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太门西》连载217:第73章:风雨飘摇(1)

山上长弓 (2024-07-26 18:23:45) 评论 (0)

长篇小说《太门西》:山上长弓 著

第73章:风雨飘摇(1)

李煜想躲着不见大臣,但大臣们却非要见李煜,他们听说国主躲到了庙子里,都心想国主你有病干嘛不在家呆着,整天往庙子里跑,看来是没病装病。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众大臣找了过去,李煜被逮了个正着,只有跟着大臣们回去上朝。一路上李煜看见大臣们气势汹汹,一副吵架的样子,他就知道没有好事,心虚得很。

果不其然,一到朝堂上,内史舍人潘佑就直问:“陛下,臣听说林仁肇被满门抄斩,南昌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官员们人人自危,镇南军军心不稳。不知陛下是否听说此事?”

李煜不敢直视潘佑,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潘卿,你是从何处听到这传言的?”

枢密使陈乔出列说:“陛下,枢密院和兵部都接到巡视南昌的监察御史急报,说镇南军节度使林仁肇被赐死,镇南军没有统帅,将士们不知所从,怨言甚多。”

吏部尚书徐铉也说:“南昌府通判也来急报,说南昌府伊林仁肇被赐死,州府无法运作,请朝廷尽快委任新知州。”

李煜沒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消息传得这么快,这件事他不能再回避了。这也怪自己当时一时冲动做出决定,没有做后续安排。现在南昌乱套了,朝廷百官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人心惶惶,胡乱猜想,是时候做个交待了,于是说:“林仁肇投敌叛国,朕已赐毒酒令其自尽。”

大臣们倒吸一口凉气,林仁肇真的谋反?众人虽已道听途说,但由国主亲口说出,还是十分震惊。

大家沉默了一会,潘佑问:“陛下,林仁肇投敌叛国为何没有经过三司会审?三省六部无一人知晓,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沒有查核问证,一个柱国大将军怎么说杀就杀?”

李煜说:“朕得到密报,林仁肇勾结宋国,图谋割据江西,自立为王。”

潘佑步步紧逼,“密报?不知是真密报还是造谣诬陷?臣敢问是谁告的密?”

李煜把潘佑挡回去,“既然是告密,就要保密,如果在朝堂上公开议论,这就不叫秘密了。” 意思是不该你问的就不要多问。

潘佑偏要问:“那么陛下派人暗中调查核实了吗?” 潘佑口气咄咄逼人,简直是在审问国主,众大臣暗自心惊。

潘佑全然不顾众人吃惊异样的眼光,继续说:“如果国主对所谓的告密不进行核实,不经三司会审,仅凭一面之词就给大臣定罪,那么臣也要告密。臣告皇甫继勋和朱令赟密谋窜权,暗中招降纳叛,要架空国主,做当代曹孟德,臣恳请国主赐死二人。”

我的天,这个潘佑今天是吃了豹子胆,这也太张狂了!李煜脸色难看,一拍龙椅就要发怒。

其实李煜是个十分容忍的人,平时对大臣的指责也能接纳,当年与小周后偷情,韩熙载就作诗讽刺,李煜不予追究,后来还任用韩熙载为宰相。大臣汪焕上书指责李煜花太多精力念经拜佛,李煜不加斥责,反而称赞其直言,升了汪焕的官。不过李煜虽不责怪大臣直言,但一般都当耳旁风,听了就过了,也不改正。潘佑感于国运衰弱,国主不图振兴,整日就是风花雪月和烧香拜佛,所以近来时常劝告国主。李煜支吾应承,但该干什么干什么。潘佑一肚子火气,这两天又听说了林仁肇这件事,更是怒不可遏,今天一并暴发,他就是来吵架的。

李煜怒斥潘佑:“潘佑,你怎敢诬陷朝廷重臣?”

皇甫继勋和朱令赟也齐声怒骂:“潘佑你信口雌黄!血口喷人!被赐死的应该是你这个妖言惑众的疯子!”

潘佑冷笑,“皇甫继勋、朱令赟,你们俩人干的好事,你们俩悄悄进宫,到陛下眼前谗言,构陷林仁肇,别以为别人不知道。” 

潘佑是内臣,就在宫内做事,在宫中关系深,皇甫继勋和朱令赟私下进见国主一事他已经知道。

他指着二人说:“你们借着父荫上位,当了将军却不会打仗,虎父犬子。你们自己没本事却又嫉妒有真本事的人。就拿皇甫继勋你这个饭桶来说,上次太门西从金陵出走,你带了五千神卫军追击,结果被太门西的五百人打得抱头鼠窜。你两次与太门西交锋都是竖着出去撗着回来,被太门西揍得不成人形、奄奄一息。这事说起来我都替你脸红,我替整个神卫军害臊。” 

他转头对朱令赟说:“还有你,你想当镇南节度使,但你这个平庸之辈指挥得了十万水军吗?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镇南军交给你就报废了。”

他又对李煜说:“陛下,林仁肇为我朝立下汗马功劳,不管是与后周作战还是与北宋作战送,林仁肇都是战无不胜,是我南唐的长城。皇甫继勋和朱令赟妒忌林仁肇,处心积虑的陷害他。陛下听信谗言,赐死林仁肇,现在谁来保卫南唐?就靠皇甫继勋和朱令赟这两个废物?皇甫继勋当年在他爹手下当兵时就临阵脱逃,差点被他亲爹杀了,这种人陛下你也敢委以重任?”

李煜气得说不出话,上次太门西,这次又来个潘佑,说话都是质问,简直 不把他当国主,岂有此理。

李煜性子包容,缺乏主见,爱和稀泥,所以在下属面前威严不足,朝臣们论事敢于力争,甚至顶嘴。但这次潘佑太过分了,逾越了君臣之道。

户部侍郎李平见潘佑情绪失控,把事情搞僵了,怕李煜一怒之下对潘佑不利,就换了一个话题打岔说:“陛下,臣有一事不解,既然陛下恩赐林仁肇自行了断,为何林仁肇被灭门,一家老小一百多人被杀?难道有人违旨滥杀?”

这也是许多人的疑问,李煜不知怎么回答,他也想知道到是怎么回事。

正好这时一个太监小跑过来,近身低声告知李煜徐公公和刘澄回来了,前来复命,在门外等候国主招见。李煜曾特意向下面交待过,徐公公一回来就立即通报,所以太监才匆匆来报。

李煜听到这个消息后一阵慌乱,他知道林仁肇灭门这件事与徐公公和刘澄有关,两人脱不了干系。如果当众问明,众臣子肯定哗然,会闹着要杀了徐刘二人,特别是潘佑这个癫狂,还不把朝堂给掀了。

李煜马上宣布散朝,也不等臣子们谢恩告退就匆匆离开,搞得大家莫名其妙。

徐公公和刘澄两人被带到李煜的御书房,两人一进门见国主黑着个脸,就知道大事不妙,屠杀林仁肇满门一事发了,他俩在回来的路上就商量过对策,但总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林仁肇投敌叛国本来就是灭族的罪,杀他满门也是应该,凭着他俩与国主的亲近关系,就算他们做得有些过头,大不了训斥一通,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只是近来朝廷大臣们好像气不顺,总爱与国主顶牛,不知道这些家伙知道此事后有何反应?特别是那个潘佑,像个疯狗,见人就咬,这事要是被他盯上就麻烦了。

李煜上来就问:“徐元璃,是你杀了林仁肇全家吗?此事都传遍了,你怎么解释。”

徐公公早想好了话,他义愤填膺的说:“陛下,林仁肇他大逆不道,临死还口出狂言,诅咒陛下,说要看着宋军打进金陵。老奴警告过他,让他闭嘴,但他根本就没有吧陛下的天威放在眼里,竟然开口大骂,他骂老奴也就算了,他还骂陛下,骂的那个难听老奴都不敢重复。老奴为陛下不平,一气之下这才做出过激之举,老奴有罪,请陛下责罚。”

经他这么一说,好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陛下的尊严,你让陛下怎么责罚他?

李煜本来一肚子火气,听徐公公这么一说气就消了一半。

李煜问:“林仁肇真的说要看着宋军攻占金陵吗?”

徐公公答:“千真万确,刘将军可以作证。”

刘澄也说:“陛下,末将可以做怔,林仁肇确实是这么说的,说完后还仰天大笑。”

两人的话验证了李煜梦中所见,林仁肇果真要效法伍子胥,要看着南唐灭亡。

李煜怒火中烧,林仁肇你一个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朕错杀了你,你岂能如此记恨?他这才理解当年吴王夫差为何要把伍子胥的尸首抛于钱塘江。这个林仁肇确实应该满门抄斩,李煜也恨不得把林仁肇的头颅扔进长江。

徐公公和刘澄二人小心的观察李煜的脸色。一说起林仁肇,李煜就咬牙切齿,看来国主被说动了,看来此事将不了了之。

李煜埋怨的问:“我该怎么处置你二人?现在大臣们都闹翻了天,特别是潘佑,看他那架势如果朕不重惩你二人,他就要拿朕是问。这个潘佑,真头痛!”

徐公公说:“这江山是陛下的江山,不是潘佑的江山,还轮不到潘佑说了算。潘佑与林仁肇和太门西就是一路人,越来越放肆了。”

李煜突然发火,“轮不着潘佑说了算,就轮着你说了算?朕只让你去赐死林仁肇,你却擅自做主杀了他全家,让朕落得个滥杀之名。今后是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朕的圣旨都可以置之不理,这个国主就让你来做好了。” 

李煜正在火头上,他被徐公公和刘澄挑起一腔怒火,虽然主要是针对林仁肇和太门西,但他也生徐公公和刘澄两人的气,给他惹来这么一堆麻烦,徐公公又不合时宜的多嘴,李煜的火气就全部发泄到徐公公身上。

徐公公吓得扑通一下跪倒地上,刘澄也吓得跟着跪下,徐公公磕头说:“奴才该死!老奴一时冲动做了蠢事,陛下无论怎样责罚老奴都绝无怨言,但老奴绝无僭越之心。老奴对天发誓,如有二心,天打五雷轰!”

李煜的训斥让徐公公惊醒,他只是个奴才,在别人面前作威作福也就罢了,但绝不能忤逆圣意,他的一切都是皇上给的,皇上一句话就可以让他立马滚蛋。他背脊流汗,我这是怎么了?自己平时小心谨慎,绝对不主动谈论大臣和朝政,要知道太监是不能议政的,想影响国主也只能旁敲侧击的暗示,这次直接违旨杀了林仁肇全家,已经很严重了,刚才言谈又颇指使气,那口气就像自己是朝廷大臣似的,这是犯了官家大忌。

李煜一甩袖子走了,就让徐公公和刘澄两人跪在那里。

皇上不说平身,他们就不敢起身,徐公公和刘澄两人在那里跪了一天一夜。他们风尘仆仆、千里迢迢的赶回来,还没有回家就被罚跪了十二个时辰。

这么长时间的罚跪那可是要命,特别是徐公公年龄大了,这一跪就差点要了他的老命,即便是是刘澄这个武官也受不了,觉得膝盖骨都跪碎了。

直到第二天才来圣旨,刘澄不再担任侍卫副统领,外放出京,任润州留后。润州是个小城,刘澄等于是被贬了,以后不再是国主身边的红人。

由于徐公公是个太监,对他的处置不用下圣旨,李煜也没有处罚他,只是下旨把翰林院士、秘书郎刁衍调进宫任内殿诏,今后群臣奏章和国主诏旨均由刁衍和徐公公二人传递。这原来是徐公公一人的职责,现在派了一个朝官来分担,等于是不信任徐公公了。

李煜这么做其一是处置二人违逆圣意、擅自越权,不管什么原因,此风不可长。其二是给大臣们一个交代,虽然堵不住大臣们悠悠之口,但至少可以减些压力。

但朝臣们并沒有放过李煜,领头闹事的当然又是潘佑。潘佑抓住林仁肇一事不放,提出三条请求:第一,严惩徐公公和刘澄二人;第二,撤换皇甫继勋江南大营统帅一职,由昭武军节度使卢绛接任;第三,由李平接任林仁肇的镇南军节度使,统帅南昌十万水军。

其实第三条才是潘佑的目的,前二条己经定了,李煜不太可能更改,但镇南军节度使还空着,朱令赟想争这个位置,潘佑不想这么重要的职责落入朱令赟这个庸才之手。

潘佑力荐李平是有原由的,李平曾上疏国主,针砭时弊,倡议复井田之制,抑止土豪兼并,依周礼造民籍和牛籍,实行变法,挽救危难时局。这一切都与潘佑的想法不谋而合,加之李平曾任蕲州刺史和永安军节度使,既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又带兵打过仗,由李平接任南昌府伊和镇南军节度使再合适不过,其实不管谁任此职都比朱令赟强。

李煜没有理会潘佑的提议,潘佑就天天闹,每次上朝就纠缠不休,把李煜烦死了。除了皇甫继勋和朱令赟两个死敌外,朝臣们也烦了,认为潘佑太张狂,史部尚书徐铉和清辉殿大学士张洎两人早就看不惯潘佑,也趁机攻讦。

潘佑的提议是为国为民,并无私欲,到后来却变成了个人攻击的对象。南唐的朝廷就是这样,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心眼,没有精诚团结,国难当头还在勾心斗角。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