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哈里王子红发受歧视?西方国家的发色歧视链了解一下...
红泥小火炉2022 (2023-02-03 03:46:44) 评论 (0)
英王室这辈子都没想过能这么丢人吧...
被半驱逐出王室的哈里王子写了本自传《备胎》,书里疯狂输出堪称史诗级黑料的自爆。
什么上学期间吸食X品、在某战场杀25名武X人员,以及和哥哥威廉王子大打出手、头破血流...
英女王辛苦维持将近百年的体面,短短几个月已经被轮番击碎。
沃尔特.白芝浩曾经说过:“英国君主制建立在民众的崇拜和神秘感上,我们绝不能让这种魔法暴露在阳光之下”。
现在可好,哈里王子让整个英王室最不堪的一面裸露于全世界,也难怪民众大骂其是——“Big Dumb Ginger”(红发姜汁头大蠢蛋)。
骂人就骂人,怎么还发色攻击呢?是不是有点子不讲武德?
其实发色攻击在欧美国家很普遍,他们有一整条完整且极具历史渊源的发色鄙视链:黑色或者深棕色→金色→亚麻色→红色。
古早欧美影视剧很爱根据发色来完成人物性格设定
黑色最为尊贵,视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金色、亚麻色次之,通常有无脑、愚笨的隐喻。
最惨的还要数红发,野蛮、妖异、入侵者...统统都是它被贴的标签,红发甚至一度成为女巫的代名词。
比如奥尔森为了更贴合漫威里绯红女巫的角色设定,就把金发染成了红棕发。
而且对于红发的鄙视,现在依然持续着,哈里王子读书期间就曾因为发色遭遇过不少嘲笑、挤兑。
德国的Tristan为了反击这种刻板印象,还专门搞了一本杂志《MC1R》,记录红发者的魅力。
欧美各国的这套发色鄙视链究竟从何而来?金发又是如何“洗白”,一跃从奴隶发色成为了流行趋势?
羊今天就带姐妹们猎猎奇,看看表面和气的欧美国家,背地里都在互相给对方穿什么小鞋!
欧美发色鄙视链
是罗马的胜利,还是德国的阴谋?
欧美人什么时候开始用发色,大行三六九等之事呢?
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时候罗马人四处攻城略地,以胜利者和统治者的身份横贯欧亚大陆。
正值鼎盛的罗马人,为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特征感到骄傲,并以此和其他种族划清界限,其中就包括黑发。
胜者为王,败者被迫为奴。
黑发很快就在欧亚大陆成了权利和地位的尊贵象征。
而被罗马人定义成“三大蛮族”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他们的浅金发色和红棕发色就被视为低等。
这种以战争文化大行发色歧视的事,其实在几大文明古国里也是司空见惯的。
比如咱们大中华地区,就有“黄头鲜卑”、“黄头女真”的记载。
和罗马同属东欧的古希腊,也会把山提亚斯这样极具奴隶象征的词汇用于形容黄发,代指“北欧蛮族”。
古罗马壁画,斗兽场里互相厮杀的浅发奴隶
加之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也多是黑发种族。
所以古早时期,黑发的尊贵地位是世界性的。
更别提凯撒联手埃及艳后以后,对于黑发的神性崇拜席卷整个古欧洲(那时候还没美国啥事呢)。
这种深发色崇拜,逐步演变成一种标准,用于衡量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
比如那一时期很多男性统治者就必须以深发色示人,像拿破仑、屋大维、亚历山大...
毕竟浅金发色男性,会被迫扣上脆弱低能的帽子,难以委之重任。
年轻时的拿破仑画像
时至今日,虽然不再主张发色鄙视,但黑发和深发色依然在好莱坞有一些“角色尊贵滤镜潜规则”。
比如导演会安排深发偏黑的女星,出演经典公主或初恋情人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角色。
像奥黛丽赫本、安妮海瑟薇、詹妮弗康奈利、莉莉柯林斯、艾玛沃特森...在镜头里多是很经典的公主符号。
很多史诗相关的大制作,也会选择黑发或者深发色的男性来担任主角。
甚至欧美很多影迷调侃“黑发男出场,就会叠加永生不死的buff”。
《权力的游戏》里雪诺大人就是黑发,连哈利波特也是深发色哦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在当下欧美的主流语境里,黑发依然力压金发。
相反,论起认可度和权威感,金发早已翻身农奴把歌唱,在鄙视链上游来回试探。
而且金发的“起死回生”,并不是最近兴起,粗略算起来大概也有数百年更迭了。
金发如何“洗白”?又是如何步步为营的上位?咱就得来看幕后人的“手段”了。
其实黑发在欧洲大陆的话语权丧失,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时就初见端倪。
古罗马分裂,欧洲各个国家完成独立,也发展出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
他们开始欣赏金发之美,为金发赋予神性的光辉,甚至和《圣经》联动,赋予金发神圣、纯洁的“法力”。
加上日耳曼民族的逐步强大,金发更是成了大势所趋的主流审美发色。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极力讴歌金发之美,《欧里庇德斯悲剧》中写道:
“亲爱的女神阿尔忒弥斯啊,请从我虔诚的手里接受这个花冠,装饰你黄金的头发”。
文艺复兴时期,佛伦伦萨画派笔下的
月亮与狩猎女神——阿尔忒尼斯
但真正让金发拥有血统级别优势的,还要从一个乌龙事件说起。
战斗狂人希XX,大搞种族论,把欧洲人分为6个人种,其中高贵的被称之为雅利安血统。
雅利安血统里最高级的是以德意志人为代表的北欧人,至此金发碧眼开始成了血统压制的外貌优势。
好笑的是科学家后期证实,整个北欧人的雅利安基因仅占7%—19%,甚至都不如咱们维吾尔族的21%高。
发了大半天疯,看来是给其他民族弘扬血统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一时期金发,开始名正言顺成了欧美发色鄙视链里最为顶端的存在。
加上后续以瑞典为代表的日耳曼人在欧美整个经济文化形态里不停扩张。
老美的崛起,也总爱发疯搞自己的美学时尚传播(老美有6000多W人口是德裔,约占总人口20%,也很爱搞金发白人理论)。
金发的审美逻辑底盘在近现代的文化传媒圈,就很扎实了。
即使部分守旧派(犹太人多是深发色派)依然看不惯浅金发,认为黑发、深发色尊贵地位依然。
甚至用Dumb Blonde(金发傻妞)来讽刺金发女性(真的很恶劣,怎么干啥都先先污名化女性)。
玛丽莲梦露就是“金发傻妞”这个词的著名受害者
她不仅不傻,还很博学,家中藏有莎士比亚、契科夫、海明威等大家名作430多本,日常也是书本不离手
但大局已定,到现在欧美暗戳戳的发色鄙视链里:浅金色和黑发互相用新资本抗衡,红发却依旧在歧视中挣扎。
甚至可以这么说,红发貌似没怎么有效平反过(要说暗戳戳搞歧视,还得你老欧美子)。
红发的“屈辱史”,现在来看,更像是多数欧美人“无知”的体现。
红发的鄙视链
一场不被了解的污名之战
欧美人对于红发的猜忌,有点根深蒂固的意思。
正如开头所说,当下欧美影视里很多的山精野怪、女巫反派都会标配一头猩红色的头发。
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玛莲娜被逼堕入深渊的时候。
很重要的一个外在改变,就是把黑发剪短、染成红色,貌似在潜意识里红发总是在和不好的隐喻“相勾结”。
欧美人自己也深知他们对红发的歧视氛围,很多书籍甚至还会如实记载。
比如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得在《绿山墙的安妮》里,就写了安妮因为天生红发在校园里时常被排挤,嘲弄。
那时候小安妮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好姐妹戴安娜一样,拥有一头长长的黑发。
现实生活里,红发的欧美人生下来就会被赋予“Ginger head”(生姜头)的外号。
这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并不是因为红发人犯过什么弥天大错,究其深层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不了解。
纯血统的红发,多集中在北爱尔兰地区,他们祖先多源于早期的凯尔特人,也有少部分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因为地处偏远,纬度高、常年冰天雪地,所以很少能有军队攻打进来。
古早罗马不行,后期的斯拉夫人也没搞定,直到1541年才被英国吞并。
而在这漫长的融和期里,不被了解的爱尔兰就成了诸多大国口中的“蛮夷之地”。
爱尔兰人红发、雀斑的身体特征,也成了攻击对象。
甚至很多教派会主动把红发归结成与魔鬼做交易的人,加上吉普赛人也有红发基因。
至此地域歧视叠加文化歧视,爱尔兰人被污名化为女巫、海妖、吸血鬼...
尤利西斯和海妖塞壬
即使后期英国统一了爱尔兰,这种歧视局面也没有好转,甚至英国人暗中称爱尔兰人为“只会种土豆的乡巴佬”,禁止两地通婚。
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大融合,爱尔兰人依然没有翻身。
他们被卖去美国做奴隶,老美嘲讽其是“红发雀斑,口音怪异”的逃荒者,甚至会拒绝爱尔兰人走进商店。
红发彻底成为了一种歧视符号,源于别人的不了解、源于地域被看不起。
连肯尼迪都会因为爱尔兰血统,在竞选的时候被单拎出来大肆嘲讽。
咱善意提醒老美一句:现今你们的族群构成,爱尔兰裔可是占了12%,是你们的第二大族群。
到底有什么好骄傲的,去用红发歧视自己的“老祖宗”。
好在审美多元的今天,更多人已经不在意发色鄙视链这回事,甚至对于发色歧视会做出强有力的回击。
发色本来就是毛囊内优黑色素、红黑色素和嗜黑色素,三种色素受不同环境影响,演变出的天然色彩。
各种发色更值得用美学的视角去欣赏,黑发的古典,金发的风情,红发的魅惑...
而不应该作为一种歧视符号,强制填进不同地域的外貌特征里。
说白了,这种发色鄙视链其实是部分欧美人慕强心理在作祟。
从古至今发色地位的演变,羁绊着一个又一个强权的兴起和没落,他们不是在崇拜发色,而是在慕化、美化强大。
慕强称不上可耻,可耻的是用歧视践踏的阴谋,来成全自己虚妄的强大,或完成个人奴化的过程。
大搞歧视文化的人,也许可以认真听伊索一句劝告“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最近有传闻说,乌克兰内部闹掰了,总统泽连斯基欲清算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中将,或是怕其功高盖主 。
起因是,在斯拉夫民族过东正教圣诞节期间(1月7号),普京曾提出持续36小时的“圣诞停战”的要求。
圣诞节休战是西方战争的传统桥段,并不少见。一战期间,英德军队就在各自驻扎的西线,在1914年圣诞节到1915年初发生过休战行为。
可演员总统对此的回应是:不用管,接着打。
这也许是策应乌克兰前段时间的官方说法,说乌克兰过的是基督教12月25日的圣诞节,而不是东正教圣诞节,表达的是进一步西化、彻底跟俄国脱钩的决心吧。
结果,乌克兰内部出矛盾了。
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觉得俄军的“36小时圣诞停战”要?求合理,多次请求泽连斯基下令,趁俄军停火时从索列达尔撤军。
结果泽连斯基一意孤行,要乌军必须坚持战斗。
就这样,乌克兰精锐部队116旅公开哗变,表示拒绝执行泽连斯基的命令前往巴赫穆特送死。
一个旅竟敢公开与总统对抗,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背后有更大的军方领导在撑腰。
结果,俄军成功控制了巴赫穆特重镇索列达尔,导致乌军白白折损了两万余人;而失去索列达尔,也意味着乌军在当地的补给线中断了。
正是这场落败,让人感到,演员总统和总司令小扎中将的矛盾已经激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其实,原本两人的配合是相当默契的,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演员总统的特长是演讲,拉气氛,而对打仗一窍不通,于是就到处演讲卖惨拉赞助,而打仗方面的事情则全权托付给出身于部队大院的小扎中将。
这位身材魁梧、胖墩墩?,长着一张大圆脸的总司令?其实是个70后。
1973年7月,扎卢日内出生在乌克兰西部的沃伦。
这个地方曾产生过一位前苏联人尽皆知的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扎卢日内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三代,爷爷和爸爸都当过兵,是前苏联的军官。
小札从呱呱坠地到成年后,始终生活在部队大院,名副其实的一名军娃。
跟中国一样,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不管何军兵种,也不管是东西南北中,都操有以莫斯科话为基调的“普通话”,绝不掺杂地方方言。
因此,小札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而乌克兰语则是他参军后才开始逐渐掌握的。
而小札跟其他部队大院子弟不同,他并不想像父辈那样,当兵入伍在军队发展,而是从小?就?怀揣一个演员梦。
小扎性格幽默,反应快,课堂上也属于沈腾的类型,爱接老师的话茬?,经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让他更加坚信自己日后要加?入娱乐圈,走喜剧演员的道路。
然而,小扎的未来职业规划却得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眼里,演艺圈实在太不靠谱了,不是养家糊口的正经营生。
只有进入体制内,端上铁饭碗,才能保证工作稳定,收入无忧。
于是,小扎不得不放弃艺考,转而开始刷题准备报考军校。
而不巧的是,那时候正赶上苏联裁军,很多军校被合并,高校招生规模被裁减,军校变得异常难考。
就这样,小札落榜。
他的父母又?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方法,让他先考入一所机械制造技术学校,再伺机转入军校。
现在?看来?,高考失利其实也不算是一件坏事,有时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就这样,小札在学校发奋苦读,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又在军工行业工作了两年,1993年,他考入了敖德萨军事学院军事系。
在学校里,小札似乎比其他同学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仅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在军事训练上也从不懈怠,就这样,199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顿巴斯地区。
他从排长做起,之后又当上了训练排长、战斗排长、训练连长,学员连长,直到营长。
他一步一个脚印,一路稳步升迁,几乎每过两年就晋升一次,提拔速度明显快于同期毕业战友。
2005年,他被组织选中进入乌克兰最高军事学府——乌克兰国家国防学院。
这几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传统——在晋升到中高级职位之前,都要先去高级军事院校镀镀金。
然而,在镀金的日子里,小扎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走走形式,布局一下关系网,他是真的如饥似渴地专研西方军事思想和战术指挥理论。
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在着手研究北约的军事结构,渴望摆脱前苏联的军事教条,试图找到乌军的改革之路。
就这样,两年后,他以荣誉生身份?毕业,并被任命为利沃夫州雅沃里夫第24机械化旅参谋长兼第一副旅长。
这个第24机械化旅可不是一般的机械化旅,曾经战功显赫,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组建的辛比尔斯克混成步兵第1师,属于前苏联军队的“王牌部队”,两任前苏国防部部长都是从这个英雄旅走出来的。
能到这里担任指挥官的,必定是被组织重点提拔的种子选手。
两年半后,小札又被乌军总参谋长任命为第51机械化旅旅长,军衔为大校。
这个第51机械化旅的名气比第24机械化旅还要大,是一只拥有光荣战史和军事荣耀的部队。
该部队前身是苏联近卫第51机械化步兵师,在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中表现极为英勇和忠诚,因此才享有“近卫”这一王牌称号。
乌克兰独立后,近卫第51机械化步兵师改为机械化旅并成为乌克兰武装力量一部分。
小札当了5年旅长后,又进入乌克兰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国防大学回炉,为他晋升将军、走入乌军高级将领行列做准备。
2014年,41岁的小札以作战指挥和战略训练的最佳学员?毕业。
然而,就在小札毕业这年,正好赶上了克里米亚危机,紧接着又爆发了顿巴斯战争,顿涅茨克和卢甘茨克两地宣布独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札曾服役过的第51机械化旅,这只支?在苏联红军时代曾把德国人打得抱头鼠窜的王牌部队,却被乌东民兵打得溃不成军,旅长皮沃瓦连科上校被民兵打死,包括时任炮兵营营长的代理旅长弗拉耶夫上校在内的60人被俘,40人阵亡。
据说,这个乌克兰方面的数据大大缩水,阵亡和被俘的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危急时刻,2014年9月,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宣布解散第51机械化旅,并将该旅剩余的150名合同士兵,500多名应征士兵和军官一起,编入新组建的第14机械化旅。
扎卢日内被委以重任,带着新组建的第14机械化旅赶赴顿巴斯战场参与战斗。
最终,到了2015年初,乌军好歹挽回了一些败局。
于是,在德法等西方国家的翰璇下,乌克兰政府和乌东民兵武装达成了《明斯克协议》,在乌东地区实现军事停火、恢复社会经济联系,顿涅茨克和卢甘茨克也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
不过,也正是在乌东战争中,波罗申科发现乌军老一代指挥官根本不顶用,于是,果断提拔了一大批少壮派军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46岁的扎卢日内被任命为参谋长 、西部作战司令部第一副指挥官。
接下来,他的官运更加享通,几乎每年都得到提升——
2018年,他又升任乌克兰武装部队联合作战参谋长——联合部队第一副司令。
2019年12月,他被任命为北方作战司令部司令。
也许是预见到?未来?乌克兰?局势将?以?世界?政治?关系?的?波诡云谲?为?大背景?,为了补充一下国际关系知识领域的欠缺,2020年,他还抽空来到国立大学奥斯特罗学院,学习了一下国际关系,并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2021年,演员总统任命扎卢日尼为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一年,小札48岁。
可以说,从士兵到乌军头号人物,小扎只用了24年!
而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是国家最高军事头衔,仅次于总统本人。
作为新一代乌军高级干部,扎卢日内彻底背离了前苏联时代既定的军事实践。
他走马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允许前线军队可以自行决定向敌人开火,而无须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并摒弃了那些以往必须填写的文件流程。
其实,早在波罗申科时代,扎卢日内就已经开始为乌军的军改出谋划策。他效仿北约,摒弃了苏联红军的大兵团模式,将权力充分?下放,再依靠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将?数据从?基层?整合到高层指挥中心。
如今,作为总司令,他更是认为,“根据北约的原则和标准改革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总体进程,仍然是不可逆转的。”
他还教育乌军军官?爱国、爱民、爱下属,“改变必须主要发生在世界观和对人的态度上。我希望你把脸转向人民,转向你的下属。在我的整个军旅生涯中,我对人的态度从没有改变过。”
如今成了总司令的扎卢日内,还是没改少年时风趣幽默、爱接话茬的搞笑本性。
2021年7月,当他第一次从泽连斯基的助手那里听说,他将被任命为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时,他立马“震惊”,问道:“你是什么意思?”
反倒给那个助手吓了一跳。
红泥小火炉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