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阅读两千年。

zhiyanle (2024-09-19 20:41:52) 评论 (0)


女性阅读两千年。
Zhiyan-Le,2009-02-22 15:19/2013-09-29.

在最近的争辩中,有说:西方比中国落后两千年,譬如,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了人本思想,而西方是17世纪才提出的。--- 对大陆的那种类型的文人,本人从来不敢恭维。稍微具备点中外历史就知道,儒家的所谓人本之思想,是实行等级社会、歧视和窒息个性发展的,是为极少数人垄断利益而剥夺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自由权的。西方也是人类社会,人本思想早在地中海远古文明时期就有了。在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本思想或人道主义,基本原则是自由、平等、博爱,是所有人的个性解放。

这种区别,在女性阅读学习方面尤其明显。譬如,中国儒家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搞的是愚民政策,因而必然就出来个“德才”的冲突对抗;即便让女性读书学习掌握知识,也是奴性训练一类的东西,好些的则有文史一类。而在西方,远古开始对女性是“骑士”精神,讲究女性跟男性一样有知识,且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因而就没有什么“德才”冲突对抗。其实,对知识没有足够尊重、对知识分享采取垄断政策的所谓人本思想,是对抗人类人性的和虚伪的人本思想。

详细论说要大文章。一幅图景胜千言。就让本人用世界美术精品为例子,来看看西方社会各历史时代的女性阅读学习;在历史实物证据面前,来比较看看西方的和中国儒家的人本思想究竟哪个更符合人类本性和更尊重人类知识。如下:


各个历史时代的女性知识阅读:
(来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点击看大图)
 

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物。作品年代:公元前 470年。
作品:这是雅典娜,古希腊智慧女神和战神,主管知识、艺术、科学、发明、竞技和战斗。画面是雅典娜在向人类浇灌知识之水和传授知识。
比较:同年代的中国儒家讲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难养”一类歧视知识和歧视女性的思想;掌握知识的是“君子”类男性,只有极个别女性有读写的机会(譬如昭君)。

时代:中世纪末期。作者:圣•柏基塔。年代:14世纪末期。
作品:专职读书写作的女人。西方中世纪,尽管有严重的性别歧视,但对知识和掌握知识来说,由于“上帝至高无上”和教会办教育,人间阅读学习机会更平等些,平民女性读书机会比古希腊罗马时期更多些。
比较:中国继续“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难养”的愚民政策;出了些女诗人女词人,但绝大多数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艺人或妓女。

时代:文艺复兴。作者:米开郎基罗。年代:1560年前后。
作品:爱丽特利亚。米开郎基罗的壁画是闻名全球的珍品,这是其中之一。画面中,知识女性在看书。通过她的衣着、体态和表情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及知识学习要比中世纪的自由开放得多,区别很明显。
比较:同年代中国,歧视女性和知识垄断达到高峰,以至于民间发出了控诉,《牡丹亭》借杜丽娘之口抨击儒家及其教育,就是个例子。

时代:工业革命。作者:佛拉格纳德。年代:1776年。
作品:在读书的少女。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使大量人口进入“中产阶级”和“有闲阶级”。随身携带休闲书籍,成了西方多数女性的生活习惯之一,且阅读范围扩大到与生计无关和休闲享受性的各类作品。
比较:中国还在继续“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难养”的愚民政策,同样,文学女性多数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艺人或妓女。

时代:现代化。作者:布格罗。年代:1884。
作品:艰难的功课。布格罗是许多19世纪法国杰出画家的老师。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以后的女性面貌、特征和精神状态。这是其中之一。可以看到,读书学习机会已经普及到所有平民女性。
比较:同年代的中国遭遇西方文明冲击,“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难养”的愚民政策还在继续。

时代:后现代化。作者:毕加索。年代:1934年。
作品:桌旁读书的女孩。该女孩是实在人物,是毕加索的“爱情的心灵诗歌”的女朋友。西方女性的阅读不仅是书、也是自己;女性文学不再是女性的,而是整个社会的,男性主持的女性文学走向结束。
比较:中国新文化运动使男女分享知识机会趋向平等,知识女性登上社会舞台。“女子无才便是德”受到严重冲击,但依然主导着男性思维。


纵观和比较2500年的历史,西方社会对女性掌握知识的主要取向是积极的,没有中国的“德才”冲突对抗。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一个成果,就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机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发展还在继续。从文学文艺角度说,西方社会对女性的“骑士”精神转化成了“同伙”精神,而这个发展还在“进行时”。突出表现:知识女性已是司空见惯和比比皆是,以至于“知识分子”成了对极少数特殊状态的人的别称,失去了社会普遍意义,--- 在今日美国,您自我介绍说“我是知识分子”,多数人的反应是惘然、不懂您要说什么:“谁不是‘知识分子’?”那种自我介绍就好比是说“我是人类”一样,自然就有“谁不是人类?”的反应。。

在中国,对女性本来就没有“骑士”精神,歧视女性也是丝毫不加掩盖的。即便这百年来使中国女性摆脱了“女子难养”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民政策的社会地位,但并没有改变那些愚民政策的生活价值观。自吹捧高抬儒家文化开始,歧视女性又回到了社会舞台,甚至官方机构招工也敢于公开列出歧视女性的条件(譬如对35岁以上女性的机会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好工作不如好老公”成了社会流行的选择舆论;一旦发生色情事件或绯闻事件,几乎所有媒体和社会人群都是“骂妓不骂娼”、受谴责的对象经常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两千五百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和西方的女性阅读历史都是大不相同的,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出现了相同之处,且该相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了西方的教育方法、接受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人文主义、以及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思想。换句话说,中国儒家的人文思想的“人文”是等级社会和性别歧视的“人文”,是落后野蛮的“人文”,是终将被社会抛弃的“人文”。因此,不能看到儒家有“人文”两个字,就以为它是“先进”了。



补充:文艺复兴:魔方,知识,抑郁和天才创作。


说明:这幅美术作品是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urer,1471-5-21至1528-4-6)于1514年完成的作品。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

过去多年,艺术评论说:这幅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知识水平的最高境界。它包括:数学知识,几何知识,天文知识,物理知识,度量衡知识,航海知识,生物学知识,人类对自己的自然本性的认识,还有对女性掌握知识的崇敬即关于文艺复兴基本原则中社会平等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

其中右上角的魔方故事和挑战,不仅是西方和中国都有的古代【数学游戏】、且含有古代社会人类对太阳系星球运行特征的认识水平,其魅力无穷、流传至今。详见:《新年话魔方》。Zhiyan-Le,2010-12-19。

然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作品介绍却是另一套说法:该作品是作者的精神自画像,体现了作者所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那是一种知识带来的抑郁症,是古希腊【二元四素】(类似中国的阴阳五行)中被哲学家认为最不可取的一个。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抑郁症往往是某种天才性的新创作产生的前奏,其主要风险是能否度过抑郁时期。介绍说:画面主角是女性,带着一对人格化的天使翅膀。这或许是作者试图追求某种完美,一种通过知识折磨而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美国卫生部(2013-09)从生理角度解释了艺术家心目中的抑郁症。譬如,它的《莎士比亚的四素》专栏说,抑郁症来自忧郁过度,忧郁是最不可取却又是最普遍的生理现象。这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得到充分表达体现:《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驯悍记》中的男女主角,都是“忧郁中的忧郁”的典型形象。

那个解释说明了一个道理:文艺复兴包括人性复兴和人道复兴。那个复兴意味着真诚、爱情和慈善不再是古希腊罗马帝国贵族垄断的生活状态,也不再是中世纪教会象牙塔里的梦想,而是不管贫富、不管是否权势、也不管信奉什么的所有的人都可以享有且应该享有的生活。获得那种生活不是没有成本代价的:它的起始往往是知识或领悟带来的忧郁及其可能导致的抑郁症;经过知识磨练和经过忧郁甚至抑郁症而幸存的人,更懂得和更珍惜人类的真诚、爱情和慈善。可以说,没有人性和人道的知识,不需要真诚、爱情和慈善的知识,不是人类的知识。


附图:美国卫生部网站关于知识带来忧郁和抑郁症的磨练的图解第一解。
来源:美国卫生部《莎士比亚和四素》,2013-09。
左图:Henry Peacham, “Melancolia,” Minerva Britanna, 1612。一位长者手里拿着知识魔袋,脚踏着知识的潘多拉盒子。
右图:1498年的德国版画。一位男士趴在知识的书本堆里,旁边一位女士(他的女人?)在等待他从知识书本里爬出来、回到人间。




补充:人类的十二把钥匙。
作者:16世纪;不祥。来源:科学史资源网。


所谓【人类的十二把钥匙】,故事源远流长。这幅作品让一位女性掌控着人类的十二把钥匙,集中表达了文艺复兴后期人类的历法知识内容:

女神头部是七星光环,象征北斗七星和日月星辰(太阳、月亮、水木金火土)。她的足下是月亮,表示人类掌握了日月运行规律。

左下部分,太阳、月亮和十二星座。每个星座对应一个鬼神,象征古希腊罗马的十二位人格化的神、即诸神前辈。

右下部分,是环形围绕三角和上下颠倒的两个三角,照耀笼罩着十二把数学世界的大门;用十二把钥匙可以打开那些门上的锁。

基督教教徒流行【完善生活的十二条】,即打开身心、或肉体和灵魂互动而达到完美人生的大门的钥匙。

在音乐领域,那象征十二律(12-keys),是进入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

那位女性的另一只手握着权柄,权柄下面挂着一串果实。象征:掌握了【人类的十二把钥匙】,就相当于掌握了权力、就可以享受权力带来的利益。这是文艺复兴及之后很流行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的前期表达。

值得注意的还是前述:画面即当时历史发展的象征性主角是女性。这与中国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教诲比较,是截然相反的。

0=0=0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