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静儿子发表大胆言论,冲上热搜!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伊能静儿子恩利,又火了。

最近的街头采访中,这位星二代首次回应了穿女装的争议:

“我3岁就开始喜欢穿女装,但我是堂堂正正的男生,

女装对我来说就是演出一场秀的感觉,美的衣服我都想穿,

为什么有些东西要赐予某种性别,有些东西要赐予某种文化,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先天的,哪些东西是我们生下来之后社会赋予的”。

溢出屏幕的“松弛感”狂拉好评,

网友一边感叹他的自信,一边羡慕他的表达能力如此优秀,

一夜之间,人们不再质疑他的“特立独行”,

而是将他视作“好好爱自己”的模板

22岁的他,无疑是被爱意包围长大的孩子的典型。

01

“浓妆”的少年

盘点以往恩利在社交软件上出现的形象,实在不算“清白”,

造型风格多变,扮相风情万种,

时而是酷酷的少年,时而是妖艳的女郎。

在视频中,恩利还会与朋友一起分享化妆教程,穿搭理念,

一个超出社会传统认知的男性形象,让他屡次陷入争议。

恩利日常记录妆造的照片,一经po图后,立马引发哗然。

人们称他为“女装大佬”,更有过分的,指责其父爱缺失,性格古怪。

仅仅是一张照片,网友们便能脑补一出“失足”大戏,

似乎只有“乖乖仔”的人设,才更符合他星二代的形象。

辱骂来势汹汹,恩利关闭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却没停止内在的探索,

“我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着怎么改变,突破对我来说是一个常态。”

他将衣服视为一种人设或心情的表达,那些布料不应该是标签,更不应该成为个性的束缚。

他喜欢将自己化成各种模样,去尝试一切创新的事物,

尽管被不堪的言语攻击,被不友善的眼神扫视,

他依然说:

“这可能是年轻的好处,没有什么可输,也没有什么可失败的。”

这个从八岁就开始自己搭配衣服的少年,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鼓励年轻人们:

“为什么不去享受时装的美妙呢?”

在他的只言片语中,那些固化的穿着认知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温柔的少年,对于来自外界的评价,起初也有一丝敏感,

也曾问过母亲,会不会影响他们的事业,

但母亲伊能静的回复,托住了他微微摆动的身体:

“在我的世界里,他可以成为自己。”

02

伊能静——我的互联网妈妈

“你爱的人懂你就好,至于这个世界,就让它自己去转吧。”

这是伊能静在微博写下的一句话,

不同于大多数父母,她对孩子的鼓励,并不只是口头阐述,而是化为实际行动。

她会陪着恩利看展览,逛潮牌,听音乐,甚至打卡网红美食,

照片中的恩利穿着前卫,个性十足,涂着鲜艳色彩的指甲,十分抢眼,

但伊能静并未觉得不妥,而是大方晒出照片,

“我们一起听Maroon 5、Taylor Swift,大声地唱歌,我们甚至会一起夜游......虽然你正值青春期,但在你身边依然感觉你是个天真的小孩。”

她用镜头细致地记录下与儿子在一起的点滴,

一则视频中,她跟在儿子身边,认真地学着街舞,

她毫不掩饰对儿子的称赞,

“我喜欢儿子的穿搭,喜欢他的审美、喜欢他的笑容和眼睛,我甚至连他用的洗发水都喜欢。

这种爱慕的欣赏,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即使我不认识他,我还是会觉得,啊!这孩子真好看。”

母子俩有时也会意见不合,从斗嘴到大吵,与大多家庭无异,

但吵归吵,恩利依然会说:

“跟妈妈吵完架后,依然会意识到我们是爱着对方的,这很重要。”

因此尽管在网络铺天盖地摧毁着这个少年时,伊能静坚定地站在恩利身边,

为他腾出一方足够宽阔的天地,任他喘息,任他做自己,

“你会让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贵的,尊重别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贵的。”

也曾数次面对镜头极力护短:

“我们爱他的人知道他是谁,比这个世界知道他是谁更重要。”

恩利有一本存储于伊能静云端的note pad,里面记录着恩利年幼时的“育儿理念”,

小时候,每当父母做了什么令他感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便会登录这本记事簿,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对孩子做同样的事情,

而在高中的某一天,伊能静推开恩利的房门,告诉他,有想法当面沟通,

这让恩利在几年后依然印象深刻,他的母亲做到了多少父母都无法做到的坦然,也做到了主动推开与孩子面对面沟通的房门。

恩利18岁生日那天,伊能静为恩利准备好了蛋糕,啤酒,

在切完蛋糕后,她便带着女儿离开,走前对恩利说:

“你可以玩到12点以后,我帮你准备了一点点啤酒,因为你们已经18岁了。有事你就打电话给我。”

不干涉,不反对,不催促,在孩子成年后得体地退出他的生活,

这是“我留给你成年时最好的礼物”。

当然,和很多父母一样,伊能静也曾想过干涉儿子的选择,

考大学时,恩利想学习剪辑,而伊能静坚持让他学习编剧,

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而儿子的一番话令她醒悟,

“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所以不要用你过去的四十多年,来告诉我未来二十年怎么做。”

于是,她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儿子准备作品集时,在上海与台北之间来回往返,一边兼顾工作,一边照顾儿子。

在这样教育下的恩利,无疑长成了人人羡慕的孩子,

同时获得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上大学时,一边确保功课不低于A的情况下,一边保持写作、画画、跳舞、拍短片、写小说、设计服装、舞台剧的爱好,

知名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他的两幅作品分别以27.4万人民币和34.2万人民币成交。

他一边积极地拥抱生活,一边高度自律,正如他所说,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为自己。这是我不愿意消耗我大学任何一天的原因。我非常清楚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时人们才发现,恩利并不是传言中的叛逆少年,他足够温柔,且十分上进,思想独立,个性鲜活,

他与母亲的爱人称兄道弟,对父母重组家庭后诞下的弟弟妹妹无比宠爱,

他会在伊能静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时,果断鼓励他,

“你支持我们做自己,我们也一样希望妈妈不要为当妈妈放弃自己。”

伊能静《乘风破浪》初舞台的歌曲,就是恩利亲自作词、作曲。

很小的时候,恩利曾问母亲:

“为什么我要来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你是我妈妈?”

彼时,浪漫且年轻的母亲回答他:

“我们是透过彼此来体验这个社会的,这个世界肯定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当我们在体验所有好与不好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有人在爱我们,这是最棒的事情。

我们不能为了害怕体验而不来这个世界,而让我们不害怕体验的唯一事情就是,你知道我很爱你,我知道你会很爱我。”

03

体面的爱

纪伯伦的散文里有这么一句话: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很多时候,父母会以过来人的姿态劝诫孩子,少走弯路,

但为人父母应该先明白,放下掌控的意图,平视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

“伊能静式母亲”为什么格外可贵?

因为她懂得放手,尊重优先,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守住孩子抵抗世界的底气。

如果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理想教条下的“标准化”,那总会有人因为“存异”而被嘲笑,被歧视,被霸凌,

可又有多少人懂得,

“玫瑰不必长成松柏,每个少年亦有权利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恩利在流言蜚语最凶的时候,曾与伊能静彻夜深聊,

“当我做一些大部分人看来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些事情时,你有感到困惑吗?”

伊能静的回答,曾令我深深震撼于母爱广阔的模样:

“没有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去复制别人的生命,所以与其说你特立独行,不如说是更多的家长在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给自己的孩子。

所以对我来说,你的特立独行恰恰是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意义。”