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你见过这样的布丁石吗?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2023-05-28 09:07:45) 评论 (2)

收藏到一件十分罕见的宝物,整体表面呈现奇怪的纹饰,说它似乎规则吧,是因为其内含物大都俱多角形(五角星最多)的空心圆柱状或类似圆柱状结构,甚至还有网状或蜂窝状结构,排列紧凑;但又可以说它更像杂乱无章的随机图案,因为各个圆形截面大小不一,各个圆柱的方向亦各不相同,没有规律可循,有些还呈褐色或粉红色,如下附的局部照片所示,实令人费解该石源自何处。城里若有相关的专家,如地质学专家看见了此文,还望赐教一二 ,谢谢!

图一,放大的布丁石局部;图中近中部的最大的褐色类圆璧最长直径处是1.5厘米。

根据一般的认知,这类岩石或玉石通常有一个比较流行的名称:布丁石(Pudding stone)。据Wikipedia,布丁石,也称为梅子布丁石,是一个流行的名称。适用于由明显圆形鹅卵石组成的砾岩,其颜色与周围更细粒的、通常是沙质的基质或水泥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圆形鹅卵石和鲜明的颜色对比使这种类型的砾岩看起来像圣诞布丁。

布丁石有不同的类型且具有不同的成分、产地以及地理分布。而各个地点一般都是由不同材料组合而形成各种花纹或结构不同的布丁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红碧玉、黑燧石、白石英岩、赤铁矿和半透明石英等内容物是最多见的。在极少数情况下,人们还发现了含有钻石、黄金和其他宝石,但这些往往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石头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才能粘合在一起的材质也各不相同。但所需要的主要物质是它最初必须是沙质材料,犹如水泥。目前,已经发现了带有白色、棕色、黑色和红色然后结合各种内含物料的布丁石。

一般认为,布丁石至少在230亿年前开始形成。想象一下,最初开始于一个快速流动的溪流附近,各种类型的鹅卵石在急流中被冲来冲去或者滚来滚去(各种有锐角的石块本身也可以因为这样的反复互相冲击而形成鹅卵石)。这些鹅卵石包括红色和棕色碧玉、赤铁矿、燧石和石英等宝石,以及该区域的其他宝石。随着天气的变化,其中一些鹅卵石后来全部被混合在一起,并沉积在河床的沟槽中。当水流已经减慢,一些较重的石头落入沙质沉积物中;当许多溪流和河流干涸,留下了岩石。又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冷热的变化最终导致沙质沉积物变硬。当它这样做时,鹅卵石被困住,最终被现在的坚硬沙子粘合在一起。压力和热量大约在这个时候发生。这导致整个结构变成石英岩,一种非常坚固的材料。

在冰川时代来临,石英岩地层冻结在冰川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开始变暖,那些冰川挣脱了束缚,开始与再次流动的河流一起旅行。被困在冰川中的布丁石就一直行进,直到冰融化到足以让它们落到地上,再次自由。但到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人类。 据信,这一事件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而每个发现布丁石的地方都是河流翻滚、高温、冻结和融化循环的产物。

但现在的疑问是,就如图所示的布丁石结构切面所呈现,其内含物(图中疑是空心的浅色或红褐色的圆形或类圆形物质)基本上都不是属于实性的鹅卵石,虽在放大镜下看也类似石英材质,但其形状又似乎是来自于一度有生命的卵状或圆柱状海洋生物,即完全和鹅卵石不是一个属性的物质。这种布丁石又是何以形成以及形成的年代呢?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回到所收藏的宝物,这是一件清代的用布丁石雕琢出来的鼻烟壶,见下图。

图二,布丁石鼻烟壶,高约7厘米(含盖)

 

古代用布丁石制作的鼻烟壶存留到现代并不少见,但用这种含有古生物化石的布丁石来制作的鼻烟壶却非常罕见,它很有可能就是一件孤品。虽然我们知道该鼻烟壶出自清代中国,但该鼻烟壶所使用的布丁石料出处却无从考证,除非在中国的某一处有类似的布丁石存世,值得专业的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材料学以及人文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评论 (2)

问好晓晓,这件东西就是近期网拍到的,也算捡漏了!呵呵

觉晓

真是罕见。我们这边博物馆与美术馆都有鼻烟壶收藏。却没有这款,布丁石。如果知道是哪里收藏到的就更大开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