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迈拉Elmira:马克 吐温的安息之所
六出飞花落琼枝 (2022-08-06 22:45:12) 评论 (12)作为读马克·吐温的作品长大的书粉,当听说有机会去参观这位文学巨匠的安息之所—纽约州的Elmira时,简直按捺不住欣喜和仰慕的心情,迫不及待约了几位朋友,找了一个安静的周一一同前往。
埃尔迈拉Elmira是一个安静的小城,我们要去两个地方,一是位于埃尔迈拉学院的马克·吐温研究中心CMTS(The Center for Mark Twain Studies),另一个就是马克·吐温的埋骨之所—伍德朗公墓里(Woodlawn Cemetery)的兰登家族墓地。
已入中伏,却是个难得舒服的好天气。不是假期,也不是周末,学院里的停车场没停几辆车。
埃尔迈拉学院与马克·吐温渊源颇深:1983年,马克· 吐温的曾孙外甥杰维斯·兰登( Charles Langdon )将马克·吐温从事创作二十多年的采石农场赠予埃尔迈拉学院,并成立了CMTS作为研究马克·吐温的主要场所,这里也因此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文学地标之一。
这一点,从停车场道路上镶嵌的马克· 吐温名言就可略见一斑。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里的至理名言: “If you tell the truth, you don'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如果你说实话,就不用去记你曾经说过什么”。
从停车场没走几步路,就进入了校园。首先夺人眼球的就是一潭碧水,在蓝天白云下显得那样清澈幽深,带来一阵凉意,让浮躁的心也安静下来。
学院里的椅子看起来古色古香,走近了看还真有年头了。
马克·吐温1835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原名是塞缪尔·兰亨·克莱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幼年失怙,12岁就被迫走向社会,体验过各种各样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如学徒、送报员、排字工、矿工等,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当领航员和水手。
“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就是从他做领航员时所用的术语而来,“Mark Twain”是 “在两浔之处做标记”的意思,指领航员在测量水深时,如果水深达到两浔,航船就可以安全通过,可以说很接地气了。
当马克· 吐温28岁开始他的记者生涯之前,就经常给报社投稿,之后又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说家布·哈特,这两位作家的鼓励和帮助,让马克·吐温逐渐奠定了自己将来作品的基调—幽默与讽刺。
马克·吐温30岁(1865年)那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了幽默短篇小说《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战成名,全美都知道了这位以幽默见长的作家。
接着,一家当地的报纸抓住商机,向马克·吐温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参加往地中海和欧洲地区的轮船旅游。
这次难忘的旅行让马克 · 吐温有两大收获,一是集结出版了这次旅行见闻《傻子国外旅行记》,成为畅销书,财富和名气接踵而至;二是结识了纽约州埃尔迈拉Elmira的富二代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马克·吐温对他的姐姐奥利维亚(Olivia Langdon)一见钟情,三年后(1870年)两人在埃尔迈拉Elmira结婚,举家迁往布法罗(Buffalo), 而后又移居到东部康涅狄格州Conneticut的Hartford哈特福德。
【注】上图来自网络。
走过几栋学院的教学楼,在一栋艺术大楼的前方,矗立着马克·吐温的妻子奥利维亚·兰登的青铜塑像,身材姣好,面容温婉,是一个大家闺秀的模样。
相邻的就是马克 · 吐温的塑像,台座上刻有他最为闻名遐迩的作品名。
虽经风雨侵蚀,塑像显得斑驳陈旧,但文学巨匠的风采在这样富有冲击力的“著作等身”既视感中依然令人心折。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流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经典。
马克·吐温号称“美国文学里的林肯”,被威廉·福克纳称之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并尊他为“ 美国文学之父”。这个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接下来遇到了一个喷泉,霎时就觉得凉快下来。
穿过小树林,有一个造型独特的剧院。
马克·吐温与莎士比亚两位文学巨匠,在埃拉迈尔学院里相遇,用他们的作品演绎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爱恨情仇。
走过古朴典雅的教学楼拱形门,仿佛穿行在历史的尘烟里。
走过一条学院内的马路,就到了那个池塘的另一边,这里有著名的八角亭和马克 · 吐温档案馆。
从八角亭的角度再看旁边的璧潭,仿佛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草地上,与这位被美国人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的文学巨匠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婚后的马克·吐温进入了创作黄金期,他们的家在哈特福德,但写作的地方却多在埃尔迈拉Elmira的采石农场Quarry Farm,那里有他妻子的妹妹苏珊和丈夫西奥多·克兰送给他的一个八角形书房。
从1871年 之后的二十多年,马克·吐温都住在采石农场,在这个僻静的八角亭里创作了包括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在内的享誉世界的诸多作品。这个小小的八角亭是他多产而成功的作品见证。
【注】上图来自埃尔迈拉学院马克·吐温研究中心CMTS官网。为马克· 吐温 1903年在采石农场的八角形书房留影。
八角亭如今成了一个简单的纪念亭,摆设着一些马克 · 吐温及其家人的照片,以及他的部分出版作品。
八角亭里面是一个当地的女孩在暑假期间打工,专职接待访客。她告诉我们,这个八角亭是专门从采石农场里直接装箱运过来的,历经百年还能保存得这样好,可以体会到作为大师同乡人的骄傲与自豪。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错、融合、延展~~~
八角亭旁边的COWLES HALL一楼是一个简易的马克·吐温生平及其家人照片陈列馆。
两侧走廊挂满了马克·吐温和他妻子家的黑白老照片。作家的一生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从中看到一个出身水手、领航员、排字工人的作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幻化成文字,以其幽默辛辣的文风,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流派之先河。
一楼还有一个有着漂亮的提凡尼玻璃(Tiffany Glass)窗的两层大厅,彩窗上的图案刻画的都是学院里的活动和人像,但在二层楼上,数层拱形门的最后,靠近讲台的两侧,却是马克 吐温夫妇的彩色画像。整个会堂看起来庄严肃穆,华丽大气,因了名人的加持,透出一份缅怀的情愫来。
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距离CMTS只有5分钟车程的伍德朗公墓里(Woodlawn Cemetery)。
进了公墓大门,行车2分钟就看到了马克·吐温墓地的指示牌,所指即为兰登家族墓地,被参天古木掩映在一个寂静的高岗上。马克·吐温与妻子和四个孩子,以及兰登家族都埋骨于此。
墓碑上的雕像是马克·吐温的妻子为他和自己的父亲所立。
站在这安安静静的墓园,听着松涛阵阵送来低语: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6》 )。
马克·吐温这位文学巨匠,既已休了在地上的劳苦,且在主的怀抱里安息。
评论 (12)
回复 'fingerlakes' 的评论 :
谢谢留言和分享。你的“回味”情景交融,惟妙惟肖,如此生动,令人拜服
谢谢分享兰登家族以爱心帮助汶川孩子们的信息……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谢谢留言和分享,涨知识了~.~
回复 'helen_xu1111' 的评论 :
谢谢留言!马克 吐温及其作品不仅是美国,更是世界的财富。
回复 'reader'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链接,正是本篇博文的最佳补充!
回复 '那夜的雨' 的评论 :
谢谢鼓励!
谢谢美文! 常有华人慕名前来这里拜谒大师的墓园。 该墓园附近是两座监狱还有美军阵亡将士墓园。
在驾车回家的路上我仍然沉思在拜谒大师墓园的回味中。我猜想同马克.吐温英灵为邻,隔壁狱中囚犯们的铁窗生涯大概也不乏幽默吧?幽默会使他们的牢狱生活好过些吧?对于大师本人能同成千上万的将士们同眠于那个翠绿的山岗上,我猜想在夏日繁星点点子夜的微风中,马克.吐温会在将士们的簇拥下,手持烟斗目光闪闪地翘起浓密的胡子,谈笑风生纵横古今。 如果大师在天之灵有知,他会为越来越多的华夏儿女前来看望他并感悟幽默而欣慰的。
据说马克.吐温 夫人朗顿家族至今仍然居住在爱尔米拉镇(Elmira)。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朗顿家族的人组织安排援助,把150名汶川灾民的孩子接到美国,安排在纽约州读书 。。。。
我来这里附庸风雅。马克吐温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我没有读过他的多少著作。不过因为正好在那里,参观过两处他的故居,一处在古巴,一处在佛罗里达的Key West。
sorry 没有仔细阅读呢。1983年的赠予,肯定是我们读书过于“用功” LOL
谢谢分享。留学期间在离elmira很近的地方,常经过,没听说过呢,是近年才设立博物馆吗。怪不得克林顿夫人竞选tour在那里停留。
https://arielhsu.tw/mark-twain/
well written!
六出飞花落琼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