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解析 23》
银月亮 (2024-12-01 18:50:19) 评论 (0)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人生来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人的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白板上才写上了东西。我们现在知道白板论的前提假设并不正确。人脑的基本结构蓝图和神经功能已经由基因决定了。刚出生的婴儿已经显示出先天的认知。有些人的记忆力超常,过目不忘。他们的基因促使神经元细胞里含有大量的结合蛋白CREB。只需要接受一次神经激励,学习一次,神经元细胞就能由CREB的运作产生突触连接,形成长时记忆。但是,经验确实能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意识。
埃德尔曼提出了一个神经达尔文主义的演化理论。我们脑部的神经结构也是竞争和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首先由遗传基因形成脑部的基本解剖结构。在个体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脑部神经的末梢向各个方向自由地延伸发展,而自然形成神经之间的突触连接。这些连接又在神经冲动传导里或者被加强,或者被削弱。最后,神经成为集团式的结构。集团之内的神经连接较强,集团之间的神经连接较弱。生物个体成熟之后,经验影响占了主导。神经结构随个体的经验和行为而改变。受到感觉激励的突触连接被加强,同时也会削弱其它的连接。我们以前提到,训练用手抓食的猴子大脑体感皮层中对应手指的区域会增大。这是后天经验对脑部神经结构的影响。知识和观念就存在于这个神经网络结构中。我们头脑的物理结构和知识随着我们的经历一同演变。埃德尔曼还提到神经演化的第三个机制。神经冲动在神经集团之间的投射和反射促进集团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够让神经各功能区的感觉相结合,而产生一个统一的意识。埃德尔曼也说明意识是人头脑中大范围联系的神经活动模式。
因此,世界不存在同样的两个人,也不会有两个同样的头脑。你和我走过不同的路,见到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你我的意识也就不一样。意识是非常主观的。内格尔用蝙蝠的例子来阐述生物体的意识必须符合生物体本身。意识的主观性使得任何客观性的描述都没有意义。意识甚至不存在客观的物质性。这种论断是错误的。意识确实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化,但是它有(神经生物学的)物质基础,只是(神经网络结构的)物质建构的形态不同而已。意识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投射。按照丹尼特的说法,意识就是一个幻像。意识只反映外部世界的显著特征,忽略了很多的细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理解意识。蝙蝠的空间意识来自它的回声定位系统,人类和猫等动物依靠视觉系统。虽然感觉系统不同,我们,猫和蝙蝠都能感受到同一堵墙的存在。主观的意识一定是不完备的。蝙蝠意识里的墙没有色彩的概念。猫的视野里有色彩,但是缺失了红色。主观和个体化的意识也意谓着你意识中的红色不一定是我意识中的红色。个体化的意识也具有共性,因为意识来源于生物体的需求和结构。西班牙人登陆美洲新大陆,发现印地安人有同样的基本欲望和情感。即使语言不通,他们仍然能够以其它方式交流。
内格尔会辩论说道,当你以为你了解蝙蝠的意识时,你仍然是出于你自己的意识。这是用意识去理解意识的困境。但是,人类认知历史从来就是超越主观的自我。如果我们只限制在自我主体的视角上,我们永远认为心包含了物,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区别于也高贵于别的生物,还有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现在让我们回到意识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看法是意识是生物体神经物质的形态。确切地说,这个观点还不能完全地,具体地回答这个意识问题,但是它是通向人类意识理解的路径。
—写于2023年4月21日(图片来自网络)
银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