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同年考上重点大学
科大瞬间 (2022-04-23 19:33:34) 评论 (1)【科大瞬间】第161期 | 李文禾
1978年摄于武汉水电学院
【作者介绍】李文禾(笔名,编者注:李文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767校友李林林的弟弟),1957年生,籍贯河南洛阳,1981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分配在西北勘测设计院,参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龙羊峡水电站的设计工作8年。现在广东市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退休返聘)。
1978年刚考入大学时,父母在前排中间坐,后排左2起老大李林林(编者注:科大7767校友)、老三、老四和老二(本文作者)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一晃已经过去四十多年。由于时间久远,这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我已记忆模糊,唯独对亲身经历的1977年高考记忆犹新,回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因为这场刻骨铭心的高考彻底改变了我家三兄弟的命运。
我家共有兄弟四个,我排行老二,大哥(李林林,科大7767校友)比我大2岁,三弟比我小2岁,还有年幼的四弟。母亲在当地一所中学教数学,父亲是民主党派人士,在当地的一所师范院校任教。这种多子女家庭在那个年代很常见。
1977年我家的现状是:大哥(李林林)作为知青,中学毕业在河南孟津平乐南哇村下乡劳动四年后,于1976年底招工回城,进了当地最大的国营工厂——河南省洛阳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成为一名天车工人(注:天车是生产车间里用来吊搬重物的一种简易设备,悬挂在半空中,由人工操作),月薪是27.5元。大哥尚未结婚,工资勉强能够养活自己。之所以要详细介绍天车这种设备,也是与后文有关。
我中学毕业后,也在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注:该村现在已是全国闻名的唐三彩工艺品制造基地,当年还比较穷)下乡劳动。已经干了近四年,学会干各种农活,如赶牛犁地、割麦子、挑水上山栽红薯苗,甚至曾在小作坊里用土法压榨棉籽油等等,完全是一个壮劳力了。尽管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仍不能养活自己,还经常需要家里贴补。
三弟高中毕业也三年了,因病按政策规定留在城市,闲居家中。一个近20岁的大小伙子还要靠父母养活,心情郁闷可想而知。后来托关系好不容易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工厂找了一份临时工作,干些钳工、烧焊之类的杂事。工资是计件制,每月大约有十几元。
另外我家还发生了一个与恢复高考有关的小插曲:1975年国家招收工农兵学员时,因大哥在生产队劳动表现好,被大队推荐去上大学,这是队里唯一的一个上学指标(当时废除高考制度后,从1971年起实行不经过考试,而是采用分配名额、选拔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做法)。在当时,这可是难得的“跳出农门”的好机会,但是大哥却谢绝了。理由是他认为推荐上学不是靠真本事,就是上了也没意思。要上就上那种凭自己本事考进去的大学。
具体说到我家兄弟仨在1977年同时参加高考这件事,除了从国家层面由衷地感谢邓爷爷之外,就我家而言,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我们的母亲。前面说了,她是个中学的数学老师,但对时政却很关注,反应也快。1977年10月下旬,广播里传出了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并说全国高考将于当年的12月10号举行。现在回头看这条新闻,大家都明白其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但就我所知,当时这则新闻并没有引起周围多数家庭的关注,更不要说采取行动了。而我的母亲则不然,她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改变三个孩子(四弟尚在读初中)命运的好机会。她立刻召集全家人商议,决定让三兄弟一齐参加高考。
目标有了,紧接着问题也出来了:因文革导致中国高考中断了10年,全国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考试大纲。加上时间仓促,国家无法统一安排考试,只能让各省自主命题,文理分科考试(即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理科加考理化;文科加考史地。河南省当年没有设外语考试)。这也是无奈之举。但这对考生复习来说可就太难了,可以说是“三无”复习:即无考试范围、无复习大纲、无系统的复习资料(哪像现在高考资料遍地都是)。加之文革动乱,学制缩短(小学五年制、初中高中分别是两年制),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基础知识。突然要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把政治、语文、数学和理化(三人都是报考理科)四项考试科目全都复习一遍(实际是五门课程),难度太大了,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根本都无从下手。幸好母亲从故纸堆里找到几本破旧的文革前出版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中学教材,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前面已提到三兄弟的各自情况:大哥自幼志向远大,阅读广泛,上中学时就是文理皆优,早就想跃跃欲试。我当时仍是知青,户口还在农村,终年劳作又苦又累且仍不能养活自己。要想改变命运,唯有背水一战参加高考,复习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三弟没有正式工作在家啃老。所以他想要上大学、找好工作、要减轻家里负担的念头也很强烈。于是三兄弟铆足了劲,没日没夜发疯般地复习。
至今我仍记得大哥说过的一个复习细节:因大哥所在工厂的岗位是一人一岗(俗称一个萝卜一个坑),车间领导不同意他请假专门复习,他就边上班边看书。11月份的北方,气温接近零度,偌大的车间四下透风,寒气袭人,大哥裹着棉大衣在半空中开天车,手指头冻得不听使唤,翻书都困难,仍坚持在休息的间隙看书。
将近40天的高强度复习之艰辛自不必细说。庆幸的是,因家教甚严,尽管三兄弟都是在文革中读的中学,但成绩还过得去,有些许底子。只是荒芜太久,好多知识早已生疏遗忘,需要重新温习。
转眼高考来临,三个人忐忑不安地走进考场。第一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我还记得当年河南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一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我们做完了大部分的试题,作文也基本写完。第二天的考试也还算顺利,答题没出大的茬子。
1983年全家福,后排左2起老大[李林林]、老二(本文作者)、老三和老四
度日如年般地等待了一个多月后,终于盼来了得知成绩的那一天:大哥的总分数是328分,位居河南省洛阳市文理考生成绩榜首;我是265分;三弟是261分。大哥如愿以偿被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遥控遥测专业录取;我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建筑系水工建筑专业;三弟就读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数学系。
一门三兄弟同时考上重点大学,在当地也算是个新闻,曾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报社及电视台的记者几欲采访,但都被向来低调谨慎的父亲婉拒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从广州某设计院退休,大哥(李林林)在1990年代初全家已移居美国,三弟一家也移民加拿大。
(据报载,1977年全国的高考人数是570万,录取名额为27.297万个,录取率4.78%;其中河南省有70.59万人参考,有9374人圆了大学梦,录取率1.3%。)
谨以此文缅怀我们的父母亲!
2006年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内,左起依次是大哥[李林林]、大哥的女儿、老二和老三(大哥的女儿当时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在校内举行毕业典礼。老二从广州、老三从加拿大过来庆贺侄女大学毕业)
文图编辑:许赞华,刘扬
排版编辑:俞霄
《科大瞬间》编委会
许赞华 803|陶李 8112
刘扬 815|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沈涛 822
Jay Sun 8364|吴钧 898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评论 (1)
三张照片,使人有桑海苍田的感觉。高考的经历是当时考生的缩影。
科大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