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疟原虫的较量
星海溪谷 (2019-06-16 22:49:55) 评论 (0)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远远长于人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多细胞动物逐级进化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微生物,尤其其中的寄生虫,一直都与之紧密相处,并构成共生及寄生关系。
疟原虫就是其中寄生的一例。它们进入人体后,入住红细胞,并在其中生长发育,直到长成雌、雄配子。性成熟期到,等待按蚊前来吸血,将它们随血带到按蚊胃内进行交配。而其他未发育成雌雄配子的原虫体则统统成为按蚊的食物,在其胃中被消化掉。
从中可以看到,寄生虫可以轻易突破人体免疫机制,利用人体提供的安全环境和养分的精明之处与高效。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于1971年发现青蒿素。2015年10月8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研制出的中药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对人体内的疟原虫具有100%的抑制率。
但是,近年来,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显示,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放缓迹象,发现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
原来,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
疟原虫在发现青蒿素半衰期如此短的特点后,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来躲避药效发挥的时间。而且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产生了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的效果下降。
屠呦呦团队针对疟原虫的抗药招法,展开“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及“调整治疗手段”等研究,并在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新的疗法及辅助药物令疟原虫方寸大乱,防不胜防,立即中招。抗疟取得新阶段的成效。
接下来,就要看疟原虫如何应对屠呦呦团队的新招法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9-06-16
图片取自网络
星海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