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盟友们
朱头山 (2019-07-30 13:48:15) 评论 (6)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居然同时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四个大国开战(美苏英法)。要知道那时候的英国,是大英帝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三亿人口,法国是大法帝国,也有一千多万的土地和近二亿人民。算上殖民地,被纳粹瞬间碾压的荷兰,比利时,丹麦等也都是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主了,不是蕞尔小国。德国在战争早期对这些大咖都是绝对碾压的,打的它们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战斗力惊人。即使后期被墙倒众人推时,德国也没有土崩瓦解,而是防御得非常坚强,让盟国吃了很大的苦。德军的伤亡总数,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是远低于盟国的。
但德国也不是独斗侠,还是有朋友的。总所周知的轴心国,就是德国的核心盟友。可惜轴心国的另外两个大国,日本和意大利,对德国的帮助都不大,如果不是说把德国拉下水的话。
日本选择了对美开战,反而把美国拉入了对德战争。美国人民一直不愿意卷入欧洲战争,虽然美国给反德国家提供军火,但没有直接参战,对德国还是有利的。日本轰炸珍珠港,以后又在太平洋战线上被美国压着打,不但没能减轻德国的压力,反而使德国必须在西线面对强大的美军,这是造成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气的是,日本一和美国开战,德国就按约对美宣战,但日本却没有按约对苏联宣战。为了讨好苏联,日本默许美国商船给苏联的太平洋港口运送军火,莫斯科和斯大林战役吃紧时,苏联都是调用远东兵力才转危为安的。日本是违约的盟国!
意大利挑起了北非战争,却又不争气,还得德军去收拾烂摊子。虽说成就了隆美尔的英名,但在此次要战场消耗了大量资源,德国总的来说得不偿失!
但要说德国只有猪队友,或对盟国管理不善,也是不公正的。在对苏战争中,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是超级成功的。要知道,在开战之初,苏军在人数,武器装备等要素上,都要优于德军。而战争打得苏军在几个月内损失达到300余万,失去了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是一边倒的结果,这与德国对盟国的良好管理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德国欧洲盟友包括:意大利王国,匈牙利共和国,维希法国,挪威王国,芬兰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马其顿,克罗地亚独立国,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俄罗斯民族委员会(乌拉索夫解放军)。占领国有:波兰,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意大利占领国)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另外有友好中立国:西班牙,瑞士,瑞典等。
苏德战争从决定到开战,只用了半年时间。德国和苏联除了在波兰占领区两国接壤,其它进攻出发地都需要说服当事国加入自己阵营,还要部署军队,训练,最关键的是要保密,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德国愣是做到了,几乎所有欧洲围苏联国家都加入了德国阵营,并派兵参加,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了。另外,像罗马尼亚还要提供德军的石油需要,法国发达的工业对德军的贡献也不小。
当德军向苏联腹地挺进时,又得到了一些生力军。虽然乌克兰人开始时很亲德,可惜德国的种族主义观念很强,不信任斯拉夫人。爱沙尼亚一战时曾在德国帮助下建国,种族上接近芬兰人,得到了德国的信任,被占后很多人加入了德军,组建了爱沙尼亚党卫军师,战斗力很强。二战中的德国的范围比现在要大,包括奥地利,捷克,和被占国如波兰的德语区,德军的核心士兵除了泛德国区人,也包括一些“雅利安人”, 如来自挪威,荷兰,丹麦的纳粹狂热分子。
后期,德军也开始使用其他人种的军队。数量庞大的俄罗斯解放军主要部署在西线,甚至有犹太人组成的部队。
现在重新解读历史时,那些在二战中站在德国一方的国家,都开始挖掘这段历史中正面的东西,我看过爱沙尼亚,芬兰拍的正面描写轴心国军队的电影。虽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失败者也有解读的权利。从二战losers 的角度,这是一场被苏联压迫的国家,在德国的领导下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也有一定的道理!
评论 (6)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那是自然。你说欧洲各国反犹排犹造成的犹太人的苦难,开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药,凭什么要让阿拉伯人吃? 你说他们怎么可能服气?所以他们连带着恨上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物‘“以色列”和受益者犹太人也事出有因。
所以当年隆美尔的铁骑一时间把英国人彻底碾轧时,阿拉伯人都是十分高兴的,因为在德国人到来之前,阿拉伯人被英国殖民者压迫的喘不过气,他们视德国人为解放者。萨达姆·侯赛因当年就是支持德国人的。好像前几年有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就公开说德国人种族灭绝是无中生有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仇恨的消退,历史会逐渐靠近真相,而不再是非黑即白或者成王败寇的极化说教。这个去极化的时间段怎么也得一两百年。在中国还要更长的时间,否则也不会有什么隔代修史的说法。
回复 '决不低头' 的评论 : 谢谢更正!不过我在文中定语了欧洲盟友,就不包括亚洲和中东的了,但匈牙利肯定漏掉了!
徳国盟友远不止博主所提到的, 除了同生共死的匈牙利, 还有没有出兵的土耳其, 伊朗,阿拉伯国家, 甚至南亚国家。
怎么忘了德国最忠诚的盟友, 匈牙利。
朱头山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