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一地鸡毛

九头聊 (2024-12-02 19:11:27) 评论 (0)

当年的一地鸡毛

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在问我, 当年为什么会出国?是否会后悔?的确,现在的中国,与三十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回想起来,我一点都不后悔。固然当年想去国外的原因很多,也是国门开放之后的一种潮流,似乎出去能有更好的发展,毕竟那个时候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还是要比国内强很多,可学到很多,能出去就必须要出去。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当年不想回国的因素之一,就是感觉国内的生活,对像我这样的人而言,就是一地鸡毛。

最近又听到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感觉当年在国内的生活又一幕幕回到眼前。主人公小林在生活中遇到的日常琐事,不就是我们这些考上的大学,又有幸留在北京的所谓时代幸运儿的典型代表。

小说《一地鸡毛》发表于1991年,正好是我出国后不久。他是我同时代的人,也是从农村考入北大的,毕业后留在北京,应该和我有类似的生活感受,所以才会把我们当年的生活在小说中写得淋漓尽致。小说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百般凄惨无奈,都是我当年的写照。从小说中描述的小林在生活中的挣扎,我似乎看到了自己:骑着三轮车去拉煤气罐;满以为能分到的单元房最后却变成了地下室。和小林一样,高考改变我的命运,从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但在异乡生活,无权,无势,无后台,生活上却是一地鸡毛,举步维艰。

中国的社会过去是,现在也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关系的社会。生活中的无论什么事,都必须有关系才好办。从买东西,弄煤气罐,到小孩上幼儿园,上学;换房子,调工作,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走关系,托后门。而我是最不善于利用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反观国外,人际关系要好处得多。不论什么事,都有规则,只要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切就都有了。当年不太理解,很多家在北京,有很好条件的同学也都拼命想出国。后来才知道,他们或许是同样的原因,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都似曾相识,感觉说的就是我们当年的故事。

小说中有个细节,就是查水表的老头说,有人告发主人公小林家偷水。正常用水,水表上都会显示用水量。但是如果把水管开到最小,只是嘀嗒的小滴,这样水表上就不会走数字,因儿就能省下几块钱的水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偷用水了。这种事儿,以前不知道,也从未试过。不过,当年在国内,大部分时间住的是集体宿舍。结婚后住地下室,筒子楼,几家合用一水管,没听说过这种事。但至少作者应该是知道这种事的。但是,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为省几分钱的水费而费此心机,还不够麻烦的。

不过这次回国,住了一年多,才知道这种事儿还真是可行的,倒不是为了不缴那点水费。去年冬天刚回来的时候,赶上突然降温,天寒地冻,水管结冰,结果没生活用水了。当时费了好大周折,用热吹风,加热器,好久才把水管的冰融化。后来一打听,我们楼上楼下的住户,水管都没有冻上。原因很简单,就是一直开着水管,开到最小,这样流动的水就不会结冰,而水表也不会计数。听说大部分人家都是这么做的,的确不是为了省那点水费,主要还是为了防止冬天水管结冰,没水用。只是想不到这种事儿,刘震云在几十年前就知道,而且还写到小说里去了。

书中还叙述其他的一些日常琐事,应该也是来自是生活的,很多事如今仍是如此。比如,保姆在主人上班后,不管孩子,却去给自己做好吃的;保姆是绝不会吃剩菜剩饭的,弄得主人为了节省,只能自己吃剩的;找人办事儿,都得靠关系疏通;送礼,而且还得特别注意方式。同一个事儿,千万别找两个人去帮忙,要不然谁都不会帮你。幼儿园阿姨没收到家长的礼物,就会对孩子不好。还有医生看病,随便开药,就是为了给医院挣钱。

所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对一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会的,能如鱼得水,不善此道的,生活就会像书中的小林一样,一地鸡毛。

现在想起来,当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出国还真是理所当然的。如今十年过去,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许多,但在中国,这种现象在社会中依然处处可见,甚至过犹而不及。这或许就是中国的社会的一种弊病或者现象,不可改变而只能适应。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