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断臂求法之:舌战群僧

孔雀羽 (2021-03-03 22:42:36) 评论 (0)

司空山本净禅师者,绛州人也。姓张氏。幼岁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

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

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山傍水,无所用心。”

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邪?问道邪?”

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

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曰:“云何即心是佛?”

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

曰:“云何无心是道?”

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

光庭作礼,信受。既回阙庭,具以山中所遇奏闻。即敕光庭诏师到京,敕住白莲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

我以前在写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的时候, 写过一篇《无心, 非心》。 我当时说,非心是无用心处, 无心落于顽空。 所以无心不是道, 非心才是。我在这里重新提出来, 是不希望佛弟子们产生疑惑。 我们读经参禅要看上下文和当时的整个对话, 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祖师们的含义。 不要太执着于名词, 以至于断章取义。 无心, 非心, 都只是方便说法。

你仔细比较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和外道的对话和以上本净禅师的对话, 你就会发现, 尽管他们都用了无心这个名词, 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和外道的对话中, 外道用的无心是无念的意思,对镜不起念,断灭法。 而在这里,本净禅师的无心是无有用心处的意思,他在回答中使杨光庭的第一个问题时明确无误地说了出来。

 

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

师曰:“无心是道。”

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

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

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

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

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

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

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

师有偈曰: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

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

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了无心,自然契道。”

 

本净禅师这段话到底在说啥呢?四大是地水火风,佛家用来表述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所有的相都是这四大组成的。“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他在这里用了一个“主”字和“我”字。这两个字都是代表佛,佛性。他是在说相和性的关系。他说得很啰嗦。我只需八个字,“相中无性,性中无相”,就表述得清清楚楚。

 

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

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明杜口而退。

师有偈曰: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在这里,志明禅师说的“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是什么意思呢?他明显地误解了本净禅师前面所说得“无心”的意思,他以为本净禅师说的是无念无知觉无意识的意思,所以本净说:“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然后他说了这首偈来解释。不管怎么说,他用“无心”这个词确实用得不好,不一目了然。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最开始要解释一下。

 

真禅师问:“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

师曰:“不一不二。”

曰:“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

师曰:“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如何分二?”

曰:“佛之与道,从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无?”

师曰:“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如梦幻,即悟本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

师乃说《无修无作偈》曰: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法空禅师问:“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

师曰:“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

师有偈曰: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

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我要在这里强调, 我不是要佛弟子们放弃读经和修法。 相反, 佛弟子们都应该精进的修行。 你不精进的修行, 又如何悟道? 我读过这么多经论,曾经非常精进地修法持咒,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功夫。我只是从第一义的角度告诉你,悟了以后, 你才会明白, 原来是无修。没悟道之前呢,还是要老老实实的读书修法。

 

 

达性禅师问:“禅师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

师曰:“善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实。””

师有偈曰: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又有近臣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

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

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

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

师有偈曰: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

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

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

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

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

 

本净禅师, 其实不是那么对我的胃口。这一段舌战群僧, 精彩是精彩。致命的缺点是话太多不简练,有时候表达不是那么严谨。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人,学富五车,学术大拿,但你去听他讲课和做报告就急死个人。绕半天也说不清楚说不到点子上,还常常让人误解。这样的教授我念书的时候碰到好几个,呵呵。

虽然不对我的胃口,我还是要说,本净禅师可以拿诺贝尔奖。他是真的悟道了。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