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家庭基督教会

胶澳子丁 (2024-06-25 10:17:08) 评论 (4)

                           青岛的家庭基督教会

        两年前的一个清晨,约六点半我散步来到了五四广场。见到有八九个操着青岛话的中老年女士整齐地坐在二排石阶上。我好奇地近前一看,原来她们人手一本《圣经》在利用晨光学习福音。

        我猛地想起50年前我所在的国营纺织厂的一幕往事:一群头戴白工作帽身穿白大襟的纺织女工人手一本小红书班前学习并背诵《毛主席语录》早请示晚汇报的场景。

       毛泽东的《浪淘沙》诗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他想得到吗?

       十年前,我曾到台东的“三自教会”做过礼拜。在那里,我曾看到原单位的老纪委书记和老团委书记都手捧《圣经》坐在后排。我们打招呼只是一笑。我理解并分享着他们退休后的自由和快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只添一个字:人而无信仰,不知其可也。

         世事真是不塞不流。文革之后,迄今据说青岛已涌现出了500多个家庭教会。大者信徒过百,小规模的也不低于一二十人。已遍布于全市城乡的每一个社区角落。

许多信徒是放弃了多年的马列信仰而改信耶稣基督的。这道理谁能说得清?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过去迷信佛祖和关公。拜财神爷烧纸烧香越烧越穷。如今改信了基督。

许多人家把过春节的春联改成了:信基督爱神爱人 听主话作光作盐。

在家庭教会里见到更多的是男女大学生们。他们风华正茂,有时用流利的英语来朗诵经文,用英文唱赞美诗为教会增添了无限的朝气和活力。每天都会有无数的青年男女在教会里结缘相识并组成幸福家庭结婚生子。

        有的男士择偶标准是非基督徒不娶。

        有的小姐择夫的标准竟是非基督徒不嫁。

        家庭教会都是信徒自筹资金用于租房、购买《圣经》等。谁有困难,谁家里有人患了疾病,众教友就会集体在主面前为之祈祷。有个女子患了绝症,几个教会短短几天就筹款数万元救助款。家庭教会真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体现了世上的爱是永无止境。

家庭教会的生存环境是很艰辛的。

        他们就是在误解和偏见加歧视中成长起来的。

这纯属中国特色。

《宪法》早已规定了公民有信仰和结社的自由,这完全合法毋庸置疑。

评论 (4)

朝露青

您如果真是青岛人的话应该知道上青天这些老租届城市很早就有基督教会生活方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上世纪老市南区基督教家庭都很多代人了,很普遍的

胶澳子丁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评语。

油翁

胶澳子丁,您的文章充满温情和幽默,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对于家庭教会的生存环境,应该有更多理解和支持。

Firefox01

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