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2个亿买副省长,历代卖官市场这价格贵吗?
狄冠元 (2024-03-05 17:17:25) 评论 (0)https://mp.weixin.qq.com/s/UGtcv4u_8HrhTFXb4VOSjw
国人提到古代的政治,特别是描述它的腐败之时,喜欢用的一个词叫做“卖官鬻爵”。其实,“卖官”和“鬻爵”是两个概念。“鬻爵”卖的是爵位,有地位,但没实权。而“卖官”卖的,可是有实权的官位。
秦始皇时,有一年因飞蝗成灾,秦始皇下诏书,向天下公开出售爵位:凡百姓缴粟千石,可拜爵一级。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穿越回秦朝,买个秦始皇的村干部位置当当,缴纳千石粮食,大概就是40000斤小米,差不多最低成本超过10万元人民币,跟现在比是不是好像很便宜?
卖爵位得到的钱其实有限。原因也很简单,爵位没实权,价格自然不高,国家不能从买家身上赚很多。相比爵位,有实权的官可就厉害多了,价格自然也更高。如果皇帝需要赚大钱,光卖爵位可不行,可就得卖官了。
汉武帝时,连年征战、穷奢极欲,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弥补用度,汉武帝一开始也是卖爵位,但买者较少。为了更好地充实国库,朝廷试着给买武功爵的人授以“实权”。价格从第一级十七万铜钱,每级多加两万铜钱。虽然价钱高,但人们买官还是很积极的。这下子,国库充实了,但汉武帝也开了“卖官”风气之先。
东汉末年汉灵帝当政年间,卖官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小高潮,汉灵帝把官位给明码标价了,当时官位的行情是二千石的官位要花两千万购买,四百石的官位要花四百万购买,甚至朝廷三公这样最高级别的官,都明码标价地卖。
在《后汉书·曹腾传》上所记:“(曹嵩)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就是曹操的爹买了一个三公的太尉职位,花了十倍于底价的一亿万金,万金就是一万个铜钱,相当于一斤黄金。
如果不考虑此时金、钱之间兑换变化的话,底价钱1000万,相当于当时1000斤黄金,曹嵩的1亿便相当于10000斤黄金,约合现代5000斤,论吨算就是2.5吨。
2.5吨黄金在今天能值多少人民币?大概7.8亿多。
到后来,汉灵帝觉着这么来钱还是少,又加了一条要求,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于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想做官的人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只好望洋兴叹。
这么弄出来的官,也就甭指望能干啥好事了。
汉朝结束,卖官这事却没结束。
晋武帝司马炎一接过棒就开始新一轮卖官玩法,当时官员以貂尾为冠饰,结果卖官盛行,封官太滥,貂尾巴不够用,拿狗尾巴凑数,成语狗尾续貂就这么来的。
西晋的官场一塌糊涂,很快也就灭亡了。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期间,卖官更加普遍,这些小朝廷一个比一个短命,卖官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催命鬼。
之后隋唐宋元明清,一个个都延续了这个优良的喜好,你如果看过《大明王朝1566》应该能了解一些。
清中期时候,商人捐纳蔚为风气,所谓“有人在京好为官”,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绝佳选择。如乾隆朝平遥蔚字票号首任总经理毛鸿,共捐得“将军”、“大夫”衔三十一人。到同治年间,全国官员有一半是捐出来的。
可以说,历史上国人对买官卖官已经习以为常,发生在身边也不围观了。
当然,这七十多年,很多人还是觉得这个风气应该是少多了。
《让子弹飞》是改编自马识途的长篇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小说中,帮助主人公买官的并不是“县长夫人”,而是山西票号。跟随县长上任的并不是汤师爷,而是票号派来监视县长赚钱的会计主任。
God bless you !
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舆论表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所讨论的意义所在。
狄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