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的亲事。

zhiyanle (2024-08-18 08:32:55) 评论 (0)


亨利八世的亲事。
Zhiyan-Le 2008-07-05/2014-04-13 12:25。

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里有许多英国宫廷音乐和通俗音乐,其中一个是“莫利斯舞”(英国古代化装舞)。我做了摘录音频,听听和感觉一下气氛:

莎士比亚戏剧有个《亨利八世》,以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亲事为故事线索,表现了英国走上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道路的历史情景和文化变革。英国从中世纪进入现代化,亨利八世的亲事是个转折点。这个转折错综复杂,有亲事跟宗教原则的冲突,有英法战事和跟西班牙的外交,还有宗教改革,也还有英文摆脱罗马拉丁文的文化战事,更还有宫廷权力继承和罗马一神教的复辟,等等,都混在一起了;而所有这一切冲突,都是因为亨利八世的亲事。

我要说的是:历史题材和经典作品再现。

亨利八世的时候,罗马神权非常大,一句话就可决定任何一个欧洲国王的命运。为了自己的亲事自由,亨利八世向罗马教皇发出了挑战,走出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摆脱神权的第一步。他的做法,跟北欧女王为了亲事而屈服罗马教皇神权的做法,截然相反。弱小的英格兰,比称霸欧洲的日耳曼和法兰西更有勇气。当时,法兰西和西班牙还都是罗马教皇原则的忠实捍卫者,英国的做法,无疑可能使神权卷入它跟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事外交,从而招致欧洲各民族国家的敌对情绪,“十字军”的矛头将可能从向东而转向对西。亨利八世成功地分解了神权和民族国家主权,避免了使英国成为“十字军”进攻的目标对象的可能,保卫和巩固了英国民族国家的独立自由,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

亨利八世的亲事,也跟文化搅和在一起。当时英国的文化风气,是以会说外文、特别是会说拉丁文为高雅和有身份的标志,而英文母语本身却几乎沦为第二语言、甚至是卑俗的语言。为了自己的亲事,国王和王后都要跟罗马教皇神权打交道,而亨利八世偏偏要用卑俗的英文,且通过王权要宫廷里所有的人都仿效他。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很能说明当时的文化情景:

红衣主教听取亨利妻子卡瑟琳王后的申述,用的是拉丁文。卡瑟琳王后对主教说:“好大人,请不要说拉丁话,我来到英国以后,我自己祖国的语言还并没有完全荒废,但是在英国而说外国话,就使我的案子更显得奇怪而可疑了。还是请说英国话吧。如果您说的是真情实话,她们为了她们可怜的主母的原故,是会感谢您的。请相信,她们的主母受过了很多很多委屈。红衣主教大人,即使是我故意犯的罪过,也可以用英语宽恕。”

卡瑟琳王后面临被休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权益,也遵从西班牙血裔的习惯,按说,她是应该随和红衣主教的语言的,然而,她却在文化方面支持亨利八世,说英文、不说拉丁文。

一个混合了亲事、战事和文化的重大转折,该是很沉重的一段历史。确实,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以沉重的画面来描述这段历史的。然而,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却是以轻松谐謔的笔调和卑贱人的英文写成的,国王和王后的言行举止和喜怒哀乐跟平民百姓一样,以至于不少观众和读者曾以为《亨利八世》是一出情场风俗戏、是一个追求许多女人的国王和一个为了王后尊号而甘心作丈夫的附属品的女人的故事。如此异端和颠倒的风格,《亨利八世》里红衣主教的话做了最好表达:“骑士的女儿作了女主人的主人、王后的王后?……我是在忍耐。别了,宫廷中升迁的希望,我的希望在天堂里了。”

回头想想,文学戏剧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如果莎士比亚按照历史教科书的方法写《亨利八世》,那就要用拉丁文,就可能落入罗马神权文化的套子,莎士比亚戏剧就不可能是文艺复兴的经典、而可能是中世纪的经典了。尽管《亨利八世》给人以情场风俗戏的印象,但莎士比亚还是借国王的新亲事将带来一个孩子的诞生的对话说明了全剧的重大历史主题:如同将来的和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一样,一个新英国正在诞生。而卡瑟琳王后那段关于英文的台词,则是莎士比亚对自己的戏剧语言风格的最好辩护,也是对文艺复兴后新英文(近现代英文)诞生的最好注解,---- 莎士比亚用了卑俗的英文、而没有按照戏剧惯例用神圣的拉丁文写作,那可能是一个罪过,但请在英文世界里宽恕莎士比亚英文吧。

《亨利八世》后三百来年,在忠于历史和现代戏剧的想法指导下,一些人试图把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改编为一部现代风格的影片,使戏剧表达更接近历史教科书。电影很“现代化”,画面和音响等等很讲究艺术效果。可是,那个经典改编是否成功呢?至少,多数观众不那么看,许多影评家们夸奖电影的技巧,却没有对改编是否达到目的而表态。

补充附图:2012年,梵蒂冈首次公开了有关亨利八世亲事的信件等文物(部分如下)。值得注意的是,文物中,有中国明代最后一位皇后写给罗马主教的求援信。当时,欧洲正是文艺复兴,而在中国则是清朝即将取代明朝。若明代再延续百年,那么,后来至今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将是什么样子呢?


# # #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