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玉树临风的男人们】两汉-枚乘-赋
纳兰性空 (2024-05-05 14:30:57) 评论 (0)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
秦汉文学,当然是建立在先秦文学的基础上。
中国文学的发展,从《诗经》,到《楚辞》,诸子散文,走到了汉赋。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诸子的思想。现在回归文字,我们来看看楚辞到汉赋的变化,以及那些出类拔萃的赋之大家。
我们在说楚辞的时候,讲过屈原和宋玉。
屈原的特点是刚直,不屈,悲愤。他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楚辞》中的《渔夫》把他描述得淋漓尽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我当时的评价是:“哎,灵均兄,迂腐啊!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兄何罪?何须赴死?教化他们。教化不了,是因缘未到,随它去。以皓皓之白,冰清之玉,就算身处浊世,焉能蒙世俗之尘埃乎?”
就因为者“教化”二字,被一众大妈嘲讽。
呵呵,我懒得搭理。
《诗经》是四言体,每句四个字。
《楚辞》多用排比的形式,第一句多用七个字,以“兮“这个语气词结尾,第二句多用六个字。但也有一些变化。个人觉得,这是最早的长短句。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楚辞非常适合朗诵。
老实讲,与屈原兄打交道,最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远地望着,可以欣赏。谁愿意自己有一个苦主朋友,每天逮到你就是喝得烂醉然后不停地诉苦。
宋玉更对我的口味。
为什么?
这家伙会撩妹,会怼人。有时候也会神叨叨。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骖白霓之習習兮,历群灵之丰丰。
左硃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这是他神叨叨的时候。他撩妹的时候就是不同的画风。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他怼人的时候又不同。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哈哈哈,性情之人,绝不装逼。
赋,由楚辞演化而来。
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其实,写文字,不管用什么方式写,都离不开作者的抒情与明志。就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或者情绪。最常有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
先秦的文字,从手法来说,常用“赋”,“比”,“兴”。
赋,是铺陈,排比的手法,很适合朗诵。
比,是比喻。比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兴,就是引伸,联想。从“关关雎鸠“就联想到”窈窕淑女“。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应该是宋玉兄的《神女赋》和《高唐赋》。
然后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赋,其实就是“赋比兴”中那个“赋”字的进化,单独形成了一种文体。它是一种押韵的朗诵文体。句式不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格式。
提到短赋,就必须要说荀子。
《荀子·赋篇》有几篇短小精悍的赋。
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 日月下藏。公正无私,见谓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无私罪人,憼革贰兵。道德纯备,谗口将将。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比干见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从这一篇就可以看出赋的一些特点。
句子长短不一,但上下两句基本上是一样的,而且对仗。
当然,在先秦到秦汉的时代没有对仗这个概念,但是,从朗诵的角度,它自然就会要求上下两句在语气的升降方面要对应。否则,读起来会拗口。
比方说:“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上联以“位”收尾,它是四声,仄。下联以“乡”收尾,是一声,是平。
如果下联也来个四声字收尾,读起来就不顺口。
文化的演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到了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说起汉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 、 扬雄 、 班固 、 张衡。
我们为什么没有说秦呢,呵呵,秦太短了,十几年的功夫就土崩瓦解了。而且,始皇帝忙着焚书坑儒和迅游天下,他是一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这些文邹邹的东西没兴趣。
其实,在汉初,最出名的是贾谊和枚乘,并称“枚贾”。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雒阳人。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他有两篇赋流传于世。
《吊屈原赋》: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老实讲,我对这一篇《吊屈原赋》的评价是:一般般。
没有超越屈原于宋玉,无论从文采与意境都不如。写作,其实有时需要神叨叨。
这一篇就缺少神叨叨气。
我们再来看看贾谊兄的《鹏鸟赋》。有点长,我们就摘一段。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唯一出彩的地方就是“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其他都是差评。
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还是有着浓郁的楚辞的味道。
做了这么多铺垫,今天的主角要出场了。
枚乘(不详 - 前140年),字叔,淮阴人。
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呵呵,枚兄看来是百搭,和谁都能搭在一起。
枚乘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叛心,枚乘上书谏劝,吴王不听,于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刘武。景帝时,吴王参与六国谋反,枚乘又上书劝阻,吴王仍然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兵败身死。枚乘也因两谏吴王而知名。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他不愿做郡吏,称病离职,复游于梁。梁王死后,枚乘回到淮阴故里。武帝即位,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接他入京,因年事已高,死于途中。
枚兄应该与淮南王刘安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枚乘有赋9篇,今传赋3篇。
《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
其中《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奠定了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
在前面说荀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写的都是短赋。
而汉赋,有名的基本上都是大赋,也就是很长。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我们来看看《七发》。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遡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霄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
哈哈,楚辞中最常有的那个语气词“兮“没有了。
句式错落有致,语音声律谐协。排偶和藻饰丰富。
有木有,有木有?
这和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完全不同了。
这是100%真正意义上的赋了。无论是构思,遣词用句,与贾谊相比,都是云泥之别。
老话说,字如其人。
一篇文章,绝对能展现出作者的风采。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
大开大合,气势逼人,千仞之峰,百丈之溪,险峻跃然纸上。
“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霄霆、霹雳之所感也。“
虽烈风,飞雪,霄霆,霹雳,而不能撼也。
“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
对时政之不满,对百姓疾苦之悲怜,都在这两句中。
看似描景,实则抒情明志。
赋也好,诗词也罢,你以为是在写字,其实是在画画。
或者更进一步,是在创造一个短视频。
赋没有字数格律限制,可长可短,作者的发挥空间会大一些。诗词则对作者的文字功力要求相当高。寥寥数笔,就要画出一幅意境非常美的图画,而且,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比如说,我以前写过一首七律。
【七律 - 襄阳古寨】
作:纳兰性空
斑石败草绿罗衫,
旭暖秋阳绣裙蓝。
碎叶青丝风遇浅,
黄花峭壁水吹寒。
冬竹自语伊人唱,
晚桂还呤玉指弹。
曲径通幽伤满地,
白云过处可心安?
你读了这首,脑子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这个画面能拨动你的心弦么?
我们再来看一个短视频。
【蝶恋花 – 春景】
作: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有燕子非,绿水绕,秋千荡,佳人笑。当然,还有一个动了心思的苏轼。
我们继续来行赏枚乘兄的文字。
“将为太子驯骐骥之马,驾飞軨之舆,乘牡骏之乘。右夏服之劲箭,左乌号之雕弓。游涉乎云林,周驰乎兰泽,弭节乎江浔。掩青苹,游清风。陶阳气,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于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巧,恐虎豹,慴鸷鸟。逐马鸣镳,鱼跨麋角。履游麕兔,蹈践麖鹿,汗流沫坠,寃伏陵窘。”
好壮观的狩猎场面。
我突然想起了苏轼兄的另外一首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汉赋与唐诗宋词,你更喜欢哪种呢?
我个人呢,第一词,第二赋,第三才是唐代的格律诗。
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说。哈哈。
“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君王渊穆其度,御羣英而翫之。小臣瞽聩,与此陈词,于嗟乐兮。于是罇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庶羞千族,盈满六庖。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雕。鎗锽啾唧,萧条寂寥,隽乂英旄,列襟联袍。小臣莫效于鸿毛。空衔鲜而嗽醪。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
这篇《柳赋》是枚乘兄的又一佳作。
这应该是一个饭局。能把一个饭局写得如此清新脱俗,厉害。
“忘忧之馆,垂条之木。“
区区八个字,意境就烘托出来了。
何以忘忧?唯有杜康。把酒馆称为忘忧之馆,绝对是另辟蹊径,但还不算太出格。用“垂条之木“来形容柳树,我是第一次看到。即传神又带着一丝隐隐的忧,正好衬托忘忧之馆。
我个人赋写得不多,而且荀子一样,都是短赋。
不是不能写大赋,主要是大赋字数多,构思,落笔,润色的时间会很长。
也许接下来说司马相如的时候我会写一篇。
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是位语文老师。他集资捐款给老家的村里架设了山泉。
在我们湖南山区的乡村,没有自来水的地方就靠井水或山泉。山泉当然是在山上,地势会比较高。这样如果巧妙设计,利用落差,就可以修一条渠道绕经每一户人家。
这就相当于有了自来水。比打井更方便。
村民们为了感谢我的老师,决定立一块碑。
小弟代为捉刀,写了这一篇功德碑志。几年前曾在其他坛分享过。最近没有赋的新作,就拿这篇旧文,来滥竽充数好了。
【葡萄山泉功德碑志】
龙山巍巍,孙水渺渺。吸太虚之天宝,聚大地之物华。葡萄冲,人丁旺。东临枫坪,西眺白马。禾苗萦翠,稻菽芬香。耕读传家,诗书育人。尊忠孝济世,行礼义齐芳。曾困于高山仰止龙涎未至,今得于贤士慷慨甘泉已归。取九地之晶莹,合群峰之雨露。依山傍水,盘龙引凤。祖辈夙愿今朝圆,子孙福荫来日长。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懿行善举,勒石铭文,慈心高德,立碑镌赋。
这段文字,如今依然立在山泉旁。
枚乘兄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也许不是赋写得最好的人,但他定型了赋这种文体。
说他是赋之父也不为过。
说句题外话,坊间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我一直认为,赋写得最好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绝对是赋的天花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枚乘兄不是一个贪图功名的人,汉武帝刘彻给他官职,他婉拒了。
他文名远扬,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影响了后世一千年。
他的文字大开大合,激情澎拜,他的为人必然也是豪气干云。他的文字同样可以浅语婉约,他的为人必然也有侠骨柔情。
“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
哈哈,这是不是很柳永。
一个侠骨柔情文采飞扬的男人,你说,是不是一个玉树临风的男人?
纳兰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