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关于闭关锁国有益论中的致命错误
luren_1970 (2022-08-31 06:33:37) 评论 (8)为了迎合皇上连任后即将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历史研究院抛出了闭关锁国有益论。
先不说皇上为什么要闭关锁国,这在我博客其它文章中有讲。有兴趣的欢迎去本人的文学城博客看看。
本文主要讲一下那篇闭关锁国有益论的致命错误。
要知道,明清两朝都执行海禁等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这两朝海禁的原因不同。明朝建立之初,主要注意力在北方边陲。这个时候蒙古虽然北逃,但是仍然以正统王朝自居(史称北元)。明太祖多次遣大将率军北伐。后来建文帝削番,引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一些周折攻破首都南京。虽然朱棣成功夺权,但是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派郑和七下西洋(当然,史书上说郑和下西洋有其它原因,但是寻找建文帝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建文帝还是没有找到,下西洋耗费巨资难以为继,朱棣就下令海禁。朱棣的想法大概是,即使你建文帝还在南洋某个地方活着,我把国门一关,你再怎样也无可奈何。朱棣之后海禁还没来得及松动,又有倭寇海盗侵扰。此时日本正好处于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很多浪人(无主的武士)就跟中国渔民混在一起变成海盗,在中国沿海烧杀抢掠。这些倭寇战斗力非常强悍,经常十几个人绕城走城里上万官兵不敢出战。其实倭寇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明朝为了杜绝倭寇之患(朝廷也知道倭寇主要是沿海的渔民),就继续严格执行禁海令。在明朝中后期,西方已经逐渐渗透到东南亚。明跟西方也有贸易往来。很多美洲的高产作物,比如玉米,红薯等,就是这个时候传入中国。据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开采的银矿绝大多数银子最终通过贸易流入大明。这说明明朝的闭关锁国其实没有针对西方,而是针对倭寇而已。再说这个时候西方也没有强大到引起大明警觉的地步。大明最大的忧虑还是在北方,瓦剌和后来崛起的后金。
清朝入关之后,南明还有残余势力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岛屿上。郑成功曾经一直打到长江口,让清军紧张了一下。再之后郑成功的子孙一直占有台湾,跟大陆遥遥相望。所以清朝就继续执行海禁政策,希望能把这些南明余孽排除在外。后来收复台湾,海禁其实是有所放松的。但是清朝一直觉得自己是天朝大国,觉得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对于对外贸易不太上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
所以,历史研究院关于明清两朝闭关锁国是为了防止西方殖民者侵略的论点本身是不成立的。明清两朝从来都不觉得西方蛮夷小邦是威胁,直到清朝末期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都是因为统治者自身利益的原因。历史研究院为了迎合皇上关门做皇帝的心思,故意搞出这种有违历史的文章,实在令人不齿。 中共建政之后,所有还有脊梁骨的文人都被整肃,剩下的都是这些无脊椎动物, 写一些拍马屁的狗屁不通的文章来拍皇上的马屁。
评论 (8)
白銀大規模流入是隆慶開關以後的事了。。。在那之前並沒有大規模白銀流入中國到普及平民的地步。
好文章,一针见血,赞!
回复 'Firefox01' 的评论 : 康字应为糠字。其实如果经济真的崩溃了,能有糠吃不错了。不是说吗,中国人吃草都能活三年。糠属于奢侈品了。
回复 'ahniu' 的评论 : 记得86年学潮那会儿就有一本书讲这个。 忘了书名了
回复 'xiaoxiao雨' 的评论 : 这个主要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所面对的入侵者,基本上都是文化更加落后的野蛮人。直到清朝中晚期才碰到西方这个武力和文化都要更强大的对手。
Mainland China never embrace new civilization. In his history he used his civilization to assimilate other nations or invaders.
农民思维,本来就反对海洋。
可以理解为“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从小康迈入大康。
luren_1970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