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大火——給賴清德的名字看個相
老哈利_OldHarry (2025-03-15 19:05:55) 评论 (11)
給賴清德的名字看個相
賴清德這兩天又火了! 就在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14日滿20周年的前一天,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定義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
而剛好這兩天陸配“亞亞在台灣”因網紅八炯舉報,被勒令限期離開台灣也讓這一事件火上澆油,賺足了眼球,一時間台灣正義人士紛紛拍手叫好,歡欣鼓舞。
今天老哈利就來給這位賴總統的名字看個相!
賴清德從一個家境貧寒的礦工的兒子,到考上臺灣最好的國立臺灣大學,再赴哈佛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再到加入民進黨從政,施政臺南,輔佐蔡英文,直至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一路清正廉潔,德行無缺,確實配得上「清德」二字。
但我們在祝賀賴清德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同時,有沒有注意到,賴的英文名不是Lai Qingde,而是Lai Ching-te?這其中有何玄妙,抑或有着某種歷史沿革?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很多,這裏不妨先再舉幾例。
在大陸人所熟悉的港臺藝人中,他們的英文名和大陸藝人往往不一樣。比如周傑倫叫Jay Chou,而不是Jay Zhou,劉德華叫Andy Lau,鄧麗君的英文名是Teresa Teng。。。。。。可謂信手拈來,不一而足。
有心的讀者可能也早就注意到了,某些過去已廣泛使用漢語名稱的英語拼寫法,即使在很多都已改為採用拼音拼寫的當下,還頑強的保留着存在感。比如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以及像功夫(Kungfu)、太極(Taichi)、道教(Taoism)、豆腐(Toufu)、宮保雞丁(Kungpao Chicken)等等這些已經進入到英文成為外來辭彙的音譯漢語詞中。
清華大學校徽
創始於1903年的青島啤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之一,它的英文名叫Tsingtao Beer,而不是Qingdao Beer。
1938年,旅居巴黎的國學大師林語堂用英文寫成了一本全景式展現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長篇小說,命名為《Moment in Peking》,這裏的北京被譯為了Peking而不是Beijing。後來林語堂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本書的漢譯本就是後來的《京華煙雲》。
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歷史名人也是如此,如老子是Lao Tzu,孫子叫Sun Tzu,國民黨是Kuomintang(KMT),而外國人把孫中山(孫逸仙)稱為Dr. Sun Yat-sen。。。
深究起來,其實這些差異都來源於一種和大陸目前通行的漢語拼音不同的漢語注音系統——威托馬拼音,又稱韋氏拼音。
什麽是韋氏拼音?
所謂韋氏拼音,是英國外交官、著名漢學家威妥瑪((Sir Thomas Wade))為學習漢語而摸索出的一套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拼音方案,也即漢字羅馬化。
19世紀英國著名外交家與漢學家威妥馬(1818—1895)
1842年,年輕的英國士兵威妥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跟隨英軍來到中國。在坐海輪期間,他自學了廣東話,並因此獲得為香港最高法院做粵語翻譯的機會——妥妥一枚語言天才啊!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他更是成了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伯爵的隨身翻譯,深受器重,再後來升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成為叱吒風雲的外交官。威托馬前後留居中國長達43年之久,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通」。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為英法聯軍打開通往北京道路的八里橋之戰,清廷倚重的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1860年9月21日)
在此期間,威妥瑪根據漢語的特點,創造了一套用於拼寫北京官話的基於拉丁字母的羅馬拼音系統,即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還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華語課本——《語言自邇集》。這在當時是一部權威性的北京話課本,系統地記錄了19世紀中期的北京官話音系。
威妥瑪返回英國後,被聘為劍橋大學的首任漢學教授。在此後的七年期間,他分文不取,義務為劍橋大學培養漢語翻譯人才,並將他在中國蒐集的4000多冊中文藏書全部捐贈給了劍橋大學。
後來,劍橋大學的第二任漢學教授、同樣也是前英國駐華外交官的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在威妥瑪建立的漢語羅馬化體系基礎上加以改進,並用在了他一生研究的心血結晶《華英字典》中。
由於兩人都對韋氏拼音做出了貢獻,所以韋氏拼音又稱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Wade-Giles System)。
英國駐華外交官、語言學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由於其實用性以及適合西方人的發音特點,韋氏拼音以及以此為基礎改進而成的郵政式拼音被廣泛用於郵政電信、海外圖書館中文藏書編目、外交護照之中文人名及地名的譯音等等,也是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重要依據,影響極其深遠。
為什麽要懂點韋氏音標?
1958年以後,改為使用漢語拼音,韋氏拼音被逐漸廢止,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但即使如此,韋氏音標還是有用得著的地方,比如舊西文書中涉及的中國人名和地名,以及舊書目記錄中的信息。不懂韋氏音標,甚至還可能鬧出笑話。
舉個例子:2008年,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於寫了一部名為《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的學術專著。
然而,作者以堂堂清華大學教授,竟然不識「蔣公」之名,將「Chiang Kai-shek(蔣介石)」生硬的譯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常凱申」,一時轟動了大陸學界。
不光如此,書中還鬧出了很多其他笑話。比如把「Confucius(孔子)」譯作「康夫修斯」,把「Lao Tzu(老子)」譯作「勞祖」;把「Sun Tzu(孫子)」譯作「桑祖」,把「Sun Yat-sen孫中山(孫逸仙)」譯作「桑雅特森」。
究其原因就在於,這部書所引用的俄語部分,裡面凡涉及中國人名的都是用韋氏拼音標注的。而在中國大陸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譯者(為王教授代勞翻譯的研究生們),面對已經在大陸已成了淘汰品的韋氏拼音,不明就里,又缺乏「慢工出細活」的治學態度,採用生硬的音譯法來翻譯這些歷史和學術名人,以至於貽笑大方。
我們也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大陸學者和學生的學識與治學態度都著實令人堪憂。堂堂清華大學教授難辭其咎,至少負有失察之過。
韋氏拼音的特點
總結起來,威妥瑪拼音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不用b、d、g等濁輔音字母,而是採用p、t、k等清輔音字母來代替,清輔音則以送氣符號「’」表示,如臺北(T?ai-pei)的臺字拼成T?ai而非Tai,而北字以pei代替bei,這也就是為什麽賴清德的「德」會被拼成「te」,而非「de」的原因了。
二、根據歐美人的發音習慣,用ch代表j和zh,hs代表x,以ts代表z,tz'代表c,ch'對應q,j對應r。
於是季ji姓就成了chi,謝Xie姓成了Hsieh,夏xia成了hsia,賈jia成了chia,簡jian對應chien,齊qi成了Ch’i,饒rao拼成jao,曾zeng拼成tseng,鄭zheng是cheng,周zhou是chou。。。
三,韻母方面,韋氏音標與漢語拼音的韻母基本一致,但也有例外,比如用-ien代表ian,以-ung代表-ong,另有zi、ci、si分別以tzu、tz`u、ssu來對應。
四、以或前或後的h來代表送氣音,如謝Hsieh。
行文至此,我們不妨來做個遊戲。下面我列出了20位中國近現代名人以韋氏音標(郵政式拼音)給自己取的英文名,大家可以用手蒙住右邊的中文名,只看英文名,根據我以上的講解,看看能猜出幾個來? 請將答案寫在評論區。
Ku Hung-ming
Hu Shih
Yuen Ren Chao
Lu Hsün
Chang Tung-sun
Tsai Yuan-pei
Chen Tu-hsiu
Fu Ssu-nien
Hsiang Chu
Liang Shih-ch'iu
Ch'ien Chung-shu
Chien Chun Shu
Chou Chien-jen
Liang Tsong Tai
Tsung-Dao Lee
Ying-shih Yu
Ting Chao Chung
Louis Cha
Hsien-yung Pai-
Ting Wen-chiang
Teresa Teng Li-Chun
老外的尷尬
由於威妥瑪式拼音保持了英文拼讀法的一些特點,對於某些歐美人發不出的音來說,卻具有天然的優勢了。
比如漢語拼音中的輔音「X」就是眾多英美人士的一個軟肋。舉個例子,我本人姓謝,但在美國生活的我卻深知,當美國政府機構辦事人員遭遇Xie這個last name時,要拼讀出來要遭遇的難以逾越的巨大障礙——至少我在美國這些年裡,沒有一個老美能正確拼讀出來的,一般人都會把「X」「克司」的音聯繫起來。
更有甚者。我曾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一個姓邢(Xing)的華人在銀行工作,有一次竟然有個老太太把他叫成了「Mr.Crossing」!因為英語把人行道斑馬線叫CROSSING,並簡寫成XING,在美國滿大街都可以看到「PED XING」(行人過街)的標誌,那個老太太大概以為他的姓也是簡寫,為尊重起見就把「Xing」擴展讀出來,於是就成了「Mr.Crossing」。
但以上尷尬對於一般採用韋氏音標拼寫姓名的港臺人來說卻是不成問題的。其實還不只是「X」,「Q」、「Z」、「Zh」等音外國人基本都發不出來,這個時候就體現出韋氏音標的優勢來了。
答案:
评论 (11)
回复 'willard' 的评论 : 深有同感,我就姓謝,至今沒有一個老美讀對過,哈哈
我们认识一家人姓谢,韦氏音标是 Hsieh, 是二战过后来美国的,他说美国人根本念不出来(只有在大学读 linguistics 的人会念), 有些人干脆念成 Exxon, 他教他们家的朋友说要念成 Shay, 他家在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的儿子,跟他自己的小孩说 I am sorry your name is H-s-i-e-h!
都是上世纪初中国法国留学生创建的汉语拼音惹的祸!借鉴于拉丁语系,所以在英语以外国家,汉语拼音某问题。
答案:
Ku Hung-ming 辜鴻銘
Hu Shih 胡適
Yuen Ren Chao 趙元任
Lu Hsün 魯迅
Chang Tung-sun 張東蓀
Tsai Yuan-pei 蔡元培
Chen Tu-hsiu 陳獨秀
Fu Ssu-nien 傅斯年
Hsiang Chu 朱湘(現代詩人)
Liang Shih-ch'iu 梁實秋
Ch'ien Chung-shu 錢鍾書
Chien Chun Shu 舒慶春(老舍)
Chou Chien-jen 周建人
Liang Tsong Tai 梁宗岱(現代詩人、翻譯家)
Tsung-Dao Lee 李政道
Ying-shih Yu 余英時(旅美著名史學家)
Ting Chao Chung 丁肇中
Louis Cha 查良鏞(金庸)
Hsien-yung Pai- 白先勇(臺灣作家)
Ting Wen-chiang 丁文江(地質學家)
Teresa Teng Li-Chun 鄧麗君
回复 '奇奇怪怪001' 的评论 : 這個怎麼樣:Hsi Bao-tsu?
看到最后,你给赖某算的命呢?
回复soullessbody:古人云“诗忌直白”,所以,我觉得不如用“十万克”
回复奇奇怪怪001:看我起的名字怎么样?
Er-bye-chin
感谢可普拼音,不过有些文不对题。
这么里手,给刁大犬起个英文名呗
老哈利_OldHa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