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康老三 - 花样少年 (3)

出山的世界 (2024-12-10 05:09:45) 评论 (0)

5.

 

康老三由于父亲让他在四年级留级一年,使得他后来的学习非常轻松,就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他开始喜欢空烟盒,便收集了一些精美但有没有发邹的烟盒。那时比较流行的是"宝成"烟,他收集到了一个带锡纸且很新的"宝成"烟盒,而正好他们的算术老师葛老师就吸"宝成",而且吸的很凶。

由于帮葛老师给同学批改作业,康老三自然对这个新烟盒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突然想做一盒假烟玩玩。

说干就干。康老三找来一些高粱杆,仔细挑选跟香烟完全一样粗细部分。为了便于切割,他首先将高粱杆小心地去皮,然后用锋利的小刀认真切割成香烟长短的小段,最后小心翼翼地装满烟盒,封口,成功。当然,有两位其他同学在一旁帮点小忙。

康老三看着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他开心地笑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件杰作后来给自己带来了羞辱。

这是一天下午放学的路上干的,第二天他把假烟带到了学校里,放在自己的课桌抽屉里玩。当然被他的同桌看见,该同桌的爸爸在县城一家新华书店工作。

同桌觉得假烟做的很逼真,看不出任何区别。问谁做的,康老三说跟谁谁一起玩做的。然后他对康老三说: 葛老师喜欢抽这种烟,当他经过这里时,我们把假烟放在教室走道上,看葛老师怎么办。

康老三觉得那样做不好,可能被葛老师批评。但同桌说,他不会说那是谁做的假烟,就说不知道。康老三还是觉得不妥。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葛老师走进教室时,康老三的同桌自己偷偷把假烟放在了走道上,就在同桌的边上。

葛老师走过来,看见走道上有一包带锡纸的"宝成"香烟,自己捡起来。随手拆开,发现是高粱杆的假烟。葛老师马上明白了,这帮小屁孩在拿自己开涮。他盯着周围的学生看了看,就知道跟康老三的同桌有关,就把同桌叫到他办公室去了。

基本没什么悬念,在葛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同桌很快就“叛变”了,招供了做假烟的康老三等三人,这三人很快也就被叫到葛老师的办公室。康老三承认是自己做的,那两位为了减小罪责说他们只是在周围看来着,其实也算接近实情。

假烟案顺利审理清楚,葛老师很开心,朝这三位假烟制造者诡秘地一笑,随即放他们回教室。

回到教室自己的座位上,康老三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葛老师会怎样折磨他们,但肯定招数很绝。

这位葛老师人聪明,算术教的好,也会捉弄学生。记得到冬天,有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如果是男同学,他就会把这些学生叫到教室的黑板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暖火炉"开始。

所谓"暖火炉",就是葛老师把自己冻的冰冷的手,从没按时交作业的学生的后衣领上面伸进衣服里去,冰手贴着学生的背取暖半分钟左右。想想,大冬天,天寒地冻,那手多冷,被"暖火炉"的学生就呲牙咧嘴冰的乱叫唤,葛老师就哈哈大笑,其他同学们也跟着哈哈大笑。如果没交作业是女同学,葛老师就会讽刺挖苦一番,诸如说她们"看起来利(通)着呢,吹起来眯(塞)着呢"。意思是说笛子看起来是通的,但吹起来才知道是堵塞的。比喻这些女同学看起来聪明伶俐,实际上愚蠢至极。

不过想想,这样惩罚学生也不算过分,倒带有几分幽默和调皮。就不知道葛老师这次用什么花招来惩罚做假烟来调侃自己的学生。

一个早上都没有动静。康老三心想,该不会是葛老师看在自己帮他批作业的份上,放他们一马? 再一想,不对,葛老师怎么会放过这个展示才华的良机呢? 再说了,葛老师放他们回教室前可是有过一个诡秘的微笑,分明是在憋大招。

到了快放学的时候,葛老师笑眯眯地走进了教室,葛老师的惩罚终于来临了。

葛老师先把康老三和另外两位造假烟的同学叫到教室黑板前,面对黑板,葛老师用粉笔浓墨重彩地先在康老三后背衣服上写上大大的六个字: "四队烟厂厂长!"。因为他们是第四生产队的学生,而康老三是这次假烟事件的主谋,所以是"厂长"。而另外两个同学,一个被授予"四队烟厂政委"的头衔,另外一个被安排为"四队烟厂临时工",性质最轻。这些头衔也都大书特书在他们的背后衣服上。

葛老师写完后,得意的哈哈大笑,同学们也都哄堂大笑。然后,葛老师叫康老三他们三人过身来,面对同学们,并告诉他们各自的头衔是什么。康老三等三位同学听后倍感羞愧,无地自容。但他们也惊异地发现,那个出卖他们的"叛徒"没有任何事情,而实际上放假烟的始作俑者正是他。可能葛老师信守他对"叛徒"的承诺: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检举有功,首恶比办的原则。

康老三他们原本以为葛老师这样惩罚他们也就够了。然而,葛老师的惩罚并没有完,他还有进一步的更大行动。否则怎么会是葛老师呢?

葛老师随后把康老三他们三人带到学校大门口,让他们站在边上,背对大门出口,这样进出大门的人,无论是老师学生,都能很清晰看见他们背上的大字。

他们站好后不久,学校就放学了,同学一队一队井然有序地排队走出校门,那时学生放学回家要排队走,按生产队排。康老三他们三人用背影检阅所有的同学老师们,最后等所有人都回家了,他们才擦干净背上的粉笔字,也一同回家了。

他们觉得刚过去的十几分钟简直度分如年。

令人奇怪的是,在学校里这么大动静的事件,竟然没有传到他们的家人那里去。实际上,他们学校在那几年还发生过更大的所谓学生小集团事件,也没有传到家长耳朵去,简直奇了怪了。多年后康老三都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再回想起来这件事,康老三觉得很有意思,常常感觉忍俊不禁,使得他的少年时光平添几许少年人的调皮,葛老师的幽默,和欢乐浪漫的色彩,完全不同于一个书呆子少年的经历。这一切都原自于他的父亲让他在四年级留了一级。

小学的生活就在这种特别的气氛中结束了。进入中学后,康老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欣赏侠骨柔肠的个性,想往成为传说中的英雄,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内心的柔情似水。这些与他父亲在家里的讲古论今很有关系。

6.

当康老三上小学时,当时的学校没有受到太多的外界影响,在校学生还是扎扎实实地读了五年书,学了不少东西。但上初中后,整个学校的风向就完全变了,学习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开始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唯独号称"以学为主"的学习文化课成为了传说。对此,本同学写过一篇小文,名叫《我的母校 - 兴平三中》,以纪念那个他在那里的求学岁月,也纪念那个后来消失了的母校。

本同学和康老三同时上的学,中学同班,兴平三中也是他的母校。这里就让我们用《我的母校 - 兴平三中》一文的视觉来描述他在中学时的大环境。

兴平三中,顾名思义就是兴平第三中学。当年兴平为县,现在为市。兴平三中是康老三当年求学的地方,也可以说康老三家弟兄姐妹们曾经求学的地方,除了康老三家小弟外,他上另外的中学。

别人可能很难对兴平三中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印象。但如果我们说起"马嵬坡",很多人可能就不陌生了。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伤心地- 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处: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白居易 - 长恨歌)

距离马嵬坡不远有一个火车站,该火车站站名就叫"马嵬坡车站"。马嵬坡在东北方,马嵬坡火车站在西南方。如果把这两个地方连成一条直线,那么兴平三中就在该直线的黄金分割点上,更靠近火车站一些。

那时康老三年龄很小,看什么东西都很大。小学毕业,升入中学,进入兴平三中,心情很是兴奋。最初他感觉三中很大,校门很大,校办会议室房子很大,纵贯学校的两条主马路很宽,路两旁的树木很高,学校最深处的二层教工楼更是高大,再后面的操场也是非常广阔。就连看到高年级的学长也觉得他们成熟而稳重,令人敬仰。实际上,他们都是些不懂事的小屁孩。

过段时间新鲜劲过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当时全国的学校都在学习毛主席"五七指示",开门办学,兴平三中也不例外。

"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毛主席的想法很好,是要学生全面发展,不光死读书。现在美国的学校也是这样,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以考大学为例,在美国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功课成绩很好,是很难进入美国名校的。能进入美国名校的,一般是学习成绩不差,其它方面也都很强的学生。

前两年,康老三在美国居住的地区有家华裔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类似于中国高考的SAT(美国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考试)考试中,全得满分。他们家人很高兴,然后填报了美国排名最前的多所名校。他们觉得进这些名校十拿九稳,就是看他们自己选择要进哪所学校的问题。

但最后的结果令他们很震惊,美国最前排名的那些名校没有一所学校录取他们的孩子。

原因只有一个,只会读书的孩子不是美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方向。

想当年,毛主席的想法尽管很现代,但中国当时的现实注定了这条路走不通。而实际结果是:康老三们当时除了学习没搞好外,学生玩的很开心。

康老三他们进入中学,学校组织他们学农,他们在学校学习自己做笤帚(当地叫"FO笤帚"),他们学习在学校养猪,他们在学校玩,他们早早逃课回家,就是不好好学习。

在康老三的印象中,初中的两年,好像就没好好做过作业。学校看大门的老大爷姓杨,他们叫他"杨伯"。杨伯兢兢业业看大门,不到放学时间不放学生出去。有些学生就守在学校的出口处,跟杨伯捉迷藏,趁杨伯不注意,就跑出校门,气的杨伯直跳脚。

学生倒是越玩越开心。在学校教室里,不学习,不做作业,就互相打架,恶作剧。记得当时康老三班上有两个男孩有次打急眼了,开始真打。不过他们两倒还很有斗士的风度,一个来一嘴巴子,停下,另外一个还一嘴巴子过去,对方继续打。就这样,他两互相抽了好一会儿嘴巴,大家就在傍边看热闹。最后,被拉开。

在学校玩的开心,就会继续玩到校外去。首先是放假时,学校让学生帮助除害虫,消灭老鼠麻雀,每个学生有任务,拿麻雀腿老鼠腿去学校交差。想想,有这些活动和任务,那学生玩的会有多开心。

即使不是假期,学生校外玩的也很开心。在上学的路上,到农民地里偷豆角吃,用砖块砸人家树上的桃子,等等。

记得有一次,有几个学生砸人家树上的桃子(或者是杏子),让人家追到学校,告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老师姓冯,是个幽默的人。他没有批评这几个学生,只是让他们几个拣来一大堆鸡毛。然后对他们说:"你们要砸树上的桃子,得练好投掷的基本功。你们下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鸡毛,从学校围墙的这边投掷到外边去。好好练去吧!"可怜那几个哥们,丢了半下午的鸡毛,也没丢过去一片。

这位幽默的冯老师还有另外一件事。当时他是康老三班级的数学老师,有天不知道哪位同学给黑板上吐了口痰,可能对冯老师或者什么不满。同学们也没人管,正好冯老师来上课,问谁干的,没人吭气。冯老师有风度,再没追究,顺手用粉笔在那口痰周围画个圈,标注三个大字: "猪大便!",然后就再也不管了,开始上课。他的板书就围着那口痰,真是绝了。冯老师上完课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谁把那口痰擦干净了。康老三估计,是那位吐痰的同学,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自己偷偷擦干净了。

即使老师这样处罚学生,学生也没有好好学习,仍然到处惹是生非,大环境使然。

 

7.

到初二时,老师这样体罚学生的时代也过去了。因为中国出了反潮流斗老师的黄帅,又出了交白卷上大学的张铁生,他们成了当时的风云人物,也成了康老三他们中学当时学生的榜样。

康老三班上的学生开始在课堂上捣乱。当时冬天天冷,上课时一个人跺脚,大家都跟着跺脚,老师说也没人听,都当耳旁风,反正老师没权威。后来发展到,一帮学生在课堂上斗老师。当然他们挑软弱的老师开刀。

记得康老三他们班当时换了班主任,也换了位数学老师,姓孟。孟老师为人谦和,没有脾气,课也教的好。几个学生就在孟老师的课堂上,开始发难,骂孟老师,找事围攻孟老师。当时的环境下,学校也不敢管。只有孟老师自己声嘶力竭的发出柔弱的呐喊: "我兢兢业业教书,你们凭什么骂我?" 

不过这样的呐喊在义愤填膺的学生面前,一点用也没有,只能使他们的谩骂围攻更升级。

多少年过去后,当年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当康老三有次有机会与当年带头斗老师的那个哥们谈起斗老师的那些事时,他很后悔,为当时做的那些事追悔莫及。但历史已经过去,今日的阳光不能倒回晒干昨日的衣服,那件沉甸甸的旧湿衣服,注定了会伴随他一生。这是后话。

当时康老三他们在初中就荒唐了两年,到升高中时也没有什么考核,由班主任筛选决定谁升高中,谁不能升。而康老三的班主任做了更荒唐的事,或许是推卸责任吧,可能他觉得这样做才可以保全自己。

班主任把决定谁能升高中的大权交到了康老三他们几个班干部身上,由这几个班干部决定。康老三清楚地记得,有两位同学没有能升高中,就是因为有个班干部说这两名同学私下写纸条谈恋爱。当时在学生班干部眼里,那就是大事,就给否决了上高中的权利。现在想想,真是荒唐,也只能发生在那个荒唐的年代。

令人不解的是,康老三偏偏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英雄崇拜的心理,继而升华,想往侠骨柔肠的个性。他开始追求坚强勇敢和钢铁般的意志,同时也崇尚内心柔软,怜悯和友爱。实际上这种复杂的复合精神崇拜产生在那个年代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探寻,深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探究他受其它各方面环境的影响,我们便可以以窥康老三那种复杂精神崇拜的根源。

康老三的个性决定了他不适合打架斗殴,批斗老师。他个性内向,极少言语。当时学校也评选优秀学生,康老三仍然会被评上。记得当时学校给优秀学生会发一个小笔记本,由老师写上鼓励的句子。当时一位语文老师姓田,给康老三是这样写的:

"敏于事,慎于言,有道而正焉。"

这个评语非常准确概括了康老三的个性。那个语文老师是个很有水平的人,古文相当好,在那个年代竟然读了很多儒家经典。有次康老三问该老师在读什么书,老师说读《淮南子》。康老三根本没听过《淮南子》这本书,也没敢多问。可能是老师读书多,有学问,所以对人有相当深刻的洞察力。他看出康老三是个谨言慎行,对事情敏锐的同学。

多少年后康老三才知道当年先生给他的评语是出自儒学经典《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才知道先生给他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个性行为是君子所为。这时,他既高兴有惭愧。高兴的是当年最有学问的先生赞赏自己的言行,惭愧的是自己当年一小屁孩,啥也不懂,哪儿来的君子品行。

虽然如此,但当年康老三确实与其他同学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当时的学校环境下,大家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很多同学选择了打架斗殴,惹是生非,而康老三自己天性内向,便开始狂读小说玩。从那些革命英雄们的故事,到当时可能有的各种小说,见什么读什么。什么《林海雪原》,《红岩》,《吕梁英雄传》,《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甚至连《征途》和《金光大道》那样的很多烂小说康老三都读。正因为那样,后来在高考时康老三语文考了很高的分数。这也是后话。

实际上,正是由于康老三那时阅读了大量的小说,很多都是英雄故事,这在他幼小的心里必定打上深深的烙印。他记忆深刻的就是《红岩》中那些地下党在敌人监狱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坚毅,和巨大的信心。特别地下党成钢,竟然能在敌人的酷刑后,在测谎仪的药物作用下,强行用自己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大脑,骗过敌人的测谎仪,真是令康老三叹服。

康老三也想成为书中的那些英雄,他开始有了英雄梦。

评论 (0)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