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科大 第一集
科大瞬间 (2023-02-15 21:56:25) 评论 (0)【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我们心中的科大》编委会
二0一八年九月九日 地球村
纪念不能忘怀的人物
记录不容忘却的历史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科大和科大人
《我们心中的科大》编委会
主 编 华新民
执行编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天相 刘祖平 林钟光 周 平 强 力 路 阳 滕春晖
编 委 (以入学科大年份和系别为序)
阮耀钟(5802) 寿天德(5912) 许子明(6005) 刘祖平(624) 华新民(625) 林钟光(626) 朱天相(636) 杨碚芳(642) 周 平(643) 谢文梁(656) 丁学仁(722) 王 晴(771) 强 力(771) 胡 森(781) 萧 曦(786) 路 阳(788) 牟志坚(796) 许赞华(803) 黄剑辉(815) 滕春晖(816) 张 红(818) 陶 李(8112) 袁金颖(8212) 谢清粮(877) 陈颖芳(959) 杨 玚(9806) 金烨(SM0909)
封面题字 阮耀钟
编者的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 1958 年,正好是上一个甲子 的戊戌年。今年又逢戊戌,我们的母校 60 岁了。中国的传统 是甲子纪年,所以,甲子校庆比起通常的逢五逢十校庆又要 隆重几分,免不了会有一些庆祝活动。为此,校方建立了专 门的网站,首页的上方显示出一行字:“红专并进一甲子, 科教报国六十年 1958—2018”。看来,这是校方为 60 周年 校庆定的主旋律。校方用这样的“十四字主旋律”来概括科 大迄今为止的历史,自有他们的考虑,也反映了我们母校真 实历程的一个方面。作为科大校友,我们对于母校在其生命 历程里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跟所有校友一样欢欣鼓舞。
但是,作为受到科大哺育培养的学子,我们也感到,这 样的概括并不全面。科大 60 年的历程,并不是一路高歌、一 帆风顺的。事实上,我们深爱的母校曾经历过几次低谷和挫 折,举其较大者有:在她 8 岁到 18 岁之间发生了文化大革 命,其间,一度停止招生、毕业和一切教学活动;尤其是在 1969—1970 年之交被逐出北京,年轻的母校无家可归、濒临 解体的边缘。艰难度过这次危机之后,又在 1987 年初经历了 一次劫难,两位广受师生爱戴的校长被突然解职,使得全校 师生陷于一片恐慌混乱之中。我们知道,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类历史事实,不会在官方的庆祝活动里受到正视,甚 至不会被提及。然而,我们的母校如果要再生存两个甲子, 三个甲子……以至于十个甲子,我们的学弟学妹们就应该知 道他们的母校是经历过怎样的风雨飘摇的日子而生存下来 的。诚然,在回顾母校一甲子历程的时候,成就和贡献值得 大书特书,这一点我们相信校方在它组织的庆祝活动中会做 得尽善尽美。另一方面,在低谷和挫折中奋斗的经历,同样 也是我们的母校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忍心看到这份 宝贵的财富被抛弃和遗忘。我们趁母校 60 岁生日的机会编 辑出版《我们心中的科大》的宗旨之一,就是尽可能收集和 保存母校在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的历程。
从许多学校的庆典中可以看到,在这种场合,庆祝活动 的组织者一般都会把社会的注意力聚焦在那些“高端”校 友的身上,包括党政界要人、学术界大师、工商界成功人士 以及各界社会名流,让他们在各种场合表达对母校的赞扬和 感激。考虑到资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校友, 组织者这样的安排也无可厚非。但是,每个孩子,无论贤与 不肖,是否给父母争来荣誉,在父母心里都是自己的骨肉。 同样道理,每个从学校出来的学子,不管他当下的社会地位 处于“高端”还是“低端”,在母校的眼里,都是不能割舍 的自家弟子。而每个学子,也都希望趁母校庆祝生日的机会 表达他们对母校的感怀。这样的感怀,未必都同“红专”和“报国”这样的宏旨有关,可能是对母校栽培之恩的感激, 也可能是对同学老师的怀念,甚至只是对校园生活、课余活 动、趣闻轶事的回忆。这些内容,或许“正能量”不足,未 必能得到“主旋律”的青睐。我们这个文集取名《我们心中 的科大》,就是为了给每个校友提供表达和交流他个人对母 校感情的平台,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这个文集的另一个宗旨。 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些文字在“主旋律”之外,从不同的角 度反映了母校过去丰富多彩的面貌,同样是母校历史记录中 不可或缺的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编辑出版这样一本文集,宗旨是为母校 的 60 岁庆祝活动增添一些多元的声音,以兼容并收的宗旨 为官方对母校历史的叙述做一些拾遗补漏——把那些官方 校史不便、不愿和不屑记载的往事保留下来,希望它们流传 下去。宗旨如此,文集中有些声音免不了为官方所不喜,不 过,孔子云,人生“六十而耳顺”,我们的母校已经进入花 甲之年,恐怕也有这点雅量听得进一点不顺耳的声音吧? 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各样“大学排名表”里的“一流 大学”中,科大要算是最年轻的一个,比如,北京大学今年 就庆祝她的 120 周年生日了,比我们的科大整整年长了一倍。 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就是历史比较短暂,亲身完整地经历过 这段历史的师生员工,大多还健在,比如,第一届毕业生, 现在也不过八十岁左右,不少还没有离开人世,他们对自己的母校都有着第一手的记忆。在他们行将离世尚未离世之际, 将这些记忆保存下来成为母校精神遗产的一部分,眼下正是 最好的时机。本书编者群,最初就是以科大最早的几届学生 为主组成的。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策划、发起、组织、 搜集、征文、审稿、编辑到发行,受到了历届校友的欢迎和 支持,许多相对年轻的校友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为这本 文集做出了贡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某些校友的名字不 能在这里一一列出。如果这本文集能够在校庆的日子里受到 全体科大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科大校友的共同记忆,也就 不枉费了我们对于母校的一片爱心和苦心。
执笔:华新民
2018 年 8 月 1 日
《科大瞬间》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科大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