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祈石提供考古研究的重要工具(一)

(2023-07-13 01:32:34) 下一个

Neuron (Lei Xu)

 

前段時間做了一些美洲的考古研究,第一次提出了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的概念。見文章甲骨文的父写为““,手中举的是什么?羅振玉在1923年版殷虛文字類編一書中對甲骨文父解釋為“説文解字父矩也從又舉杖許釋--為杖然古金文皆從 疑想持炬形”; 郭沫若认为像手拿着斧子的形象。总之人们认为是以手持杖的教育者,或者以手持斧的劳作者。唐汉所著汉字密码认为父是男性生殖器的简省图形,强调父亲的内涵。我找到的“”的含义大概这些方面。我的观点,甲骨文中的父“”,手中所持的是祈祷用的特制的石条,即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甲骨文中的父,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神父,是神職人員,是當時的祭司。

近期在祈石研究方面有許多進展,和大家分享幾點結果。

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是甲骨文父””手中所擎的石條, 研究發現它具有特定的地理特徵,特指某一地區,并且是有特別的形制,尺寸,材質, 為某一特定祈禱目的而製作和使用的,是祭司和神溝通的工具。祭祀在祈禱時,會根據祈禱的目的,人群,地區,事件而選擇某一特定的祈石。廣大區域或小的局部地區,都有着獨特的地理特徵, 這種地理特徵會反應在祈石(Priestly prayer- stone)上,反過來, 根據父所使用的特定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 可以判斷與哪一地區的事件有關,這樣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在解讀甲骨文/金文銘文時可以提供重要信息,比如某一事件發生的地區這樣的地理信息,成爲考古研究的重要工具。最重要的是石質祭祀尊/彜器,和甲骨文/金文是一個系統的,而北美的文化比較封閉,保護得也很好, 所以這種文化又很完整地存到今天,真是很幸運。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款祈石,或許是祈禱的目的相同或相近,可以出現在多個地區。又由於某些地區的地理特徵,在古時多數只是簡單圖示,又因爲很多地區看起來本來就很相似,祈石指示的地理位置經常並不容易判斷。這需要依靠經典的祈石形制和個人的經驗總合分析。

下面略擧几例商朝青銅銘文解析, 圖片為作者自畫:

圖1 父癸魚 魚即遠洋漁獵。父癸手中所擎的祈石指示的地點是印度和非洲之間的印度洋區域,包括遠端印度洋區域。這和婦好墓出土了大量印度洋的海貝報道是一致的。在商朝多個時期的青銅銘文都有遠航至印度洋的清晰記載, 例如在武丁時期和武丁之前的時期就一直有去印度洋的遠洋捕撈,由於青銅銘文的信息很有限,祈石的信息尤爲重要,可以確定所去地區。實際上,國家重大事件的青銅銘文上, 父手中的祈石信息都是很經典的,有非常確定的地理信息。

  1. Fig1a 父癸魚:商朝父癸時期去印度洋的遠洋捕漁       Fig1b 類似的祈石

圖2 為父己時期商朝去阿留申群島(西伯利亞草原和美洲)的遠洋捕撈 或远洋贸易。舟即大船; 上圖指代西伯利亞草原,信息確定(這種形狀也可以指代其它曠野,根據所処的地理環境決定); 下圖指代北美,信息確定。這和婦好墓出土的阿留申群島鯨魚肩胛骨報道相吻合。早在婦好之前的父己時期, 就有青銅銘文記載商朝遠洋阿留申群島。其實在商朝的整個時期,一直到父辛的時代,一直都和美洲有密切往來。

Fig 2a商朝父己时期去阿留申群島(西伯利亞草原b和美洲c之間的)遠洋捕撈或远洋贸易  Fig2b & Fig b2 為同款西伯利亞草原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 紅綫畫出祈石的形狀);Fig2c 同款北美祈石 (Priestly prayer-stone)

圖3為商朝武丁時期殉葬的北美貘。之所以能確定是北美的貘,源於父手中的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指代的是北美地區, 北美的西岸。這和婦好墓出土的美洲貘的報道相吻合。這款祈石也在中南半島等其它的地區中出現, 指示在中南半島西邊, 南端, 可能是指馬來西亞印尼一代。區別它們是指代美洲還是中南半島的方式之一是根據尺寸?及出現在的地區判斷,有時是比較難判斷。

Fig3 商朝武丁時期殉葬的北美貘  a 殉葬北美貘父丁  b同款北美祈石

以上祈石(Priestly prayer-stone) 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商朝時期,商朝的船隊已經遠征印度洋,及北美地區。實際上商朝有一個强大的政權,在世界各地征戰,做著世界貿易,他們是有着世界眼光的遠征者。資料的分析表明他們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强大。

他們是誰?他們最初來自哪裏?繼續和你分享我的看到。

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 Apoye Cultur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neuron 回复 悄悄话 “商朝的船队去印度洋和北美一带捕捞极不可能。先不说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这方面的问题。中国沿海一带渔产极丰富,舟山海域更是世界著名渔场,古人何必舍近求远去捞渔。再说跑这么远的路,一来一回经年累月,捕捞的渔获水产怎么能完好保存?”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可能商朝的船队去北美不只是为了捕捞, 而是远征, 或者是建立某种关系。在整个商朝的历史过程中, 他们都和美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间接说明为什么商朝被灭后, 有一支来到美洲, 因为他们一直都和美洲有着联系, 甚是可能是族源上的联系。个人观点。
neur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边公园' 的评论 : “早期文字符号的相像并不奇怪。文明初期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大同小异,所以初创的文字都有相同之处。早期埃及和苏美尔的象形字,也有一些很像甲骨文。这些并不能证明彼此属于同一文化或部族”。非常好的评论,我需要提供更严谨的证据。1还有其它文字的发现,例如甲骨文“考”, “父 X(父癸)”, 等等,还有甲骨文“宝尊彝”等,这些看出它们是一个系统。尤其是祈石的形状和指代的地理位置,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和商朝的出土是吻合的。这些也许还是不能给出让您满意的答案,我希望这个领域能够引起注意,有更多人研究,为考古研究提供工具。
neur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边公园' 的评论 : 謝謝您的回饋!很好的評論。我也思考一下。
海边公园 回复 悄悄话 早期文字符号的相像并不奇怪。文明初期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大同小异,所以初创的文字都有相同之处。早期埃及和苏美尔的象形字,也有一些很像甲骨文。这些并不能证明彼此属于同一文化或部族。
海边公园 回复 悄悄话 商朝的船队去印度洋和北美一带捕捞极不可能。先不说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这方面的问题。中国沿海一带渔产极丰富,舟山海域更是世界著名渔场,古人何必舍近求远去捞渔。再说跑这么远的路,一来一回经年累月,捕捞的渔获水产怎么能完好保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