其中有十大弟子最为获得弘忍大师的称赞,不过,最终弘忍大师把他的衣钵交付给了慧能大师,并且委任慧能大师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
唐高宗咸享五年,公元674年。年初的一天,弘忍大师忽然对身边的弟子玄赜道:“玄赜啊,我在这个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你赶紧去给我准备墓塔吧。”弘忍大师虽然弟子众多,可是这个时候,那些受到弘忍大师印可了的上首弟子,大都已经前往各自的地盘弘法去了。留在身边的弟子,此时以玄赜为首了。玄赜虽然公元670年才到破头山参学于弘忍大师,却非常谦虚恭敬,敏而好学,对弘忍大师的起居也照顾的非常好,所以玄赜深得弘忍大师的喜爱,也成为了弘忍大师最后印可的上首弟子。弘忍也给了玄赜非常高的评价:“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正因为如此,弘忍大师才会把建造墓塔这样的大事交给玄赜办理。
玄赜听到师父这样的吩咐,不禁立马热泪盈眶,跪拜在师父的面前。弘忍抚着他的头道:“出家人,无需如此,办事去吧。”玄赜含着泪哽咽着答应了。
玄赜虽然答应了,不过他却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此时,早已代师行教的大师兄神秀因为不被当地官府所容,潜藏得无影无踪。已经得到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任命书和金襕袈裟的慧能师兄,一年多前已经偷偷回到广州去了。最早受到师父印可而且年龄最大的慧安师兄,此时隐居于终南山。智诜师兄此时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德纯寺传法。师父门下最为知名的上首弟子们天各一方,只有自己在师父身边,安排好师父后事这个重担,自己必须担起来,也必须办好,绝对不能出半点差错。
于是,玄赜带领师兄弟们,到山上去专门寻找那些天然的方石,并且叫精通建筑专业的人负责建设,把墓塔建造的庄严而雄丽。
到了二月十四日。弘忍大师叫来玄赜,问道:“我的墓塔修建好没啊?”
玄赜低着头答道:“师父,已经建好了。”
弘忍大师道:“我佛如来入般涅槃是在二月十五日,我比不上佛祖,所以不能在这个时候涅槃。”
说完后,弘忍大师又望着玄赜道:“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慧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说到这里,弘忍大师拉着玄赜的手道:“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二月十一日,弘忍大师在这个俗世的历程也快走到尽头了。这一天,弘忍大师召集寺庙的僧众,语重心长的说道:“吾今事毕,时可行矣。”说完后,便走进早就准备好了的墓塔,面南趺坐好后,两眼一闭,便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七十四岁。弘忍大师和他的师父道信大师一样,都能提前预知自己离世的情况,从而教门人提前给自己准备墓塔备用,看来,得道的高僧,就是不一样啊。
弘忍大师一生甘于淡泊,傲啸山林,对于名闻利养,弃如敝履。所以,他的很多说法的资料都没能传下来,现在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他的《最上乘论》。不过,这部不足四千字的著作照样有专家提出是后人伪作。
弘忍大师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十大弟子却将他的禅法撒向了中华大地各处,从湖北黄梅县到河南洛州,到陕西华州,到四川资州,到江苏扬州,到浙江越州,到广东韶州。最后,随着神秀和慧安、玄赜等相继被皇帝下诏请入京师,成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国师,弘忍的禅法终于成为领导全国的佛门正宗,从而一统江湖。
后来的唐代宗赐给弘忍大师谥号“大满”,墓塔曰“法雨”。
近300年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准备挥师平定江南的时候,此时,僧人们惊奇的发现,弘忍大师肉身不腐的遗体竟然流出了鲜血,就像一颗颗泪珠一般。寺庙里的高僧私下里都说到,江南的李氏政权这次必定会灭亡了。

第三章 牛头法融

第一节 百鸟衔花

当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在黄梅县风生水起气势显赫的时候,道信大师另外的一名弟子也没闲着,在南京牛头山弘传禅法,声势之旺,并不比弘忍的东山法门差。而且此人能自创一宗,曰牛头宗。作为一名能开宗立派的人物,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此便是弘忍大师曾经对道信大师说过的:师父的佛法要另外分出一枝。此枝就是牛头宗,而牛头宗的开山祖师,就是牛头法融。
法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出生于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一户韦姓人家。
法融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任何人只要看过法融一眼,保证你能过目不忘。因为法融相貌奇特,异于常人。《续高僧传》说其: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
头颅巨大,就是说脑袋长得非常大。五岳隆起,就是说其面部东岳左颧骨、西岳右颧骨、南岳额头、北岳下巴、中岳鼻子这五个地方都是隆起的。这在相书上属于非常好的面相。眉目长广,就是说眉毛和眼睛都长得比较宽大。颡颊浓张,就是说脑门儿宽脸盘子大。龟行鹤视,就是说走路像乌龟般缓慢但是稳重,看人就像鹤视物一般警觉。声气深远,如从地出,就是说法融说话吐气非常深远,就好像从地下深处传来一般。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这个就非常有意思了。就是说法融和大家站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一样高的,但是如果坐下来,法融就要比别人高出一头。这种人,想必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没机会看到的吧。法融的这个长相,对于爸爸妈妈来讲,比较放心,不怕别人抱去,也不怕走丢。因为大家看一眼后都会记得这个孩子是韦家的宝贝。
而且法融从小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对于别的小朋友也好,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好,他都是同样的尊敬如一。即使有人惹恼了他,法融也是事后就忘,根本就不会把这些事挂在心上。这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痛的人,大家自然乐意和他相处。
并且法融从小就是个狂热的书迷,到十九岁的时候,竟然“翰林坟典,探索将近。”也就是说世俗的经史子集差不多都看过了,可是法融阅读完这些书籍后,却并不感到满意,感觉到还是不能解决人生的最终问题。于是又去阅读《般若经》。这一看,法融明白了真空不二的道理。不禁感慨万分:“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止观,出世舟航。”
所以,小时候的法融,是个相貌奇特聪明好学谦虚恭敬的好孩子,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此时的法融已经十九岁了,十九岁,对于现在的人来讲,也许刚刚跨入大学的门槛,但是在那个时候,十九岁,那是应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年纪了。所以,法融的父母便和当地的一户很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定下了婚约,选定了良辰吉日让法融和那户人家的千金成婚。
法融得知情况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可是要在佛法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怎么可能娶妻结婚呢?
于是,法融找了个机会,偷偷的离家出走,前往茅山,赶紧在炅法师手下把须发剔除了,然后拜炅法师为师。我已经出家为僧了,总不可能还有谁要争着抢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和尚吧。
炅法师是佛家三论宗的传人,“誉动江表,德诱神机。妙理真筌,无所遗隐。”在当时也算是个知名人士。可是,法融跟着炅法师学习三论宗的教义没多久,炅法师就去世了。法融觉得遗憾不已。不过没关系,这个世界高手总是不缺乏的。于是,法融便四处参学。先后到了盐官邃法师、永安寺旷法师、会稽敏法师、定林寺旻法师等人的座下学习。因为自己学习的是三论宗,所以法融去参学的师父们,都是当时三论宗的高手。
不过,就在法融努力学习三论宗教义的时候,南京城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直接影响到了所有僧人的生存。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并自己称帝,且配置百官,定国号为宋。
有人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反称帝,这还了得。唐高祖李渊得到消息后,火冒三丈,立即派出了两员大将带兵去讨伐辅公祐,一个是自己的侄儿赵郡王李孝恭,另外一个那就是在唐初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李靖,也就是传说中哪吒的父亲。这两个人在唐初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啊,李孝恭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排名第二,而李靖排名第八。辅公祐哪儿是他们的对手,几下就被打得稀里哗啦四处逃命,不过最终被活捉,然后被李孝恭斩首。吴越大地又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掌握中。
本来这事儿跟僧人没任何关系的,可是当时的左仆射房玄龄了解到吴越一带僧尼非常多,再加上辅公祐造反一事,于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给皇帝上奏:“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余者遣归编户。”就是说一个州,只能有一座寺庙,而且这座寺庙只能有三十个僧人的编制,其余的僧尼,全部遣返回原籍登记入户,成为普通人。
消息传来,吴越地区的僧侣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哑口无言。更没一个敢跳起来抗争的。法融一看,这哪儿行呢。吴越一带的僧尼有五千多人,要是按照房玄龄的请示办,那吴越一带还能留在寺庙里的僧尼也就两三百人。那大家还学什么佛法呢,佛教那还不名存实亡了。
于是,30岁的法融仗着年轻气盛,立马赶到京城,找到房玄龄理论,并且给朝廷写信,反对限制僧尼人数。自然,法融一个人的力量,是阻止不了朝廷的决定的。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但是,法融感到非常的失望,房玄龄他们却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为朝廷发现了一个人才,那就是法融。大唐的御史韦挺称赞法融“词彩英瞻”,而房玄龄伏其高致。他们都发现法融非常有才干,于是苦口婆心的劝法融还俗,房玄龄甚至还对法融许诺:“五品之位,俯若拾遗。”意思就是只要你能还俗做官,五品的官位,随便你挑。俗话说七品芝麻官,七品,是个县长,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一级吧。看看我们现在的公招,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公务员名额,大家都是争得头破血流的,何况什么厅局级的岗位。可是对于这唾手可得的厅局级岗位,法融根本不为所动,断然拒绝。荣华富贵的生活和朝廷中尔虞我诈的争斗,从来都不是自己的最终理想。
望着被大量遣散的同道们,法融心里非常的失落。既然跟朝廷讲不通道理,那我还是回去找个清静的地方继续读我的佛经吧。
但是佛教的经典数量非常的庞大,教义也非常的高深玄妙,光是学习三论宗的典籍,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法融的胃口了。于是,为了博览群书,法融又来到了南京丹阳牛头山栖霞寺。栖霞寺里面虽然有许多同道之人,但是法融的目光却是离栖霞寺十五里之遥的佛窟寺。因为该寺有辟支佛窟,里面藏有整个江南地区最多最丰富的书籍,号称“七藏经书”:一曰佛经,二曰道书,三曰佛经史,四曰俗经史,五曰医方图符等等。完全就是一个大型图书馆啊。
不像现在,谁要是想看书,网上多的是,书店里多的是。你不会嫌弃书籍众多,而是担心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去阅读。可是古代的人要找到几本新书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何况是进入图书馆阅读呢。所以,法融知道这个地方后,立马就寻过来了。
可是,对于馆藏书籍,任何时候大家都是看管得非常严的,尤其是在古代,书写抄录都非常费工费力的情况下,图书馆绝对就是看管重地,轻易是不会给那个发张阅读证进去看书的。所以,佛窟寺辟支佛窟图书馆也是专门安排了僧人轮流守护的。
当然,这肯定难不倒从小就聪明好学的法融同学的。
法融首先打探了情报,负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是显法师。于是,法融每天都去和显法师套近乎,不但整日嘘寒问暖的,而且随时都向显法师请教佛法上的问题。有人来问佛法,显法师自然是毫不保留的对其讲解的。
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自然就混熟了,显法师在长时间的交往中也发现法融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可是,你干嘛天天有那么多的问题来问我呢。要不,我也来问问你试试?于是,显法师也准备了很多的问题,来考问法融。没想到这一问,才发觉法融对于佛学的见解,并不在自己之下。
当然,法融的目的并不是显法师,而是显法师手中打开图书馆大门的钥匙。于是,法融就给显法师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想要办理阅读证进图书馆看书的愿望。
显法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觉得法融德才兼备,并不是来图书馆消磨时间的,更不是要来偷书的。于是,就给他办了张图书馆的阅读证。
对于一个铁杆的书迷来讲,能拿到江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的阅读证,法融简直高兴昏了。于是“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麤毕。”这种机会,法融怎么会放过呢。
法融这一看就是八年,红尘洗梦那是深有同感啊,因为光是阅读禅宗典籍,红尘洗梦也是花费了九年多时间的啊。
上天对于勤奋的人,还是比较照顾的,所谓天道酬勤也。法融在图书馆如饥似渴的看完书籍后,没过多久,因为干旱,又是夏天,自然就引起了火灾,一把大火在佛窟寺烧起,延绵五十余里,二十余寺,连同佛窟寺辟支佛窟所藏的七臧图书,全部烧成了灰烬。这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啊。万幸的是,法融已经把里面的书籍全看完了,并且把自己认为该抄写的也抄录出来了。
此时的法融,那可真是意气风发,学冠江南。想想看,十九岁之前,他就已经把世俗的经史子集全看过了,后来又遍访三论宗高手学习三论宗教义,再后来又进入佛窟寺辟支佛窟图书馆,花了八年时间,把里面的书籍看了个遍。估计当时的佛教界,已经很难有人的学问能超过他了。所以,就连比法融小两岁的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爷道宣法师也不禁对法融赞叹道:“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
法融此时,可以说是除了禅宗课程没有见过外(因为图书馆里面没有禅宗相关书籍),佛家的学说,可以说是了解的差不多了。而除了禅宗外,佛教所有派别的学说,都是强调要坐禅的。《楞伽经》曰: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法融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
于是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另外修了一间茅茨禅室,专门修习禅观。红尘洗梦前面说过,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真参实修的,法融学问如此,尚且要长期坐禅,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有几个人的屁股是接触过蒲团的?
法融待的所谓禅室,四壁空无,只有一个蒲团,然后就是山岩下的蔓草苔藓。法融把这些蔓草收集拢来,然后再把蒲团放上去,然后就在上面打坐,夏天烈日炎炎是如此,冬日寒风呼啸也是如此,从不添加任何衣物。
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只要你一心不乱的坐下去,就一定会出现效果的。对于法融这样的高手,效果自然就更明显了。
这一天,法融正在石室中打坐,忽然有一条丈多长的大蛇窜了过来,目如星火,举头扬威,并且在石室中待着就不走了。法融根本不为所动,当它不存在似的继续坐禅。大家都知道,蛇抓猎物,猎物要有所行动蛇才能辨别出击。可是它面前的法融一动不动,而且声息全无。蛇自然无从下手,只有灰溜溜的走了。
本来牛头山历来猛虎盘踞,而且时常伤人,所以山上虽然树木众多,但是也没有谁敢上山砍柴摘野菜之类的,自然也没有谁敢在山里的路上行走。古往今来,能打老虎的武松,那是比老虎还稀少的。但是自从法融在山上住下来后,不知咋的,山上的猛虎就再也没谁看见过了,自然,山上的林木药材野菜之类的有用之物,又重新回到了山民的手中。老虎不见了踪影,并且山上的禽兽,都显得非常温顺,可以直接到人的手上来吃食物,一点都不慌乱。鹿子也成群结队的跑到法融待的地方来听法融讲经说法,一点都不担心被人抓去吃了。
法融学识渊博,而且禅定功夫了得,自然就有很多人来向他讨教佛学和禅定功夫,于是,小小的禅室周围竟然聚集了上百人。人一多,自然要吃喝拉撒。可是他们建造的厨房和食堂,是临岩而建,没办法把水引过来,所以用水非常不方便。法融看见后,便走过去指着东边的山岭说:“以前的慧远大师住山时,因为没有水源,于是就用锡杖拄地,从而涌出甘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并不是虚言啊。如果这个地方真的适合我们居住下去,应该会有清泉自己流过来。”说完后,法融便又回到蒲团上打坐去了。
没想到,第二天奇迹就发生了。仅仅过了一晚上,东岭忽然就涌出飞泉,清白甘美,而且冬温夏凉。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股泉水,大家用工具去取时,都发觉重量非常轻,只有平常水的一半重。
但是在禅宗史上,法融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百鸟衔花公案。
法融常常一个人在僻静处找块石头坐禅,久而久之,竟然吸引来山上众多的鸟儿,而且每只鸟儿嘴里竟然都衔着各自找来的花朵,鸟儿们把花朵纷纷放在法融的身边,然后就飞走了。而且,并不是一次两次,只要法融在那儿坐禅,就会有众多的鸟儿衔着不同的花朵来献给法融。法融倒是见惯不惊,可是旁边那些来跟随法融学习的人看见后,都把法融视为天人,佩服得不得了。
法融此时不论是世学还是佛学,都已冠绝江南,禅定功夫更是出类拔萃,鲜有人能及。以至声誉卓著,名动江南。学佛如此,夫复何求。法融对此也是颇为满足,如果没有遇见一个人的话,法融也许就会在山中修习禅观,直至圆寂。
但是,彻底改变他所有思想的人终于来了,法融也终于碰到了这个世界真正的绝顶高手,在这个绝顶高手面前,法融这才发觉,自己修习了几十年的理论功夫和实修功夫,在他的面前完全就是摆设。

大约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遥观气象,知道牛头山有奇异之人居住,于是亲自前来寻访。
经过长途跋涉,道信大师好不容易到了牛头山幽栖寺,但是看到寺里数百僧人全是义学之流,并无道气,于是道信大师便问身边路过的僧人:“此间有道人否?”
这个僧人自然不晓得面前的这个老和尚便是名震天下的道信大师,于是立马反问道:“老师父太看不起我们了吧,这里的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他的心里以为只要出家了穿上袈裟便是道人了。殊不知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然的话,任何一个人穿上袈裟,都可以说自己是修道学佛之人了。
道信大师微微一笑,也立马反问道:“那么哪个是道人呢?”
这个僧人还不算太笨,听出话里有话来了,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有愣在那里。
旁边另外的僧人赶紧对道信大师道:“此去山中十里许,有法融师父,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非就是你口中要找寻的道人么?”
于是道信大师便顺着僧人指引的方向,沿山攀岩而上。

这一天,法融照样一个人在僻静处的一块岩石上修习禅观。忽然,他感觉到了前面的山坡上,有人正在慢慢地往上行走,这个地方,非常偏僻,除了飞禽走兽,一般是没有人来的,而且,没有任何人的声音能逃过自己的耳朵,同参们的脚步声说话声,自己不用睁眼就晓得是谁,可是这个脚步声却是自己第一次听到。虽然缓慢,但是每一步踩在地上,都是异常的踏实,就好像脚步能深入地心一般牢靠。什么人的修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法融不由得不睁开眼睛。
前面的山坡上,一个瘦削但挺拔的老人,慢慢的走了过来。
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会有驴友?而且还是一个人,也没带任何装备。算了,不管他,自己什么稀奇古怪的情形没见过,何况一个老头。还是继续打坐吧。
道信大师见法融根本就不搭理自己,依旧在那里坐得稳稳当当的。你不搭理我,那我去搭理你该行吧。
于是道信大师走到法融身边问道:“小师父,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法融坐着答道:“坐禅观心。
”除了禅宗之外的所有佛教宗派,莫不如此。而且当时如此,现在依旧如此。
可是,法融今天面对的人是达摩佛学院的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他学习的课程是禅宗,和法融学习过的众多的课程完全不一样。
道信大师马上问道:“观是何人?心是何物?”你既然是在坐禅观心,那么请问观照心的人是谁呢?你认识你自己吗?再请问所观之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法融一听,立马就愣在那儿了。平时自己光是晓得修习禅观,可是这种问题没人问过啊,而且自己从前看过的那么多的书本中,好像也找不出答案出来,以前的老师们从来也没有那个给自己讲过这种问题啊。看来这个老和尚有点厉害啊,自己已经号称学冠江南了,可是别人轻轻松松一个问题,就把自己问得哑口无言。
法融回答不上来,只好通红着脸站了起来,对着道信大师作礼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大师的回答自然不落俗套,依旧充满禅机:“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道:“大德既然四方游历,还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大师道:“何以问他?”
法融道:“道信大师名动天下,我非常想去拜访一下他。”
道信大师道:“贫道就是道信。”
法融惊讶的道:“大师怎么到这儿来了呢?”
道信大师笑着道:“我是专门来访问你的啊。”
法融打坐的地方非常偏僻,所以道信大师接着道:“你还有别的睡觉休息的地方吗?”
法融马上指着后面道:“那边有个小茅屋,是我平常休息的地方。”
于是两人来到了小茅屋。法融坐禅,常常引得飞禽走兽前来自己的身边,而且一个个都非常温顺。小茅屋周围也不例外,道信大师和法融一走过去,就看见有老虎和豺狼绕屋或卧或行,道信大师一见老虎和豺狼,马上举着两手作出恐怖害怕的样子。法融一见,不禁纳闷道:“大师名动天下,犹有这个在?”
道信大师依旧反问道:“这个是什么?”

法融一听,又愣在了那儿,这话中有话啊。可是自己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回答。
道信大师看见法融愣在那儿,便走过去,在法融平常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
法融一见,这还了得,对于佛教徒来讲,在屁股坐的地方书写佛字,那是大不敬啊,那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啊。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下十八层地狱只是一句唬人的话。即使是现在,你去那些宗教狂热的国家和地区看看,谁要是敢把他们的圣像和宗教领袖的画像坐在屁股下,那么这个人绝对会百分之一百下十八层地狱的。
可是,道信大师这种名动天下的人,却轻松自如的在别人屁股坐的地方写了一个佛字。法融自然是看得胆战心惊,惊悚不已。
道信大师笑着对法融道:“你犹有这个在。”
法融彻底茫然了,和道信大师对话,简直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以前那些书本上写的也好,老师们讲的也好,到了这里怎么都用不上了呢?
于是,法融只好乖乖的放下自己学冠江南,禅定无双的架子,对着道信大师作揖不已,请求道信大师为他宣说真要。
道信大师本就为此而来,看见法融虚席求教,便对法融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继续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道信大师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又问道:“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道信大师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法融在旁边听得如痴如醉,这些高论,简直是闻所未闻。法融本来就饱读经书,这下道信大师为他把最后的那层纸轻轻捅破,法融豁然开朗,彻底了悟了佛法大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读者诸君也可以仔细体味上面的话语,看看禅师们的下语是不是和那些法师们的说教大不一样。
道信大师对着法融道:“我刚才给你讲的,就是僧璨大师传给我的顿教法门。我现在把他传授给你。”
见到名动天下的道信大师付法给自己,法融立马就跪了下去,对着道信大师三叩九拜行了拜师大礼。古代的人那是非常的尊师重道的,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绝对不是一句说着玩的话。哪像现在的学生,随时可以和老师顶嘴,严重的还去殴打老师,更甚者还可以把老师砍翻在办公室里。
道信大师把法融扶起来道:“可是达摩佛学院第五任院长一职,我已经委任我的学生弘忍担任了。所以我现在特许你可以自立门户,自己成立一个佛学院,你担任首任院长,把我们达摩一系的禅法传承下去。”
法融看到道信大师允许自己自立门户成立佛学院,非常高兴。他望着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道:“这座山叫做牛头山,我的佛学院,以后就叫牛头山佛学院吧。”
道信大师付完法后就回破头山去了。法融依旧和往日一样在山中坐禅,只不过,再也没有飞禽走兽在身边围绕驯服了,鸟儿们也再也不会衔着各种各样的花朵来献给自己了。禅定中的各种奇异之景从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不过,法融既没感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更没觉得自己重新得到了什么,他只是像个平常人一样平静的坐在那里,如此而已。
对于法融百鸟衔花公案,在禅宗史上,已经成为禅僧们百参不厌的话头,禅师们历来的评唱也很多,比如:有僧问南泉普愿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花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蹋佛阶梯。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有僧问五祖法演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五祖法演禅师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又问:见后为什么不衔花献?五祖法演禅师答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僧问云门文偃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云:家家观世音。僧云:见后如何?答云:火里蝍蟟吞大虫。
宋朝别峰宝印禅师的偈颂,也是颇见功力的: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着一丝毫。

翻阅禅宗的众多典籍,百鸟衔花公案的问答比比皆是,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专题书籍出来了。红尘洗梦在这里也不揣冒昧,献上自己的评唱,贻笑于大方。
若有人问红尘洗梦:“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献?”
答曰:“春来草自绿。”
又问:“见后为什么百鸟不衔花献?”
答曰:“冬至实自藏。”

 

=============================

第二节 牛头弘法

法融大师经过道信大师的点拨之后,直接登堂入室,成为了当时佛学界最为顶尖的高手之一。其佛学理论和实际修为,几乎无人过之。这种人物,自然会吸引官方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关注的。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一月,法融大师应幽栖寺僧众之请,在幽栖寺北边自己平常宴坐的石岩下,为众多的僧侣和信众宣讲《法华经》。当时大雪纷飞,积雪满阶,但是来听法融大师讲经说法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于法融大师说法旁的凝冰内竟然发现有两朵盛开的花,就好像芙蓉花一样,而且呈现出金色之光。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日已寒冬,冰天雪地的,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花儿能开放。这两朵花一直盛开了整整七天,然后就忽然消失不见了。前来听经的大众一个个都赞叹不已。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当地的县令请法融大师到南京第一大寺建初寺宣讲《大品般若经》,听众竟然达到千余人。法融大师在 台上纵其天辩,商搉理义,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下面的僧众也是听得如痴如醉。当法融大师宣讲到《大品般若经》之《灭诤品》时,忽然大地震动起来,寺庙里面的钟罄香床案桌旗幡都稀里哗啦的摇荡个不停。寺庙里面千余听讲的僧众一个个都面如土色惊恐不已。只有法融大师面不改色稳如泰山。
好不容易听法融大师宣讲完了《大品般若经》,寺庙里的人赶紧跑了出来,一个个都还在先前的惊恐中没有回过神来,大家议论纷纷,是不是哪儿又地震了,还是别的啥事?一问外面的人,外面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没有哪儿地震啊,先前啥感觉都没得啊。
你们是不是在屋里待久了,那么多人空气不流通,有点晕乎了?原来除了法融讲经的地方有震动外,别的地方整天都安安静静的,哪儿都没有什么地在动啊。可是千多人的感觉难道都是错的?这一来,大家都不禁啧啧称奇,看来,只有法融大师讲经说法引起地动之感应这种说法,能让所有的人信服了。
第二年,江宁的县长李修本,虽是一县之长,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对于大乘佛学,更是倾慕有加。因为非常崇敬法融大师的才学和道德,于是邀约了一些本地有名的居士,一起步行到幽栖寺,请法融大师前去讲经说法。法融大师没有答应,可是李修本没有死心,前后三次登门请求法融大师前往。法融大师被他三顾茅庐的精诚所打动,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决定为他们宣讲《大集经》。听说法融大师要来讲经,这一次,前来听经的僧众更是多达三千余人,简直是人山人海,把讲经的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法融大师讲经说法获得空前的成功。
但是,就在这一年,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初,一个33岁的女子在大唐的国土上,干了一件惊天动地而且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的大事。并且,还差点把法融大师以及所在的幽栖寺卷进了风暴之中。
继公元623年辅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并自己称帝30年后,在大唐的国土上,又有一个人起义造反并公开称帝,不过,这次这个称帝的人,从男主角换成了女主角。
公元653年,33岁的浙江女子陈硕真伙同自己的妹夫章叔胤,利用宗教作掩护,在睦州清溪县的一座寺院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且自称文佳皇帝,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为女子称帝的人,比后来的武则天称帝早了三十七年。

陈硕真称帝后,起义军很快就攻打浙江桐庐、睦州、杭州於潜、安徽歙州、婺州。一时吴越地区天下大乱,朝野震动。大唐王朝自然很快就派出兵马来进行镇压,双方你来我往的相互厮杀,自然搞得民不聊生,人民四处逃窜。
因为陈硕真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寺庙作掩护来造反的,所以大唐王朝对于吴越地区的僧人进行大肆的搜查追捕,特别是那些居无定处的游方僧人,更是见一个逮一个。这一来可就苦了那些出家的僧人了,他们四处逃窜,只希望能有一块安身之地就心满意足了。
法融大师所在的南京地区也受到了冲击,不过因为幽栖寺还在官府的控制之中,而且当地的刺史也好县令也罢,对于法融大师都非常尊敬,所以寺里的僧人暂时相安无事。
但是当时整个吴越地区,没有哪家寺庙敢收留四方逃难而来的僧侣。起义军和政府军双方正打得热火朝天的,谁都得罪不起啊,多一事绝对不如少一事啊。所以,所有的寺庙都是大门紧闭,对于外来的僧尼,更是拒绝接纳。可是这些人总要活命啊,没地方收留,那不明摆着就是死路一条吗。法融大师看不下去了,你们不接纳,我那个小茅屋还可以收留几个人。于是,法融大师冒着天大的风险,收留那些无处可逃的僧尼。消息传开,外面那些无处可逃的僧人便纷纷来到幽栖寺躲避战乱和官府的追捕。而且一下就来了三百多人。这一下,幽栖寺立马就人满为患了。
本来法融大师修习禅定的地方就是个小场所,平时只能保持温饱而已,而且也没有多余的物资,这一下多出三百多人出来,再加上山上原来的一百多人,四百多人要吃喝拉撒,立马就缺衣少物,有些人还只能露宿室外。更麻烦的还是当地的官府看到幽栖寺收留流窜而来的僧尼,立马就不高兴了,别人都不敢收留,就你胆子大?要是真的有乱党藏匿在其中,怎么办?再说了,就算没乱党,可是人都跑你那儿待起来了,兄弟们在外面抓谁回去邀功请赏啊。于是,官府就立即给幽栖寺下命令,不允许法融大师他们收留外来人员。
可是法融大师却是一根筋,却并没有理会当地的官府,继续收留前来投奔的僧尼。并且拿出江湖大哥的气派出来对他们说道:“你们来投靠我,那就是你我上辈子修来的缘分啊。这个缘分,我一定会珍惜的,所以,只要我在这里,保证和你们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大家听了都非常感动,心肠软点的更是稀里哗啦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可是感动归感动,很多人好不容易逃上山来后,依旧没有住的地方,依旧没有哪怕是一碗稀粥喝。于是,有些忍耐不住的人又被迫下山,再次四处逃命。
法融大师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没有住的还好点,大不了露宿荒野嘛,可是没有吃的,那可真要命啊。于是,法融大师安慰大家道:“大伙儿不要慌,我在这儿还是有点影响力的,还是有很多的皈依弟子和信众的,我这就下山到我的老家丹阳去给你们筹集粮食,确保你们都有吃的,你们就安心的待在山上吧。”说完,法融大师就一个人下山往丹阳去了。而且,也只有法融大师敢一个人下山,因为山下到处兵荒马乱的,官府也在四处搜捕到处乱走的僧人。所以,大伙只有看着法融大师一个人离去却毫无办法。
望着法融大师远去的身影,很多人都是半疑半信的。这里到丹阳,有八十多公里,那个时候,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全部靠走啊。而且外面兵荒马乱的,大家躲还来不及,你还下山去,并且还是僧人身份。再说了,山上有四百多人,一天要吃多少?一个月又要吃多少?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你能筹集到这么多的粮食吗?就算是筹集到了,你一个人能背多少回山来?四百多人,就等着你一个人化缘来养活,能行吗?
法融大师到了丹阳后,就四处化缘,八方求助,大家一看是法融大师来化斋饭,没有那个吝啬自己的财物,都纷纷把自己家的粮食供奉给法融大师。法融大师只要凑够了一石八斗的,便立马背起就走,赶紧往幽栖寺跑,山上还有四百多人等着自己背上的粮食活命呢。
山上的人在等待中坐立不安,因为大家都是空着肚子在等啊,都是在等米下锅啊。许多人在路口望了又望,都希望能早点看到法融大师回来的身影。
来了,终于来了,法融大师在众人望眼欲穿的盼望中,终于背着粮食出现在了上山的路口。
唐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53公斤,法融大师背着106斤的粮食,行走八十多公里的路回来,还要爬山路,这不得不说法融大师的身体那是倍儿棒。看来,平时的禅定功夫没有白练。
不过,这一石粮食对于山上早就饥肠辘辘的四百多僧侣来讲,似乎少了点啊。确实,四五个人一天吃一斤米,是少了点。少了,那我再去化缘就是了。二话不说,法融大师拿起口袋,又往丹阳出发了。
就这样,法融大师每天都要往返丹阳两趟或者三趟,背回粮食来确保山上的僧侣们不饿肚子。
山上的僧尼们安全暂时保证了,肚子也能每天填饱了。大家吃饱饭了闲着没事聚在一起,便开始议论了起来。从幽栖寺到丹阳八十多公里,来回就是一百六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两趟就是三百二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三趟就是四百八十多公里,并且背上还有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的粮食,一个人怎么可能每天从丹阳来回两三趟呢?而且天天如此。这就不是谁身体倍儿棒可以办得到的了。所以,一番议论后,大家全把法融大师当做神人一样的看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并没有在皇帝位置上坐多久,不到两个月,她的起义军就被官兵剿灭了,而陈硕真也被活捉,并且在官府残酷的折磨和无耻的凌辱中死去。
起义军被剿灭后,官府照例在吴越地区大肆搜捕所谓的叛党余孽,原先从幽栖寺离开的那些僧尼,因为下山后没有任何寺庙敢收留他们,他们自然就成为官府的阶下囚,很多人进了大牢,受到了官府的严厉拷打,许多人被屈打成招成为叛军余孽从而被判刑,还有一些人因为不堪监狱的凌辱,从而选择了自杀。
相反,那些在幽栖寺待着的僧侣们,反而一个个都平安无事,因为大家都可以互相证明,自己当时在山上,没有参与起义军作乱。更因为法融大师的影响力,使得当地的地方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对幽栖寺的僧侣们网开一面
法融大师学富五车,口若悬河,并且禅定功夫登峰造极,而且还受到过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的亲自教诲,最为关键的还是能在危难当中挺身而出,为落难的僧尼们提供避难场所并保证衣食住行。所以,法融大师在江南地区的声望空前高涨,直至无人可及。法融大师也受到了从官府到普通民众的热烈追捧。从而也使得他所创立的牛头山佛学院能雄踞江南,进而能和弘忍的东山佛学院相媲美。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司空萧无善来请法融大师去主持南京的第一大寺建初寺,法融大师几番推辞,可是萧无善却死赖着要法融大师前往主持,而且不去还不行。法融大师看见推辞不掉了,便马上把自己的首席大弟子智岩叫来,当众委任他为牛头山佛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并且嘱咐智岩要把牛头山佛学院长久的开办下去,不要断绝了。
法融大师收拾好行李,将要下山的时候,对着前来送行的僧众道:“我此一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话说得就好像是和僧众生离死别一般。
法融大师刚一走出寺门,山上的飞禽走兽一个个都哀号不已,而且逾月不止。以前莫名而来的飞泉,也被泉水激起的沙石填满,再也不会涌出泉水来了。法融大师宴息的草屋前本来有四棵高大的梧桐树,却在五月正是繁茂的时候,突然一夜之间全部枯竭。看来,天地间的生物,都感觉到了法融大师要离去了的信息。
果然,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法融大师在建初寺无疾而终,享年六十四岁。法融大师圆寂后,被弟子们于同月二十七日安葬在了南京的鸡笼山。下葬那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官员和僧众多达万余人,各种旗帜漫天飘展,各种送丧的乐器吹打得震动山野,热闹非凡。而且法融大师圆寂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结果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信众越来越多,以至于法融大师的弟子们不得不再次组织遗体告别仪式,这才满足了广大信众的愿望。
法融大师虽然在身前享有巨大的声誉,并且说法如云,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篇不足八百字的《心铭》和《绝观论》。圭峰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载其禅学思想为: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妄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其实最能体现法融大师禅宗本色的,是法融大师回答当时的博陵王的几句问话。
博陵王问道:“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法融大师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几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事于心,于心无事,那么对于禅道,你已登堂入室了。
法融大师虽然著述不多,但是却开启了牛头山佛学院的辉煌时代,从大约公元646年受到道信大师的指点而大悟,到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去世的769年,百多年来,不论外面的风云变幻,不论佛教的任何宗派此起彼伏,牛头山佛学院都能牢牢地垄断住江南地区的招生工作,常开不败,并且可以和别家佛学院媲美。可惜的是,随着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的去世,牛头山佛学院便很难在社会上招到学生了,并且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烟消云散,湮灭无闻了。

第四章:弘忍法脉和牛头法脉

第一节 九朝高僧
 

在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七百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名学生获得了“十佳学生”称号。
在这十佳学生中,慧安国师,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同学。慧安国师确实是同学们眼中的老同学,他不止在七百多名同学中岁数最大,甚至比师父弘忍大师还大二十岁,也比他后来的师弟六祖慧能大师足足大了五十七岁。而且慧安国师在这个红尘俗世生活了一百二十八年,他的师父弘忍大师圆寂后,他都还在这个世上生活了三十五年。
慧安国师以128岁的高龄,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第二次复位并恢复大唐国号)九朝,这在中国禅宗史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在中国众多的禅师中,慧可大师活了107岁,号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活了120岁,近代的禅宗泰斗虚云大师活了119岁(有人提出质疑)。但是都比慧安国师差一点点。
所以,在同学中,很少有人敢直呼慧安的名字。因为慧安国师的年龄比绝大多数同学的父亲乃至爷爷的岁数都还要大,于是,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安

慧安国师,公元582年,出生于湖北枝江一户姓卫的人家,虽然相貌端雅,不染俗尘,但是估计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养不活孩子,于是慧安国师很小就跑到寺庙里混饭吃去了,不过,他虽然在寺庙里剃成了光头出了家,却是属于非法剃度的那种,没有在政府部门登记入册,也就是说没有僧籍。不过这也怪不得慧安国师,那个时候,私度沙门蔚然成风,一旦成为僧人,就意味着有饭吃,也不用去买高价房居住,还可以免劳役,更可以躲避掉要命的兵役。条件好点的寺庙,隔三差五还能发点香火钱。当然,爱好学习的人也可以好好的在寺庙里修学佛法。有这么多好处,谁不动点心呢。
但是,你高兴了,皇帝老儿可就不满意了,都跑去当和尚去了,地谁来种?工程谁来干?兵员怎么补充?赋税怎么收取?于是,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全国各地清理整顿所有的僧尼,对于那些没有僧籍的出家人,更是严厉整顿和打击。这一下,只有15岁的慧安国师在寺庙里就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逃入深山中去,躲避官府的搜捕。
年幼的慧安国师在深山中的日子,自然过得异常艰辛。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山里反而清静些,那就先在这儿待着吧。一个人,正好修行。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才登上皇帝宝座八个月的隋炀帝杨广,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集河南、淮北地区的上百万民夫去开凿济渠。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地区民夫十万人去开凿邗沟。
杨广年年强征民夫修筑大运河,搞得国家财政难以支撑,人民怨声载道,而且最后竟然弄得田园荒芜,饿殍遍野,让人惨不忍睹。这不,就连隐居深山的慧安国师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慧安国师离开自己长期隐居的地方,来到自己躲避了多年的红尘俗世,八方奔波四处化缘,到处乞讨筹集钱粮来救济灾民。最终结果还算不错,经过一番努力,慧安国师筹措了相当多的钱粮,很多灾民都因此而获救,这不但救了很多人的命,更大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很多地区的社会治安,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历来善良,只要有口稀饭喝,人们就不会四处逃窜,更不会起义造反。慧安国师的善举,在当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从平民百姓,到朝廷上下,都对慧安国师交口称赞,当然,隋炀帝杨广对慧安国师的善举也是非常感兴趣,于是下诏,要求慧安国师入朝来见他,估计是要嘉奖慧安国师,或者给个一官半职的。慧安国师怎么敢给可以弑父,并且可以搞得民不聊生的皇帝为伍呢。于是,慧安国师马上就跑到太和山去隐居起来了。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此时,起义军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了,随后的事情,估计大家都晓得了,瓦岗军、李渊的部队、隋军等等,大家打成一团,从而天下大乱。
在这种情况下,慧安国师在太和山里就待不住了,于是,他拿着锡杖,背上个小包袱,来到了相对清静的南岳衡山的衡岳寺,不过,他并没有像寺庙里的僧人那样吃斋念佛,而是修习头陀行。头陀行别说普通老百姓办不到,就是很多僧人,大多都不会去修习头陀行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艰苦二字,如果非要在艰苦前面加字的话,那就是异常艰苦。我们可以来看看头陀行的十二条军规,就晓得大家都不喜欢玩什么头陀行了:1、在阿兰若处: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受一食法,即日仅受一食。5、节量食,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6、中后不得饮浆,即过中食后不饮浆。7、着弊纳衣。8、持三衣,即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9、冢间住。10、树下止。11、露地住。12、但坐不卧。
不过,光是修习头陀行不行啊,佛经的诠释,佛法的真谛,许多东西还得要靠老师教授才行啊,不然的话,自己永远也明白不了佛法的真意,那自己出家干嘛呢。慧安国师此时感觉到了自己虽然有点修为,但是真实的学问还是差了点。是该找个佛学院好好进修一下佛学课程了。
此时,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正开办得风生水起,“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远在七百公里外的慧安国师,
在衡山上也感受到了从黄梅县传来的阵阵诵经声。东山佛学院的声誉竟然这么大,看来自己该去考察一下这个学校,是不是值得自己去报考。于是,慧安国师依旧拿着锡杖,背着个小包袱,一个人独自前往黄梅县去看个究竟。
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年逾七十的慧安国师终于在大约公元652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进了校门,根本就不用什么考察,看看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慧安国师就知道自己终于来对地方了。真是不容易啊,自己七十岁了,才有机会进入真正的课堂学习,才遇到真正的老师教导。
弘忍大师对于这个比自己还大20岁的老学生,自然也是敬佩有加,七十岁,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别说很多人活不到七十岁,(就是弘忍大师本人也只活了七十四岁。)就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纪,早就在家养老了,谁还会长途跋涉近七百公里来学习佛法呢。所以,弘忍大师对慧安国师除了敬佩有加外,在佛学上也是对其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从而使得慧安国师成为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中,最先毕业离校的学生。
慧安国师在弘忍大师的教导下,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在佛学院一待,竟然就是十二年。十二年,生肖一个轮回啊。既然是轮回,那么自己也该回了。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作为十佳学生中第一个毕业离校的高龄学生,慧安国师拜别弘忍大师,一个人来到了终南山
终南山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地处秦岭,龙脉所在,高人辈出,仙气纵横,前有都城,后有深山。所以自古就是学佛者、修道者或者文人骚客隐居的首选地之一。山中历来隐士众多。
这不,就连慧安国师也来到了终南山找了个僻静的石壁隐居。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慧安国师在石壁下待厌了,又换了个地方继续隐居。这次他来到了止滑台,自己搭了个异常简陋的草亭,除了上面有挡雨的茅草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门窗墙壁之类的,完全四方袒露,草亭里面也没有任何的家具家电厨具餐具,只有绳床。说是床,其实就是一根绳子悬挂在空中,虽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但是不论是坐也好,还是睡也好,都是需要非常高的功夫才能办到的。何况现在的慧安国师,已经是百岁高龄的长寿老人了。哪位读者朋友要是觉得绳床好玩,可以自己去找根绳子试试,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绳床上打坐或者睡觉。
慧安国师就像个老顽童一般,不在地上打坐,也不在床上休息,而是依旧保持着早年自己头陀行的风格。一天到晚在那根所谓的绳床上或坐或卧。当然,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慧安国师一个人也会在绳床上荡会儿秋千的。
慧安国师对于自己简朴甚或艰苦的生活早就习以为常了,他早已习惯两个字:头陀。但是,慧安国师住宿条件异常简陋的情况,不知怎么的居然传到深宫中的皇帝耳朵里了,也许终南山离长安只有二十五公里吧,比较近,所以各种小道消息传得快。唐高宗李治听说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这怎么行呢,慧安大师百岁高龄了,那里山高路陡的,上上下下的要是把脚扭了咋办,把腰闪着了咋办?那里夏天那么热,被蚊虫蛇蝎叮咬了咋办?那里冬天那么冷,慧安大师岁数又那么大了,被风吹感冒了,谁负责?手脚被冷起冻疮了,怎么办?从绳床上摔下来伤筋动骨了,怎么医治?冬天大雪封山了,找不到野菜,肚子饿了怎么办?即使身体倍儿棒,万一一个人寂寞了,谁陪他吹牛聊天?你们太不尊老爱幼了。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红尘洗梦是在这里插诨打科说点好笑的话,因为这就是古往今来所有隐居之人的真实写照,隐居,看着是个高雅的词语,实际上隐居背后的艰苦生活,是一般人不堪忍受以及难以想象的。从前的慧安国师如此,现在依旧在终南山各处隐居的近五千名“终南隐士”同样如此。
所以,唐高宗李治把身边的人训了一通后,立马下诏建造招提寺,然后派人去请慧安国师到寺里居住。
但是慧安国师就像个老顽童一般,在招提寺住了十五年后,又觉得这个地方自己住厌烦了,于是117岁的慧安国师,居然拄着锡杖又长途跋涉来到了嵩山,当慧安国师站在嵩山之太室山上时,看着四周的景色和地势,慧安国师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才是我最终的归属之地啊。而且,自己的小师弟法如十几年前主持过嵩山少林寺,这里也算是有东山法门的法统存在的。于是,慧安国师就在太室山积翠峰下的会善寺安居了下来。
117岁高龄的慧安国师决定在太室山会善寺定居了,消息传开,四方八面学佛的修禅的僧人立马就涌了过来,汇集在慧安国师身边学习禅道。
有两个年轻的僧人,也听说了慧安国师在嵩山会善寺定居的消息,于是,两人便结伴来到会善寺,找慧安国师讨教禅法。他们就是坦然同学和怀让同学。
两人见到慧安国师,行礼之后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几乎成为了学僧提问的口头禅,就看老师如何回答了。
慧安国师作为第一个在东山佛学院毕业离校的高材生,自然心头有数:“何不问自己意?”你管别人干嘛呢,你得在意你自己的心思和行为才对啊。你得反观自身才是正路啊。
两人继续问道:“如何是自己意?”看来,他们两人却是有点迷失了自己,暂时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慧安国师道:“当观密作用。”
密作用?两人还是有点迷糊:“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国师这次没有说话了,既然是密作用,话肯定是说不好不好说不能说的啊。于是,慧安国师望着他们,把眼睛闭上又睁开,睁开又闭上,如此来启发他们。

坦然同学悟性极高,在慧安国师眼睛的闭合中,马上就领悟了禅机,明白了自己的最终归宿,所以他马上叩拜慧安国师,并且留着了国师身边,成为了国师的侍者。
可是怀让同学却在一旁面对慧安国师的开示茫然不知所措,禅机,那是稍纵即逝的,所谓思而知虑而得,那是教下之风,远在禅门之外。慧安国师望着还在沉思的怀让同学道:“小怀让啊,看来你的机缘不在这里啊,我有个同班同学,叫慧能,现在在韶州宝林寺办了个佛学院,他虽然比我小了很多,但是深悟禅机,并且能对不同的人随机开示,说法如云。你可以到他的佛学院去看看,也许你的机缘在他那儿。”
对于那些开悟了的禅师来讲,他们的心胸都是宽阔广大的,不会有什么门户之见。从慧安国师叫怀让同学去参学慧能大师就可以看出来。不但如此,慧安国师在自己圆寂前,还把跟随了自己十几年的得意弟子净藏派到韶州宝林寺佛学院去,找慧能大师学习禅法。
而且几乎在同一时期,慧安国师的另外一名非常优秀的同学神秀大师,也多次派出自己的弟子,到慧能大师的佛学院去参观深造。
怀让同学在慧安国师那儿不能有所得,只好拜别慧安国师和坦然同学,一个人向着韶州宝林寺而去。不过,这一去,怀让同学便彻底改变了中国禅宗整个的格局,除了因为他的徒弟马祖道一“踏杀天下人”外,更是因为后来的中国禅宗,被临济宗占据了十之八九,而临济宗的法脉来源,就是怀让同学。所以后世的禅师在各种禅宗典籍上,把凡是怀让这一脉的,都写着南岳下多少世。自然,各种禅宗典籍上都把怀让同学称为南岳怀让。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东都洛阳上阳宫,武则天望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虽然容颜端庄,皮肤娇嫩,气色红润,但是,武则天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保养而已,他们不管有多厉害,都无法阻挡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存在。
武则天叹了口气,自己已经老了,身体在一天天衰朽,精气神在一点点的从自己的体内逃逸。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时间的进攻。就连自己作为帝王之尊都办不到。何况,自己还做过那么多让人议论纷纷的大事呢。自己如何才能心安呢?
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人能和时间对抗吗?人不行,那么菩萨呢?佛呢?也许,只有他们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和肉体找到最终的归宿吧。
少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
武则天也不例外,何况,她还正儿八经的当过两年多的尼姑呢,虽然不是自愿的。
“你们知道佛门中有哪些道行高深的高僧,值得朕去请教的?”武则天对着身边的人道:“对了,要岁数大点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就算了。”武则天随即叮嘱道。自己都七老八十了,自然不会去和那些年轻的僧人套近乎。
能在皇帝身边混饭吃的人,自然个个都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皇帝有什么心思,他们自然是在时时揣摩的。
“圣上,当阳玉泉寺的神秀大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而且禅法高深,学侣盈门。此人可谓并世无双,可以一见。”
武则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对了,圣上,少室山的慧安大师也是深有道行之人,而且已经118岁高龄了,如此长寿之人,实不多见,圣上可以招来看看。”
“嗯,不错,那就把他们都喊来吧,朕要向他们讨教佛法真意。”

“不过。”身边的人欲言又止。
“说,不过什么。”武则天望着他们道。
“圣上,他们一个94岁,一个118岁,都是非常高龄之人,此来东都洛阳,路途遥远,恐怕他们走不来。”
“走不来,那你们就不能把他们给我抬来吗?”武则天坚定的道。

慧安国师终于来到了大唐的东都洛阳,武则天非常高兴,也像对待神秀大师一样,武则天也要拜慧安国师为师,慧安国师没办法,皇帝要拜自己为师,你收不收都得收啊。这样,慧安国师就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第二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人。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人,自然就是比他早一点进宫的师弟神秀大师了。
望着慧安国师硬朗的身子骨,精神矍铄的神态,鹤发童颜的容貌,武则天有点疑惑了,他到底活了多少年呢?不过,光是自己想,那是永远也没有答案的,还是亲自问问吧。
武则天问慧安国师:“大师多少岁了啊?”
慧安国师回答:“不记。”
武则天有点吃惊:“何得不记?”
慧安国师道:“生死之身,就像一个圆环一样循环不已。这个圆环从任何一个点出发,都是没有终点和起点的,既然这样,又何必花心思去记它呢。况且我们的心识起伏不停,流注不灭,根本就没有中断和停止的时候,见世事起灭不停者,实在是人的妄想啊。所以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又有什么年月日而可记呢。”

这真是禅家之本色啊,一番高论,武则天听得大为叹服,从而对慧安国师更加尊敬了。
不过,武则天虽然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少女时代那颗顽皮的心却并没有在宫廷的血雨腥风中淋湿。她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想着想着竟然连她自己都不由自主的脸红了起来。嘴皮子功夫那个出家人都会耍,而且都是整得一套一套的。那咱们来玩点实际的咋样。
第二天,武则天把神秀大师、慧安国师还有另外几个一起被请进宫供养的高僧都请了来,不过这次并不是请他们来说法的,而是请他们来宫中洗澡的。
这帮高僧们一个个都是老态龙钟七老八十的人了,平时的生活起居大都都是由侍僧来照料打理。可是那些侍僧早就被大内侍卫拦在大门外了。屋里就是一帮老和尚,而且每人都是单间单桶。有的老和尚别说洗澡,就是自己的僧衣都无法脱下或者穿上。不过这些都不用担心,这是在皇宫,有的是下人。而且,伺候他们洗澡的人,武则天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那就是宫中那些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宫女。
武则天当政时代,那是唐朝女性最为扬眉吐气的时期,也是女性着装最为大胆的时期。本来平时着装就开放,何况现在还是要进入澡堂。
所以,当那些只披着薄纱的妙龄宫女一个个上来为老和尚宽衣解带的时候,这些老和尚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自己当了一辈子的和尚,现在怎么敢赤身裸体的让几个妙龄女子来给自己洗澡搓背抹擦全身呢。所以,那些高僧看到一群几乎全裸的妙龄女子围了上来,比惊弓之鸟还紧张,那里还顾得什么宫廷礼仪了,一个个连滚带爬跌跌撞撞的就冲出了澡堂。
不过,还剩了一个人。还有一个人躺在温暖的木桶里,微闭着双眼,似乎正沉浸在带有花香的澡水里。你们能脱得了我外在的僧衣,你们还能脱去我内心的佛性吗?
既然你不走,那宫女们就得上来伺候你洗澡了。
没事,给我的身体浇水吧,但是你们知道吗,水能洗尘,水还洗水吗?尘不自生,尘水两忘,就更不是你们所能了悟的了。
没事,给我搓背吧,反正我也够不着。可是,这个尘世的污垢,几桶水就能清洗干净吗?
没事,给我抹擦全身吧,我干干净净的来,也让我能干干净净的走。
真舒服,宫女们的服务质量真好,木桶的质量真好,桶中的水真是清净,水中特意加入的花瓣真香。
慧安国师穿好僧衣,满身舒坦神态安详的离去了,留下了遍地的问号和满屋的惊异在皇宫中。
武则天在一边,长长的敬叹道:“进入水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高个子啊。”看来,还是慧安国师能彻底明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意啊。

皇宫里不好玩,真不好玩,尤其是那个女皇帝,更是有点不好说。算了,还是在山上待着舒畅点自由点。于是,慧安国师以身体有恙为借口,重新回到了少室山。
不过,慧安国师没待上几年,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传来了。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二月二十八日,神秀大师在东都天宫寺圆寂。慧安国师得到消息,感到非常难过。神秀大师想当年在东山佛学院,不但是自己的同学,而且还是班长,后来更成为可以代师行教的助教。更是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第一人。在生前不论声誉气势权利弘法传教,上百年来都无人可以过之。现在圆寂了,实在是佛教界的巨大损失啊。
于是,慧安国师不顾自己已经125岁高龄了,起身前去追悼自己的老同学神秀大师。不过,东都天宫寺自己是不会去的了,那就到神秀大师生前长期住宿的当阳玉泉寺去吧。
此时,武则天已经去世了,皇帝变成了重新掌权的唐中宗李显。李显得知慧安国师又出山了,而且来到了玉泉寺,于是就在当年的九月份,亲自敕赐紫衣,并且礼请慧安国师入宫。
既然皇宫里没有了那个顽皮得有点让人受不了的女皇帝,那就去看看吧。于是,慧安国师又来到了宫中接受皇室的供养。这一待,就是三年。但这三年慧安国师也没闲着,也用心思培养了二十七名弟子,也算是表明了自己并不是在皇宫里白吃白喝的,自己还是为佛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的。但是现在,慧安国师确实老了,他已经128岁高龄了,岁月不饶人啊。慧安国师自己也感到了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慧安国师辞别了皇宫里的那帮人,在弟子们的护送下,回到了嵩山会善寺。落叶总要归根的啊。
公元709年三月三日,慧安国师也像历来的那些高僧一样,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了。他叫来弟子,对他们道:“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为我修建什么坟墓,那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白白的浪费掉世间的财物。”
弟子们听了,一个个都面面相觑:“不给您建造坟墓,那师父的法体怎么办呢?”
慧安国师微微一笑道:“那还不简单,把我丢在树林里就行了。”

把遗体往树林里一丢,然后就不管了,不用砍柴火化,不用挖坟埋葬,不用棺材装殓,不用修建墓塔,除了费点抬遗体的体力外,几乎一分钱都不用花,确实简单。但是弟子们一听,一个个都大惊失色:“我们怎么敢把师父的法体丢弃在树林里呢。这不但是大不敬的行为,而且树林里阴暗潮湿,法体很快就会腐烂变质的啊。”
慧安国师笑了笑道:“不会的,我的法体不会腐烂变质的,而且不用你们动手,到时自然会有野火来焚烧我的身体的。”
慧安国师交代完没一会儿,万回法师竟然跑来探望慧安国师来了。万回法师在当时可是非常有名的神僧啊,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那怕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等人,都希望能得到他的某些指示,因为万回法师说出的话那是非常准的,从没有不应验的。
万回法师见到慧安国师后,拉着慧安国师的手,滔滔不绝的就开始长篇大论起来,并不时的把嘴巴凑到慧安国师的耳朵边窃窃私语。但是,任凭万回法师怎么表演怎么说话,慧安国师根本就不搭理他。万回法师只好一个人很无趣的走了。
五天后,公元709年三月八日,慧安国师一个人把自己的房间门关上,然后回去躺在床上,以吉祥卧安静的离开了这个俗世。享年128岁。
慧安国师的弟子们自然不敢违背师父生前的叮嘱,于是大家便把慧安国师的法体抬到了后面的树林中,然后远远地站在一边。野火,哪里有什么野火呢。除了阴暗潮湿,还有点冷气。哪里有什么火呢。师父的法体要是腐烂变质了,咋办?
弟子们都在那里忐忑不安的守候着,忽地,一点星星之火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然后迅速扩大,然后猛烈燃烧,然后,凶猛的火焰吞没了慧安国师的遗体。看来,慧安国师早就预见到了今天的情形。
大火来得快,消失的也快,弟子们赶紧上前去查看师父的法体,慧安国师的法体已经被大火彻底烧毁了,比寺庙里平时火葬僧人的大火烧的更为彻底。
弟子们小心翼翼的寻找着,古往今来的得道高僧,火葬后,都会留下舍利子的。慧安国师也不例外,这一次,他的弟子们居然在烧毁的遗体里寻得了八十粒舍利子。大家喜出望外,赶紧把这些舍利子拿回去,然后建造宝塔供奉了起来。

=============================================

 

第二节 躬处疠坊

古代的那些禅师,大多数都是在小时候以社会下层人的身份出家为僧的,可是作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的智岩禅师,却是以将军身份入禅的。
智岩禅师,公元60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曲阿一户姓华的人家。
智岩禅师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悟性,他曾经对人道:“现在社会上那些人,一个个只晓得醉生梦死,贪图耳目之欲,哪里晓得生死到来时,自己该怎么办呢?”旁边人听了,都大为吃惊,这么一个小娃娃,竟然说出这种话来,看来此人是有远大理想的啊。
智岩禅师身高七尺六寸,换成现在的身高,也就差不多一米八的样子吧。智岩禅师不但身高过得去,而且从小智勇过人,打起架来,小伙伴们都不是他的对手。这种人,自然就是块当兵的料。所以,长大后,智岩禅师果然到部队里面混饭吃去了。
智岩禅师当兵后,不论在哪里行军打仗,都喜欢在自己的弓上挂一个滤水囊,走到哪儿,就用这个滤水囊取水汲用。
智岩禅师因为从小就智勇过人,打架凶猛,参军后自然也是冲锋在前,玩命拼杀。所以屡立军功,成为了大将军黄国公张镇州部队中的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五品官,相当于现在部队上的上校级别。并且跟随张镇州参加了镇压王世充的战斗。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智岩禅师觉得在军中打打杀杀已经毫无意义,而且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觉得世上的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虚幻不实。于是,智岩禅师便辞官而去,来到了舒州皖公山削发为僧,成为了宝月禅师的弟子。这个宝月禅师曾经和达摩佛学院第三任院长僧璨大师一起参学,看来也是个高手啊。
大将军张镇州自然不忍心自己的爱将辞官而去,于是派人去给智岩禅师传话,请他回来继续在军中效力。智岩禅师意志坚定的回答说:“以身殉道誓至萨云,愿特舍恕无相挠扰。”
僧璨大师宝月大师他们都是隐居深山,自己找个地方修习禅道。智岩大师既然是宝月大师的弟子,自然也遵循这一优良的传统,过着类似于苦行僧的生活。在山中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茅草棚居住,有时又在天然石洞中居住。山中豺狼纵横奔跃,虎豹交错徘徊,智岩禅师对此毫无恐惧畏怕之心,照样在自己的住的地方休息禅定,一点也没有受到这些野兽的干扰。
一天,智岩禅师正在茅屋里修习禅定,忽然,一个身高有一丈多的奇异僧人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个僧人长得非常端庄秀雅,而且说话声音非常清朗,他对智岩禅师道:“你连续八十生都是出家为僧,所以你要珍惜这个缘分啊,从今后应该更加努力修习禅道才是啊。”说完这番话后,这个僧人就不见了。智岩禅师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同时也更加的坚定了自己休息禅定的信念。
有一次,智岩禅师端坐在山谷中坐禅,正在禅定中,忽然山水暴涨,奔腾的谷水飞快的就淹没了山谷底部,然后飞快的又往山谷两边漫延上来,眼看就要淹到智岩禅师坐禅的地方了,智岩禅师却纹丝不动,怡然端坐,丝毫也没有受到汹涌且喧嚣的山水的任何影响。山水就要淹没智岩禅师的时候,不知咋的,山水一下就退下去了,不止退下去了,而且退得干干净净。
在山中打猎的猎人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却又疑惑不解。于是上前问道:“一个人的生命是这个人身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就再也不会来了,刚才汹涌的山水都淹没到你身边来了,你为什么不起来躲避呢?”
常人的想法,自然不是禅师的思想。智岩禅师回答道:“我本无生,安能避死?”看来,智岩禅师不仅仅是禅定功夫厉害而已,对于佛理禅道,他的见解也是非常高明的。
猎人听了这番高论后,大为感叹,于是就把自己已经捕获了的飞禽走兽全部放生了。因为智岩禅师的关系,这座山上的飞禽走兽被猎人捕杀的就非常少了。
智岩禅师倒是一个人在山中悠然自得,可是他从前在部队上的那些战友,包括后来已经升官了的睦州刺史严撰、衢州刺史张绰、丽州刺史闾丘胤、威州刺史李询等人,听说智岩禅师居然出家为僧了,还一个人孤单单的在深山中修道,于是就结伴跑到山中来寻访智岩禅师。
一帮人在山中一阵好找,终于在一个山崖下找到了智岩禅师。看着陡峭的山岩,茂密的丛林,人迹罕至,飞禽走兽飞来窜去,几个人百思不得其解:“华将军是不是有点发疯了,竟然跑到这种地方来出家居住。”
智岩禅师道:“我癫欲醒,君癫正发,何由可救。”
几个人听得莫名其妙:“我们清醒得很呢,怎么会发疯呢?又哪里需要什么救治呢?”

智岩禅师正色道:“你们如果不癫狂的话,为什么那么拼命的去追逐荣华富贵呢?至于神气清爽这些东西,你们从来不会考虑的,一旦死亡来临,你们又惊慌失措无计可施,你们如此执迷不悟,不是癫狂又是什么呢?三界唯有我佛不痴自除阶渐啊。”
几个人听了后,都感慨万分。人生,就是如此啊。这个世界,又有几人不嗜色淫声,争宠抢荣,尔虞我诈,流转生死呢。

智岩禅师虽然自己在山中修习禅定,并且有一些修为功夫,但是他却从来不会自满,总想着自己能更上一层楼,从而彻底了悟佛法真谛。此时,法融大师创办的牛头山佛学院在江南搞得风风火火的,而且法融大师也是禅定功夫非常了得的人,这种人,既能了悟佛法,更有真实修为,非常合自己的胃口。于是,智岩禅师立马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成为了法融大师的学生。
法融大师对智岩禅师这个学生也是非常的满意,对其倾囊相授。法融大师在自己离开牛头山前往南京建初寺之前,叫来智岩禅师道:“我受道信大师的禅法传承,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你的见解现在已经超过这些了,我又何必多说什么呢。我们牛头宗以后的传承和光大,就全靠你了。”于是委任智岩禅师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
智岩禅师在担任牛头山佛学院第二任院长后,在学院众多的学生中,看中了慧方同学,并对他悉心培养,最终使他成为了自己的得意学生,并委任他为牛头山佛学院第三任院长。
牛头山佛学院有了接班人后,智岩禅师便来到了白马寺弘法,后来又来到了栖玄寺弘法。但是,通玄峰顶,不是人间,红尘俗世,才是真正的人间啊。于是,智岩禅师这次既没在深山老林打坐,也没在寺庙弘法,而是来到了南京石头城的疠人坊,也就是城里的传染病医院,说是医院,其实就是当地的官府把有传染病的人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吃点可有可无的药物等死而已。这种地方,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所有的人都会敬而远之的。
但是,智岩禅师却来到了这个所有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为全体病人诵经说法,
想想看,一个个孤苦无依病痛交加坐等死亡来临的人,忽然看到颇有名声的禅师来到自己身边,为自己讲经说法,这对于所有病人的精神世界,那是多大的支撑啊。当朝廷不能成为依靠,当所有的人都不能成为依靠,那么,只有菩萨,只有仙佛才能是底层人们精神的最后归宿了,这一点,从古至今概莫能外。而且,佛教的很多说法,早就深入民间,底层的人们早就深信不疑。比如临终之时,自己诵经或者有人帮助诵经,可以使人往生极乐世界等等。所以,疠人坊的所有病人都把智岩禅师当做菩萨一样的看待。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同时也是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智岩禅师并不仅仅是讲经说法而已,任何病人,只要不舒服,只要需要帮助,智岩禅师都会毫不犹豫的上前予以救助,那怕是为他们清洗满是污垢的衣物,甚至不惜身份为病人吸吮化脓的脓汁。只要能为病人服务,只要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智岩禅师没有不热心去干的。
为病人清洗满是污垢的衣物,很多人也许能办到。但是为有传染病的病人清洗满是污垢的衣服,估计就没有几个人敢去做了。为有传染病的病人吸吮化脓的脓汁,想必这个世界非常难以再找出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出来了。
红尘洗梦一直觉得,智岩禅师到疠人坊为病人讲经说法的行为,对比现在那些只知道四处开光八方做法事的所谓高僧,他们在智岩禅师面前实在是不堪一提啊。对比那些从这个地方一路叩头到另一个地方去参拜某个菩萨的行为,智岩禅师的入世精神更为值得提倡,更为值得大众敬佩。智岩禅师为病人吸吮脓汁的举动,对比那些刺血写经或者燃指供佛的举动,更为值得那些出家人学习效仿。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并不是句空话,如果我们修习佛法的人,一个个全在深山老林中安度晚年,一个个都远离贫苦大众,甚至一个个只晓得争名夺利,那么,这种佛法,学来何益?可叹的是,现在的佛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在很多场合,蜕变成了富贵佛法了。
智岩禅师自从来到南京石头城疠人坊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一直尽心尽力的为病人们讲经说法,为病人们排忧解难。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
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正月十日,智岩禅师终于走完了自己在这个红尘俗世里的所有步伐,就在疠人坊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七十八岁。智岩禅师临终时,告诉身边的人,自己死后,把他丢在河里去实行水葬。
智岩禅师端坐在疠人坊已经去世了,可是大家都惊奇的发现,智岩禅师的容颜竟然没有因为是个去世的人而有任何的改变,而且他的手脚四肢根本就没有像别的去世的人一样是僵硬的,而是能自由的伸展弯曲,就如活着的时候一般。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智岩大师刚一圆寂,本来就污浊不堪的疠人坊便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奇异的香气,弥漫了整个疠人坊,这股香气半个多月都没有散去。所有的人都咋咋称奇,对于智岩禅师更加敬佩不已。

第三节 三帝国师

一、憾失袈裟
在大唐帝国建立后的前一百年中,在中国禅宗史甚至中国佛教史上,名气最大、声誉最高、声势最显赫、弟子最多也最显赫的佛教人物,不是创立了东山法门的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也不是创立了牛头宗的法融大师,也不是有128岁高龄的慧安国师,也不是念佛宗的善导法师,也不是到西天去取经的玄奘法师,甚至也不是中国禅宗第一人六祖慧能大师。而是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第一个死后受到谥封之僧人,在当时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神秀大师。

神秀大师,公元606年,生于陈留郡尉氏县(现河南尉氏县)一户李姓人家。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而且有王霸之气,是个标准的帅哥模样。不过,一个人要是光有英俊的外表而无深厚的学识修养,那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已。幸好,神秀大师从里到外都不是什么花架子。
神秀大师从小就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个时候只要书店里有的书,几乎都是他的阅读对象,象《道德经》、《庄子》、《尚书》、《周易》这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经久不衰的著作,神秀大师自然是多次翻阅烂熟于心的。而且什么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训诂这类的著作,神秀大师同样认真研读,仔细体悟。所以,对于儒释道三家的著作,神秀大师那是严格按照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严格执行的,自然神秀大师的学习成绩那是出类拔萃的。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十九岁的神秀大师来到了洛阳天宫寺,接受了具足戒。不过,从后来的情况看,即使神秀大师在洛阳天宫寺受了具足戒,也并没有使神秀大师取得僧籍,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年过七旬,才在当阳玉泉寺取得“名在僧录” 的合法地位。所以,神秀大师的真实身份,应该就是个私度沙门。
爱好学习的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的,永远都想自己能得到最大的提高。神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当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开办得如日中天,使得天下僧众十之八九都去报考入学的时候,神秀大师自然也心动了。于是,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神秀大师也收拾行装,参加了东山佛学院的入学考试。而此时,神秀大师后来那个最为有名的同学慧能,才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典型的贫困失学少年,正在老家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砍柴为生。
自然,在那个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年代,至少拥有大学本科文化水平的神秀大师立马就被弘忍大师录取了。而且,神秀大师仪表堂堂,也很能吸引善男信女们的高度关注。古时如此,现在不也是有什么所谓的最帅和尚吸引了世间众多的目光吗。并且,据京城里狗仔队传出的小道消息,神秀大师后来能受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女皇帝武则天超出常规的礼遇和崇拜,神秀大师那副老帅哥的容貌那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的天后是公开的喜欢帅哥的啊。
神秀大师人看着舒服,更关键的是内在素质那是远远超出佛学院那些同学的。所以弘忍大师非常高兴,自己的佛学院能招收到这样优秀的学生,那是自己的福气啊。弘忍大师自然对神秀大师悉心教导,仔细启发。
而神秀大师看到弘忍大师并非浪得虚名,不仅佛学理论知识非常扎实,而且禅定功夫同样登峰造极,正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自然也是虚心求教,费心钻研。
一个有心传授,一个虚心请教,自然双方沟通的非常顺利,也非常愉快。没两年功夫,神秀大师便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成为了弘忍大师的上首弟子。弘忍大师当众表扬神秀大师道:“我有很多的学生,不过对于佛法的圆融贯通深刻领悟,却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你的。”于是立即任命神秀大师为班长,作为全班学生学习的榜样。
作为东山佛学院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兄,神秀大师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对于学院号召的勤工俭学工作,也是积极参与的,不论是扫地还是抹桌子,不论是劈柴还是挑水,不论是种地还是开荒,不论是收割还是做饭,神秀大师只要有空,没有不积极参与认真劳作的。
对于师父弘忍大师,神秀大师更是细心照顾,用心服侍。弘忍大师也是非常满意,于是叫神秀大师天天晚上为他洗脚。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天天晚上给别人洗脚,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或者是件丢人的事。相反,这种事情并不是谁都能去干得了的。对于佛教徒来讲,那个天大的福分啊,那是要师父非常看得起你,才能给你这个天大的面子的。
在佛教的众多信仰中,对于那些少数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而言,不论是这些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去接触信众的身体,还是广大的善男信女能有机会去接触他们的身体,对于信众来讲,都是具有天大的福报的,而且都是机会难得的。所以,你看看在这个世界很多地方,那些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一旦出现在广大的信众之中,信众们奔涌而上想和得道高僧或者宗教领袖近距离接触的场面,绝对赶超那些所谓的天王巨星出现在观众之中的情形。每个信众都在渴望着能对他们头面礼足,每个信众都在渴望着能被他们抚摸头顶。信仰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会绝对超过热爱的力量的。
因为佛教的最高礼仪,就是头面礼足。所以,信众如果能给高僧或者宗教领袖洗脚,那真是莫大的福气和天大的荣誉的啊。
所以,神秀大师能天天给弘忍大师洗脚,反而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这更是弘忍大师在用明显的事情传递着一些信息:神秀,才是整个东山佛学院的骄傲。
不但如此,弘忍大师更作出了惊人之举,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竟然叫神秀大师和自己并排而坐。这就更不得了啦。从古至今,有哪个学校的学生敢和校长并排而坐给学生上课的?
随即,弘忍大师便在课堂上宣布:神秀同学从现在起,正式成为东山佛学院的助理教授,大家以后在课程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除了可以来问我以外,还可以去请教神秀同学。因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而神秀大师从入学到成为助教,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但是,神秀大师在东山佛学院的幸福时光,也仅仅只有这六年。
也许是受到了陈硕真利用佛教寺庙造反称帝的影响,朝廷上下立马在全国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僧尼,尤其是那些没有僧籍的私度僧尼。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神秀大师当时应该就是个私度僧尼。因为专门弘扬神秀北宗一系的《楞伽师资记》里并没有记载神秀大师是在哪儿出的家,哪儿授的戒。而是直接说神秀大师行至蕲州双峰山忍禅师所,受得禅法。而神秀大师圆寂后,作为神秀大师弟子的当朝宰相张说为神秀大师撰写《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在碑文中张说清清楚楚的写道: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也就是说直到公元676年后,神秀大师年过七十,才正式拥有僧籍。
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收留了相当数量的私度沙门和社会流民。弘忍大师的师兄弟法融大师同样在牛头山收留了很多的私度沙门和社会流民。而这些人,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讲,绝对是朝廷清理整顿的对象。
由此看来,神秀大师确实是个私度沙门啊。
所以,当政府有关部门在大肆清理打击私度沙门的时候,神秀大师唯一的选择,就是赶紧离开东山佛学院,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躲起来,不然的话,不仅自己要遭殃,更会把整个佛学院拖进水中。要知道,古代的连坐政策那是相当厉害的。所以,神秀大师“涕辞而去,退藏于密。”而且,神秀大师躲迷藏的功夫那绝对是第一流的,因为神秀大师这一去,有十余年的功夫,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到底隐藏在哪儿。
任何运动,都是一阵风,不会吹个天长地久的。所以,等到清理私度沙门这个运动之风吹过去后,局势平静了下来,神秀大师又重新回到了东山佛学院继续深造,自然,他受到了师父弘忍大师和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不过,没过多久,在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他的班级里迎来了一个广东乡下的新同学,说是同学,也不准确,因为该同学贫穷年少失学,所以在参加东山佛学院的入学考试中,没考上,但是师父弘忍大师觉得这个同学资质不错,可以培养,于是就让他成为了佛学院的旁听生。但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旁听生,在东山佛学院年终的毕业考试中,分数竟然比已经担任助教了的神秀大师还高,更不用说别的同学了。
这个新来的旁听生就是——慧能同学。
慧能同学以行者身份,也就是以旁听生身份在佛学院上了八个月课后,弘忍大师忽然在学院公告栏上贴出告示,要求佛学院的每个学生上交毕业论文,论文成绩排名第一的,直接委任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并且把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和紫金钵盂作为院长信物一并赠送。
消息传开,整个佛学院一片沸腾。这个第一名的奖励条件,简直太丰厚了,那绝对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东西啊。
可是,想归想,梦归梦,大家此时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奖励条件再好,你得要有真正的本事去拿啊。
真正的本事,全院的同学一想到神秀大师,大家都不吱声了。有他在,还去争什么呢?比资历,神秀大师早在二十年前公元651年就入学了。比颜值,神秀大师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就是个典型的帅哥模样。比学识,神秀大师十多年前就已经被提拔为助理教授代师行教了。从外到内,整个学院没有那个学生可以和神秀大师相提并论的啊。就是法如、玄赜这种获得过佛学院十佳学生称号的优秀学生也是自愧不如啊。所以,大家还用得着熬更守夜苦思冥想去创作什么毕业论文吗。
这一来,弘忍大师贴出告示后,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到弘忍大师处递交毕业论文。大家都想着交不交都无所谓,反正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岗位,肯定都是神秀大师的了。既然如此,自己又何必去丢人现眼呢。
可是大家都不交毕业论文,神秀大师就有点着急了,这不明摆着冷老师的场吗?以后弘忍大师的面子往哪儿放。自己作为班长,作为助教,肯定要起好带头作用啊,肯定要给老师把场子扎起的啊。
于是,神秀大师拿上毕业论文,直接就往弘忍大师的院长办公室去。可是走在半路上,神秀大师却又愣住了,大家都不交毕业论文,肯定是因为自己助教的身份,担心比不过自己。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去交毕业论文,是不是会给大家留下自己是盯着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岗位去的印象呢。
神秀大师在路上徘徊着,不去,师父轰轰烈烈发起的毕业论文考试要冷场。去,会给人留下争院长岗位的嫌疑。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既然是问题,那么就要想办法解决。神秀大师一抬头,猛地看到师父贴出的告示,心里灵机一动,对啊,我也可以把毕业论文隐去姓名偷偷的贴在告示栏里面啊,一来算是交了毕业论文,二来也表明了自己不是来争院长岗位的。对,就这么办。
第二天一早,端坐在蒲团上的弘忍大师就被外面叽叽喳喳的人群声吵醒了。他推开窗户一看,告示栏那边围得人山人海的,大家七嘴八舌的不知在说些什么,反正闹麻了。
弘忍大师于是走了过去,大家看到师父来了,都赶紧行礼并把路让开。
弘忍大师疑惑的道:“一大早的,你们不好好在教室里上早课,都围在这儿叽叽喳喳的干嘛?”
法如同学赶紧道:“师父你看,昨晚有人在这儿把毕业论文贴出来了,而且大家看了都觉得学术水平非常的高。”
弘忍大师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个同学贴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其实就是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不过这篇毕业论文下面却没有署名,弘忍大师马上问周围众多的同学:“这篇毕业论文是谁写的啊?”
可是,弘忍大师连问了几遍,都没人吱声。
玄赜上前作礼道:“师父,你看这篇毕业论文咋样呢?”
“嗯,不错,不错,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大家一阵欢呼,看来师父的看法和同学们的看法一致啊。这篇毕业论文的作者肯定是个优秀人才啊。
当大家还在围观诵读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慧能同学作为行者身份,此刻正在碓坊舂米呢。既然是旁听生,那肯定是和正式学生有较大的差别的。
下课后,同学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回来了,很多人都在高声诵读着那篇毕业论文。慧能同学一听,觉得有点奇怪,于是拉住一个同学问道:“你们这么兴奋,遇上什么喜事了?你们诵读的又是什么偈子?”
对于这个从边远山区来的土里土气的乡巴佬旁听生,大多数人对慧能同学是没有什么好感的。自然这个同学也没好脸色:“跟你这个旁听生说佛法简直是浪费时间和心情,有空了自己到学院告示栏那儿去看去。”
慧能同学自然不会和他一般见识,再说了,自己手上的活还多着呢,学院上千人还等着自己这帮人干活吃饭呢。还是先把米舂完再说吧。
好不容易把活干完了,天都快黑了,慧能同学趁着还有点光亮,赶紧来到了学院的告示栏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那个同学写的哦,还没有彻悟佛理嘛。同学们还整天挂在嘴里兴高采烈的诵读,这不是在误导同学吗。我还是给你改改吧,免得同学们再去误读了。
于是,慧能同学找来毛笔,就在这篇毕业论文的旁边,写下了自己原创的毕业论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然,慧能同学也没署名。写完后,慧能同学就回碓坊休息去了。(这两篇毕业论文的优劣,在后面讲述慧能同学时红尘洗梦再详细解读。)
慧能同学倒是回去休息去了,可是,还有别的人却坐卧不安,心思不定。
神秀大师把毕业论文写在告示栏后,却始终摸不清师父的真实心思,自然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弘忍大师看到这篇毕业论文后,自然心里有数,虽然没署名,可是光看笔迹就晓得是那个写的了。这个神秀,都已经是助教了,怎么写出的毕业论文没有达到彻悟佛理的最高水平呢。看来自己还得继续启发他啊。
晚上,弘忍大师派人叫来了神秀大师:“神秀啊,告示栏那篇毕业论文是你写的吗?”
“是我写的,老师。”在弘忍大师面前,神秀大师根本没必要撒谎:“不过我不知道这篇毕业论文到底怎样,希望老师能给我个详细的评语,以便我能看清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神秀大师还是非常谦虚的。
弘忍大师望着神秀道:“神秀啊,你这篇毕业论文,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道理没明白,神秀大师在一旁频频点头不已。
弘忍大师接着道:“既然这篇毕业论文没写好,不过没关系,你回去在认真思考下,看看能不能补交一篇上来,如果写得好,你还是有机会能担任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
神秀大师回去后,几乎一晚上没睡觉,都在那里冥思苦想着重新创作毕业论文的事,不知不觉天就蒙蒙亮了。正在迷迷糊糊之间,忽地觉得外面很多人闹喳了起来。神秀还没回过神来,就有人来敲门了:“大师兄,大师兄。”
神秀大师打开了门:“咋啦,出啥事了?”
来人道:“大师兄快去看,有人昨晚竟然在你的毕业论文旁边贴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大家都在那儿议论呢。”“而且,而且……”来人吞吞吐吐的。
神秀大师道:“而且怎么了,你倒是说啊。”
来人支支吾吾的道:“而且很多人居然说,居然说写得比你的那篇毕业论文还好。”
有这事,神秀大师赶紧来到了告示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沉吟着,唉,果然比自己的见解和境界更进一步啊。而且,这一步,不是一般人能跨得过去的啊。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晓得了,慧能同学获得了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的任命书,并且带着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和紫金钵盂偷偷的离开了东山佛学院,回到了广州。

 

=============================

 二、弘法两京
慧能同学带着金襕袈裟回到了广州,看来自己也该离开了,一来自己也是六十好几的人了,也该找个地方好好待着了,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守着师父啊。二来自己目前还是私度沙门的身份,虽说官府追查得没那么严了,但毕竟是个事啊,自己还是离开的好,免得给大家找些不必要的麻烦。神秀大师想好后,就告别了师父和同学们,一个人离开了东山佛学院。
神秀大师首先来到了荆州天居寺,因为自己的身份问题,所以神秀大师非常低调,以至于大家都不晓得他竟然是东山佛学院学识渊博的助教。过了好几年,十几个晓得神秀大师底细的老居士,才联名给神秀大师写了封推荐书,让神秀大师来到了当阳玉泉寺。并且最终在寺里登记注册,取得了合法的僧籍,从而彻底解决了神秀大师的身份和户口问题。此时,已经是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了,神秀大师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但是神秀大师还是为摆脱了困扰自己一辈子的身份问题感到非常高兴。
神秀大师虽然在当阳玉泉寺取得了僧籍,但是却并没有居住在寺院里,而是看中了寺东七里之遥的一处自认为“地坦山雄”的地方,神秀大师对此处非常满意:“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松藉草,吾净老焉。”看来,神秀大师想在此地清清静静安安心心地待一辈子了。
神秀大师在这个地方一个人清清静静的居住着,没人来打扰他,自然他也不会去打扰别人。而且神秀大师虽然学识渊博,而且七八十岁了,但是却一个徒弟都没收。看来,神秀大师真的是想一个人清清静静安安心心的在这里安度晚年了。不过,神秀大师的幸福时光只延续了十一年,就被一件事情彻底的改变了,而且,不但改变了神秀大师剩下的岁月,更改变了当时整个禅宗的格局。
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曾经和神秀大师并列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称号的神秀大师的师弟法如,只活了五十二岁,便在少林寺圆寂了。一个僧人离开人世,并不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可是法如在自己圆寂前,竟然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在自己圆寂后,都来找神秀大师继续上学,完成最终的学业。
红尘洗梦前面说过,那些真正开悟的高僧,一个个都是胸怀广大,毫无门户之见的。慧安国师叫自己的弟子去小师弟慧能那儿参学,神秀大师后来也让自己的弟子去慧能那儿参学。现在法如又让自己的弟子来神秀大师处继续完成学业,这些大师们的胸襟,实在是让人敬佩的啊。相反,后来的某些禅师或者现在的很多寺庙,门户之见,甚或门户之争,那绝对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生死之争的啊。
这一来,法如的弟子们便纷纷来到了当阳玉泉寺,找到了师伯神秀大师,希望继续学习东山法门的禅宗课程。
那么多师侄既然都不远千里找上门来了,神秀大师当然非常高兴啊,于是,立马就打起精神,备好教纲,给大家上课了。
神秀大师从小就把经史子集看得烂熟,对于佛儒道三家的经典,同样烂熟于心。对于禅宗课程,更是得心应手。再加上一把岁数了,阅历丰富,经验老道,能针对不同的人随机说法。所以讲起课来那是头头是道,精彩纷呈。
消息自然就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传开了。很多人来听了神秀大师讲课后,都觉得神秀大师确实是个高手,很多佛学院的教授都是没法跟神秀大师相提并论的。
神秀大师小小的讲堂,在人们互相传扬的口碑中,一下子就火爆了起来,而且火爆的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甚至也超出了神秀大师的想象。我们现在可以从当时的宰相张说撰写的《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和唐初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时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的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中可见一斑。
《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曰: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
《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曰:两京学徒,群方信士,不远千里,同赴五门,衣钹鱼颉於草堂,庵庐雁行於邱阜,云集雾委,虚往实归。……九江道俗,恋之如父母;三河士女,仰之犹山岳。

神秀大师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九十岁的人了,还能老来俏一把,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当时佛学界的头号巨星,声望直逼当年弘忍大师的东山法门。
而且,神秀大师的声望,竟然一路传到了洛阳,传到了天后武则天的耳朵里。作为一个当过两年三个月尼姑的皇帝,对于僧人,还是有点同门之谊的好感的。所以,面对学识渊博相貌堂堂的老帅哥神秀大师,武则天不禁心中一动,那就把他请来宫里喝杯早茶摆摆龙门阵吧。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派出以天冠郎中张昌期为团长的庞大迎请团队,专门前往湖北当阳玉泉寺,请神秀大师到大唐的东都洛阳为皇室说法。天冠郎中,相当于皇宫办公室副主任兼皇宫护卫队副队长,而且张昌期他们兄弟几个,在当时的朝廷中,那是绝对的红人啊,以天冠郎中张昌期为团长,由此可见武则天对神秀大师的重视程度。
神秀大师此时已经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了,自然是不能长途跋涉的。但是没关系,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早就替他想好了,你走不动,那就不要走嘛,我们帮你走。于是,一顶十分舒坦百分豪华的八人大轿,放在了神秀大师的面前:大师,你放心,你一步都不用走,我们帮你走到东都洛阳的皇宫去。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当神秀大师浩浩荡荡的迎请队伍出现在了皇宫门前,武则天的心竟然莫名的跳动起来,神秀大师终于来了。
神秀大师终于来了,但是神秀大师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然受到了武则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异常隆重的接待。
我们可以来看看迎接神秀大师的阵容:最前面:皇帝武则天。左边:所有皇子皇孙(包括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右边:后宫所有嫔妃。后面:满朝的文武大臣。至于道路两边围观的群众,那就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而且特许肩舆上殿,趺坐觐见。这种可以抬着轿子上殿,而且可以坐着面见皇帝的待遇,绝对不是那个人能轻易享受得到的啊。
神秀大师看着如此隆重的场面,心里自然感慨万分,想不到自己九十四岁了,还能如此火爆一把。
神秀大师高大富丽的大轿终于停放在了武则天的面前,武则天也终于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神秀大师:身材高大魁梧,秀眉大耳,容貌之间威德巍巍,非常有男人气概,更有王霸之器。果真是男人中的极品,果真是个老帅哥。
也不晓得是站着等人等久了,还是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年老体衰了;也不知道是终于看到心目中的老帅哥激动了,还是因为自己也算是半个出家人真的崇拜佛法。反正武则天一看到神秀大师后,腿就不由自主的发软,直接就跪了下去。
武则天这一跪下去,后面站着的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还有哪个敢站着呢。全都稀里哗啦跟着跪下去了。
神秀大师一看自己面前包括皇帝在内,黑压压跪伏了成百上千人,不禁有点心慌起来:“陛下快快请起,贫僧担待不起啊。”
武则天根本就没搭理神秀,依旧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行了礼之后,才站起身来。
武则天站起来,二话不说就直接就朝神秀大师的大轿走了过去:“大师请坐好,朕要亲自抬你进殿。”
神秀大师一听,本来在轿子里还坐得好好的,这一下吓得差点没从座位上摔下来:“陛下,绝对不行,绝对不行。你乃一国之尊,怎么能给贫僧抬轿子呢。这万万使不得的。”
武则天笑着道:“什么不行,朕就是要给你抬轿子,以示对佛法和大师的尊崇。”说着说着,武则天就钻到抬杆下面去了。
神秀大师一下急了起来:“陛下要是非要来抬贫僧的话,那贫僧今天不论死活都不上殿了。

神秀大师心想,一来你是皇帝,从古至今哪有皇帝给别人抬轿子的事。二来,看你也是七老八十的人了,自己走路都勉强保得住,还来抬我,万一你一失手,我这把老骨头那不直接就摔报废了啊,自己毕竟九十四岁的人了啊,哪里还受得了半点折腾。
武则天一看神秀大师急眼了,想想自己确实也抬不动,于是只好作罢。但是,当侍卫们把神秀大师抬入大殿的时候,武则天还是象征性地走在轿子的最前面,把自己的右手搭在最前面的抬杆上,表示自己还是抬了的。力可以不出,但是样子还是要做够的啊。古往今来的朝廷官员,那个不深谙此道呢?
神秀大师趺坐在大殿正中的位置上。武则天则带领着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分坐两边,一个个都恭恭敬敬的聆听神秀大师说法。幸好神秀大师也算是个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十年的老江湖了,在这种天大的场面面前根本就没有怯场,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口若悬河。
说法大会自然搞得非常成功,双方都感到非常的满意。武则天见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老帅哥,听到了一堂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佛学专业课。更为关键的是借此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大众,为自己和朝廷的稳固又加了一道宗教的保险。而神秀大师见到了当时朝廷的所有头面人物,包括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三位帝王,并且在日后随着皇亲国戚朝廷显贵有时在东都洛阳传法,有时又去真正的首都长安传法,从而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进而为禅宗在北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秀大师虽然在大殿上说得口若悬河,武则天却更有女人的小心思:你那些都是在台面上的讲话,那些官话大话空话假话废话套话,朝廷里面的官员,那个不会在 台上滔滔不绝的说上几个时辰呢。就是自己,何尝也不是如此啊。私下里交流会不会还是这样呢?武则天决定试试看。于是,下了朝后,武则天又把神秀大师请来了。
武则天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道:“大师所传之法,秉承的是谁家宗旨?”
神秀大师恭敬的道:“贫僧秉承蕲州东山法门。”
武则天又问道:“依何典籍呢?”
神秀大师回道:“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

武则天又抿了一口茶:“若论修道的话,应该没有哪家比得过东山法门了。”
神秀大师点了点,表示首肯。师父的东山法门,确实高明啊。
“大师佛学精湛,口才又好,实在是我天朝佛学第一人啊。”武则天望着神秀大师道。
神秀大师赶紧低头道:“不敢,确实不敢。”
“有什么不敢的,我说你是我天朝佛学第一人,你就是我天朝佛学第一人。”武则天继续盯着神秀大师道。
神秀大师终于抬起了头:“如果陛下真要说我天朝佛学第一人,贫道是万万不敢当的。”
武则天笑了笑:“你不敢当,谁敢当?”
神秀大师正色道:“慧能。”
武则天不禁愣住了,还有比神秀大师更厉害的:“我听说慧能文凭不高嘛,而且什么职称都没有。”
神秀大师道:“慧能虽然文凭不高,没什么职称,又小我三十二岁,可是在十几年前,师父弘忍大师组织的毕业论文考核中,他的毕业论文独占鳌头,甚至比我的写得还好,所以深得弘忍大师喜爱,被弘忍大师直接委任为达摩佛学院第六任院长,并且把达摩祖师历代相传的金襕袈裟和紫金钵盂也传给了慧能同学。如果这个世上还有人能在佛法上胜过我的话,那就只有这个慧能了。他现在在广东弘法,陛下可以下诏请他进京,此人如能来,当是陛下之福,天下之福啊。”
“哦。”武则天望着神秀大师,若有所思的应了一声。你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啊,你学识渊博,相貌英俊,受到了朝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恩宠,尚且还不敢自居第一,相反,还要向 推荐自己的小师弟,试问,古往今来,什么人能有你这样宽大的胸襟,什么人能有你这样博大的气度啊。就凭这点,你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武则天望着神秀大师,越发觉得神秀大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是啊,从古到今,在各种利益面前,那个不是争得头破血流,那个不是斗得死去活来。又有谁会服谁呢?又有谁会让谁呢?更有谁会把到嘴的肥肉放下来给别人呢?但是,神秀大师做到了,真的做到了。
武则天当然相信神秀大师的话,于是下诏请慧能入京,当然,她更关心那件金襕袈裟。后来的唐中宗李显也下诏请慧能入京传法,但是慧能都推辞掉了。神秀大师知道后,几次写信派人送去慧能处说明情况,并敦请慧能入京,慧能同样推辞掉了。
后来,有弟子在神秀大师面前说慧能大师的不足之处,神秀大师马上反驳道:“慧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我不如他啊,并且我的老师弘忍大师亲自把金襕袈裟传给了他,难道没有根据吗?我恨不能远去亲近,却在这里虚受国恩,你们也用不着停滞在这里,大家都可以到曹溪去参学”。所以,神秀大师多次派出自己的弟子前往广东,找慧能大师学习禅法。由此看来,神秀大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啊。作为北方的佛学领袖,作为朝廷钦定的国师,神秀大师真是当之无愧啊。

神秀大师贵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在北方的传法活动那是如日中天,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传法时,除了皇室成员来听法外。“王公以下,京师士庶,竞来礼谒,日以万数。”没得机会来参加听法大会的普通群众,只要远远看见神秀大师的车队经过所扬起的尘埃便跪地叩拜者,更是不计其数。从而北方地区的禅宗,几乎都属于神秀大师的法系。
神秀大师传法如此,朝廷自然也不会亏待神秀大师的,除了大量的供奉各种财物给神秀大师外,武则天更是下诏在神秀大师最初传法的当阳山建造了度门寺,并且把神秀大师老家尉氏县的故宅改建成了报恩寺,以此来表彰神秀大师传法的丰功伟绩。
但是,再多的金银财宝,再高的封赏,再多的荣誉,对于九十几岁的神秀大师而言,真的都是身外之物,真的都是垃圾粪土。神秀大师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笼中的鸟儿一般,你给鸟儿制作的笼子再精美,你给鸟儿喂养的食物再丰盛。可是鸟儿始终是在笼中,无法展开飞翔的翅膀。宫中的生活,哪有山林泉下舒畅自由啊。
于是,神秀大师立马给武则天写信,要求回到山林去,随便哪个深山老林小庙破庙都行。武则天一看,这哪儿行啊,自己好不容易把神秀大师请到身边来了,还没待两年,就想走啊,门都没得。再说了,自己也是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就让这个佛门高僧加老帅哥陪伴自己最后的岁月吧。
神秀大师对此只能仰天长叹,可是一点法都没得。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传位于唐中宗李显。
神秀大师才不管那些宫廷斗争呢,心想死缠着自己不放的武则天没当一把手了,而且病重得很厉害,这下应该管不了自己了吧。于是,神秀大师立马就给重新坐上皇帝宝座的唐中宗李显写信,再次要求回到乡下去养老。信给皇帝送过去了,回信也立马就送来了,但是当神秀大师迫不及待地打开信时,自己那颗原本充满渴望的心立马就掉到冰窟里去了。李显的回信写道:禅师迹远俗尘,神游物外。契无相之妙理,化有结之迷途。定水内澄,戒珠外彻。弟子归心释教,载伫津梁,冀启法门,思逢道首。禅师昨欲归本州者,不须。幸副翘仰之怀,勿滞枌榆之恋。
看来,朝廷是永远都不会放自己回乡养老的了,看来,自己是注定要在皇宫这个世间最豪华的笼子里蜷伏着度过残生了。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二月二十八日,神秀大师感到自己最后的时光终于要来了,于是在东都洛阳天宫寺安坐着。神秀大师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义福也知道神秀大师随时都会离开人世,便上前轻声的问道:“师父离去后,最终要安住于何处呢?”
神秀大师沉思了一下道:“我从当阳来,那就回当阳去吧。”
一阵沉默后,义福再次上前轻轻的问道:“师父,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神秀大师望着远方,许久才说出了三个字:“屈曲直。”说完,便坐着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101岁。
神秀大师圆寂的消息传来,唐中宗李显非常的伤心,你生前受到了天大的恩宠,死后我同样会让你受到天大的恩宠的。所以,李显马上办了三件对于被封赏者来讲绝对是登峰造极的事。
首先,唐中宗李显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三月二日下诏,谥封神秀大师为“大通禅师”。从而成为历代帝王中,第一个给死去的僧人敕与谥号的皇帝。而神秀大师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死后被敕与谥号的僧人,而且还是以禅师身份获得。李显敕与神秀大师谥号,让神秀大师的声望更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其次,为神秀大师举办了超规格超豪华的葬礼。神秀大师生前已经是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帝之国师,长安、洛阳两京之法主,尊崇无比,而且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很多都是神秀大师的弟子,现在由大唐的一把手李显亲自出面主持神秀大师的葬礼,所有的羽仪法物,所有的仪式,都是按照皇家的规格来执行的,皇子皇孙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几乎都参与了神秀大师的追悼会,那些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名士和地方官员更是不可计数。李显还命令当时的宰相张说为神秀大师撰写碑文,命令徵士卢鸿撰写诔文。至于前来参加神秀大师追悼会的普通群众,那就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
依照神秀大师的遗愿,李显下诏把神秀大师送回于五年前专门为表彰神秀大师传法之功德而建造的当阳度门寺。并且专门在度门寺用国库的钱财建造国师塔安葬神秀大师。李显亲自随着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直到洛阳龙门午桥才依依不舍的回去,其余的那些皇亲国戚王公显贵一直送到伊水才悲伤的回去,剩下的送葬人员则跟随葬车一直来到了国师塔处。
最后,册封神秀大师的首席弟子普寂禅师为国师。(另一得意弟子义福禅师在玄宗朝成为国师。)从而使京师重地继续在神秀大师法系的掌握中。
至此,神秀大师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其声望都无人可及,在北方地区声势显赫一统江湖。

神秀大师作为禅宗北宗的领袖,和师弟慧能号称“南能北秀”,但其声势和威望,在当时实在是远在慧能大师之上。其禅法,有禅宗顿悟的成分在,也颇具禅机。比如神秀大师曾开示弟子:此心有心不?心是何心?又曰:见色有色不?色是何色?又曰:汝闻打钟声,打时有?未打时有?声是何声?又曰:打钟声,只在寺内有。十方世界亦有钟声不?又曰:未见时见?见时见更见?等等。神秀大师此类开示,颇具禅机,非一般依经解义之徒所能提出,更非那些死读经典死守经典之法师所能回答。读者诸君若有兴趣,也可看看自己能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也可以拿着上面的问题去看看寺庙里的法师们是如何回答的。
可惜的是,神秀大师上面颇具禅机的开示,在其一生的教学中非常少。他的禅法,归根结底还是以守心和净心为主。他曾经有偈普示大众: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对照他的毕业论文: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可以看出,神秀大师是认为修禅者是要守住真心,并且时时处处提防、抛弃那些外在的“尘埃”,从而确保真心的绝对清净。这就和慧能南宗顿教的提法有根本的区别。南宗讲究本来无一物,既然本来无一物,哪有心可守,又哪有什么尘埃可以去除。起心守心,反而着相。
所以神秀的北宗自然在日后受到了南宗弟子的猛烈抨击,神秀大师的徒子徒孙们既没有神秀大师的威望和声势,更没有神秀大师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造诣,自然抵挡不住南宗弟子的进攻,从而在双方真枪实弹的争斗中败下阵来,随即一两代后便烟消云散,中国的佛教史上,从此便再也看不到曾经一统江湖的禅宗北宗的身影了。呜呼,可惜,可叹。

第四节 天降袈裟

在圭峰宗密禅师所著之《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圭峰宗密列举了当时中国佛教的十大修禅派别江西、荷泽、北秀、南诜、牛头、石头、保唐、宣什、稠那、天台。其中的南诜,就是指在四川资州德纯寺的智诜禅师开创的禅派。
智诜禅师,出生于公元609年,河南汝南人,后来随祖上来到了四川居住,俗姓周。
智诜禅师可以说是个天生与佛家有缘的人,在十岁的时候,当别家的宝宝还在父母面前撒娇时,当别家的宝宝还在抓蜻蜓捉青蛙玩迷藏时,当别家的宝宝还在大鱼大肉猛补身子时,我们的智诜禅师却爱上了佛教,而且依照佛教徒的标准不吃肉食和葱、蒜、韭菜之类的东西。并且一般小孩子玩的那些东西,智诜禅师从不参与,因为我们小小的智诜禅师志向高远,他的目的是要做一名大法师。
为了这个目标,智诜禅师在十三岁的时候,便告别了亲人,来到了寺庙学习佛法。不过,智诜禅师在外面学习了二三十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觉得没学到什么真本事。于是智诜禅师决定要去找那些当世最顶尖的佛学大师学习佛法,确保自己一定要学到真本事。
在四十出头的时候,智诜禅师来到了首都长安,拜在了玄奘法师门下。玄奘法师因为曾经到过西天取经,有十六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是只真正的并且在当时存世量非常稀少的“老海龟”,而且还从海外带回了众多的学术文件,并翻译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还由此成立了中国佛教之唯识宗。所以玄奘法师在当时绝对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佛学大师,绝对是最受信众喜爱的佛学天王巨星。
智诜禅师在玄奘法师那里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佛学经论,有如鱼得水之感。
不过,没几年,这只鱼儿很快就把水喝满了。又过了没多久,这只鱼儿就觉得这个池子的水有点素然无味了,就开始想着要换池子喝水了。
就在这个时候,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搞得风生水起,声势浩大。乃至于天下道俗求学者,十之八九都去找弘忍大师学习去了,搞得智诜禅师也对禅宗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智诜禅师于是毫不犹豫的辞别玄奘法师,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报名入学,想换个更大的池子喝水。现在看来,智诜禅师这个决定,那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因为玄奘法师的唯识宗,并没有火多久,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便毫无可观了。并且,智诜禅师来到弘忍大师处学习后,才能导致以后天上掉了一个天大的馅饼在他的身上,更是对他换池子喝水这个英明决策的最大回报。
智诜禅师因为在玄奘法师这种佛学大师那里学习过好几年,自然佛学基础深厚,并颇具才识。这在当时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上,非常难得。自然在弘忍大师的佛学院里表现非常显眼,所以就连弘忍大师也表扬他道:汝兼有文字性。并且把智诜大师、神秀大师、慧能大师、法如禅师等十人评为东山佛学院的十佳学生。
智诜禅师从东山佛学院毕业后,便回到了四川资州德纯寺,弘传佛法,教化信众。在这里,智诜禅师表现出了他高明的学术水平,写出了《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总共三本水平很高的佛学专著,这在弘忍大师的所有学生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并且在学习禅宗课程的学生中,写出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专著,也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历代法宝记》里面记载:万岁通天二年七月,则天敕天冠郎中张昌期于德纯寺请,遂赴西京。这段记录,却是与史实不符的。
因为万岁通天二年七月,即公元697年7月。此时神秀、慧安等都还没有受到武则天的邀请到京师,更遑论智诜禅师了。我们知道,在弘忍大师的学生中,最早引起朝廷高度关注的是主持嵩山少林寺的法如禅师,而第一个被皇帝下诏请进京师的是神秀大师,并且神秀大师公元701年才到洛阳见到武则天。所以《历代法宝记》这种智诜禅系家谱似的书籍就跟《楞伽师资记》这种神秀系的书籍一样,有很多只顾给本家禅师脸上贴金而不顾能否自圆其说的情况出现。
所以,智诜禅师带着处寂禅师等几个弟子来到东都洛阳,当在神秀大师和慧安国师同时期稍后一点点。
不过不管怎样,反正他们哥几个又见面了,又可以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了。又可以重温下往日的同学之谊了。
但是没过多久,智诜禅师就发觉,皇宫这个池子简直太深了,深得来别说自己这条鱼儿不好喝水,而且极有可能把自己这条鱼儿淹死在这个深池里。看来,还是在山上的小溪里喝点正宗的山泉水比较稳当点。于是,智诜禅师立马就给武则天打报告,要求回到巴山蜀水的山上去喝山泉水。
武则天一看报告,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几个咋回事,前两天神秀打报告要回家养老,现在你又打报告要到山里面去喝什么泉水。我好不容易把你们兄弟几个请来,现在都跑了,我以后找谁玩去。不准。你的大师兄神秀我都不准回家,你这个小师弟就更不用说了。
智诜禅师没法,只好在皇宫里待着,可是天天想着回老家又回不去,心里郁闷啊。而且还不敢表露出来,更不敢给谁说。因为皇宫这个池子真的是深不见底啊。
不过,你不说,不代表别人听不到。你不表露出来,不代表别人看不出来。
这不,智诜禅师的这点小心思,就被一个人看破了。这个人就是——三藏婆罗门。
此人是从印度来的,因为精通佛法,更兼具一些神通,所以被武则天专门请入宫中供奉。因
为他颇有神通,所以深受武则天的格外器重和尊崇。
所以,当三藏婆罗门看到智诜禅师后,便笑着问道:“四川和京城有什么不一样呢,禅师何得思乡?”是啊,心安,哪里不是家呢?看来,这个三藏婆罗门不仅修行功夫了得,佛理也是颇具功底。
智诜禅师一听,不禁大为惊讶。此人不但佛理精通,而且怎么知道自己想回老家四川的呢:“法师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三藏婆罗门得意的道:“禅师只要心念随意一动,没有我不知道的,你要不要动一下让我看看?
哇,这个口气好大,这分明就是已经通过修习佛法和禅定,获得了佛教六通之一的他心通啊。怪不得口气这么大。
他心通,简单来说就是你在想什么别人全知道。那你在别人面前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智诜禅师看到三藏婆罗门口气颇大,于是也笑着道:“那我们试试,怎么样?”
三藏婆罗门依旧得意的道:“没问题。”
于是智诜禅师静下心来,想着自己穿着俗家人的衣服,来到了东都洛阳西门的商业步行街看热闹。
三藏婆罗门确实了得,立马道:“大德乃是僧人,怎么能够穿着俗家人的衣服,来到了东都洛阳西门的商业步行街看热闹呢?”
智诜禅师点了点头,道:“这回你看好了。”于是智诜禅师静下心来,又想着来到了禅定寺佛图相轮上面站立着。
三藏婆罗门依然跟着来了:“僧人何得登高而立?”
果然厉害,智诜禅师又点了点头,道:“不过这回你可要看仔细了。”于是当处依法想念不生,进入了本来无一物的大涅槃定中。
既然没有任何想念产生,而且连没有想念产生之想念也不产生,三藏婆罗门上天入地遍寻三界,自然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以搜寻到的。

三藏婆罗门竟然在三界之中找不到智诜禅师的任何踪迹,不禁对智诜禅师大为敬佩,于是立马上前以佛教的最高礼节顶礼智诜禅师的足面,并且真诚的向智诜禅师道歉:“不知大唐国内有大佛法,今自责身心忏悔。”
智诜禅师当然不会和他计较,双方握手一笑了之。不过,由此可见,智诜禅师不仅笔杆子厉害,能写出三本佛学专著,而且真实修行功夫也是登峰造极的。
武则天看到以前常常自得的三藏婆罗门忽然在智诜禅师面前像个乖孩子一样,不禁有些纳闷,却又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智诜禅师他们自然更不会在皇帝面前多嘴的。
红尘洗梦前面说过,武则天虽然七老八十了,但是她那颗顽皮捣蛋的少女之心,却从来没有消失过。从前面对待神秀大师和慧安国师的招数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不,武则天看到神秀大师慧安国师智诜禅师玄约禅师玄赜禅师等等一帮人整天谈经说法,热闹非凡。她眼珠子一转,又想到问题来陪这些大师们玩了。
于是,武则天把神秀大师慧安国师智诜禅师玄约禅师玄赜禅师等等一帮人全喊了过来,等大家都坐好后,武则天望着大家道:“朕有个问题想问问诸位大师,请问你们还有欲望吗?”
武则天话一出口,大家都不禁一愣。跟皇帝说话,那可不是在和普通信众讲经说法,稍不留神,自己就会掉到坑里去,而且还极有可能一辈子都爬不起来。
神秀大师作为大师兄,作为佛教界的第一号人物,皇帝开口了,自然不能冷场。自然要第一个开口,不过,自己说话还是稳当点比较好:“无欲。”
大师兄都开口了,别的师兄弟自然就紧随其后了,于是慧安国师玄约禅师玄赜禅师等一帮人也纷纷明确表示:“无欲。”

智诜禅师一直在想着回老家喝正宗山泉水的事,此时心思一动,何不趁此找个借口回家呢。
智诜禅师还没来得及开口,武则天看见智诜禅师在一边沉思着,便先开口问道:“智诜禅师还有欲吗?”
智诜禅师立马回答道:“有欲。”
我有欲,我想回家一个人清清静静舒舒服服喝点明明白白干干净净不会噎着卡着堵着更不会把自己淹死的正宗山泉水算不算有欲。
武则天不禁大为不解:“你怎么会有欲呢?”
智诜禅师立马回答出了一句非常高明的话来:“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

这句话不论从佛理还是从世俗的道理来讲,都是非常真实也是非常高明的话。
只要你活着,你就有欲望,不论这个欲望是好是坏。很多人总是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好的欲望不是欲望或者没有问题不用担心,比如俗人希望平安、健康,出家人希望成佛作祖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欲望,都是需要修行人面对克服的问题。
不过,有欲是凡夫,无欲如木石,禅师们常常会在让人进退两难之际逼拶学人,学人如果能在此处转身道得一句,那么恭喜你,你已进入禅门了。
但是武则天是个俗人,她肯定不会往修行上面去想的。只要活着,就有欲望,说得太好了。人活着,就肯定要有某种想法的,就肯定要有所追求的,自己干了那么多的事,是是非非已经不是自己所能说得清的了。
武则天对智诜禅师的回答非常满意,又看见三藏婆罗门在智诜禅师面前恭恭敬敬的,所以对于智诜禅师更加的敬重了。
智诜禅师一看火候到了,便立马再次给武则天写信,要求回老家四川喝正宗的山泉水去。这一次,武则天马上就同意了智诜禅师的请求,不但同意了,而且还给智诜禅师准备了很多礼物。毕竟被自己请到京师来了一趟,回老家去,怎么说也得风风光光的回去啊,不然的话,下面的人还说自己小气呢,那以后还有谁来跟自己混呢。
武则天叫来智诜禅师,把自己准备的礼物清单递给了智诜禅师道:“这是朕给大师准备的一份薄利,大师看看还满意吗。”
智诜禅师接过一看,清单上面写着:新撰写的《华严经》一部,弥勒绣像一幅,幡花一幅。智诜禅师马上回答道:“满意,非常满意。”你只要放我回家,不要被淹死在皇宫这个深池里,我就非常满意了,这些身外之物,有没有实在是无所谓的。
武则天盯着智诜禅师,一直把智诜禅师这种高僧都看得有点不舒服起来了。
智诜禅师不安的道:“陛下还有什么事吗?”这个女人的眼光太犀利了,还是赶紧离开才是上策啊。
武则天微微笑了笑:“我看大师对这份清单没啥感觉嘛。”
这个女人果然厉害,这点都被她看出来了。智诜禅师赶紧道:“贫僧非常满意陛下所送之礼,非常满意。”
武则天道:“我知道大师没把这点东西看在眼里。”忽地,武则天一下有露出少女特有的那种狡黠的笑容来:“那我就再送点大师能看上眼的东西。”你不是说什么生则有欲吗,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欲,我倒要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能让你动心。
随即,一个异常精美的大盒子放在了智诜禅师的面前。
武则天笑着道:“大师看看里面的东西还能入你的法眼不?,”
智诜禅师搞不清楚这个有时威严无比有时又精灵古怪的女皇帝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只有硬着头皮上前把盒子打开,里面是一件袈裟,虽然做工还算精美,但是一看就是有人穿过的,而且有点岁月了。不过出家人,很多都专门要去穿什么百衲衣的,这件旧袈裟不算什么。
智诜禅师看了一眼道:“多谢陛下,贫僧一定牢记出家人的本分,清贫自守。”赐予旧衣服,不就是要自己破除对于衣着的贪念吗。
武则天依旧带着那种狡黠的笑容道:“大师知道这件袈裟怎么来的吗?”
智诜禅师摇了摇头:“不知道。”确实不知道,更加不知道的是,这个女皇帝不知要玩出什么花样来。
武则天坐直了身子,望着智诜禅师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道:“这是我从你师弟慧能大师那儿拿来的,菩提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金襕袈裟。”
什么,这就是慧能拿走的那件金襕袈裟。智诜禅师几乎马上停止住了呼吸。

这件金襕袈裟,想当年在东山佛学院那是掀起了滔天巨浪啊。师兄弟们为了这件金襕袈裟的最终归宿,那是争得面红耳赤乃至翻脸不认人啊。先是弘忍大师举办毕业论文比赛,算是文攻。慧能拿着金襕袈裟偷偷溜走后,大家就直接变成武斗了。为了争夺袈裟,慧能师弟差点命都没保住。
稍微有点岁数的人应该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部叫做《木棉袈裟》的武侠片,就是以争夺金襕袈裟为背景创作的。不过片中说金襕袈裟是达摩祖师所传的少林寺主持的历代信物,却是与事实不符的。
这件金襕袈裟虽然名气特大,而且大家争得异常激烈,不过看过这件金襕袈裟真面目的人却寥寥无几。因为在东山佛学院的时候,这件金襕袈裟平时都是锁在弘忍大师方丈室的柜子里的,弘忍大师从不拿出来给大家看。直到慧能拿走了,大家依然没人看过这件金襕袈裟。
后来虽然大家晓得武则天不知用什么方法,把金襕袈裟从慧能那儿拿过来了,不过一直都用锦盒装着,被高高的供奉于皇宫内的寺庙里,皇帝供奉的宝物,谁吃了豹子胆敢爬上去打开来看看这件金襕袈裟长得啥样啊。
想不到,这件金襕袈裟现在居然就摆在了自己的面前,而且皇帝竟然要作为礼物送给自己。智诜禅师心里不禁有点激动起来,这真是天上掉下个天大的馅饼在自己手上啊。
这件金襕袈裟,就是剑客眼中的太阿、龙泉,就是书法家眼中的兰亭序、蜀素帖,就是骑士眼中的赤兔、乌骓,就是宦者眼中的皇帝宝座。对于禅宗僧人来讲,哪个不想把他据为己有呢。
想不到武则天竟然这么看重自己,慧能师弟已经是合法拥有者,可是没保住。慧安国师是岁数最大的老人了,可是也没份。神秀师兄贵为“三帝国师,两京法主”,居然也没机会得到这件金襕袈裟。
智诜禅师压住心头的激动和喜悦,立马给武则天合掌行礼:“多谢陛下厚爱。”
武则天还是笑着道:“大师把它带走吧,拿回去好生供养。”

智诜禅师一行拿着金襕袈裟等赠品走了,武则天看着智诜禅师的背影,心里笑道:这个世界真有无欲的和尚吗?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打动一个人的内心吗?
对于武则天把金襕袈裟敕与智诜禅师,并且在智诜禅师——处寂禅师——无相禅师——无住禅师之间代代传承一事,现在的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此事是由保唐一系的门人编造出来的,是为了弘法的需要而伪造的。
对此,红尘洗梦却坚持认为金襕袈裟在智诜一系的传承是真实可信的。
首先,金襕袈裟的归宿,只有智诜一系有传承记录,而同时期的慧能一系、神秀一系、慧安一系、玄赜一系等等,都没有任何金襕袈裟的传承记录。作为掀起过血雨腥风的金襕袈裟,作为禅宗最为重要的传法信物,相关方都不去记载它的传承,难道是巧合吗?非也,更靠谱的可能性是,大家都知道了金襕袈裟的合法归宿,所以在自己的法系中,也就根本没必要记录它的传承了。
其次,金襕袈裟的传承记录,来自于《历代法宝记》一书,此书是无住禅师于公元774年圆寂后不久,他的门人撰写的。虽然古代的伪书颇多,乃至于佛经中都有一些伪经,但是《历代法宝记》却来自于敦煌遗书,并且是拥有合法ISBN和CIP数据的正规出版书籍。
再次,虽然《历代法宝记》成书时,武则天已经去世七八十年了,可是天下毕竟还是大唐王朝的天下,无住禅师的门人就是吃了豹子胆,也绝对不敢在书中伪造武则天敕与智诜禅师金襕袈裟的故事啊。在封建王朝,编排牵扯到皇帝的故事,这种事的后果,没有谁可以承担的。可是,我们在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众多资料中,却从未发现任何反对这个故事的资料,既没有看到朝廷对这个事情的追究和封杀,也没有看到别的宗派对此事的批驳和攻击。要知道,那个时候为了法门正统之争,对手是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这恰好可以反证武则天敕与智诜禅师金襕袈裟一事,是真实可信的。
最后,神会禅师作为慧能的弟子,为了慧能的正统地位,不惜孤身一人北上挑战神秀北宗。在和崇远法师辩论时,神会禅师也公开承认金襕袈裟没在曹溪了,而是在鸡足山。金襕袈裟没在曹溪是真,在鸡足山却是假,因为作为禅宗传法的唯一信物,他们没有任何根据和任何理由把金襕袈裟送去鸡足山。
想想看,如果智诜禅师没有获得金襕袈裟,或者是非法获得了金襕袈裟,为了慧能的正统地位,神会禅师会放过智诜一系吗?神会禅师可以孤身挑战如日中天的神秀北宗,难道就不敢公开批驳智诜一系所拥有的金襕袈裟是假的吗?而且金襕袈裟本来就是慧能合法拥有的。可惜,我们现在在相关资料中只能看到神会禅师对神秀北宗的批评,却看不到神会禅师对智诜一系的批驳。

智诜禅师没有想到,天上居然掉了一个天大的馅饼下来,落在自己的身上。但是,智诜禅师同样很清醒,这个天大的馅饼,真的有天那么大。落在你的身上,也许你能吃上两口,但是,这个天大的馅饼你也极有可能一口都吃不上,不但吃不上,而且极有可能会被这个天大的馅饼直接砸死。因为既然是天大的馅饼,谁不想去吃上一口呢?
所以,智诜禅师非常低调的带着东西,由处寂禅师等几个弟子护送着回到了四川资州德纯寺。
回去没多久,智诜禅师就感到自己在这个世上待不了多久了。于是有一天,智诜禅师在方丈室里把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处寂禅师喊了过来,让他服侍自己,然后关上房门,把金襕袈裟拿了出来,对着处寂道:“这是达摩祖师所传的金襕袈裟,是武则天赐给我的,我现在把它交付给你,希望你能好好爱护。”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七月六日夜,智诜禅师在方丈室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九十四岁。在中国历史上,智诜禅师算是个高寿而且能寿终正寝的禅师了。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