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嘉人文沙龙

壹嘉人文沙龙

吴官正“过手”《青年论坛》

壹嘉人文沙龙 (2024-02-16 21:16:46) 评论 (0)

吴官正同志“过手”《青年论坛》

陈兵力

 本文是李明华著《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附录中的一篇。本书附录主要收入原《青年论坛》工作人员的相关回忆,从不同角度,对正文的内容形成补充和印证。本文作者陈兵力,是原《青年论坛》的编辑。(关于《青年论坛》,请参看《<青年论坛>停刊始末》).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梳理八十年代思想潮流,回顾刊物创办、发展、被迫停刊的历史,还记录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对待《青年论坛》的复杂心态和表现,对于了解中国80年代官场生态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极有助益。本文之外,书中也写到了从中央到省、市政府乃至社科院各级领导对于杂志的态度及其变化。

2008年12月14日上午10时40分,我在北京钓鱼台宾馆接到好友王一鸣发来的短信:“印象中你有一张吴官正同志看《青年论坛》的照片。是 1985年?”。我回答:“是的。大约是1985年7月、8月。”事后得知,王一鸣在武汉出席官正同志新著《汉水横冲》座谈会,回忆起1985年武汉改革开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包括《青年论坛》那段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5年的武汉,“两通起飞”、“洋厂长格力希”、“菜篮子工程”、“窗口行业整顿”等等新鲜事物和新的改革思路不断地引起全国瞩目,尤其是一批青年理论工作者在武汉创办的 《青年论坛》所刊发胡德平的《为自由鸣炮》、许苏民的《论人的现代化》、韩小年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周其仁的《农村变革和理论经济学研究》、伍新木的《改革的系统工程和关键》、易中天的《美学方法论的革命》、贾春峰的《为了理论的繁荣》等理论文章,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思辨、开阔的视野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长子、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特派员胡德平的《为自由鸣炮》一文被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青年论坛》被誉为领导者和改革者案头的必备书。由于发行渠道等原因,《青年论坛》成为纷纷传阅的理论刊物,有的读者不能及时读到原刊,只有纷纷复印传阅。

大约是7、8月份,我接到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同志办公室的电话,说官正同志有事请我过去。放下电话,我就带着几本《青年论坛》杂志直奔武汉市政府。官正同志一边仔细翻阅我带去的刊物,一边说李锐同志(原中组部部长)打电话给他,希望能订阅《青年论坛》杂志。我告诉官正同志,中央相关领导我们每期都有赠阅,您把李锐同志的邮寄地址告诉我就行了。这样,我就把当月以及创刊以来的刊物全部打包邮寄给了李锐同志,并给李锐同志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们以后会每期给他寄去并希望他给予我们指导或赐稿。

 

1985年夏,陈兵力在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办公室。办公桌上放着《青年论坛》。

大约半个月后,李锐同志给我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对我们的赠刊表示感谢并委托我向官正同志转达谢意,更大的篇幅是对《青年论坛》的文章及其作者表示诸多的褒奖之意。大约是第二个月,我们收到李铁映同志的题辞前后又收到了李锐同志给我们寄来的题辞和一封信。

可惜的是,李锐同志两封信的原件被我的忘年交虞弗虞索去,现已不复存在。虞弗虞读过李锐同志的《龙胆紫》一书,对李锐同志崇拜之至,故对李锐同志的墨宝也珍惜之至,故索之。虞老先生现已作古,我曾向其后人寻问此事,可惜均不得而知。“过手”,是古玩鉴赏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对一件珍贵的器物不仅眼观、鼻闻,还要用手去感觉它的真实信息,“过手”其实是用心去体会它的全部内涵。2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上述官正同志“  过手”《青年论坛》和我“  过手”李锐同志的两封信,是否意同或异同?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了。

 

特别通告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论坛〉纪事》新书首发座谈会将于2月24日(下周六)上午10-12点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参会嘉宾包括斯坦福大学教授吴国光、著名学者徐友渔、胡平等,由原《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记者,多维、明镜等媒体集团总主笔高伐林担任主持,欢迎参加,并享受壹嘉思想人文类图书6-9折优惠

 

日期:2024年2月24日(周六)

时间:美西时间上午10-12点,美中时间下午12-14点,美东时间13-15点

法兰克福时间晚 19-21点

Zoom链接: https://us06web.zoom.us/j/8836996162?omn=83066625418

Zoom会议号:883 699 6162

主持:刘雁(壹嘉出版总编辑)

特约主持:高伐林(原《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记者,历史媒体工作者,独立撰稿人)

特约嘉宾:吴国光,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兼任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

                    徐友渔,著名学者,作家

                    胡平,《青年论坛》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原北京社科院研究人员,现居美国纽约

                    罗慰年  学者,作家,出版人

                    柳红,学者,作家,维也纳大学东亚所博士候选人

                    Adrian Geiges 德国媒体人,作家,原德国Stern周刊记者

                    傅志彬,纪录片导演,作家

                    莫莱斯, IT从业者,自由撰稿人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