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唱(上)
新屯堡王家 (2024-11-03 07:42:51) 评论 (0)看唱(上)
作者:太行山
看唱就是看戏,故乡的乡亲们把看戏叫做看唱,我打小就记得。
2017年从Q友的空间看到一个老物件,一下唤起了我的一些少时在故乡的记忆。我突然想拿这件老物件考考朋友们,看看有多少人认得它,于是就把老物件的照片发到群里,结果只有两个年长的认识这个老物件。物去人非,顿感时间的无情,不觉怅然若失,睹物思亲,过往的日子,已然被后辈们忘却的不少了。
这个老物件叫汽灯,也可以叫气灯,顾名思义,它离不开一定的气压和煤油。气灯对于我来说有着美好的印象,也是我在故乡看到过的少有的几件富有神秘色彩的洋东西之一。
我最早见到的气灯比较笨重,开关、油管都是铜的,有玻璃灯罩,灯泡是用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纱罩,用很细的铁丝挂在瓷制灯口上面。使用时在一个圆环似的油箱里灌上煤油,打足气,扭开开关,汽灯就有发出细小的嘶声,点燃纱罩,初始有火焰是黄红的,不一会纱罩就缩成一个鸡蛋大小的纱泡,火焰收了,变成一个光球,灯光骤然变得异常明亮,刺眼,犹如高瓦数的日光灯,发出轻微的嗤声。这时的灯泡很容易损坏,必须要罩上玻璃罩加以保护。
我是在小时候看唱时见到汽灯的。那时候故乡每年五月十三都要在龙王庙唱几天戏。据说五月十三是龙王爷的生日,唱戏让龙王爷高兴,祈求他降来及时雨。五月十三正好乡亲们播种基本结束,需一场好雨润田,好让种子正常发芽。五月十三也正好是乡亲们播种结束,有了半月二十天的消闲日子,借着龙王爷的面子,看唱高兴高兴。这是故乡的一个传统,打我记事起就有,一直延续到现在。只是如今把龙王爷的事忘掉了,龙王庙的戏台也没有了,建了大的舞台在贯沟寺,样子土不土洋不洋,不伦不类。唱戏成了一个纯粹的娱乐项目了,故此,看戏的意义也就比较单一了,热情也就大不如从前了。不管做什么事情,它的附加值不高,那么投入的兴致就不会多,意义也就不怎么大。纯娱乐的娱乐,也就会变得娱多乐少了。去年新屯堡五月十三的庙会,忻州的表姨回去了,给我发来几幅现场照片,看到台下看客寥寥,戏场冷清,不觉心中一阵酸楚,更加怀念1974年以前的龙王庙庙会的欢兴与热闹。纯朴的乡民,热烈而温馨的戏场,人们彼此之间少有心机,多的是诚信与善意,那开心也是发自心底的自然流露。
1970年代以前的庙会,每天唱两场戏,白天黑夜各一场。那时村里没有电,看夜戏时就用两盏汽灯照明,非常明亮。奇特的汽灯配上精彩的戏剧和热闹的锣鼓家伙什,把人们的心境吊的非常高。看那灯,看那戏,看那来自四乡八村的陌生人,丰富了庙会的意义,丰富了人们的心境,满足着并不贪婪的乡亲们的那颗安静的心。即使光看那汽灯的样子,再看那点燃汽灯的过程,也让我们这群小孩子感到特别的好奇与欢欣。
每年五月十三庙会,一般都要唱三四天的戏,村里就热闹非凡,家里都会有亲朋到来,周边乡县的人也会到戏场搭棚摆摊,买粉汤羊杂,麻叶麻花,白面馍馍,河捞烙饼;花红线,拨浪鼓,糖蛋蛋,风车车,砂锅隔笨......,小买小卖多的很,搞得戏场里热气腾腾,轰轰烈烈。人们挨挨挤挤,喊妈叫妹,大呼小叫,香飘五味,小孩子们在人群里穿来窜去,追赶打闹。台上莺莺燕燕,咚咚锵锵,台下一片人海,看得看,闹得闹,热闹的不行。
夜戏比较安静,也是重头,一般上演的是好戏,生意摊子都关了,人们专心看唱。 开戏前都要有三通锣鼓,每一通都是铿锵激烈,震耳欲聋,目地是告诉人们戏快要开演了,快来看吧。那些敲打锣鼓的师傅们个个气势轩昂,身体晃动,煞是卖劲。这第一通锣鼓招去的就是一伙小屁孩,扒在台沿边看台上的演员。过一阵二通锣鼓响起,台下就坐了不少人,有的垒石头,有的搬小凳,自自然然一排排坐下来。戏台上的演员也已经妆扮完毕,偶尔带着戏妆和戏服走台,武生们也会热身翻跟头,折蹦子,练跺子。等到第三通锣鼓时,天色就大黑了。台上的大幕拉上,台下坐满了人,一大片,周边又站了一大圈,庙院里黑压压的全是人头,旱烟缕缕袅袅,人声叽叽喳喳,人人在暗幕中翘首以待。三通锣鼓戛然而止,文场上三弦绷绷,司弦吱吱,二胡咕咕,笙儿呼呼,‘梆梆梆’偶尔几声清脆的细鼓声,文场的师傅们在调音。突然一个人提着一盏汽灯撩开大幕出来,用绳子拴好吊了起来,黑暗的剧场里顿时光明四射,台下不禁一阵骚动,又一盏汽灯吊了起来,两盏汽灯把舞台前的庙场照耀的一片光明,如同白昼。乐器响起,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一派繁华,桌椅围锦盖缎,布景上亭台楼阁,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气象万千,二幕、三幕、墙幕及吊幔层层叠叠,地下一块大大的地毯,如此这般把个舞台妆扮的仙宫一般。后台有戏腔传出,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众目睽睽,聚焦舞台,夜戏开始了。
那时候唱戏的剧团要来,一般都是坐县社的大卡车,满满高高一车,下边是戏箱子,上边是演员的铺盖卷,铺盖上坐着唱戏的。唱戏要不要钱我不知道,反正那时候一切都是公家的,演员们月月都有工资,下乡为老百姓演戏也是剧团分内的事,但吃住是要村里边管的。剧团里大约有三十多个人,由大队负责把唱戏的分配到村子里的六个小队,再由小队长分配到各家各户,分配到的人家就负责吃住。一般一家一个,或者两个,吃一顿饭唱戏的要交半斤粮票和两毛五分钱,这是官家的规定,也是公家人的出差补助标准。至于住户要不要那是住户的事,一般都要,粮票和钱都是普通农民稀缺的,(那时候粮站买米面,吃饭下馆子都是要粮票的。)也有不收的,少。(未完待续)
新屯堡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