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德《文化大革命的起源》阅后感
朱头山 (2019-02-16 12:25:16) 评论 (7)最近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史学家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的去世,使我了解到还有一部关于中国文革的经典史学专著,《文化革命的起源》(Origin of Cultural Revolution)。于是就到网上搜寻,找到了第三卷(走向灾难 1961-1966), 花了五个业余的晚上看完了它。
中国传统史学著作,以史记为代表,类似于叙述文,其中总有一些来源不明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读来饶有兴趣,但对于这些信息的来源,通常没有一个认证和分析的过程。而西方的史学著作,以《罗马帝国盛衰史》为代表,则有很大篇幅分析论证有关史实,可看性较差,比较枯燥。《文化革命的起源》就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史学书,只是因为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才让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它。希望中外史学界能取长补短,创造一种雅俗共赏的史学文体。
按马若德的思路,文革可源于新中国成立时。自建国到1956年左右,新中国模仿苏联,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国家体制,有党政军还有宪法,法院,军官们都戴着金光闪闪的军衔勋章。但新中国的关键决策体制则有别于苏联,也和中国古代王朝不同。毛泽东很特别,他没有一个专属自己的机构来行使职权,在文革前也没有听命于他的秘密警察机构,贴身的就屈指可数的几个秘书。毛的权力是通过控制,驱使少数的几个权臣来实施的,如周恩来负责政府,邓小平负责党,林彪负责军队。毛的权力机构里,始终有个接班人的位置,此人的地位高于其他权臣,在得到毛授权或毛不在时,可以行使最高权力,接班人很累,分担了毛的大部分琐税的事务。除了在60年代初,毛曾公开宣布刘少奇为接班人外,之前他都是对此模棱两可的,以此驱使权臣们互相竞争。另外,毛喜欢变更部门职权,或新设小组行使某种职权。如58年后,由书记处负责经济,而到66年又由国务院负责经济。总之,毛的治理高度依赖权术,是个典型的人治。
毛不是个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人,最经常的工作地点就是家里的床,工作方法就是在报告上批注,更多的时间在看书思考,也对文学诗歌和女人有爱好。他还特别喜欢和一些非专业人士,如护士,小情人,警卫战士,医生谈国家大事,一谈就几个小时,应该是通过这种类似自言自语的方法为自己理思路。闲暇的时间多了,他脑子里就产生了很多千年大计。
建国初时,毛的威望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但在他坚持和督导下的农村和城市的集体化(社会主义改造)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并没有引起如苏联曾发生过的严重副作用,加上新中国政权的迅速巩固和发展,极大提高了他的威望,也使他产生了强大的使命感。毛虽名为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但他的思想核心有很强的唯意志论;另外他把斗争看成一种永恒的动力,这从他的《矛盾论》一书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被他理解为主要是斗争。
56年后,毛的运气一直不太好。他想建立一个言论自由,“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治者从谏如流,人民畅所欲言的和谐社会,结果以反右收场;他想通过激发农民的巨大创造力,开创一个意志胜利的大跃进新经济,结果以大饥荒结局。像希特勒军事失败后,最怨恨的就是他的将军们一样,针对这些失败,毛不自省自己的错误,却把怨恨投向党,和那些他认为无能的干部们。他认为是党辜负了他的伟大,为了实现他的伟大理想,他需要“新人“。 希特勒的新人是具有高贵雅利安血统的,在战争中淬炼出来的。 毛的新人,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也将是无产阶级出身的,在群众运动的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起来的。
国内的一连串失败,再加上和苏联的决裂,使毛对现行体制和苏式社会主义道路失望之极。他继承和发展了托洛斯基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他认为,革命成功了,革命的领导者就会享受权力所带来的利益而成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只有发动人民起来革命,才能保证权力阶层不腐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发展规律,直到共产主义。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了,也仍然需要群众运动。革命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那没有用,革命将是暴风骤雨式的。能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革命者,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接班人,在革命中生存下来的老干部也是。反复的群众运动,是让这个制度永远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
马若德没有妖魔化毛,他的书在中国大学的图书馆里也可以找到,当然当局不会去宣传他的观点。我觉得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来保持政权的活力,和民主是异曲同工的。民主用和平的方式变更政权,而文化革命用暴力的方法。毛看到了一党专制的苏式制度没有前途,他的处方是用群众运动来使政权保持活力。文革的实践,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但并不是说明一党垄断权力的方法就走得通。权力是无法垄断的,变化是永恒的,暴力的或和平的。而最近中共打击毛左的行动,也体现了毛主义对现政权是有威胁的,是一把从另外一个方向插向一党专制的尖刀。
关于马若德的信息来源,他声称全部来源于公开发行物,但也承认有来自于内部发行物,和文革时的大字报。文革时的大字报,是各国情报机构的大宝藏,美蒋特务都受命收集,台湾还以此破获了很多共谍。美国出版过了大字报合集,几百卷。这也是本书的资料非常翔实的原因。
书中有关文革过程的叙述,有这么几个与我通常了解的历史不一样的地方。一,在7000人大会上,出来阿喻奉承毛的,并不只有林彪,还有周恩来,周提出在大跃进中毛一直要求大家谨慎,但很多干部不听,所以惹成大祸。二,65年底,毛在会上就四清问题和刘少奇公开吵翻,有讽刺意味的是,刘要把人口的20%定为反动派,意图用极左的方法把祸水从自己身上引开,而毛指定斗争方向是党内走资派,斗争目标反而是缩小的。三,不是赫鲁晓夫的20大报告,而是赫的下台让毛寝食不安,意识到面临自己的不但是死后焚尸,而是死前下台,有一段时间大捧刘少奇。四,毛离开权力的时间,只有62年的大约8个月左右,从62年夏天起,就重掌权柄。
马若德引用毛对斯诺的话,毛决心要将刘干掉的时间是1965年一月。我认为,相比于毛的伟大社会理想,干掉刘少奇是个小事。除了62年短短的半年,毛一直牢牢控制着权力,无论刘少奇还是邓小平,都没有反抗的机会。权力斗争不是文革的主要目的,毛泽东想通过文革来验证他的关于实现理想社会的方案。刘少奇和所有党的官僚,以及革命造反派,都将在斗争中决定他们的命运。文革初期变得如此惨烈,刘少奇要付一定的责任。他把四清运动扩大化了,在一个20万人的穷县,派了一万多人的工作队,把穷村的只有片瓦的旧地主和村干部整得十死九伤。他也要整人,只不过是党整群众,而毛的号召,是群众整党。刘的四清,激起了民愤,所以当516毛发表了他的大字报后,愤怒的群众以百倍的暴力冲向了党,摧毁了各级党组织。文革除了显示人性之恶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演示了没有管理的民主的危害程度。文革确实是民主的一种类型,多数暴力民主。
如果说这段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教训的话,我认为,第一,必须限制领导人的权力,杜绝个人崇拜。没有毛,没有对他的个人崇拜,就不会有文革。第二,政权必须吐故纳新,用暴力群众运动,多数暴力民主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而制度化有管理的民主选举更迭政权是更可行,也有实践基础的道路。
愿这段历史能被世界了解,教训被吸取,而错误不要重犯!
评论 (7)
同意一楼。以文代史,文史不分,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症结。历史研究本来就是枯燥无味。
毛搞文革,目的还是整治腐败,最明显的是“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的走资派”。所以目的是崇高的。
方法是大民主,或者群众运动。或许他没有其他办法搞党内的走资派。
大民主,群众运动,因为没有章程,没有规则,基本上谁(群众中的一些人)都可以认定某某某是走资派,是牛鬼蛇神。搞法是批斗戴高帽子,体罚,逼供信等等。因为没有章程,没有规则,没有限制,谁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一句话,没有“法”。 结果搞成了灾难,搞成了浩劫。 毛说过,文革 成了 “打到一切,全面内战。” 等于承认文革时失败的。
教训最重要的是: 法和规则。
基本等同于楼主的说法: [而制度化有管理的民主选举更迭政权(或者任何目的) 是更可行]
回顾历史,伟大领袖毛主席统治中国27年,主要极为成功地做过哪些事?
1. 收缴天下财富尽有之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
2. 收缴天下土地尽有之 (“人民公社化”);
3. 收天下人口尽食邑之 (“城乡户口制度”);
4. 收缴天下物产尽撒之 (“支援亚非拉人民和社会主义大家庭”);
5. 收压天下文化尽毁之 (“批武训”,“反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上山下乡”,“废除高考”,“批林批孔”等等);
6. 总而言之,俘虏(“解放”)中华民族尽情凌虐愚蛮之(1949 - 1976)!
1. “相比于毛的伟大社会理想,干掉刘少奇是个小事。权力斗争不是文革的主要目的。”
2. “如果说这段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教训的话,我认为,第一,必须限制领导人的权力,杜绝个人崇拜。没有毛,没有对他的个人崇拜,就不会有文革。”
对这两点矛盾之处,作者作为50后,深受毛主席教育毒害,对毛主席的认识能有这样的认识有情可原,甚至难能可贵。
对于毛主席与文革历史问题的研究,《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和《晚年周恩来》是最有价值的文献。
我个人认为,南京大学的高华教授对毛和文革的研究更透彻。他的那本《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可以说是对毛思想及个人崇拜是如何在中国诞生的,做了极为准确的阐述。只可惜,高先生英年早逝,否则会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代复李听:
没读过或听说过《万历十五年》吗?那种雅俗共赏的史学作品,犹如科普文章,有助于传播专业性的知识,让更多人明白真相,或至少得知事情的更多侧面。
"希望中外史学界能取长补短,创造一种雅俗共赏的史学文体???"
史学文体?那是神马?是学问还是演义?要说大众化的演义,美国还真有,荷里活的剧本就是,有关纳粹集中营的电影年年有,每五年就有一部获奥斯卡奖的大片。
朱头山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