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乐坛才子与两位窈窕才女的往事(上)】
唐宋韵 (2024-02-17 15:14:38) 评论 (6)两位乐坛才子与两位窈窕才女的往事(上)
我知道这标题似乎有点恶俗。本来原题是“小泽征尔与 Martha Argerich 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后来越写越长,这个标题不足以涵盖整个内容,又想不出更好的标题,就且用它吧。希望看完以后看官觉得基本切题。如果不是,请挑小一点儿的砖头砸我。
本月6日,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英语Seiji Ozawa)去世。小泽是世界顶尖指挥家中极少数的亚洲人。可以与他比肩的可能只有印度裔指挥家祖宾?梅塔(Zubin Mehta)。小泽对中国有特殊感情,多次访问中国,所以中国的音乐人和普通老百姓都比较熟悉和尊重他。尽管他不是官方命名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他的确是。
小泽征尔1935年生于伪满洲国奉天(今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其父是满洲的一名牙医,他们家还曾居于北京新开胡同69号。1950年代,小泽在日本的大学学指挥,毕业后去欧美深造。1959年,他获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冠军。1960年,在卡拉扬主持的国际比赛中获第一名。根据赛规他留在西德,师从卡拉扬。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是小泽征尔事业起飞的时期,他先后在日本NHK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任首席指挥。之后,他于1973年至2002年,在美国四大交响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任常任指挥兼音乐总监29年。其任期之长、对该乐队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
早在1976年12月,小泽就对中国北京、上海进行过为期一周的访问 。1978年,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小泽便带着他的母亲再次访问中国。从这次,他开始进行音乐交流。他在北京首次与中国中央乐团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当时,这种民间交流与官方希望提升中美关系的愿望是一致的。因此小泽在北京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和接待,比如演出后受到邓小平和宋庆龄的接见。
小泽对于那个时期中国的物质条件匮乏并不在乎,但对中国音乐特别是民乐则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感动。在中央音乐学院交流时,当时17岁的姜建华为他演奏《二泉映月》,他被这段二胡音乐感动得泪流满面。两年后,他专门把姜建华和几位民乐演奏家请到美国,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在大多数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经常兼任音乐总监(music director)。音乐总监有点像公司的CEO,对于乐队的曲目选择、日程安排、人员任免等权力极大。1979年1月,中美建交,两国交往的大门打开。那年小泽征尔和他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包了一架波音747,悉数飞到中国去演出。他们在北京的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我们从下面的照片中还能看到时代的印记,比如华国锋依然是名义上的老大,虽然已经被逐步边缘化。
由于当时中国的落后和未与国际接轨,出现不少有趣的花絮。比如机场听说要来的是波音747,就慌了神了。因为北京国际机场当时还没有降过747。这飞机太大、太高,机场没有与之配套的舷梯。只好紧急去香港国际机场去借一个,否则那帮人下不了飞机。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小泽征尔又多次去中国。他说自己“半个中国人”(他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是真心对中国有感情、对中国人民友好的。而中国音乐界也给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誉。例如,2007年秋天中国国家大剧院竣工,小泽随即被邀请指挥在那里举办的第一个新年音乐会。(顺便说一句,他也指挥了200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下面简单说说另一个人,Martha Argerich(中文译作玛莎-阿格里奇)。她在古典音乐界的地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梅西在体育界的名声(恰好她也是阿根廷人)。我想她的实际影响恐怕更为深远。她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她今年83岁了,依然登台演奏。
Argerich 1941年出生,很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8岁时就首次在音乐会上演奏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她14岁时随家人搬至欧洲,继续求教于名师,并且两次赢得钢琴比赛的冠军。1965年,24岁的Argerich在华沙举行的第七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冠,从此被乐界所认识。她同年到美国首演,参加了林肯中心举办的“伟大演奏家”系列音乐会。
我今天在谷歌上敲入上面这个问题,并得到了答案。考虑到“文无第一”,我将同样的问题又去问ChatGPT。它回答“第一”是主观的,列出10个人来供我参考。我让它重复了14遍,结果每次都不同。但有两点一致:1. Martha Argerich 每次都列第一位;2.虽然排序先后有异,但朗朗和王羽佳皆在前十名中有位置。
谷歌那个答案中还暗示了另外的信息。比如“photographic memory”,那当然,不用解释了。又如她不喜欢接受采访,各方面保持低调,这也是一贯的。至于音乐会“放鸽子”,原因比较复杂,有个性的原因,也有时确实是身体不佳。比如去年她因健康原因取消了多场音乐会。17年前,她取消了在波士顿的4场音乐会,为她救场的是20岁的王羽佳。后者精湛的技艺让听众十分惊喜,媒体的赞誉为她成为国际级钢琴大师助了一臂之力。
Argerich拿各种奖拿到手软。光格莱美奖就拿过三次,提名不下十次。她是一位在速度、节奏、力度、表现力等诸方面都非常的杰出的钢琴家,没有任何短板,对不同作曲家的各类作品,她的演奏都能给予完美的诠释。在她获得的各个奖项中,包括了2017年的“肯尼迪中心荣誉奖”(Kennedy Center Honors),这是面向全世界的终身艺术成就奖。(小泽征尔2015年获此奖)。这回Argerich可没有放奥巴马的鸽子。她获奖后说“I am deeply humbled and amazed to be one of the Kennedy Center Honorees. When I was 11-years-old in Argentina, my mother Juanita dreamed for me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My late mother would be very proud today。”
Argerich和小泽征尔的事业都是在1960年代起飞的,于是就开始有了合作。特别是小泽任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和音乐总监之后,他们的合作就更多了。除了一起录制唱片,在乐队演出时、特别是到欧洲的巡回演出中,经常可以看到Argerich的身影。
职业钢琴家的演出,大致分两大类,一类是独奏,即一个人在台上演奏夜曲(nocturne)、奏鸣曲(sonata)等。Argerich不喜欢这种表演方式,她说一个人在台上感觉“lonely”。她更喜欢第二种,即与乐队共同表演的协奏曲(concerto)。就观众欣赏来说,协奏曲既有交响曲的恢宏,又有某种具体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巧的表现,是非常享受的。协奏曲的演奏,乐队是以配合为主,但为了让整体效果更好,在排练的时候,乐队指挥需要跟主演奏家切磋,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进行细微协调。下面就是两人切磋的片段:
可以看出他俩合作非常轻松愉快。正式演出结束后,Argerich抱怨鞋子不合脚,小泽则推着她赶快出去谢幕。她回来以后接着抱怨“my shoes”,哈哈。 Argerich年轻的时候很漂亮,用pretty形容当然合适。而她的adorable的一面,则不随年龄而改变。而今国内有的音乐爱好者称她为“女祭师”、“老巫婆”,这可都是昵称哦。
年过七旬以后,小泽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2006年初,他当时任音乐总监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宣布,小泽征尔因为患肺炎和带状疱疹,取消2006年的所有演出。整整一年以后他才恢复。2010年,小泽征尔患食道癌做手术。虽然他8个月后重返乐坛。但身体大不如前,活动基本上只限于日本国内了。
2015年9月1日是小泽的80大寿,Argerich专程赶去为他祝寿并演出一场。结束以后她引领乐队奏《祝你生日快乐》,小泽征尔感动得老泪纵横。他六十几岁时有一次接受杨澜的采访,他说不敢想象活到80岁。此外,他那天穿的红色运动服印有波士顿职业棒球队Red Sox的标记。他在波士顿呆了近三十年,是红袜队的忠实球迷。
日本每年春夏有一个有名的“松本音乐节”。后来在小泽的晚年又改成“小泽征尔松本音乐节” 【The Seiji Ozawa Matsumoto Festival (OMF)】,小泽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只要有可能,每年的音乐节上Argerich都赶去为老朋友助兴,合作录制唱片,共同登台演出。2018年,她又来到了日本,两人共同登台。这时候小泽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坚持不了整场站立,就坐下来指挥。
2021年,Argerich又来到“小泽征尔松本音乐节”,小泽还要去指挥。他被搀扶着上台。坐在那里,他胳膊抬不起来就跺跺脚,晃晃脑袋。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挥了,是显示一种精神。一场下来,小泽再也支撑不了,后面的演出只能取消。这是两位大师的最后一次合作。
顺便说一下,两位大师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对中国年轻一代音乐家,特别是几位钢琴家鼓励、提携有加。王羽佳过于年轻,跟二位交集较少,但现在已经是世界顶尖。朗朗是二位的老熟人。2008年在国家大剧院的新年音乐会上,小泽亲自为朗朗打开琴盖。朗朗与Argerich合作多次,而且有一次肩并肩弹奏“四手”钢琴曲。李云迪前些年演奏钢琴协奏曲时,曾经与小泽指挥的乐队合作。他与Argerich更是非常熟。他俩都得过肖邦钢琴比赛的冠军(相隔35年,且他夺冠那年Argerich是评委之一)。后来两人同时做肖邦钢琴比赛的评委。李云迪在2016年还到欧洲去祝贺Argerich 75岁生日。
然而很可惜李云迪“陨落”了。不是什么“嫖娼”的问题,是他自己不求上进。肖邦钢琴比赛的冠军就好比体育中的“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只是让同行知道你是个有潜力的年轻人,距离真正的“奥运一流”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继续付出多年艰苦的努力。不幸的是,李云迪热衷于那种挣快钱的综艺之类的玩意儿,技艺不求上进,水平不升反降,演出中连连翻车,甚至出现在韩国演奏会上忘谱的恶性事故。客观上讲,他被国内那种浮躁的风气毒化了;主观来讲,他的素质和自我把握能力有问题。
说得够多了,看官如有空,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吧。下面这首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两人于1983年在德国慕尼黑的合作。小泽的指挥豪放与细腻相结合;Argerich的演奏其节奏和表现力都很精彩 —
下面这首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是小泽指挥日本“斋藤纪念管弦乐团”(Saito Kinen Orchestra)演奏的。小泽的指挥跌宕起伏,乐团演奏精准到位。整个效果不亚于卡拉扬版。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首交响曲。
最后这一首是Argerich 1977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弹奏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不同于古典风格的作品,它以不和谐音表现激荡的情绪。该曲以高难度著称,对速度、力度和准确性要求极高。如果看官光想体会一下Argerich的技巧和风采,可以仅看最后一分钟:
=================
【论坛与玩友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mysj/307326.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54644.html
评论 (6)
回复 '最西边的岛上' 的评论 :
谢谢您雅临、鼓励。
Argerich 80岁的年龄,依然保持极高的水平,实在神奇。
当然,比起她的巅峰时期,她还是有所下降的。比如这首曲子,速度与力度很重要(不是所有曲子都如此)。她在新加坡弹下来,用时30分38秒。王羽佳近年的一次演奏,用时29分06秒,的确比老太太强。但老太太在她36岁时(就是我上面那个链接),仅用了27分08秒!
谢谢介绍Martha Argerich。很惭愧以前没有注意过。在你的博文里听了一次没过瘾,又去油管上听了音色更清楚的她2018年在新加坡的同曲演出,非常棒(她那时已经77岁)!特别注意到了她的手和胳臂,灰常强壮有力。天才!
赞好文, and thanks for sharing.
回复 '边草' 的评论 :
谢谢您临读、鼓励。
讲了一些古时候的故事以后,就想讲一点现在的故事,中国以外的故事。。。
多谢博主收集整理的好故事。
唐先生从谈“宋韵”开始,博客涵盖内容渐广。今次的纽/新“荷兰隧道"、小泽征尔都早已经超过了“唐宋韵”的范围了。我看好并且会关注你的博客。
再次谢谢。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好。指挥家那种全身有氧运动肯定对身体有好处。
小泽70岁身体就出问题,不算很健康的。
唐宋好故事!指挥家寿命都很长,脑体结合?
唐宋韵 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