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游子

美国大学申请游戏规则和战略战术探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非牛娃怎样抓住美国名牌大学的绣球--波士顿高中教育群讲座实录(一)

(2021-10-25 12:25:32) 下一个

第一, 我们申请大学的时候,申请材料到了什么人手上,他们怎么样审阅的?

实际上美国的大学招生办有这么几类人,一类是reader,就是阅读材料的人;第二类是admission officer就是真正的AO。还有地区代表。招生办的那些工作人员就是搞接待的、整理文件的那些人不能算是招生官。

Reader这个作用是可大可小,他们要是让一个人上不一定容易,但是如果不入他们的法眼,让你下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地区代表在每个不同地区和每个好高中的升学顾问都很熟悉,他们每年在各个地区不同高中召开发布会,很多信息是由他们在发布会上讲出来的。例如2016年哈佛大学的Legacy政策由固定的蛋糕变成优秀录取,就是由这些招生代表先发布,后来才在哈佛网页上发布的。

招生办的老师很多回顾自己的如何走上这条路的时候说,哎呀,我也就是当时正好碰上了,说是某校有个职位,我在找工作,就那么而已。

 

所以有些人是因为机缘巧合进入了这一行,并没有什么特别规划。根据入职时间,招生办的老师大概有两类,一类就是刚才讲的,他们第一份工作是出入社会的跳板;另一方面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他比较了解自己希望从事怎样的工作,最后比较慎重的进行转行决定。

其实招生办的老师有的是兼职的同学,他们很多在校期间都给学生服务中心或者招生办打过工,比方说寝室管理员、新生联络员,还有很多是做学生导游,无论晴雨,他们施展到处走的绝活儿,带着高中学生和家长参观。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人都讲我们公司有很多美国大学的前招生官,其实这些人到底是大学招生办的AO还是reader,还是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简历上不很clear的说清楚,局外人可能不一定那么清楚。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顶尖学校招生是采取全面考核,就是英文wholistic的方式,是要求每一个申请人要提交各种个人信息、申请文书、平时成绩、标准化考试、推荐信、课外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整个申请犹如撰写一部自传。全面展示你的理想信念成就等各方面心路历程,申请人煞费苦心的撰写个人陈述,事无巨细地描写课外活动,绞尽脑汁回答各种刁钻难题,然后把自己的方方面面,从个人生活到灵魂,赤裸裸的分享,或者说暴露在学校的招生办眼前。

有人说,顶尖名校寻求的不是各方面能力平衡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均衡发展的新生群体,在众多的合格申请人中,学校不一定遵从一个单一的定义明确的所谓最好的概念,他们追求的是平衡,是努力把各种各样的新生招到校园里。

大学招生的典型程序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可以分为叫“两头掐”。

这儿举杜克大学,他们正常的每年有2万多人申请,招生过程构成首先由20多位第一读者将所有的材料阅读一遍,并且写上自己的审查意见,然后交给第二道。第二道是更加专业的审查人员,包括地区代表,地区代表负责阅读审查,筛选本地区申请材料,并且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的话,每一个申请人的材料至少有两个人申请和筛选。然后从这些材料当中筛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主任最后定夺,一般来说,如果两个审阅者都说强烈推荐,招生办主任往往就通过了。

第二步,是把25%-30%,就最底部的最弱的申请者提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另外一个副主任审定,如果两个审核者都说这个人我们不能收,那么基本上这个人就差不多没有下一轮的机会了。如果只有一个人说同意,另一个人说不同意,那么必须通过下一个步骤,由筛选委员会进行讨论。

剩下来的,除了最顶尖的和最底部的那些人,其余的就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各种筛选委员会因校而异,有的学校有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学校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学生代表,这一部分学生是人数最多的。

如果出现有争议,再参与原始的参考材料,这个工作是整个招生过程当中最困难、最复杂、最仔细、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步骤。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能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那些美玉是扎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跳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一个平庸的学生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数十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有可能是学校,甚至是人类的或者社会的一大损失。

很多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仅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要寻找那些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亮点或者特长的优秀生其实是差生。

第二类的招生方法可以叫做“短木板法”。

各个地区代表去阅读各管辖区域之内的材料,这一步工作不是去挑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就是把底部25%-30%的学生过滤出来。最基本的衡量方法,第一轮就是GPA。这里的GPA大家知道是大学里重新计算过的,在比较课程难度时,因为各个学校的GPA计算方法不一样。

第二轮就是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的审核者。通过全国性的综合审核,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的申请者,然后把剩下差不多一半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

第二轮往往是审查标准化分数不够的,各个大学对这一条现在变成可选项了。中国家长常常问分数是分数线是多少?其实我们看到学校的统计材料只有前一年25%-75%的学生的中间段的分数。下一轮再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再刷掉10%漏网的不合格的人,把剩下的40%再进行讨论,严格筛选。

第三类录取方法,是所谓的叫“积分制”。

就是reader先阅读材料,然后根据每一分的积分择优选择。前几年网上流传的一个帖子,叫做美国大学标准录取公式。

这个帖题的雏形其实是2011年发表在Princeton review上面的,有一些学校是采取这种方式。后来越传越细化,洋洋洒洒几十项:GPA几分、标准化考试几分、学校名声几分、个人名次几分、legacy几分、体育几分、活动几分、竞赛几分、非代表性少数民族几分、三代贫农也就是家里祖祖辈辈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几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事情只要到了能够量化,到了我们老中手里头,一定把它做到极致,各个大学有些东西是不能量化的,他们的招生原则是多样化。

不管哪种招生程序,要在招生过程中笑到最后,进入心仪大学,都是要把同样的你,用最合适的方法展示给招生官,让他们有一种非你莫属的感觉。当然这一切首先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没有硬件,第一轮你就会被刷掉了。从科学研究的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大学的申请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思路来考虑:

第一,是我们家的孩子想上什么样的大学都什么专业?

第二是我们的孩子想去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第三,我们孩子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哪些条件已经具备了?有哪些加分项,有哪些条件还不具备?那些不具备的条件,你的加分项可不可以来弥补这个短板?还有哪些短板可以在申请之前弥补?需要花多大代价多长时间?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根据这些我们可以做出一个规划,然后根据这个计划去执行。家长要搞清楚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多大,离达到的目标有多远?

我们在申请大学之前先要考虑一下,在子女申请大学的职业选择当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什么是你最擅长的?每个人天赋和特长不一样,还有的人多才多艺,有几方面的特长,能够成为跨界大佬。如果能把自己的才华最大限度地贡献社会,你的人生必将辉煌。

当然有的人天赋不是一下子就能体现出来的,大家更欣赏的是像陶哲轩那样的少年天才,像张益唐那样被埋没的金子,如果没有对素数研究的石破惊天的成果,他最大的可能归宿就是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讲师位置上终老此生。

你要从各个方面测试自己是否拥有做你选择的专业的有天生的才华,当然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但是有句话叫:“勤奋决定了你的下限,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

第二,什么是你真正喜欢的?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确认自己或者对那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有相当的激情,只有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你的激情才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点燃你人生的恐惧。只有最热爱的东西才能做到极致的高度,这样你不会觉得累,最大限度为人类贡献自己的才华。

很多学生在自己选择的时候认为自己很喜欢的专业就是最最擅长的专业,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不在那儿,或者是学的东西和想学的东西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之下提早改换专业是最明智的选择。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大学差不多有50%的学生是在大学期间换过专业的,职业的发展往往和当初的设计不一样。

我们大家都知道美联储的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是学音乐出身的,说一个大家不怎么知道的,是我认识的一个Georgia的化学系教授professorFamy,他年轻时实际上曾经是美国乐坛小有名气的乐队演奏员,到了年近30的时候才突然对化学感兴趣,一路读到PHD,然后做了Georgia的化学系的教授。

我有一个老乡叫做徐小平,现在大家知道他是真格基金的掌门人,其实七几年他上大学之前,是我们本地电力局的音乐演奏员,考大学的时候七七级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就在北大团委搞学生音乐工作,就是那时候跟俞敏洪混到一起的。出国之后,俞敏洪把他拉回去一起搞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后来又从新东方出来,现在变成投资界的大佬。

第三类的选择就是最好找工作的。

这是我们目前华人家长帮助孩子选择专业的第一出发点。因为将来如果没有就业市场,即使你学了屠龙记,你也没有用武之地,也是枉然,这也是很多华人小孩学理工比例比较高的。

很多小孩华人小孩从小就开始学钢琴,但是如果小孩告诉父母,说他将来长大了要以此为职业,你看看有几个家长能接受得了的?能够像李安那样在家做了几年奶爸又回到职场,走向巅峰的又有几个人?有几个家庭能够像李安家庭背后那样有强大的心脏?

如果小孩在某方面有天赋和特长,但是就业情况不好,明智的做法是选一个就业机会比较多,又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交叉性专业,或者选双专业或者主辅修专业。

就业的难易程度每年都在变,选择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昨天很好的专业可能一夜之间就萎缩,甚至于没有了,有些新兴专业往往前几年根本没有听说过,过几年之后在市场上抢手的不得了。

要注意的是,有些专业不管时代怎么变,也不是很热门,但是它一定在蛋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比方说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相关的有关专业,技术手段可能会变,但这个领域一直会在那儿。他们不是那么热门,但是相对来说竞争也不是那么激烈。有些专业就业的时候非常好,但行业发展很快,到了这个职业发展的中后期,如果被裁员,很难重新找到工作。有些专业一直比较稳定,比方说大家比较关注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就是这两方面的代表。

对国内家长,如果小孩想留在美国发展,还有更高的门槛。

这一点的话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留在美国的希望与就业难易相关性更大。

美国学生假如一下子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头没什么问题,但是外国学生有一个身份的问题,这几年的H1签证是个热门话题,在从学校毕业到拿到工作签证期间,STEM是时间比较长的。像在商科里头也有STEM专业。比方说金融数学、金融工程,这个算不算,要到学校网站上去看,申请前一定要搞清楚。有些专业是与国防安全相关的敏感专业,你就是有了实习也不一定能发工作签证,这些要在申请过程当中了解清楚。

第四类是收入最高的。

这个可能大家不用多讲,但是前途,这个是前后的“前”,不一定是钱途,money那个“钱”。我曾经看到有一个微信帖贴用标题说十个最有前途,就是前后的“前”的那个前途,列出来十个毕业时收入最高的,专业前途的专业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就业前景最好的,也有可能工作环境不好。比方说,工科毕业的平均收入最高的是石油工程,但是很多位置不太好。而且大多数来说收入高的这个专业往往是竞争比较激烈的专业,同时这个职业收入也有长跑与短跑的问题。有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起薪比较高,比方说很多理工科专业,有些专业是在职业中后期平均薪水比较高。

所以从以上几个选择角度,如果能结合在一起当然是最完美的,如果不能完美的结合,家长往往是从就业和挣钱的角度考虑的更多。

从前大家都是学医、律师,现在是千军万马学计算机。学生本人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当成特长,实际上你是不是真的有天赋?要将来在职场上检验。而是否是自己的最爱,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在这个行业帮小孩在高中阶段找个学习机会,至少要到这些公司去看看,或者向知道的朋友了解一下,或者在网上做一些研究,这个专业将来出来是干什么的。

对于专业的选择有各种观点,但是不管怎么样选择,学生将来的选择应该达到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自食其力,不成为社会的累赘;

第二是有所贡献,成为某一个行业的骨干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第三,能够推动历史前进,成为引领我们这个时代前进的领军人物。具体出来的话,首先要志向高远,也就是要aim high,再就是要有实际的行动,脚踏实地的去实现这些理想,需要try hard,需要竭尽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然一般的人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是顶尖,但是至少要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是最顶尖,你达到了这个高度的话,社会也以各种方式来回报你,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这样就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就是enjoy life享受人生。

人生不是为工作而工作的,当然自己热爱的工作本身就有乐趣,我们要创造机会使自己能够踏上旅程,去亲眼看世界,人生还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欣赏自然和社会,去关爱家庭,回馈社会。

所以这四条就是“aim high、try hard、above all and enjoy life”。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是医学奖获得者??(英文名),他在圣路易斯华大工作,在一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讲的。

小孩有的时候做事情大人不要太阻拦,有的时候小孩后来的发展不是我们能预料到的。马云当年在西湖做导游和做英语老师的时候,对他的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能有多大影响,谁能知道?

人才年轻时候和将来的辉煌不一定完全相称,不是通过所谓的人生设计来实现的。在很多情况之下,尤其年轻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也不能预测将来的哪一扇门,何时向你敞开,你在事业和个人生活当中将遇见什么样的情况,有可能是随机的。

申请大学是人生当中重要的一步,小孩将来的人生之路要自己走,而且肯定会比我们这一代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家长可以成为他们的导航仪,但方向盘要掌握在他们手中。

但丁说过,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但是关键的路口只有几步,进入大学就是人生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以后不管他走到哪儿,她说就读的大学都是他人生重要的人生标签。在中文中,“出身”这个词是用来指家庭的阶级成分,工人、贫农、地主、富农、资本家。在日语当中,这个词是指他就读的本科大学。

像马云那样逆袭人生的有,但是比例呢?更不要说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他们大学没有毕业,他们炒了哈佛。敢炒哈佛的人要比普通的哈佛毕业生不知道要牛多少倍,如果你连哈佛的门都进不去,你还有资格去炒哈佛吗?

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新一代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路口越来越多,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基于以上这些考虑,再结合大学与专业的学术排名,大学的规模与风格、地理位置与生活条件等各种因素,再来考虑自己申请学校的大名单。

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如果你的母校能以你为荣,也就不虚度此生了。

我们孩子想去的大学需要什么条件?

美国大学的申请比中国要复杂的多,美国大学到底有没有潜规则?

美国大学招生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强调多样性,不像中国是拿分数线来一刀切,所以中国家长觉得分数线是比较公平的,美国招生他有他的考量。

人生有四大舞台,家庭、学校、职场、社会或者社区。

美国大学的招生宗旨是通过学生在高中阶段,在学校、家庭舞台上的表现来推测他将来在职场社会上的潜力,从而给社会提供有贡献的人才。

曾经的学习成绩是申请条件之一,但是不代表所有的条件,而且美国大学所挑选的学生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

不同的大学要招什么样的人可以简单的归纳一下:

顶尖名牌大学,也就是差不多藤校或者与之相当的顶尖学校,他需要的学生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突出的领导力、创造力、社会奉献精神、未来社会领袖的潜力,或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名牌大学差不多前30或者有的前50,需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一定的领导力、创造力,愿意为社会出力,还有这个或者是某一领域的骨干。一般的大学需要有不错的学习成绩,能够完成大学学业,自食其力,愿意为社会做贡献。

美国大学的录取看什么呢?

基本上就是这几类,高中阶段的GPA、标准化成绩、推荐信、文书、竞赛获奖、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呢?

有一个过来的家长这样说:我觉得美国大学申请像做披萨一样, GPA就是披萨的底,没有底,这个topping再高档也做不成披萨,有了好的GPA, top5%就行了,以后就可以加cheesess了。

没有cheeses,没有番茄酱,只能叫做大饼,也不是披萨。

Cheesse和番茄酱就像这些标准化考试,SAT、AP加在一起就可以变成一个披萨了,就可以进一般的州立大学了,然后再加点番茄片、chicken,香肠、ham,或者比较高档的,就可以冲刺藤校。Topping越高级,进藤的机会就越多。

各个大学和专业对自己学生的期望值不一样,录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像理工科肯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要好,而Ivy League的这些学校对学生领导力、社会奉献精神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有些大学对GPA排名特别看重。我印象最深的像NotreDame,在它的新生统计当中,高中阶段GPA的排名占了重要的位置,新生在高中里排名前2%的在Notre Dame的新生中占的比例差不多接近一半。在高中阶段,GPA排名前10%的学生在新生当中占了89%,中国考生假如不在高中阶段名列前2%的话,基本上就没什么机会了。

首屈一指的文理学院Swarthmore,以前曾经在他的网站上写,说全A的学生我们不一定录取,不是全A的学生,我们肯定不收。

标准化考试成绩曾经是几个顶尖理工科大学最重要的考量点,现在operational,这一点上就比较有困难。这些大学其实各有各的逻辑,注重GPA排名的大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小群体当中,优秀的人应该在群体当中领先。

注重标化的学校认为各项水平不一样,GPSA的衡量不容易一碗水端平,只有标准化考试成绩才是可信的。还有些大学提前申请录取的机会比常规申请机会大得多,比方说Northwestern提前录取往往在40%以上,现在因为大家都知道降到30%几了,常规申请它是低于10%的。

还有一些学校不同国际生的比例不同大学差得很远,比方说像UIUC,它总共招25%的国际生,其中中国学生占10%。UTAustin国际生只有2%,中国学生占0.8%。竞赛和活动是前30名乃至前50名是名校的门槛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anik 回复 悄悄话 即将被一剑飘尘再次删除的评论在这里备个份:)

canik2021-11-04 10:28:46猛删评论说明还是知道剽窃可耻的。
canik 回复 悄悄话 抄袭者删除了你的评论,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