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行(四) 锡克教的金庙,大兵和动物
只看片子不看病 (2024-03-16 18:51:00) 评论 (0)从新德里飞往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Amritsarz,意为“花蜜池塘”), 这是临近巴基斯坦的边境城市. 这里是锡克教的金庙和印巴边境降旗仪式的地方,是一个必须打卡的景点。
在新德里机场时飞机延误了N个小时,等众人到了旅馆已经是深夜。但是不少人仍然兴致勃勃地去看金庙的夜景。在寒风瑟瑟中,游客和信徒仍然是川流不息。
金庙是印度教传统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形式融合的典范, 位于一个人工湖的中央,仅有一旱桥与外相通. 人工湖的四周均由白色大理石铺成,湖边有台阶可直接步入水中,供信徒浸湿圣水。
人工湖之外,又有一个4-5层楼高的正方型建筑环绕,各面都有高高的拱型大门象征著象征着锡克教对平等的信仰以及所有人都受欢迎进入他们的神圣地方. 但所有人在进大门前必须赤脚和扎戴头巾,
绚丽多彩的夜景使人流连忘返.
虽然是已近午夜,仍有不少教徒在寒风中浸在冷水中行祈祷仪式
次日清晨在当地导游的陪同下,又一次到金庙,阳光下的金庙是另一番金灿灿的辉煌夺目景象
更多的朝圣者浸入冷水祈祷和虔诚地喝圣水
导游领着众人绕湖一周,娓娓道来锡克教和金庙的历史.
从印度教中衍生出来的锡克教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于16世纪末. 但是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宗教。目前全世界有2千6百万教徒, 而在旁遮普邦就有2千多万。
这个城市是锡克教的总部和文化中心。而金庙则是锡克教的最神圣至高的精神场所. 金庙于1577年初建完工. 以后数次被侵入的蒙古人和阿富汗人破坏又数次重建。并在1830年用750公斤的黄金打造成金箔覆盖了神殿,因而得名金庙. 每日约有数万人参访朝拜。金庙和围绕金庙的四方形建筑内每天都有宗教集会或学习或唱诵等宗教仪式.
入锡克教要有要行剑洗礼宣誓,持守5戒:不偷盗不姦淫不用兴奋剂(如烟酒及吸毒)和不叛教. 锡克教义坚守不分阶层,人人平等帮助,人人需工作和奉献金钱. 还有人和动物平等,反对物欲的追求等。前文提到由于历史上曾被穆斯林教打压,锡克教律还禁止与穆斯林者通婚或者发生性关系。
如此金壁辉煌的宗教圣地自然是有重兵游巡守卫,总以为他们武器的标配应该是微型消音冲锋枪和微型对讲机等,原来还是梭镖和匕首。
这里的世界最大的免费食堂(langar)也是大亮点:锡克教倡导“众生平等”,向所有访客提供餐食, 不论种族地位及宗教信仰,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坐在食堂上获得免费饭菜. 如果在此处长住,则每天均可来免费进餐.
在入口处领取碗盆勺子叉子,餐厅的服务人员都是志愿者.
宽敞的餐厅里没有桌椅仅有长长的地毯供众人们席地而坐
陆续的后来者们则依次坐在下一排地毯上等待,
十几分钟前我们经过的这个餐厅还是空空荡荡,再次路过却看到已经坐满了的正在进餐的食客.
为了方便如此多的客流物流和卫生清理. 这样宽敞的餐厅有数个, 轮换使用,周而复始。
这种每天24小时的无间断地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大约有1万以上的人次来此进餐。
因为食客太多,有时走廊过道及楼梯处也会成为用餐处.
这免费餐里都有啥饭菜?导游介绍金庙的粮食菜类基本是靠捐赠,食谱是严格的奶素食,即以牛奶及豆类制品和蔬菜的奶素食,没有肉类和禽蛋类. 牛奶及豆类制品是蛋白质的主要营养来源。
食客们面前的碗和盘子, 里面果然有烤面饼,白糊糊的是牛奶类食品,黄糊糊或黑糊糊的汤糊糊是各种豆类熬制成, 蔬菜类则煮成了的绿糊糊的汤糊糊.
我也领了一张刚烙烙出来的热乎乎的面饼,味道和口感均佳。但是出于谨慎的缘故,没敢去尝试那些黑糊糊黄糊糊的黏糊糊的汤糊糊。
厨房也是对所有人开放,随便参观。先去看看熬汤糊糊的大锅,
又去了面饼车间,和餐厅服务人员一样,这里的”厨师们“也多数为义工.
任何人都可以坐下来, 赶几张饼,敬奉善心.
有好几个这样的烙饼台,每天要从这“面饼车间”出产几万张烙饼.
印度之行中最富有娱乐性的场景,当属在印巴边境线的哨卡降旗仪式。双方军人的戏剧性表演成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虽然印巴之间有着漫长的国境线,但是这个哨卡却是双方唯一的贸易通商及物流岸口,据介绍现在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还很大。
.在1960年代,两国之间曾经爆发了一场争夺领土的战争. 从此双方哨卡士兵的剑拔弩张,时刻提防着从对方射过来的子弹,在每天的降旗仪式上也是都想在气势上压倒一方,也都想借此来宣称对那些有争议领土的归属权。
几十年过去了,军事对峙也大为缓和, 但是这种降旗仪式却演变成了一种其富于表演性的军事文化。
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印度建成了面对国境线和降旗仪式处的高大半圆形观礼楼台,可容纳上万人同时观看. 甚至比不少美国的专业橄榄球场的看台还漂亮高大,巴基斯坦方面也搭了类似的对应建筑.
双方还都在队列,制服,表演风格和音响方面都是煞费苦心去做到极致,以竭尽一切的可能去压倒对方的势气。
现场的震耳口号及夸张的表演形式则是让观众情绪激动兴奋不已,也表达着对印巴之间有争议领土的剑拔弩张之势。
一个兵哥在广场中央指挥众人喊着富有节奏感的激情口号,力求在口号的浪潮和势气上压倒巴基斯坦那边的观众。
这视频中的兵哥高声喊:‘bèndàn! (音:笨蛋) "
观众席上便跟着发出震天响的口号和一片欢腾;
那兵哥再次高声喊:‘bèndàn! (音:笨蛋) "
观众席又是喊出震天响的口号和一片欢腾;
我们便是笑的前仰后合。这领口号的兵哥咋用中文骂对方呢?欺负人家不懂中文?
等散场后,问导游这"笨蛋(bèndàn)的发音在印度语中是啥意思?“
答曰”在印度文中, bèndàn的意思就是motherland(祖国),而观众们则是齐刷刷地跟着喊“万岁!!“
原来如此,众人又是笑得前仰后合.
还注意到了一个颇有玩味细节:当象征着各自国门国门的大铁门开启和关闭的时候,双方指挥官都准确地站在各自的国境线内行一个仅一秒钟的礼节性的握手及敬礼。
今天这种娱乐性极强的表演成了吸引各国游客的旅游资源和对印度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热点.
印度的另一个独特现象是: 从首都的繁华街头到偏僻乡村处处可见各种散漫行走或觅食的动物,如牛和狗及猪羊猫和鸽子等。人们对这些动物们的存在仿佛视而不见,动物和人均是各干各的事,相安无事.
印度首都新德里繁忙的街头,人们每天都用玉米大米等粮食喂鸽子
眼镜蛇表演在许多的景点处都可以看到.
当然在印度最多看到的便是牛
牛在高速公路上,目无一切
"横行霸道”一词用这里真的是恰如其份.
牛在街头巷尾,慢悠悠地踱步逛集市
最搞笑的一次是路过一个餐厅门口,只见红布门帘一掀,里面走出一头摇头晃脑的黄牛, 这头牛会用牛角顶起门帘,出入自如.
见到捡吃垃圾的最多的动物也是流浪牛,而不是流浪狗. 这些牛个个都是骨廋如柴
在印度教中,牛被视为”圣兽“, 需敬之如神,更不准宰牛吃牛肉.
随着农田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用牛耕田也成为历史。然而牛奶和奶制品却是十四亿印度人的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此巨大消费需求又让印度对牛又是极其依赖.于是农家们就将能产牛奶和生崽的母牛们留下来,将公牛们驱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
在我们的行程中也注意到了所有的农田和果园等都用各式各样的篱笆和栏杆围起来以防牛进入。否则光是这些流浪牛就能够让这个世界的第一人口大国年年颗粒无收。
最后流浪牛们就只能在城市及周边翻垃圾,寻些残羹剩饭甚至连报纸也吃。
只看片子不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