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六国之旅(6)--- 塔林
石头斋随笔 (2016-08-22 19:18:39) 评论 (1)6月3日上午9点钟,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海上航行,我们的游轮停靠在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Tallinn)。爱沙尼亚地处波罗的海中芬兰湾的入口(可参见第一节的地图),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重地,曾先后被许多国家占领,但爱沙尼亚人争取独立的斗争从未间断。1991年,正式脱离苏联,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在历史上,它一直与邻近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并称“波罗的海三小国”。
首都塔林城区不大,159.2平方公里,比我的故乡江安县还小,但人口稠密,约44万,占爱沙尼亚全国人口的32%。据考古发现,人类在这里的居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茂密的森林,众多的湖泊,使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上百万的各地游客。
塔林最为引以自豪的是保存完善的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建于13世纪中叶,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位于托姆别阿或称为教堂山(Toompea 或称为 Cathedral Hill)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著名城堡托姆别阿就坐落在上城。下城位于教堂山下,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这里有市政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八面棱体的塔楼──市政大楼,楼顶的风向标上威然屹立着塔林的守护神----老托马斯的雕像。可惜由于行程的限制,我们仅参观了塔林上城。
上图来自维基百科,显示老城区的上下两部分。上城建立在托姆别阿山上,比下城高出20 - 30 米。
走下轮船后,旅行巴士带领我们一路上山,首先来到位于上城的国会大厦。这栋建筑建于1920-1922年。粉红色的外墙配以白色的线条,格外引人注目,即便是在如此的一个阴天,也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充满了轻松愉悦之感。国会大厦见过不少,但粉红色的,还是第一次看到。塔林人有一颗年轻的心。
国会大厦的旁边是一座中世纪的塔楼,称为赫尔曼塔,塔高48米,塔顶上迎风飘扬着一面蓝白相间的爱沙利亚国旗。国会大厦,赫尔曼塔以及国会大厦背面的古建筑,构成了著名的城堡托姆别阿(Toompea Castle)。由于是国家机关,我们不能进入,只能远观了。
国会大厦的对面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它是塔林最大的东正教堂,建于19世纪。暗绿色的洋葱头尖顶,充满了俄罗斯风味。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242年,年仅二十岁的他,率领军队在爱沙利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打败了来势汹汹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粉粹了十字军对于东正教的威胁,挽救了俄罗斯,这就是著名的冰上之战(Battle on the Ice)。后来,东正教会受封他为圣徒。该教堂正是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而命名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从这张图,你可以看到教堂的周围是古老的城墙和碎石铺成的街道。我们的旅行大巴刚刚正是由这条道路开上山的。教堂外墙的雕刻十分精美。谁能想象,在那些左得可笑的年代,庄严神圣的教堂竟被贬为仓库,堆满了马铃薯和大白菜。
爱沙利亚音乐戏剧学院的大门。白色的墙壁上是爱沙利亚著名演员兼导演Voldemar Panso 的半身雕像,他的一只大手伸向空中,仿佛是在索取什么,又仿佛是在讲述什么。他曾在1957-1977年间担任该学院的校长。雕塑下短发白衣的女士就是我们的导游,言语之间,处处洋溢着作为爱沙利亚人的自豪。
爱沙利亚人热爱音乐,历史悠久的全国歌唱节(Singing Festival)每5 年举办一次,每次吸引十万民众聚集塔林,并常常是万民同唱,台上台下响成一片。1987-1991 年,塔林举办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群众性歌唱活动,高唱爱沙利亚爱国歌曲,最大的一次有三十万人参加,为1991年爱沙利亚的最终独立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被誉为“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
站在上城的制高点俯瞰下城,一片砖红色的屋顶,犹如油画一般,赏心悦目。图中的高塔是圣奥拉夫教堂(St. Olaf),哥特式建筑,曾经高159米,1549 -1625年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多次被雷电击中,焚毁,又多次重修,高挑的外形使它如同一座灯塔,成为波罗的海上塔林的标志。在这片中世纪房屋的背后,是塔林海港(上图右侧),停泊着至少四艘游轮。其观光业之兴旺,可见一斑。
在老城的外围是现代化的高楼,历史与发展在塔林和谐并存。1991年,爱沙利亚独立后,大力引进外资,各项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IT业,因此塔林享有“波罗的海硅谷”的美誉,其中最为著名的公司是“Skype”。这家公司由几个年轻人创立,2011 年以8.5 亿美元被微软收购,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激励着无数塔林人为梦想奋斗。
塔林市区有众多贩卖旅行纪念品的小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但最为可爱的还是身穿民族服饰的小布娃娃。
卡德里奥尔格 (KADRIORG)公园(又叫叶卡捷琳堡公园),是沙俄彼得大帝于1718年为他宠爱的皇后叶卡捷琳娜而建立的行宫,位于塔林东区的海边,由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夫妇二人在修建的过程中来过好几次,甚是喜爱。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并未真正在此居住过。1725年宫殿竣工时,彼得大帝不幸英年早逝,而后皇后叶卡捷琳娜再也没有了故地重游的兴致。真是世事难料,人生短暂。可怜一代伟人,改变了俄国的命运,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空余下这座宫殿,孤独地经历风霜。
这是卡德里奥尔格宫殿内装饰华美的天花板与墙壁。其中的双头鹰是俄国的标志。双头鹰下方的“E”是皇后叶卡捷琳娜俄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在与之相对的另一侧墙壁上,书写了“X”,可能是叶卡捷琳娜俄文名字中姓氏的缩写。但是查遍文献,也没有确切的信息。
现在,卡德里奥尔格宫是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收藏16 -20 世纪的艺术品,包括绘画,陶瓷,雕刻等。这座精美的自鸣钟,是其中的一件藏品。
这是陶瓷壁炉,体积硕大,曾经是十七世纪北欧冬季取暖的必需品。
卡德里奥尔格宫外的花园,对称设计,修剪得体,可惜我们去时北欧还是春寒料峭,没有花开。不过旁边草地上娇小的野菊却笑脸迎人,生机勃勃,一如这个美丽的波罗的海国家。
评论 (1)
谢谢介绍塔林。
我猜想, 一面墙上字母 E 是俄文叶卡捷琳娜第一个字母, 另一面墙上是字母 K, 爱沙尼亚文或德文 Katharine 第一个字母, 意思是一样的。
石头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